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喜欢冲浪时候,浪潮涌过来我站在浪尖的感觉,虽然可能马上就会下去,但是我喜欢挑战自己后,那一刹那在顶峰的感觉。”这句透着些“洒脱”和“骄狂”的话,是从一个不满20岁的上海高中女生口中说出的,她就是复旦附中04届毕业生汤枚捷。如果说汤枚捷和其他高中女生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她凭借独特的个人风采赢得了哈佛大学4年的全额奖学金,今年8月她将在美国开始大学生活。
站在媒体报道的风口浪尖之上,还能镇定自如说出自己“我是最好的”、“我希望站在浪潮顶端”,对一个中学生、特别是中国的中学生来说是需要勇气的。和许多传统的中国“好”学生不同,许多采访过汤枚捷的记者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这个小妮子的口才特别好,特别能表述自己的观点,而且这种表述没有中国学生常见的矫情的谦虚,张扬、奔放同时又思辨的个性倒是她给人的最深刻的感觉。
“喜欢站在浪尖”的那句话是汤枚捷在接受电视专访的时候对着镜头说的,而在笔者与之交谈的过程中,汤枚捷更是直言不讳地表示自己是一个有“个人英雄主义”情节的人。当一个有着非凡经历的成功学生出现在公众面前,许多家长和同学总是希望从她的身上能够获取可以临摹的经验,但从汤枚捷身上,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学习成绩的的技巧,更多的是一种独特的舍我其谁气质,而当这种气质没有被国内的教育制度充分包容,反倒被最知名的美国大学肯定时,理性地来重新审视传统文化的某些缺失,似乎更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究。
“我被选中是因为我和别人不一样”
比其他哈佛录取新生更值得说明的是,汤枚捷早在去年12月就拿到了哈佛大学的提前录取通知书,这在整个亚洲只有两名海外学生有这样的殊荣。汤枚捷提前扣开哈佛大门的消息一经媒体报道后,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一直被媒体所“津津乐道”的是,这个令哈佛大学青睐有加的高中女生,在整个高中阶段学习成绩并非顶尖者,用校长的话来说只是“中游偏上”,但是对汤枚捷,校长有个更高段的评价,“她是一个难得的领袖型的学生”。
为什么偏偏是汤枚捷?无论是接受媒体采访还是作客新浪回答网友提问,汤枚捷碰到的最多的问题就是“通往哈佛是否真的有一条捷径”。“我不是哈佛女孩”,在回答众多提问的时候,汤枚捷总是刻意地将自己和“哈佛女孩”这个称呼隔离开来,在跟笔者交谈时甚至很排斥和曾经被媒体奉为典范的“哈佛女孩刘亦婷”进行比较。对于“哈佛女孩”这个称号,汤枚捷认为人一旦归类就容易抹去个性,而个性是哈佛和汤枚捷同样最看重的内容,“我就是我,我和别人不一样,这也就是哈佛选择我的原因。”
“为什么老是要问偏偏是汤枚捷”,用汤枚捷自己的话来说:“我不认为哈佛选择了我只是我碰上了好运气,我和哈佛是一个相互选择的过程,我选择了哈佛,哈佛也选择了我,事实就是这样。”她甚至戏言,“为什么只说哈佛选择了我是我的幸运,也许哈佛选中了我对哈佛来说也是一件幸运的事情呢。”在汤枚捷的眼里,哈佛只是一个,“我自己很清楚,现在我进入哈佛在很多人眼里是成功的,但是进入哈佛只是一个过程不是结果,未必你会永远成功下去。”这种永远追求成功的精神在某种程度上恰好是和哈佛所宣扬的精神契合的。
在哈佛大学读大四的师兄张敏华曾向哈佛国际招生部的负责人打听过汤枚捷的招生情况,张敏华得到的回答是:“哈佛之所以选择汤枚捷,三分之一是看中她严谨的学术态度和较好的学术功底,三分之一是因为她有着丰富的社会经历和极强的社会实践能力、交际沟通能力。此外,通过老师的推荐信,哈佛被汤枚捷的勇敢、热情、风趣、幽默,以及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所打动。
勇敢、热情、风趣、幽默,这些词汇是对于传统的中国式教育来说也是积极和正面的评价,但是在褒奖一位学生的时候,这些内容往往不是摆在第一位的。中国的老师在给学生写评价手册的时候,最先说的永远是“尊敬师长、爱护同学、关心集体”,在评价学习的时候,也永远是“态度端正、用功刻苦”放在了第一位。而对于汤枚捷来说,这些看上去锦上添花的评价却是她敲开哈佛大门的利器。在汤枚捷给哈佛写的自荐信中列举了许多内容,但是有一项确是特别引人注目,那就是对自己个人英雄情节的描述。
汤枚捷高二的时候,获得了前往美国著名的私立学校希德威尔学校做国际交换生的机会。在这所学校,汤枚捷第一次引起大家注意的并不是“考试成绩的超级优秀”,而是入学一周后的一场校际曲棍球比赛。那场比赛中,训练才四天的汤枚捷作为替补上场,可就在比赛快结束的时候,担当后卫的她带球一路狂奔,在与对方守门员一米线内的近距离对峙中拨球入网,场上的比分改写,而汤枚捷也在球赛结束后引起了同学的关注。
这个极富“美国个人英雄主义”色彩的进球让汤枚捷一下子成为了校内的明星人物。“第二天走在路上都有不认识的同学对我sayhello。”汤枚捷回忆说:“当时那个球,我可以选择传球,也可以选择自己射门,但是我脑子里也不知道怎么想的,就想体验自己射门的感觉。”将近两年后,描述彼时彼刻的感受,汤枚捷依然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美国人喜欢体育运动,因为这是一项能够体现个人在集体中的价值的内容,而汤枚捷也不否认自己也是一个有英雄情节的人,对进球后观众的欢呼、队友的拥抱,“我很享受”。
可以传也可以射的球,最终选择了自己射门,这一点在我们传统的眼光中有点异类,我们总把这样的情形当作“贪功出风头”。而汤枚捷却有自己的看法,她不认为这是一种贪功,当一个集体需要你的时候,你就应该挺身而出,勇于去承担责任。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集体精神固然值得褒扬,但更多的依仗集体有可能让一个人缩在了集体当中消磨自己的斗志,而由一群缺乏个性的人组成的集体往往也缺乏足够的锐气。
正如汤枚捷自己所言,哈佛最终选择了她,是看中汤枚捷身上一些独特的气质。哈佛每年在美国国内录取的时候也要淘汰掉几乎1/3的满分学生,但是一个人的创造力、领导力,和追求成功的动力往往是他们更为看重的。
“我的演讲是有一点霸气的”
汤枚捷自己也数不清到底拿了多少奖状和证书,演讲、音乐、书法、学科竞赛,几乎每一项都有值得夸耀的资本,但在厚厚的获奖证书中,最多的还是演讲比赛。从幼儿园开始,讲故事似乎就成为了汤枚捷的专长,这项特长伴随着她的成长。许多采访过她的记者都有一种和她谈话会被她带走的体验,思维缜密、条理清晰,特别是有股对谈话控制的主动权的掌握能力。演讲的辅导老师对她的评价是“很大气”,而汤枚捷则称自己的演讲是幽默和大气同时兼备。
对于自己的演讲能力,汤枚捷说兴趣是最重要的,但最应该感谢的是父母。和许多孩子的家长一样,当教师的父亲和当工人的母亲都把无限希望寄托在了唯一的女儿身上。家境并不富裕的汤家从幼儿园开始就为汤枚捷设计了许多发展道路,但每一项都尊重女儿的想法。汤枚捷上小学的时候,奥数开始红火,家里开了个会征询汤枚捷的意见是否去读班,家人充分讨论分析之后觉得她的数学不是最好的,演讲似乎更有天赋也更适合她的兴趣,此后汤枚捷在演讲的天地里自由发展。
“只要有汤枚捷参加的演讲比赛,我记得汤枚捷还没有输过。”汤枚捷的妈妈对于女儿的演讲天赋也非常骄傲,更重要的是汤枚捷演讲的每次进步都有汤妈妈的鼓励在其中。汤妈妈回忆说,以前每次汤枚捷参加比赛前,哪怕只是少年宫的训练比赛,女儿都要在妈妈面前试讲一遍,妈妈成了最忠实的听众和评委,除了提提建议,汤妈妈每次最后说的一句话总是“我的女儿是最好的,我的女儿不得冠军谁能得冠军”。这些最诚恳的鼓励让汤枚捷走上讲台前永远充满自信,事实上充满霸气的汤枚捷也的确从未让演讲冠军旁落。
“我就是相信自己是最好的。”演讲比赛是一门说话的艺术,但更是一个人内在气度的外在表现,较之国内学生演讲比赛中常见的矫揉造作,汤枚捷的演讲最大的特点除了霸气就是亲切自然,没有常见的空洞无物,没有常见的死背台词,“因为我说的内容是我自己想说的,才流利而充满感情。”因此,当机会到来的时候,汤枚捷决不会没有讲稿而开不了口。
在美国作交流学生的时候,汤枚捷有一次作为在美中国中学生代表被邀请到华盛顿的一所大学参加关于“中国经济问题”的报告会。按照会议组织者的安排,汤枚捷只是一名听众,但当她听说演讲者中有一位因故缺席的时候,便自告奋勇问主办方能不能给她个发言的机会。严肃的会场气氛、临时演讲的压力,这一切没有让汤枚捷怯场,能在高端会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反而让汤枚捷感到兴奋,当所有在场的听众听完了汤枚捷流利的即兴演讲,会场爆发了热烈的掌声。
“你去演讲不一定要表达出特别深刻的内容,他们也许只是想听到你作为一个中学生对这些问题有哪些观点。”汤枚捷如是表达她对掌声的理解。的确,一个高中生对中美经济问题能有什么深刻的见解呢,但当演讲不再成为一种竞赛,而是一种沟通和表达的时候,也许回归了本来面目。但汤枚捷的演讲则反映了她的勇气、智慧和才华。
在谈到演讲比赛屡战屡胜的原因,除了舍我其谁的霸气之外,汤枚捷说就表达本身并无太多技巧可言,但有一个长久被中国学生忽略的问题是幽默。在汤枚捷看来,幽默是任何优秀演讲和言论的重要特征,“你自己都没有兴趣,别人怎么会有兴趣听下去呢?”
“我在希德威尔的那一场演讲一定让每个学生都记住了我,因为我逗笑了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那场十五分钟的毕业演讲,没有中国学生一贯的温情脉脉和恋恋不舍,离愁别绪被轻松的话语表述得妙趣横生。汤枚捷回忆说:“那都是些英语式的笑话,翻译成中文可能就没意思了。”这场生动的演讲,让负责给汤枚捷写推荐信的老师忍不住告诉她,汤枚捷的美国同学都认为她是个“有意思”的人。
演讲不是目的,而是方式,这是汤枚捷反复强调的一个观点。而正是通过演讲这种方式,汤枚捷向别人很好地展示了她的个性与风采。汤枚捷的演讲是充满个性特点的,也是具有煽动力和说服力的,这让学校校长一句“她是难得的具有领袖气质的学生”的崇高评价,找到了具体而可信的落脚点。
个人英雄主义究竟是个人主义还是英雄主义
对于不是中学里成绩最好的学生,汤枚捷一直有些“耿耿于怀”,我的成绩只是说不是最顶尖的,但是并不像媒体说得那么不堪,只是我觉得学习成绩不能确切地反映一个人的全部。汤枚捷在接到了哈佛的提前录取通知书的第一个感觉是可以不高考了,但是原因不是害怕高考,而是因为“高考无法衡量出我的综合能力,对综合能力而言,我在同龄人中肯定是最优秀的一类人。”
就是这样一个自信满满、棱角突出的学生,诚如许多人评价的那样,汤枚捷是一个洋溢着“个人英雄主义”色彩的“有着领袖气质”的学生。汤枚捷的出现,实是今天多元文化下的必然,只是她最终被哈佛慧眼识中才让我们感叹,是不是我们现有的人才观念中,能让这样的学生得到足够的评价和肯定。
长久以来国内的教育都忽视了对学生个性的尊重。长久以来,“个人英雄主义”都被当作一个绝对贬义的词汇而被唾弃,我们的好学生除了学习成绩优异以外,并不求个性鲜明。无论是汤枚捷“个人英雄主义”的进球,还是勇往无畏的演讲似乎都告诉我们,与西方教育中对学生个性看重相比,我们的教育体系中缺乏对“英雄情结”的尊重,对个性张扬的肯定。
无论是哪个年龄阶段的教育,我们培养的学生总是太过安静而保守。我们常常把棱角太过突出的学生视作“异类”,不管是正方形还是三角形,经过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后往往都变成了圆形。一个国内教育常见的现象是,幼儿园里老师偏爱守纪律不说话安安静静的好学生,小学里担任班干部的总是文静听话的女生,中学校园中热衷各种体育活动和文艺表演的活动却被戴上了“爱出风头的”高帽子。
笔者曾经参加了一次中国中学生和澳大利亚学生的交流活动,在一周的接触之后,两国的中学生对对方却有不同评价。中国学生的眼里,是mike很会骑小轮车、jason很幽默,而到了澳大利亚同学评价中国学生却是“他们很热情好客”、“他们很刻苦认真”。在中国学生眼里的澳大利亚学生都是以个体出现的,而在澳大利亚孩子的眼里,中国的学生都是以“他们”的群像出现的。
千人一面的表象之外,实则是缺乏个性的内涵。这样的情形反映到演讲上也是如出一辙,中国学生的演讲强调的是起承转合的技巧、强调的是有规可循的台风作派、强调的是音色饱满、字正腔圆,而最应重视的言为心声则往往被忽视了。以至于演讲同许多比赛一样,因为大多数学生的演讲套路都是师承一脉,因为缺乏彼此之间的区别,选拔出来的第一名未必是最好的,而只是最合乎规则的而已。
在最需要“偶像”的青春期,学生对个性、英雄的尊重和向往在学校教育的正规途径中得不到满足,比如运动原本是培养学生正确的集体观和个人英雄主义的大好途径,但在许多学校教育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汤枚捷之前也有不少学生参与了国外的交流生计划,但是师兄师姐们给她的最大建议却是不要到体育团队中去“浪费时间”,事实上中国学校教育中的体育特长生往往是在学业上得不到发展和肯定的学生,某种意义上,体育成绩好甚至和学习成绩差画上了等号。
校园环境不能培养学生对英雄主义的正确理解,也没有办法满足学生的英雄情结,许多孩子津津乐道电视剧《这个杀手不太冷》中那个迷人的杀手,香港电影《古惑仔》系列中那个讲义气、敢打敢杀、冷酷到底的黑道老大,充斥在这类影视作品中的江湖义气、以暴制胜成了对“英雄主义”的狭义理解,以为只有够狠才是有性格,而新生的网络游戏中的打打杀杀、以暴制暴又在虚拟世界中助长了青少年这种对英雄主义理解的偏执。
结语
扬长避短、祛恶扬善,当汤枚捷这样一个个性女孩带着对未来的憧憬踏上去美留学的征程时,她也把一堆问题和思考留给了我们。
多一点对个性的尊重,多一点对英雄主义的呼唤,多一点途径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方式彰显个性魅力,我们的教育也许才能摆脱培养出来的人才千人一面的尴尬。
站在媒体报道的风口浪尖之上,还能镇定自如说出自己“我是最好的”、“我希望站在浪潮顶端”,对一个中学生、特别是中国的中学生来说是需要勇气的。和许多传统的中国“好”学生不同,许多采访过汤枚捷的记者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这个小妮子的口才特别好,特别能表述自己的观点,而且这种表述没有中国学生常见的矫情的谦虚,张扬、奔放同时又思辨的个性倒是她给人的最深刻的感觉。
“喜欢站在浪尖”的那句话是汤枚捷在接受电视专访的时候对着镜头说的,而在笔者与之交谈的过程中,汤枚捷更是直言不讳地表示自己是一个有“个人英雄主义”情节的人。当一个有着非凡经历的成功学生出现在公众面前,许多家长和同学总是希望从她的身上能够获取可以临摹的经验,但从汤枚捷身上,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学习成绩的的技巧,更多的是一种独特的舍我其谁气质,而当这种气质没有被国内的教育制度充分包容,反倒被最知名的美国大学肯定时,理性地来重新审视传统文化的某些缺失,似乎更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究。
“我被选中是因为我和别人不一样”
比其他哈佛录取新生更值得说明的是,汤枚捷早在去年12月就拿到了哈佛大学的提前录取通知书,这在整个亚洲只有两名海外学生有这样的殊荣。汤枚捷提前扣开哈佛大门的消息一经媒体报道后,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一直被媒体所“津津乐道”的是,这个令哈佛大学青睐有加的高中女生,在整个高中阶段学习成绩并非顶尖者,用校长的话来说只是“中游偏上”,但是对汤枚捷,校长有个更高段的评价,“她是一个难得的领袖型的学生”。
为什么偏偏是汤枚捷?无论是接受媒体采访还是作客新浪回答网友提问,汤枚捷碰到的最多的问题就是“通往哈佛是否真的有一条捷径”。“我不是哈佛女孩”,在回答众多提问的时候,汤枚捷总是刻意地将自己和“哈佛女孩”这个称呼隔离开来,在跟笔者交谈时甚至很排斥和曾经被媒体奉为典范的“哈佛女孩刘亦婷”进行比较。对于“哈佛女孩”这个称号,汤枚捷认为人一旦归类就容易抹去个性,而个性是哈佛和汤枚捷同样最看重的内容,“我就是我,我和别人不一样,这也就是哈佛选择我的原因。”
“为什么老是要问偏偏是汤枚捷”,用汤枚捷自己的话来说:“我不认为哈佛选择了我只是我碰上了好运气,我和哈佛是一个相互选择的过程,我选择了哈佛,哈佛也选择了我,事实就是这样。”她甚至戏言,“为什么只说哈佛选择了我是我的幸运,也许哈佛选中了我对哈佛来说也是一件幸运的事情呢。”在汤枚捷的眼里,哈佛只是一个,“我自己很清楚,现在我进入哈佛在很多人眼里是成功的,但是进入哈佛只是一个过程不是结果,未必你会永远成功下去。”这种永远追求成功的精神在某种程度上恰好是和哈佛所宣扬的精神契合的。
在哈佛大学读大四的师兄张敏华曾向哈佛国际招生部的负责人打听过汤枚捷的招生情况,张敏华得到的回答是:“哈佛之所以选择汤枚捷,三分之一是看中她严谨的学术态度和较好的学术功底,三分之一是因为她有着丰富的社会经历和极强的社会实践能力、交际沟通能力。此外,通过老师的推荐信,哈佛被汤枚捷的勇敢、热情、风趣、幽默,以及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所打动。
勇敢、热情、风趣、幽默,这些词汇是对于传统的中国式教育来说也是积极和正面的评价,但是在褒奖一位学生的时候,这些内容往往不是摆在第一位的。中国的老师在给学生写评价手册的时候,最先说的永远是“尊敬师长、爱护同学、关心集体”,在评价学习的时候,也永远是“态度端正、用功刻苦”放在了第一位。而对于汤枚捷来说,这些看上去锦上添花的评价却是她敲开哈佛大门的利器。在汤枚捷给哈佛写的自荐信中列举了许多内容,但是有一项确是特别引人注目,那就是对自己个人英雄情节的描述。
汤枚捷高二的时候,获得了前往美国著名的私立学校希德威尔学校做国际交换生的机会。在这所学校,汤枚捷第一次引起大家注意的并不是“考试成绩的超级优秀”,而是入学一周后的一场校际曲棍球比赛。那场比赛中,训练才四天的汤枚捷作为替补上场,可就在比赛快结束的时候,担当后卫的她带球一路狂奔,在与对方守门员一米线内的近距离对峙中拨球入网,场上的比分改写,而汤枚捷也在球赛结束后引起了同学的关注。
这个极富“美国个人英雄主义”色彩的进球让汤枚捷一下子成为了校内的明星人物。“第二天走在路上都有不认识的同学对我sayhello。”汤枚捷回忆说:“当时那个球,我可以选择传球,也可以选择自己射门,但是我脑子里也不知道怎么想的,就想体验自己射门的感觉。”将近两年后,描述彼时彼刻的感受,汤枚捷依然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美国人喜欢体育运动,因为这是一项能够体现个人在集体中的价值的内容,而汤枚捷也不否认自己也是一个有英雄情节的人,对进球后观众的欢呼、队友的拥抱,“我很享受”。
可以传也可以射的球,最终选择了自己射门,这一点在我们传统的眼光中有点异类,我们总把这样的情形当作“贪功出风头”。而汤枚捷却有自己的看法,她不认为这是一种贪功,当一个集体需要你的时候,你就应该挺身而出,勇于去承担责任。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集体精神固然值得褒扬,但更多的依仗集体有可能让一个人缩在了集体当中消磨自己的斗志,而由一群缺乏个性的人组成的集体往往也缺乏足够的锐气。
正如汤枚捷自己所言,哈佛最终选择了她,是看中汤枚捷身上一些独特的气质。哈佛每年在美国国内录取的时候也要淘汰掉几乎1/3的满分学生,但是一个人的创造力、领导力,和追求成功的动力往往是他们更为看重的。
“我的演讲是有一点霸气的”
汤枚捷自己也数不清到底拿了多少奖状和证书,演讲、音乐、书法、学科竞赛,几乎每一项都有值得夸耀的资本,但在厚厚的获奖证书中,最多的还是演讲比赛。从幼儿园开始,讲故事似乎就成为了汤枚捷的专长,这项特长伴随着她的成长。许多采访过她的记者都有一种和她谈话会被她带走的体验,思维缜密、条理清晰,特别是有股对谈话控制的主动权的掌握能力。演讲的辅导老师对她的评价是“很大气”,而汤枚捷则称自己的演讲是幽默和大气同时兼备。
对于自己的演讲能力,汤枚捷说兴趣是最重要的,但最应该感谢的是父母。和许多孩子的家长一样,当教师的父亲和当工人的母亲都把无限希望寄托在了唯一的女儿身上。家境并不富裕的汤家从幼儿园开始就为汤枚捷设计了许多发展道路,但每一项都尊重女儿的想法。汤枚捷上小学的时候,奥数开始红火,家里开了个会征询汤枚捷的意见是否去读班,家人充分讨论分析之后觉得她的数学不是最好的,演讲似乎更有天赋也更适合她的兴趣,此后汤枚捷在演讲的天地里自由发展。
“只要有汤枚捷参加的演讲比赛,我记得汤枚捷还没有输过。”汤枚捷的妈妈对于女儿的演讲天赋也非常骄傲,更重要的是汤枚捷演讲的每次进步都有汤妈妈的鼓励在其中。汤妈妈回忆说,以前每次汤枚捷参加比赛前,哪怕只是少年宫的训练比赛,女儿都要在妈妈面前试讲一遍,妈妈成了最忠实的听众和评委,除了提提建议,汤妈妈每次最后说的一句话总是“我的女儿是最好的,我的女儿不得冠军谁能得冠军”。这些最诚恳的鼓励让汤枚捷走上讲台前永远充满自信,事实上充满霸气的汤枚捷也的确从未让演讲冠军旁落。
“我就是相信自己是最好的。”演讲比赛是一门说话的艺术,但更是一个人内在气度的外在表现,较之国内学生演讲比赛中常见的矫揉造作,汤枚捷的演讲最大的特点除了霸气就是亲切自然,没有常见的空洞无物,没有常见的死背台词,“因为我说的内容是我自己想说的,才流利而充满感情。”因此,当机会到来的时候,汤枚捷决不会没有讲稿而开不了口。
在美国作交流学生的时候,汤枚捷有一次作为在美中国中学生代表被邀请到华盛顿的一所大学参加关于“中国经济问题”的报告会。按照会议组织者的安排,汤枚捷只是一名听众,但当她听说演讲者中有一位因故缺席的时候,便自告奋勇问主办方能不能给她个发言的机会。严肃的会场气氛、临时演讲的压力,这一切没有让汤枚捷怯场,能在高端会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反而让汤枚捷感到兴奋,当所有在场的听众听完了汤枚捷流利的即兴演讲,会场爆发了热烈的掌声。
“你去演讲不一定要表达出特别深刻的内容,他们也许只是想听到你作为一个中学生对这些问题有哪些观点。”汤枚捷如是表达她对掌声的理解。的确,一个高中生对中美经济问题能有什么深刻的见解呢,但当演讲不再成为一种竞赛,而是一种沟通和表达的时候,也许回归了本来面目。但汤枚捷的演讲则反映了她的勇气、智慧和才华。
在谈到演讲比赛屡战屡胜的原因,除了舍我其谁的霸气之外,汤枚捷说就表达本身并无太多技巧可言,但有一个长久被中国学生忽略的问题是幽默。在汤枚捷看来,幽默是任何优秀演讲和言论的重要特征,“你自己都没有兴趣,别人怎么会有兴趣听下去呢?”
“我在希德威尔的那一场演讲一定让每个学生都记住了我,因为我逗笑了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那场十五分钟的毕业演讲,没有中国学生一贯的温情脉脉和恋恋不舍,离愁别绪被轻松的话语表述得妙趣横生。汤枚捷回忆说:“那都是些英语式的笑话,翻译成中文可能就没意思了。”这场生动的演讲,让负责给汤枚捷写推荐信的老师忍不住告诉她,汤枚捷的美国同学都认为她是个“有意思”的人。
演讲不是目的,而是方式,这是汤枚捷反复强调的一个观点。而正是通过演讲这种方式,汤枚捷向别人很好地展示了她的个性与风采。汤枚捷的演讲是充满个性特点的,也是具有煽动力和说服力的,这让学校校长一句“她是难得的具有领袖气质的学生”的崇高评价,找到了具体而可信的落脚点。
个人英雄主义究竟是个人主义还是英雄主义
对于不是中学里成绩最好的学生,汤枚捷一直有些“耿耿于怀”,我的成绩只是说不是最顶尖的,但是并不像媒体说得那么不堪,只是我觉得学习成绩不能确切地反映一个人的全部。汤枚捷在接到了哈佛的提前录取通知书的第一个感觉是可以不高考了,但是原因不是害怕高考,而是因为“高考无法衡量出我的综合能力,对综合能力而言,我在同龄人中肯定是最优秀的一类人。”
就是这样一个自信满满、棱角突出的学生,诚如许多人评价的那样,汤枚捷是一个洋溢着“个人英雄主义”色彩的“有着领袖气质”的学生。汤枚捷的出现,实是今天多元文化下的必然,只是她最终被哈佛慧眼识中才让我们感叹,是不是我们现有的人才观念中,能让这样的学生得到足够的评价和肯定。
长久以来国内的教育都忽视了对学生个性的尊重。长久以来,“个人英雄主义”都被当作一个绝对贬义的词汇而被唾弃,我们的好学生除了学习成绩优异以外,并不求个性鲜明。无论是汤枚捷“个人英雄主义”的进球,还是勇往无畏的演讲似乎都告诉我们,与西方教育中对学生个性看重相比,我们的教育体系中缺乏对“英雄情结”的尊重,对个性张扬的肯定。
无论是哪个年龄阶段的教育,我们培养的学生总是太过安静而保守。我们常常把棱角太过突出的学生视作“异类”,不管是正方形还是三角形,经过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后往往都变成了圆形。一个国内教育常见的现象是,幼儿园里老师偏爱守纪律不说话安安静静的好学生,小学里担任班干部的总是文静听话的女生,中学校园中热衷各种体育活动和文艺表演的活动却被戴上了“爱出风头的”高帽子。
笔者曾经参加了一次中国中学生和澳大利亚学生的交流活动,在一周的接触之后,两国的中学生对对方却有不同评价。中国学生的眼里,是mike很会骑小轮车、jason很幽默,而到了澳大利亚同学评价中国学生却是“他们很热情好客”、“他们很刻苦认真”。在中国学生眼里的澳大利亚学生都是以个体出现的,而在澳大利亚孩子的眼里,中国的学生都是以“他们”的群像出现的。
千人一面的表象之外,实则是缺乏个性的内涵。这样的情形反映到演讲上也是如出一辙,中国学生的演讲强调的是起承转合的技巧、强调的是有规可循的台风作派、强调的是音色饱满、字正腔圆,而最应重视的言为心声则往往被忽视了。以至于演讲同许多比赛一样,因为大多数学生的演讲套路都是师承一脉,因为缺乏彼此之间的区别,选拔出来的第一名未必是最好的,而只是最合乎规则的而已。
在最需要“偶像”的青春期,学生对个性、英雄的尊重和向往在学校教育的正规途径中得不到满足,比如运动原本是培养学生正确的集体观和个人英雄主义的大好途径,但在许多学校教育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汤枚捷之前也有不少学生参与了国外的交流生计划,但是师兄师姐们给她的最大建议却是不要到体育团队中去“浪费时间”,事实上中国学校教育中的体育特长生往往是在学业上得不到发展和肯定的学生,某种意义上,体育成绩好甚至和学习成绩差画上了等号。
校园环境不能培养学生对英雄主义的正确理解,也没有办法满足学生的英雄情结,许多孩子津津乐道电视剧《这个杀手不太冷》中那个迷人的杀手,香港电影《古惑仔》系列中那个讲义气、敢打敢杀、冷酷到底的黑道老大,充斥在这类影视作品中的江湖义气、以暴制胜成了对“英雄主义”的狭义理解,以为只有够狠才是有性格,而新生的网络游戏中的打打杀杀、以暴制暴又在虚拟世界中助长了青少年这种对英雄主义理解的偏执。
结语
扬长避短、祛恶扬善,当汤枚捷这样一个个性女孩带着对未来的憧憬踏上去美留学的征程时,她也把一堆问题和思考留给了我们。
多一点对个性的尊重,多一点对英雄主义的呼唤,多一点途径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方式彰显个性魅力,我们的教育也许才能摆脱培养出来的人才千人一面的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