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不管是中的古典园林还是山水画,其意境蕴涵都是其强调的重点,已经在中华民族这片大地上根深蒂固,其共同特点都是将中国的“山水文化”体现的淋漓尽致。其表现出来的自然美和含蓄美都是通过艺术形式所表现出来的,尤其是在处理一些小中见大的空间和进行对比虚实上,古典园林和中国山水都有着相通之处,并且中国的“天人舍一”的哲学思想深深的影响着二者。传统山水审美意识的觉醒催生了山水画,传统山水画作曲其人文化的载体,却从宇宙意蕴、空间意象,艺术精神等方面耀深提润并印拓于古典园林之中,对传统古典园林的形成和造园活动的启迪性都是起到很大的作用的。因此,古典园林和山水画相结合是历史必然的产物,名族精神在“诗情画意”和“山水情节”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关键词:古典园林;山水画;相互融合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当中,以山水为题材的水墨画和古典园林艺术是其中重要的代表,二者之间相互交融,可以说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园林景致常是古人绘画的首选,一些好的园林景致都可以拿来入画,并且再将作画的原理在造园当中运用。在建造园林的时候,也会考虑到所建景致的诗情画意,将绘画当中的虚实相生和以小见大等手法在造园当中运用。可以说,建造的园林当中暗含着绘画的脉络,所以山水画的审美在理论上对园林艺术的建造具有指导作用,二者是相互渗透,组成了中华名族文化遗产中的重要成分。
一、山水画与中国园林的历史发展
虽然中国以山水为题材的画作具有悠久的历史,但是指导魏晋南北朝山水画才从以人物为背景的画作当中分离了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创作题材,到了六朝以后,在山水画的发展上一直处于缓慢的状态,历史上在这段时间保留下来的山水画作比较少,直到唐代,社会安定,人们的生活都比较安稳,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从而促使了文学和绘画的发展,期间诞生了很多像李思训和王维等代表人物。到了宋朝初期,山水画已经发展的相当成熟,其间有郭熙、李唐等代表人物。山水画在元朝的发展也是非常兴盛的,著名的《富春山居图》就是在这个时候诞生的。到了明朝,山水画已经到达了一个高峰期,并且在创作上呈现除了多元化的发展,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像吴门画派、云问派等等。
中国的古典园林和山水画相比起源的时间比较早,在西周时期已经有记载,当时将园林称为“囿”,后来在汉代出现了山水建筑园。到了南北朝形成了自然山水园。由于唐朝的社会比较安定,同样使得园林的发展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建成了山水宫苑、别业山居等园林。经过唐朝和宋朝的发展,到了明朝,不管是园林建造还是其艺术性都相当的成熟,期间的江南私家园林最具有代表性。
从山水画和古典园林的发展时期相比,并不是完全的相互呼应的,但是整体的发展期和全盛期大都一致。有的学者对这进行了概括,认为虽然在发展上并没有达到完全的吻合,甚至有的地上相互违异,但是二者具有相似的文化背景,相同的义理,所以才会发展趋势相似,二者都是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
二、传统山水画时空意象对古典园林的启示
在设计园林的人员中包括了画家时,在设计一些元素时就会加入画家的眼光,这样在设计园林时就会顺理成章的将绘画时的一些艺术理论和绘画技术在造园中得到时间,从而讲画家心中的山水意境得到了很好的实现。画家在造园的参与,使得绘画的理论成了造园适用的理论。在中国的造园历史上,很多造园的创作理论由画家完成,从而促进了山水画和园林在创作上的彼此交织,相互渗透。
如果只是单纯的模仿自然,当然也不会形成特色,自然之所以存在,是由于其存在的合理性,同时也具有的无序性。古代人们不仅对自然效仿,主张无为而治,还在一定的程度上进行了创新,形成了独特的天人合一思想。
意境美是山水画和古典园林共同追求的内涵,从而使其具有的艺术气质含蓄虚无。在山水画的创作当中,采用的虚实相生和计白当黑手法将感情通过直觉进行传达,创造除了一种特殊的绘画方式,那就是富有通感,在园林的建造中也运用这种手法,在《园冶·园说》当中有文:“轩楹高爽,窗户虚邻;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很生动的诠释了山水画中的虚无含蓄的艺术手法在园林建造中的应用,等等文人诗句都体现出了这种创造虚无体现全景的意境。
在传统的山水画布局上,很大胆的将一些空间视点的变化进行了应用。在观察方法上,首先是仰眺俯瞰,使的画面上的空间可以随着视线的移动由远及近的改变,其高远和深远使得形成一种透视感,形成的画面格局具有长条形立轴式的特点。其次是游目环瞩,将空间的一些景象可以进行左右水平的移动,其平远形成了一种透视感,形成的画面格局具有横批长卷式的特点。这两种特点使得原本静态的画作动了起来,在园林建造时也被采用,在建造园林的空间布局时,充分考虑时间和空间的因素,曲径通幽、逸趣横生。完美的融合了自然美和人工美,使得艺术境界在现实生活中得到体现。建造出的园林不仅适合居住,还可以游览观赏,园林建造手法和绘画相得益彰。
不管是山水画还是园林建造,在手法上都讲究动和静的相互结合,所建造的园林和创作的画作都可以在动景中展现出一种宁静致远的感觉,同时,又在静景中展现出一种自然界中一派生机盎然的感觉,在山水画的创作当中讲究虚实相生,只有虚实相互存在,所得到的创作才是佳作。在画作当中实际的景物是实,空白之处是虚,黑色是实,白色是虚等等。而在园林的建造中,实景是山,是近景,是景物,虚景是水,是远景,是倒影。从而使得园林中动静相结合,意境深远。
透视法则是在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中产生的,所以在文艺复兴以后,无论是在园林建造还是画作创作上等都渗透出了透视法则,进行的创作都比较注重寫实,所以整体给人的感觉是比较呆板,而在我国的创作上则不受这种法则的约束,在同一个画作当中可能会出现三个以上的灭点,后来学者将这种手法称为散点透视。在现在的观念上认为。这种手法是不合乎逻辑的,但是在同一副画面当中就将山水和植物表现的相当好,但是应用到园林建造上则表现的比较笨拙。这也是我国园林建造和画作创作的一个特点,无拘无束,自然天成,使得自然存在的山川和河流具有了写意的美。
综上所述,在古典园林的建造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将山水画的义理进行应用,通过模拟和挪移山水画,不断的积累,创新出了独有的艺术。可以建造出适合人们生活的空间,而且可以使得隐逸文化得到很好的弥散。古典园林做到了将传统的环境审美推向了更神的境界,使得古典园林可以展现出民族气质,而且还可以做到与山水画相互共存。通过我们对山水画对古典园林的启迪,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刻的认识古典园林,从而对新时代的园林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古典园林;山水画;相互融合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当中,以山水为题材的水墨画和古典园林艺术是其中重要的代表,二者之间相互交融,可以说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园林景致常是古人绘画的首选,一些好的园林景致都可以拿来入画,并且再将作画的原理在造园当中运用。在建造园林的时候,也会考虑到所建景致的诗情画意,将绘画当中的虚实相生和以小见大等手法在造园当中运用。可以说,建造的园林当中暗含着绘画的脉络,所以山水画的审美在理论上对园林艺术的建造具有指导作用,二者是相互渗透,组成了中华名族文化遗产中的重要成分。
一、山水画与中国园林的历史发展
虽然中国以山水为题材的画作具有悠久的历史,但是指导魏晋南北朝山水画才从以人物为背景的画作当中分离了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创作题材,到了六朝以后,在山水画的发展上一直处于缓慢的状态,历史上在这段时间保留下来的山水画作比较少,直到唐代,社会安定,人们的生活都比较安稳,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从而促使了文学和绘画的发展,期间诞生了很多像李思训和王维等代表人物。到了宋朝初期,山水画已经发展的相当成熟,其间有郭熙、李唐等代表人物。山水画在元朝的发展也是非常兴盛的,著名的《富春山居图》就是在这个时候诞生的。到了明朝,山水画已经到达了一个高峰期,并且在创作上呈现除了多元化的发展,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像吴门画派、云问派等等。
中国的古典园林和山水画相比起源的时间比较早,在西周时期已经有记载,当时将园林称为“囿”,后来在汉代出现了山水建筑园。到了南北朝形成了自然山水园。由于唐朝的社会比较安定,同样使得园林的发展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建成了山水宫苑、别业山居等园林。经过唐朝和宋朝的发展,到了明朝,不管是园林建造还是其艺术性都相当的成熟,期间的江南私家园林最具有代表性。
从山水画和古典园林的发展时期相比,并不是完全的相互呼应的,但是整体的发展期和全盛期大都一致。有的学者对这进行了概括,认为虽然在发展上并没有达到完全的吻合,甚至有的地上相互违异,但是二者具有相似的文化背景,相同的义理,所以才会发展趋势相似,二者都是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
二、传统山水画时空意象对古典园林的启示
在设计园林的人员中包括了画家时,在设计一些元素时就会加入画家的眼光,这样在设计园林时就会顺理成章的将绘画时的一些艺术理论和绘画技术在造园中得到时间,从而讲画家心中的山水意境得到了很好的实现。画家在造园的参与,使得绘画的理论成了造园适用的理论。在中国的造园历史上,很多造园的创作理论由画家完成,从而促进了山水画和园林在创作上的彼此交织,相互渗透。
如果只是单纯的模仿自然,当然也不会形成特色,自然之所以存在,是由于其存在的合理性,同时也具有的无序性。古代人们不仅对自然效仿,主张无为而治,还在一定的程度上进行了创新,形成了独特的天人合一思想。
意境美是山水画和古典园林共同追求的内涵,从而使其具有的艺术气质含蓄虚无。在山水画的创作当中,采用的虚实相生和计白当黑手法将感情通过直觉进行传达,创造除了一种特殊的绘画方式,那就是富有通感,在园林的建造中也运用这种手法,在《园冶·园说》当中有文:“轩楹高爽,窗户虚邻;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很生动的诠释了山水画中的虚无含蓄的艺术手法在园林建造中的应用,等等文人诗句都体现出了这种创造虚无体现全景的意境。
在传统的山水画布局上,很大胆的将一些空间视点的变化进行了应用。在观察方法上,首先是仰眺俯瞰,使的画面上的空间可以随着视线的移动由远及近的改变,其高远和深远使得形成一种透视感,形成的画面格局具有长条形立轴式的特点。其次是游目环瞩,将空间的一些景象可以进行左右水平的移动,其平远形成了一种透视感,形成的画面格局具有横批长卷式的特点。这两种特点使得原本静态的画作动了起来,在园林建造时也被采用,在建造园林的空间布局时,充分考虑时间和空间的因素,曲径通幽、逸趣横生。完美的融合了自然美和人工美,使得艺术境界在现实生活中得到体现。建造出的园林不仅适合居住,还可以游览观赏,园林建造手法和绘画相得益彰。
不管是山水画还是园林建造,在手法上都讲究动和静的相互结合,所建造的园林和创作的画作都可以在动景中展现出一种宁静致远的感觉,同时,又在静景中展现出一种自然界中一派生机盎然的感觉,在山水画的创作当中讲究虚实相生,只有虚实相互存在,所得到的创作才是佳作。在画作当中实际的景物是实,空白之处是虚,黑色是实,白色是虚等等。而在园林的建造中,实景是山,是近景,是景物,虚景是水,是远景,是倒影。从而使得园林中动静相结合,意境深远。
透视法则是在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中产生的,所以在文艺复兴以后,无论是在园林建造还是画作创作上等都渗透出了透视法则,进行的创作都比较注重寫实,所以整体给人的感觉是比较呆板,而在我国的创作上则不受这种法则的约束,在同一个画作当中可能会出现三个以上的灭点,后来学者将这种手法称为散点透视。在现在的观念上认为。这种手法是不合乎逻辑的,但是在同一副画面当中就将山水和植物表现的相当好,但是应用到园林建造上则表现的比较笨拙。这也是我国园林建造和画作创作的一个特点,无拘无束,自然天成,使得自然存在的山川和河流具有了写意的美。
综上所述,在古典园林的建造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将山水画的义理进行应用,通过模拟和挪移山水画,不断的积累,创新出了独有的艺术。可以建造出适合人们生活的空间,而且可以使得隐逸文化得到很好的弥散。古典园林做到了将传统的环境审美推向了更神的境界,使得古典园林可以展现出民族气质,而且还可以做到与山水画相互共存。通过我们对山水画对古典园林的启迪,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刻的认识古典园林,从而对新时代的园林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