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当前高三复习存在的问题分析
1、过于关注学生的分数
其实这个问题不是高三才有的,在高一和高二阶段,我们有很多教师就教学目标定位成学生考分的多少,这样只看重结果,缺失了对知识二次形成过程的关注和正确引导,学生尤其是物理基础较差的那一部分学生,容易因为考分上不去而失去学习信心和动力,由于高考B级的要求,学生会因为物理分数上不去而影响到其他学科的学习。
2、题海战术现象严重
从高三复习现状来看,教学模式单一化比较突出,课堂组织的核心是习题讲练,通常可见的问题为:师生先一起简单回顾一些结论性知识后,接下来课堂就被大量的习题所充斥,很多学生是在多次失败的体验中实现对知识的复认和记忆的强化的,忽视将物理情境的创设,从高考实际来看注重与生活联系的考查,我们如果一味的搞“题海战术”,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培养。
3、评讲缺乏条理性和拓展性
学生在复习中暴露出来的问题,都是其知识和思维缺陷所在。
遇到学生的错误我们当前教师大多是如何处理呢?
首先抱怨学生审题不仔细,没有认真地去做题,接着直接照着答案给学生像流水账式的灌输正确解法,或是给学生一些不痛不痒的提示让学生自己课后自己好好再想想,习题讲评没有立足于物理概念和规律,缺乏对错误源头的思考,要么灌输要么要求学生自主订正,学生思维上的障碍没有能够有效理顺,时间耗费较多也未必能够找到答案的来源。而且在讲评时,缺乏变式和拓展,就题讲题,知识点之间难以有效链接。
为什么会出现上述几个问题呢?笔者认为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教师对高三复习教学的认识及对复习过程中“习题”的作用没有认识到位,导致了习题的使用存在着诸多误区,未能有效处理知识复习教学和习题评讲之间的关系。
二、知识复习的优化组织形式例析
高三教学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将高中阶段学到的基础知识应用到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在解决具体的问题中实现知识点的复习和方法的提炼,让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实现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和计算能力的提升。 从高考的实际情况来看,对学生能力的考查是借助于有限的试题来完成的,所以我们要注重问题设置的有效性。
1、精选习题,引导学生建模
我们高三复习习题的选择不宜太滥,要能通过习题的分析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即从具体的问题中提炼出最为简单、理想的物理形态。物理模型时物理命题的依据所在。
例1:圆心为坐标原点O、半径大小为R的一个半圆形区域内(如图1所示)存在着互相垂直的匀强磁场和匀强电场,已知磁场的方向垂直于纸面向里,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现有一个重力可以忽略带正电的粒子以某一速度从原点点沿着 y轴方向射入该区域且沿着y轴做匀速直线运动,从O点进入到P点射出用时 。
(1)求该区域内的电场强度的大小及其方向。
(2)如果其他条件不变,仅仅是将磁场撤去,该粒子仍然以相同的速度从O点射入该区域,经 的时间恰从半圆形区域的边界射出,试计算粒子在电场中运动的加速度大小。
(3)如果其他条件不变,仅仅将电场撤去,该粒子仍然以原来4倍的速度从O点射入该区域,试计算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时间多大。
该问题的求解在分析中寻找物理模型,通过该问题的分析和求解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建立不计重力的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运动模型。
模型一:带电粒子进入复合场做匀速直线运动模型的解决途径是受力分析,从平衡条件出发列式,解决问题。
模型二:(撤去磁场)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偏转的类平抛模型的解决途径是与平抛运动规律相联系。
模型三:(撤去电场)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匀速圆周运动模型解决途径是根据洛伦兹力提供向心力,抓住圆周运动的圆心位置和半径关系、建立向心力方程求解问题。
通过这种典型问题的分析,引导学生主动搜索头脑中的记忆表象和原有物理模型,同时建模的过程也是积累和进行模型辨析的过程,这一过程能够提炼出概念中最为本质的东西。
2、强化数理结合,注重解题能力的培养
物理与数学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无论是物理概念、规律都是以数学关系的形态表现出几个物理量之间联系的,解决具体物理问题的方法也离不开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经常要用到极值(极限)法、图像法和等效法等等都要求学生有较深厚的数学功底。
例2:现将一个物体质量为2 kg静止的放在粗糙的(μ=0.1)水平面上,现给其施加水平拉力使其由静止开始运动,已知水平拉力对物体所做的功W与物体运动位移L之间存在着如图2所示的关系,则此物体(g=10 ):
A.位移为L=9 m的位置,物体的速度大小为5 m/s
B.位移为L=9 m的位置,物体的速度大小为3 m/s
C.在OA段,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5
D.在OA段,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3
该问题的呈现主要是要求学生从图像中得到信息,通过对图形信息的分析搞清楚W与L这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结合函数关系和图像搞清图线斜率所表达的物理意义,强化学生对图像题的理解,理解图像的过程是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结合物理情景寻找物理规律的过程,数理结合找到适用的物理规律,最终可以解出问题的答案。
3、注重拓展变式,发散学生的思维
高三复习习题浩如烟海,没有规律的题海战术显然是不行的,应加强变式训练,物理问题外在的表现形式或者是设问方式变化不大,而物理问题所涉及到的物理本质随着问题情境的微变,发生了质的变化,通过该类变式训练,培养学生的抗干扰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灵活度。
例3:如图3所示,有一物体A放在水平桌面上,已知其质量为m,跨过滑轮用大小为2mg的拉力F拉动其水平向右运动,忽略一切摩擦,求物体A运动的加速度多大?
变式: 如图4 所示,例3中的其他条件不变,改用质量为2m的物体B代替图3中的力F,求物体A运动的加速度多大?
与原题相比,变式中的物体B与A一起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对B进行受力分析绳子的拉力显然要小于B的重力,所以A收到的拉力也就不等于2mg,借助于上述两个让学生通过比较上述两个情景,学生的思维接近于物理的本质,渗透解决牛顿运动定律问题所用到的整体法与隔离法物理思想方法。
1、过于关注学生的分数
其实这个问题不是高三才有的,在高一和高二阶段,我们有很多教师就教学目标定位成学生考分的多少,这样只看重结果,缺失了对知识二次形成过程的关注和正确引导,学生尤其是物理基础较差的那一部分学生,容易因为考分上不去而失去学习信心和动力,由于高考B级的要求,学生会因为物理分数上不去而影响到其他学科的学习。
2、题海战术现象严重
从高三复习现状来看,教学模式单一化比较突出,课堂组织的核心是习题讲练,通常可见的问题为:师生先一起简单回顾一些结论性知识后,接下来课堂就被大量的习题所充斥,很多学生是在多次失败的体验中实现对知识的复认和记忆的强化的,忽视将物理情境的创设,从高考实际来看注重与生活联系的考查,我们如果一味的搞“题海战术”,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培养。
3、评讲缺乏条理性和拓展性
学生在复习中暴露出来的问题,都是其知识和思维缺陷所在。
遇到学生的错误我们当前教师大多是如何处理呢?
首先抱怨学生审题不仔细,没有认真地去做题,接着直接照着答案给学生像流水账式的灌输正确解法,或是给学生一些不痛不痒的提示让学生自己课后自己好好再想想,习题讲评没有立足于物理概念和规律,缺乏对错误源头的思考,要么灌输要么要求学生自主订正,学生思维上的障碍没有能够有效理顺,时间耗费较多也未必能够找到答案的来源。而且在讲评时,缺乏变式和拓展,就题讲题,知识点之间难以有效链接。
为什么会出现上述几个问题呢?笔者认为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教师对高三复习教学的认识及对复习过程中“习题”的作用没有认识到位,导致了习题的使用存在着诸多误区,未能有效处理知识复习教学和习题评讲之间的关系。
二、知识复习的优化组织形式例析
高三教学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将高中阶段学到的基础知识应用到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在解决具体的问题中实现知识点的复习和方法的提炼,让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实现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和计算能力的提升。 从高考的实际情况来看,对学生能力的考查是借助于有限的试题来完成的,所以我们要注重问题设置的有效性。
1、精选习题,引导学生建模
我们高三复习习题的选择不宜太滥,要能通过习题的分析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即从具体的问题中提炼出最为简单、理想的物理形态。物理模型时物理命题的依据所在。
例1:圆心为坐标原点O、半径大小为R的一个半圆形区域内(如图1所示)存在着互相垂直的匀强磁场和匀强电场,已知磁场的方向垂直于纸面向里,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现有一个重力可以忽略带正电的粒子以某一速度从原点点沿着 y轴方向射入该区域且沿着y轴做匀速直线运动,从O点进入到P点射出用时 。
(1)求该区域内的电场强度的大小及其方向。
(2)如果其他条件不变,仅仅是将磁场撤去,该粒子仍然以相同的速度从O点射入该区域,经 的时间恰从半圆形区域的边界射出,试计算粒子在电场中运动的加速度大小。
(3)如果其他条件不变,仅仅将电场撤去,该粒子仍然以原来4倍的速度从O点射入该区域,试计算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时间多大。
该问题的求解在分析中寻找物理模型,通过该问题的分析和求解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建立不计重力的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运动模型。
模型一:带电粒子进入复合场做匀速直线运动模型的解决途径是受力分析,从平衡条件出发列式,解决问题。
模型二:(撤去磁场)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偏转的类平抛模型的解决途径是与平抛运动规律相联系。
模型三:(撤去电场)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匀速圆周运动模型解决途径是根据洛伦兹力提供向心力,抓住圆周运动的圆心位置和半径关系、建立向心力方程求解问题。
通过这种典型问题的分析,引导学生主动搜索头脑中的记忆表象和原有物理模型,同时建模的过程也是积累和进行模型辨析的过程,这一过程能够提炼出概念中最为本质的东西。
2、强化数理结合,注重解题能力的培养
物理与数学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无论是物理概念、规律都是以数学关系的形态表现出几个物理量之间联系的,解决具体物理问题的方法也离不开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经常要用到极值(极限)法、图像法和等效法等等都要求学生有较深厚的数学功底。
例2:现将一个物体质量为2 kg静止的放在粗糙的(μ=0.1)水平面上,现给其施加水平拉力使其由静止开始运动,已知水平拉力对物体所做的功W与物体运动位移L之间存在着如图2所示的关系,则此物体(g=10 ):
A.位移为L=9 m的位置,物体的速度大小为5 m/s
B.位移为L=9 m的位置,物体的速度大小为3 m/s
C.在OA段,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5
D.在OA段,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3
该问题的呈现主要是要求学生从图像中得到信息,通过对图形信息的分析搞清楚W与L这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结合函数关系和图像搞清图线斜率所表达的物理意义,强化学生对图像题的理解,理解图像的过程是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结合物理情景寻找物理规律的过程,数理结合找到适用的物理规律,最终可以解出问题的答案。
3、注重拓展变式,发散学生的思维
高三复习习题浩如烟海,没有规律的题海战术显然是不行的,应加强变式训练,物理问题外在的表现形式或者是设问方式变化不大,而物理问题所涉及到的物理本质随着问题情境的微变,发生了质的变化,通过该类变式训练,培养学生的抗干扰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灵活度。
例3:如图3所示,有一物体A放在水平桌面上,已知其质量为m,跨过滑轮用大小为2mg的拉力F拉动其水平向右运动,忽略一切摩擦,求物体A运动的加速度多大?
变式: 如图4 所示,例3中的其他条件不变,改用质量为2m的物体B代替图3中的力F,求物体A运动的加速度多大?
与原题相比,变式中的物体B与A一起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对B进行受力分析绳子的拉力显然要小于B的重力,所以A收到的拉力也就不等于2mg,借助于上述两个让学生通过比较上述两个情景,学生的思维接近于物理的本质,渗透解决牛顿运动定律问题所用到的整体法与隔离法物理思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