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生是国家、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道德素质的高低代表着一个社会和民族的道德水平,决定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和民族的未来。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既离不开现实社会的影响,同时又深受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武德教育;大学生
中华武德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在中华传统文化、伦理思想规范下,在武术长期的实践和发展中,形成的习武人应当共同遵循的道德行为准则。
一、武德教育的必要性
所谓武德,是指习武者道德品质的修养,是长期以来在习武群落中所形成的对习武者生活及其行为的道德规范的要求。为武之道,要以德为本。良好的道德不仅能协调习武者之间的人际关系,而且还能指导习武者的各类活动。
在武术中更突出强调武德教育 。提到“武术”这个词语的时候,在大多数人的脑海里就会想到拳打脚踢、刀光剑影的场面,武功高强的人赤手空拳或者拿着刀枪剑棍与恶人搏斗的激烈场面。还可能会想到李小龙、成龙、李连杰……这些武打明星。其实,武术与道德相比,所贵之处不在术而在德。武德高尚,武术才有价值。武德不彰,武术就会显得黯然失色。我们在看武打电影的时候都非常喜欢甚至崇拜那些武打明星。因为他们都代表了具有正义感,爱国精神,武德高尚,除暴安良的英雄豪杰。传统武术传授的首要目的不在于习武者能否最终真正掌握多少高深的武功,而是要强调遵守社会人伦道德规范和形成坚定的道德信念,以及强调个人的武德修养和“修己以安天下”之道。
二、武德教育的主要表现
武术中的礼仪 ,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历来重礼仪、重道德。第一个确认中国文化对于辅助欧洲文化发展十分有用的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在他的《中国近况》的序言中说:“我们从前谁也不信,在这个世界上还有比我们理论更完善,立身处世之道更进步的民族存在,现在从东方的中国,竟使我们觉醒了。”可见中国重礼仪、重道德,早在18世纪就闻名于世了。而在中国武术里面,更注重强调礼仪。
门规戒律,武术起源于原始社会,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在武术世代承传之中,各个民间武术结社、流派,其家法、拳谱几乎无一例外地开章明义阐明武德,并制定了与之相应的门规戒律,对本门弟子的德性提出相当苛刻的要求,而这些门规戒律无一不体现着中国传统武术中的道德规范。
杨柄在梅花拳《习武序》中“习武规矩十二条”最后一条就是:“凡传教之师,短不可重利轻艺。”
《习武序》“凡见师面,即便站起,不可视若路人”,“不可并肩而行,同凳而坐”。
清乾隆年间有《短打十戒》第十条:“遇孤懦无主之人欺逼太甚,不妨代为出气。”
《少林拳术秘诀》中说:“师之授技,须先考察其人之性情、志气、品格,经三月之后,始定其收留与否,盖以师择人最严。”
《内家拳法》中著有“五不可传”:“心险者,好斗者,狂酒者,轻露者,骨柔质钝者不传。”
《峨嵋枪法·戒谨篇》云:“不知者不与言,不仁者不与传。”
少林《拳经拳法备要》强调“道勿滥传”,应传“贤良之人”。
《少林短打十戒》规定:“强横不义者不传”。
《永春白鹤拳·拳谱》云:“不信者不教,无礼者不教。”
《永春白鹤拳》有“五戒”。一不纵欲,二不酗酒,三不欺侮老人,四不欺侮儿童,五不欺侮妇女。“懔十戒”:戒好斗,戒好胜,戒好名,戒好利,戒骄,戒诈,戒浮夸逞能,戒弄虚作假,戒挑拨离间,戒为非作歹。“四善”:善修其身,善正其心,善慎其行,善守其德。
根据资料记载,武术当中的门规戒律有很多很多。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它们包括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几乎涉及到了一个人行为和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因此,武术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习武之人要使自己的行为不违反戒律,自觉地遵守戒律,就必须加强品德方面的自我修养。这些门规戒律不但能让人们去追求精湛的武技,而且通过道德修养,追求一个充实的精神世界、和谐的人生境界、内外兼修的优秀品质
三、训练中树立正确的武德行为准则
传统的武德中讲究“学拳以德为先,凡事恭敬谦逊,不与人争,方是正人君子,学拳宜作正大之事,不可恃艺为非,以致损行败德,辱身丧命。”强调习武者要仁爱、守礼、忠诚、谦让和宽厚。如今,武德修养不仅要继承发扬如上所述的优秀品质外,还必须结合当前改革开放,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针对社会中存在的与精神文明相违背的消极现象,树立正确的武德思想和行为规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苦乐观和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观。“大力倡导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大力倡导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大力倡导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武德教育只有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结合,把武德修養寓于社会道德规范之中,才能使武德教育更具有时代特征和新的生命力,才能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利用体育锻炼结合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勤学苦练的精神。积极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勇于拼搏,勇于攀登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并在训练教学中强调武德中的礼仪规范,把教书育人贯彻到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更有利于体育教师工作的开展。
四、结束语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祖国的栋梁。对其进行正确的思想教育及引导是我们高校教育的重中之重。时代的快速发展对大学生思想道德要求将是一个重大的考验,一方面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建设良好的社会秩序,营造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另一方面在大力提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毕竟吸取中国优良传统教育中的精髓,要到“古为今用”继承和发扬中国武德所特有的魅力和作用。
参考文献:
[1]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武术》教材小组.武术.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1.
[2]徐才主编.武术学概论.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
[3]黎珍.体育教师的体态语言.体育科技,2000.
【关键词】武德教育;大学生
中华武德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在中华传统文化、伦理思想规范下,在武术长期的实践和发展中,形成的习武人应当共同遵循的道德行为准则。
一、武德教育的必要性
所谓武德,是指习武者道德品质的修养,是长期以来在习武群落中所形成的对习武者生活及其行为的道德规范的要求。为武之道,要以德为本。良好的道德不仅能协调习武者之间的人际关系,而且还能指导习武者的各类活动。
在武术中更突出强调武德教育 。提到“武术”这个词语的时候,在大多数人的脑海里就会想到拳打脚踢、刀光剑影的场面,武功高强的人赤手空拳或者拿着刀枪剑棍与恶人搏斗的激烈场面。还可能会想到李小龙、成龙、李连杰……这些武打明星。其实,武术与道德相比,所贵之处不在术而在德。武德高尚,武术才有价值。武德不彰,武术就会显得黯然失色。我们在看武打电影的时候都非常喜欢甚至崇拜那些武打明星。因为他们都代表了具有正义感,爱国精神,武德高尚,除暴安良的英雄豪杰。传统武术传授的首要目的不在于习武者能否最终真正掌握多少高深的武功,而是要强调遵守社会人伦道德规范和形成坚定的道德信念,以及强调个人的武德修养和“修己以安天下”之道。
二、武德教育的主要表现
武术中的礼仪 ,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历来重礼仪、重道德。第一个确认中国文化对于辅助欧洲文化发展十分有用的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在他的《中国近况》的序言中说:“我们从前谁也不信,在这个世界上还有比我们理论更完善,立身处世之道更进步的民族存在,现在从东方的中国,竟使我们觉醒了。”可见中国重礼仪、重道德,早在18世纪就闻名于世了。而在中国武术里面,更注重强调礼仪。
门规戒律,武术起源于原始社会,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在武术世代承传之中,各个民间武术结社、流派,其家法、拳谱几乎无一例外地开章明义阐明武德,并制定了与之相应的门规戒律,对本门弟子的德性提出相当苛刻的要求,而这些门规戒律无一不体现着中国传统武术中的道德规范。
杨柄在梅花拳《习武序》中“习武规矩十二条”最后一条就是:“凡传教之师,短不可重利轻艺。”
《习武序》“凡见师面,即便站起,不可视若路人”,“不可并肩而行,同凳而坐”。
清乾隆年间有《短打十戒》第十条:“遇孤懦无主之人欺逼太甚,不妨代为出气。”
《少林拳术秘诀》中说:“师之授技,须先考察其人之性情、志气、品格,经三月之后,始定其收留与否,盖以师择人最严。”
《内家拳法》中著有“五不可传”:“心险者,好斗者,狂酒者,轻露者,骨柔质钝者不传。”
《峨嵋枪法·戒谨篇》云:“不知者不与言,不仁者不与传。”
少林《拳经拳法备要》强调“道勿滥传”,应传“贤良之人”。
《少林短打十戒》规定:“强横不义者不传”。
《永春白鹤拳·拳谱》云:“不信者不教,无礼者不教。”
《永春白鹤拳》有“五戒”。一不纵欲,二不酗酒,三不欺侮老人,四不欺侮儿童,五不欺侮妇女。“懔十戒”:戒好斗,戒好胜,戒好名,戒好利,戒骄,戒诈,戒浮夸逞能,戒弄虚作假,戒挑拨离间,戒为非作歹。“四善”:善修其身,善正其心,善慎其行,善守其德。
根据资料记载,武术当中的门规戒律有很多很多。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它们包括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几乎涉及到了一个人行为和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因此,武术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习武之人要使自己的行为不违反戒律,自觉地遵守戒律,就必须加强品德方面的自我修养。这些门规戒律不但能让人们去追求精湛的武技,而且通过道德修养,追求一个充实的精神世界、和谐的人生境界、内外兼修的优秀品质
三、训练中树立正确的武德行为准则
传统的武德中讲究“学拳以德为先,凡事恭敬谦逊,不与人争,方是正人君子,学拳宜作正大之事,不可恃艺为非,以致损行败德,辱身丧命。”强调习武者要仁爱、守礼、忠诚、谦让和宽厚。如今,武德修养不仅要继承发扬如上所述的优秀品质外,还必须结合当前改革开放,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针对社会中存在的与精神文明相违背的消极现象,树立正确的武德思想和行为规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苦乐观和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观。“大力倡导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大力倡导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大力倡导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武德教育只有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结合,把武德修養寓于社会道德规范之中,才能使武德教育更具有时代特征和新的生命力,才能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利用体育锻炼结合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勤学苦练的精神。积极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勇于拼搏,勇于攀登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并在训练教学中强调武德中的礼仪规范,把教书育人贯彻到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更有利于体育教师工作的开展。
四、结束语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祖国的栋梁。对其进行正确的思想教育及引导是我们高校教育的重中之重。时代的快速发展对大学生思想道德要求将是一个重大的考验,一方面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建设良好的社会秩序,营造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另一方面在大力提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毕竟吸取中国优良传统教育中的精髓,要到“古为今用”继承和发扬中国武德所特有的魅力和作用。
参考文献:
[1]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武术》教材小组.武术.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1.
[2]徐才主编.武术学概论.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
[3]黎珍.体育教师的体态语言.体育科技,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