平凡之物的历史书写

来源 :诗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s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从平凡之物的流逝出发


  诗人们有其偏爱,特别是那些神秘飘逝的事物。波德莱尔就曾说:“我喜爱浮云,飘过的浮云,在那边,那些令人惊奇的浮云。”这句话我觉得放在胡弦身上尤其适用。如果熟悉其作品,就知道他的目光偏爱之所在,神思沉浸之所在。他的写作就在远行游历中,因而山、河、天空、古镇、卵石、金箔、一幢旧宅、一出旧戏,以及一口古钟、一棵树、一块石碑等,这些生活中习见的事物和场景都成为其创作的诗歌主题。
  从平凡之物的流逝出发,是胡弦诗歌的基本立场,作为知觉的素材,它们具有可视可触可感的实在性,事物的零度有助于诗人情感的隐藏,避免空虚的抒情。毋庸置疑,胡弦对此的感知能力极强,但是,他的写作并不停顿于记录所见所感,对于尘世之物的态度,他旨在内涵和外延,他探测的目的在于进行新的破译,因而当它们被施以语言的魔法,一种新的认知经验,或者说超验色彩就被点燃了。事实上,诗歌是我们进行时空重构的一种方式,是我们精神尺度上的另一个故乡:
  江水平静,宽阔,
  不愿跟随我们一起回忆,也不愿
  激发任何想象。
  它在落日下远去,
  像另有一个需要奔赴的故乡。
  ——《下游》
  此诗充溢神秘幽远的色彩。江水流泻在落日下的时空中,在诗人速写性的描写中,混合了心理意识的投射,如同史蒂文斯所说的“无意识的一瞬”,而在那一瞬间点燃的,便是诗人潜意识的外现———“像另有一个需要奔赴的故乡”。
  如果说江水作为诗歌意象,具有静谧、流动和瞬间的特性,那么诗人真正需要奔赴的故乡,或者说力图捕捉的,是静谧中蕴藏的神圣、流动中蕴藏的隐喻以及瞬间中蕴藏的无限。正如考古学家“透物见人,透物见史”一样,胡弦探测平凡之物,但并不仅仅是事物的秘密,也是我们自己生存的、我们自己世界的秘密。
  因而,如果说胡弦的诗歌扎根于山水自然,偏重事物描写,毋宁说,他更偏重于由此及彼的心灵的转义,让内在的意识外现。换言之,提供深层的寓意与启示,是胡弦叙述的最基本或者说典型的策略。他通过使用换喻、提喻和反讽等手法,使事物拥有飞翔的翅膀,从而垂直上升。如果说,在胡弦的诗歌中有一团明晰的光焰,那么,它就是在事物零度的客体再现中,赋予其神奇诡异的另一重色彩,如《金箔记》一诗所说的打出更多的光。
  金箔躺在纸上,比纸还薄,
  像被小心捧着的液体。
  平静的箔面,轻吹一口气,
  顷刻波翻浪涌,仿佛早已崩溃、破碎,
  又重新敛起,并藏好的东西。
  锤子击打,据说须超过一万次,
  让人拿不准,置换是在哪个时刻完成。
  这是五月,金箔已形成。同时形成的
  还有权杖、佛头、王的脸……
  長久的击打,并不曾使金子开口说话,
  只是打出了更多的光。
  ——它们在手指和额头闪烁,
  没有阴影,无法被信仰吮吸。
  ——《金箔记》
  《金箔记》一诗,语势从容沉稳,从事物本身的陈述开始,而且形态活泼,描写生动:“平静的箔面,轻吹一口气/顷刻波翻浪涌。”这是极富诗性的描绘。如果说胡弦是一个擅长冥想的诗人,那么,在生活与事物的微观上,他也颇具造型本领。也就是说,他的作品神奇诡异,但扎根细节,并不虚无缥缈。
  在金箔闪现出极其精美的微光之后,诗人的叙述很快转向了,摆脱了单纯的现象描绘,而进入意识之流:
  锤子击打,据说须超过一万次,
  让人拿不准,置换是在哪个时刻完成。
  这是五月,金箔已形成。同时形成的
  还有权杖、佛头、王的脸……
  金箔已成,并包裹到了面具之上,在不露声色的叙述中,事物的形态已经变换为“权杖、
  佛头、王的脸”,向读者袒露了隐藏在物体内部的外延关系:庄重,或曰怪异、骇人。这是诗篇中的一个转折,如果说事物的形态转换是经过锤子的击打,那么,洞察与激发事物内在的隐秘关系的,是意识的折射,或曰心灵转义。换言之,寻找出事物与心灵之间的应和关系,让事物形象随心灵的一触而觉醒、延伸和放大,从而创造出奇特的语境,这才是诗人执着不放的东西。
  长久的击打,并不曾使金子开口说话,
  只是打出了更多的光。
  ——它们在手指和额头闪烁,
  没有阴影,无法被信仰吮吸。
  当金箔闪现灵光,从物理的概念中得以解放,倾泻而至精神的层面,于是,诗歌的语境展现了寓意的内涵———一种闪烁的涌流。也就是说,诗由个别而确实,由精神而普遍。它可以寓意人生,寓意事业,寓意写作与修为,凡一切超越的进程均可加以预示。
  沉醉于事物的考古,重在表现,而不单纯停留于现象复制,将日常与神秘交织,这正是胡弦的诗歌的力量和深度。无论是一个事物形象,还是一片风景,抽象到人性哲思的层面,是他的叙述逻辑。
  当代西方叙事理论普遍认定的一个思想是:叙事是施为的而不是实陈的,是创造性的而非描述性的。换言之,停留在真实、现场与自传的叙事,缺失与超验的应和、与永恒的共时搏动,诗歌的想象力与穿透力将会在及物的沙土中很快枯竭。事实上,叙事向内心传递的最有效手段是独出心裁,让真实与奇异合而为一。毋庸置疑,胡弦的诗歌给我的感觉就是如此,他的写作是及物的,也是去物的,他的平凡之物在此地,也在远方,在此一时刻的瞬间,也在历史与人文之中,因而呈现更高的非个人化的时空维度,创造了新的语言的空中楼阁,如波德莱尔所言:你给我泥土,我把它变为黄金。

二、时空旋涡的异质思维


  由泥土而黄金,这显然是一个高难度的动作,就胡弦的叙述策略而言,在于将流逝的平凡之物内在化、精神化,从而让客观事物走向心灵上的转义,实现现实与非现实的不同时空的联结,这基于超自然的直觉觉察力与想象力。   什么是超自然的直觉觉察力与想象力,在我理解中,那就是一个诗人不同于日常的异质思维。如果借用法国诗人兰波的一个说法,就是通灵。我一直坚信,一个诗人最大的天分在思维的异质、异态。这些年来,在我心目中,诗之高下、庸鄙与否,是泥土、残铜烂铁还是黄金和钻石,在于四个字:异质思维。
  胡弦的诗歌时有异质展现,读之令人惊喜。他的很多诗给我这样的特殊感觉,应该说,异质异态是胡弦诗歌呈现的秘密之一,且以《讲古的人》一诗试述之。
  讲古的人在炉火旁讲古,
  椿树站在院子里,雪
  落满了脖子。
  到春天,椿树干枯,有人说,
  那是偷聽了太多的故事所致。
  炉火通红,贯通了
  故事中黑暗的关节,连刀子
  也不再寒冷,进入人的心脏时,暖洋洋,
  不像杀戮,倒像是在派送安乐。
  少年们在雪中长大了,
  春天,他们饮酒,嫖妓,进城打工,
  最后,不知所终。
  要等上许多年,讲古的人才会说,
  他的故事,一半来自师传,另一半
  来自噩梦———每到冬天他就会
  变成一个死者,唯有炉火
  能把他重新拉回尘世。
  “因为,人在世上的作为不过是
  为了进入别人的梦。”他强调,
  “那些杜撰的事,最后
  都会有着落(我看到他眼里有一盆
  炭火通红),比如你
  现在活着,其实在很久以前就死去过。
  有个故事圈住你,你就
  很难脱身。
  但要把你讲没了,也容易。”
  ——《讲古的人》
  初读此诗如在黑暗的梦境中漫游,因为这样的乡土诗前无古人,因而此诗一异在语境。与通常的乡土诗 然不同———我是说那些设置一道温情栅栏的很有诗意的乡土诗———它以魔幻的色彩讲述逝去年代的武斗暴力事件。关于故事的内涵,在诗篇第二节有明确的传达:刀子进入人的心脏时暖洋洋。所以在第四节中才会有这样的阐述———讲古人的故事一半来自噩梦,一个噩梦时代。而在第五节中,便有了这样的告知———如果这样的故事圈住你,换言之,如果你身处那样的时代,你也很难脱身。虽然我们无法精确地推定故事发生的年代,但显然它陈述了一个特定的恐惧时代。
  二异在叙述手法。有外叙与内叙两重设置,诗篇第一至三节处于同一叙述层,由叙述者承担叙述,我们可以称之为外叙述,或曰第一叙事,其中描述了讲古的情境和环境,故事的内涵,以及那些听故事的人,也就是少年们长大后进城打工,各自分散不知所终。而第四、五节处于第二叙述层,属于叙述者的转述,因而这可以称为内倒叙,或曰第二叙事。在内叙述中,讲古人直接说话,担负解释与收场白的职能。显然,外叙述与内叙述的双重设置,使叙述失去了时序的轴线。与此同时,诗人又在文本内嵌入了两个时间单元:一个是冬天(雪天),作为前叙;另一个是春天,作为后述。在前叙与后述两个时间单元随时醒来、反复穿插之中,时空场景也像蒙太奇镜头一样不停切换、环绕,使诗意显得扑朔迷离。
  换言之,《讲古的人》一诗,诗人在追溯既往中,通过外叙与内叙,前叙与后叙,使叙述语境一片混沌,如同一个神秘的旋涡。
  如果我们探究在这其中的写作秘密,那么我得说,在胡弦的意识中,事物(场景)与时间,是可以随时停顿与静止,也可以随时醒来的———这就是他的特殊的时空切换的意识。
  事实上,对于时间与事物的存在意识,在胡弦的文本中有过多次的表达,在其带有元诗特征的部分诗篇中我们可以得到启发。在《古钟》一诗中,古钟这一事物在诗人眼里具有“悬垂、静止、对所有流逝都不再关心”的特征,但只要有人撞钟,加以重重一击,它就会遽然醒来,并且那醒来的一声特别响亮。在《老手表》一诗中,时间“寄托在某个遗落世界里的迷宫”,证明着过去的荒芜,若不作校准,那就是抛在身后的旧时光,但只要发条一拧,它就忘记了过去的停顿,欢快地走动起来。在《过剑阁蜀道,记古柏》一诗中,“当风/ 把波浪赠予高大树冠,感受力在那里/ 遽然醒来:一个旋涡/ 把无知的天空猛地拉向水底。”
  在这些作品中,诗人都透露了他所心驰神往的事———让事物与时间遽然醒来,这就是他异质的感受力与觉察力。也可以说,是他叙事的动力模式———一个时空的旋涡。在《临江阁听琴》一诗中,这一动态模式即由琴声而流水,从流水而人生流逝。
  有人在鼓琴,干瘦的十指试图
  理清一段流水。窗外,
  涛声也响着———何种混合正在制造
  与音乐完全不同之物?
  ——你得相信,声音也有听觉,它们
  参与对方,又相互听取,
  让我想起,我也是从一个很远的地方
  来到这里,像一支曲子
  离开乐器独自远行,到最后才明白,
  所谓经历,不是地域,而是时间之神秘。
  现在,稍稍凝神,就能听到琴声中那些
  从我们内心取走的东西。
  乐声中,江水的旧躯体仍容易激动,仍有
  数不清的旋涡寄存其中,用以
  取悦的旋转轻盈如初,而那怀抱里,
  秘密、复杂的爱,随乐声翻滚,
  又看不见,想抱紧它们,
  一直以来都艰难万分。
  ——《临江阁听琴》
  这个诗歌诗题古典,但应当注意的是,如果由此认为这是山水田园诗风的特性,那是浅表层次的理解,因为诗人所呈现的自然环境,与其说是存在的自然环境,毋宁说是被感觉化的背景:
  让我想起,我也是从一个很远的地方
  来到这里,像一支曲子
  离开乐器独自远行,到最后才明白,   ——《丹江引》
  丹江由秦入楚,流程漫长,《丹江引》一诗的中心场景,应该在秦岭南麓的丹江两岸,因为诗篇前半部分为置身现场的描绘,记录了漫游中的自然风光,记录了造访的小镇、桃花与竹林。也许,正是在那里,边贸重镇的险峻与历史遗存,触发了诗人的叙述动机。
  此诗起句“河流之用,在于冲决”带有独有的力量,具有全诗定调的意义。在冲决般的语速中,转承跌宕起伏,在朝着终局递进的过程中,叙述由微而巨,气象越来越大,特别是下半部分的语境,一转而为历史长河中的鸟瞰视野:
  春风皓首,怒水无常,光阴隐秘的缝隙里,
  亡命天涯者,曾封侯拜将,上断头台。
  而危崖古驿船帮家国都像是
  从不顾一切的滚动中,车裂而出之物。
  不言自明,此时诗歌的叙述,已超越现实观察,历史出场了。当笔调叠加了历史的形态,语境渐趋向深邃。亡命天涯、封侯拜将、断头台、车裂等封建王朝国家控制符号的书写极具玄秘色彩,曲隐地传达了辽远的历史变迁与生存的苦涩。事实上,此时丹江的流动,已近乎历史的传记了。在这一部传记中,回溯社会进程的推移,秩序改变的动荡,诗人对之进行了寓言化的综合:一如戏台上的演出,“盲目的力量从未恢复理性”。
  逐流而下的好嗓子,在秦为腔,
  在楚为戏,遇巨石拦路则还原为
  無板无眼的一通怒吼。
  当历史退场,凝视回归,描写的重心转回丹江,此时诗人已经一变而为倾听者。我得说,一个优秀的诗人,他是言说家、观察家,也真应该是一个倾听者。在这里,胡弦在视听融合中充分展现了对于自然、历史与人文的修辞整合能力:一条“逐流而下的好嗓子,在秦为腔,在楚为戏”。这一鲜活的隐喻,这一人格化的叙说,具有高度的诗性统觉智慧,强大到足以容纳整个世界,强大到足以让整个世界一刹那间停顿在那“无板无眼的一通怒吼”中。因而这一诗节的叙述真是值得鼓掌,在倾听自然的混沌的声音的同时,也传递了灵魂的粗粝的悲音,读之令人想起杜诗“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沉郁之境。
  综上所述,我们已经可以觉察到胡弦诗歌的基本特色,他的目光是谦逊的、隐逸的,诗意清澈凝重,不乏粗犷。他的物象平凡、日常,而引喻深广,时空流动。他的语言领地幽微怪异,时有突发式的令人震惊或深省的精致警语。而更重要的是,他的叙述具有时代与存在、历史与人文的总和的特征。也就是胡弦自己说的:“考山水,辨人世,为天地立心。”因而亲密自然但从不单纯。换言之,读胡弦的诗,我的感觉是,你得准备好自己的智力,他的诗歌不在自我专注的世界,不在生活插曲的孤立抒情中,而是提示我们:生活中的平凡事物,经由智性洞察,可以构筑何其深邃的时空,可以打出多大的光亮,这是他的诗歌在当代中国所树立的最重要标志。
  可以说,胡弦有着自己向前迈进的确信的道路,有其自己的诗意的国土,其诗艺的深邃有目共睹,这些年来其作品数量众多,语境阔大,具有无限的精神变量,读之令人欣喜与钦佩。谁都知道,每一首好诗在笔下出现都是一件大乐事,但它们不是一挥而就的,事实上,一挥而就的情况很少。好诗出现在生活的沉淀中,在诗艺的不断探索与冒险中,长期以来,胡弦正是这样一个孤寂的探矿人。我相信,真正的诗歌,永远只会出现在以诗为存在、以诗为世界的人的笔下。在写这篇文章时,我想起多年前在南京,胡弦告诉我的一个写作秘密:有一天,他突然顿悟我思故我在,所有事物形态本质上都是一个静点,而在这个静点上,自我的冥想可以无穷。我想,对于一个诗人而言,如果存在一个静点,那么,它就是诗人内心一面奇妙的魔镜,也可以说是统觉智慧———对于存在与理想的精神实质有其清醒的理解和精确的把握。唯有如此,我们才得以在静点上进行静静的勘察与深掘,从一切伟大的诗歌中我们都能发现一个事实:它们都出于这样独到的智慧。
其他文献
上野美术馆  一个热爱艺术的工科生和他的女友  在天黑前来到这里  他们深一脚浅一脚  走在那条小路的边缘  记得他们曾发生争论  工科生最终失语  他的女友离开  街上亮着一盏昏暗的路灯……  那是十年前的一段旧事  那个时候他们关心爱、创造与生命  今天我再一次走在它的缓坡上  看见另一对情侣的笑脸  一个说:我不要真相,只要快乐  另一个低下头,亲吻了她的发际……  在上野美术馆  通过鲁本
期刊
凌晨回家,做梦的人问候我  以为我是早起的鸟儿  其实我是晚归的树人  我追着一辆轰然作响的三轮小货车  车上装满批发回来的蔬菜  那些蔬菜愣头愣脑,喜气洋洋  有的剪了根,有的抖了泥土  都以为有了奔头。但这是一座城市啊  人们的牙齿会嚼烂它们  上午,我醒来后  两只鸟儿在我的枝干上吵架  墙外帮腔的人抓起了竹竿  我說好吵啊!你们弄痛了我的叶子  还让我瑟瑟发抖  这时,那辆小三轮还在我的脑
期刊
浑河钢琴广场  沈水明珠何处寻,穿莺啼柳共鸣琴。  诗吟绿水龙吟近,鼓啸辉山虎啸深。  钻石蓝光凭折色,虹桥玉练任题襟。  静听郎朗弹星月,键击浑河正抖音。观剪纸艺人表演  纸上功夫谁解迷,神来之手露端倪。  蹬枝喜鹊鸣初色,拱嘴肥猪醒老畦。  对镜贴花何作古,镂空圆月总为题。  三维尽把民心拓,曲折时光一剪齐。有感于盛京满绣扶贫  盛京满绣进贫乡,从此村姑变巧娘。  不獨一镰收麦月,敢将十指绘霓
期刊
生得丑,往往能种出绝伦的花  貌美的君王,常常误国  隐士们不读书,不下棋,不玩蜜蜡珠  他们光着膀子,围坐街边  喝十元一扎的生啤  哦,这沸腾的生活,谁都不想  骑一匹老马,巡视支离破碎的河山  吃鱼籽的孩子,长大了  不认识秤杆上的星辰  鱼腹里的星空图,带着水鬼的腥气  而水鬼是没有重量的  涉水的人,像灯草一样被冲走  白天玩火,晚上尿炕  一只大黑鸟,叫张飞,在豆腐坊里  扮无常  药
期刊
常遇春,1997年生于甘肃庆阳。著有诗歌评论集《诗相》。绝句  阿煜  雨中的鸟依然在飞  这基本是一句废话  雨中的鸟如果不飞  它们就会纷纷坠地  常遇春赏读解构的诗作总会自然地严生一种姿态,要么是去编织同一事物在不同向度上的对峙关系,将诗歌内容向外部发散,从,而达到意义的延展;要么是拆解语言内部带有明显色彩的文化意义和属性,在语义不断的转换生成中,破坏其完整性,最终取消文本的整体效果。前者是
期刊
晚 年芒 克  墙壁已爬满皱纹  墙壁就如同一面镜子  一个老人从中看到一位老人  屋子里静悄悄的。没有钟  听不到嘀嗒声。屋子里  静悄悄的。但是那位老人  他却似乎一直在倾听什么  也许,人活到了这般年岁  就能够听到——时间  ——他就像是个屠夫  在暗地里不停地磨刀子的声音  他似乎一直在倾听着什么  他在听着什么  他到底听到了什么   [卢辉赏读] 用“老”掉的时间来追问时间,相当于用
期刊
郭力家的诗[组诗]  郭力家   郭力家,男,1958年12月8日出生于长春,祖籍湖南湘潭茅塘冲。诗歌  《特种兵》1985年发表于《关东文学》《诗选刊》;《远东男子》1986年发表于《作  家》、选入《共和国五十年诗选》;1987年参加诗刊社第7届“青春诗会”,同年  诗歌《再度孤独》《探监》《准现实主义》发表于《诗刊》和《作家》杂志。答吕先生贵品诗3  活嘱:今生努力不进人民监狱  死嘱:今死
期刊
麦子,江苏盐城人,本名刘艳。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盐》诗刊主编。参加全国第17届散文诗笔会。诗作散见于《诗刊》《绿风》《散文诗》《青年文学》《星星》《草原》《鸭绿江》《山东文学》等刊物,作品多年入选《中国年度散文诗》《诗探索年度诗选》《大诗歌》等选本。冬曲  一  霜降之后,冬不可阻挡地抵达,我放弃一种挣扎,任由风的刀子切割纠缠的记忆。我的城市是一个带着盐字的城市,一个在痛苦里蒸发然后结晶的城市。
期刊
“黄金在天空舞蹈”,这是俄罗斯天才诗人曼德尔施塔姆的诗句,用在中国画家王奇志身上很是贴切,只不过他是用神奇画笔在宣纸上,绘出一幅幅精彩纷呈的向日葵花鸟画系列,这一朵朵金色的向日葵,带着阳光的色彩,生命的温度,在雪白的宣纸上倾泻而出,好似“黄金在宣纸舞蹈”。雪白的宣纸,正如深邃的天空,任由他的画笔驰骋。  《向日葵》是凡·高的油画名作,成为他最经典的绘画意象,从此,只要看到向日葵,便想起凡·高,想起
期刊
朱建业,诗人,兼写诗评,法律硕士,现居深圳。著有诗集《月韵》《风灯》。在商品中散步  杨克  在商品中散步嘈嘈盈耳  生命本身也是一种消费  无数活动的人形  在光洁均匀的物体表面奔跑  脚的风暴大时代的背景音乐  我心境光明浑身散发吉祥  感官在享受中舒张  以纯银的触觉抚摸城市的高度  现代伊甸园拜物的  神殿我愿望的安慰之所  聆听福音感谢生活的赐予  我的道路是必由的道路  我由此返回物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