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城市建设和交通线路等社会工程经济发展,我国一些城市地区的地质灾害也日益增多,城市中所发生的地质灾害对人类生命财产、城市基础设施已经造成重大损失,严重的影响了城市建设与发展,城市地质灾害防治迫在眉睫。本文主要对城市地质灾害的诱发因素进行分析阐述,并提出相应解决措施。
关键词:城市地质灾害;诱发因素;防治对策
1.引言
我国城市地质灾害种类多,主要有崩滑流、地面沉降、岩溶地面塌陷等,对其主要诱发因素进行分析研究,有利于进行有效灾害评估和主动防治,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程度。本文较为全面的分析了我國常见城市地质灾害的类型、破坏性及其诱发因素,同时还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和灾害特点,提出了整治城市灾害的基本对策和方法。
2.常见城市地质灾害诱因及其破坏性
我国常见城市地质灾害诱因主要为工业与民用建筑、交通干线,矿山及水利水电设施建设中人为的破坏其稳定性所导致。
2.1崩塌、滑坡、泥石流
崩塌、滑坡、泥石流常常在同一区域相互伴随发生,因此常把这三种灾害归为一类,简称崩、滑、流,它是在外动力条件作用下的岩石罔地质灾害。在现今地壳运动的地区人类工程活动的频繁地区是滑坡多发区;城市中的崩滑流灾害主要诱因就是开挖边坡,在修建公路、依山建房等建设中,形成人工高陡边坡,未进行防治措施或措施不当所致。特别在雨季的时候边坡极易失稳,当达到破坏的临界点时灾害随之而来。我国是崩滑流灾害多发区,除少数在中国东部外,大部分发生在长江、黄河的中上游水系控制的西南和西北地区,具有一定的区域性。2015年12月20日,深圳市光明新区的红坳渣土受纳场发生滑坡事故。此次灾害滑坡覆盖面积约38万平方米,造成33栋建筑物被掩埋或不同程度受损,73人死亡、4人下落不明、17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高达8.81亿元。
2.2地面沉降、地裂隙
地面沉降及地裂隙的影响因素主要归结为自然地质因素和人为因素两大类:地质因素包括地质构造、地震和岩土性质;人为因素包括开采地下液体、建筑物对地基施加的静荷载以及地面动荷载。地面沉降是一种缓变的地质灾害,一旦发生便难以完全恢复,地面沉降及地裂隙会造成地面及地下各类建筑开裂,路面破坏,地下供水、输气管道错断和危及一些著名文物古迹的安全,不但造成了我国的经济巨大损失,也给居民生活带来不便。近年来在我国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华北平原等地的16个省市,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累计沉降量超过200mm的总面积达7.9×104km2。
2.3岩溶地表塌陷
岩溶塌陷是指在岩溶地区,下部可溶岩层中的溶洞、隙上方的岩土体,因自身洞体扩大或在自然与人为因素影响下发生变形破坏,造成顶板失稳形成地面陷坑的一种岩溶动力作用与现象。岩溶塌陷与覆盖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和土的性质有很大关系,最后提出了“溯源潜蚀”和“土体流变”的观点。随着我国工业的迅速发展、城市规模的扩大及人类经济活动的增加,对岩溶区资源的开发日益增强,由此引起地下水水动力条件发生改变而导致规模较大的地表塌陷频发,给我国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威胁和损失。1997年11月11日发生于桂林市雁山区拓木镇的塌陷,共产生塌陷坑51个,影响面积达0.2km2使近100间民房受到破坏,直接损失300多万元。
3.防治对策
要减轻和缓解城市地灾的灾害规模和灾害程度,就必须分析他们的发生、发展原因,合理的规划城市的发展建设,从而最终实现在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3.1非工程措施
(1)根据地质环境条件和灾害发展趋势,合理规划城市发展布局
目前,大部分发生在城市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是由人类T程建设和经济活动的不合理诱发的,从现有技术上讲,80%的这类地质灾害是可以防治的。第一、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禁止人为破坏地质环境,诱发地质灾害;第二、在新建、改建、扩建各个建筑物时,必须加强地质环境论证。一方面根据当地地质环境和减灾需要,对各种地质灾害体尽量采取绕避,另一方面,结合城市总体建筑布局与地质环境的适应性,严格规划城市重要的工程活动的建设路线。
(2)有节制的合理开采城市地下水资源
大量集中开采地下水,引起地下水降落漏斗中心水位的降深过大,导致含水层组同结压缩的极度不均匀,在同结沉降区边缘形成较高的形变梯度,使地表变形加大,最终表现为地面沉降和地裂缝。同时,快速过量开采地下水,也易形成过大的水力梯度或使岩溶水南承压变为无压力状态,最终导致岩溶塌陷。因此,合理控制现有地下水的开采强度或者调整地下水的开采层次和井位布局,同时研究相应地灾控制的新方法、新技术,是控制岩溶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的最有效途径。
(3)建立城市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实现地质灾害的动态监测和预测
每当地质灾害发生时,政府部门经常处于防不胜防的被动状态,忙碌于各种抢险救灾现场。尽管我国很多地区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地质灾害采取了各种监测、控制,对人为因素可能造成的灾害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尽可能地减轻或避免地灾的发生。但是对于大量隐藏的不稳定斜坡、崩塌、岩溶、变形体等的灾害预报、预测,受当前各种技术条件的限制却显得十分的薄弱,如何有效地预防地质灾害的发生是当前各级防灾管理部门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因此,建立完善的监测预警体系和空间数据库就显得尤为的重要。充分利用“3S”技术建立地质灾害“动态”空间数据库和预测预警体系,掌握他们的动态变化规律,定期发出预报预警,提出防灾建议,为政府减灾防灾及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和技术支持,从而全面提升我国城市的防灾减灾水平。
3.2 工程措施
(1)生物工程
生物治理包括恢复和培育植被,合理耕收,维持较优化的生态平衡。通过它使坡面得到保护,免遭冲刷,以控制滑坡泥石流的发生。是减轻本地区灾害长期有效的重要措施之一。
(2)工程措施
对某些受崩、滑、流灾害影响的重要工程建筑物可采用预防性的措施,如修建导流堤、谷坊坝、挡土墙、护坡支护等;对于岩溶洞穴或塌陷坑可进行填充以保证新建建筑物的安全使用;对于一些危岩可以直接清楚或直接爆破;对于地面沉降,应合理控制建筑物的容积率;对于某些不易处理或处理起来耗资较大的地质灾害可直接绕避.
4.结语
近年来,一些地质灾害问题虽然得到了一定治理,但是由于我同对地质灾害的重视较晚,长期积累,再加之灾害类型多、分布广突发性强等特点,导致短期内难以实现完全整治。因此做好灾害的研究、监测、预警与防治就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左文贵,胡雪洋,王殿义,王双成.湖南中方县地质灾害概况及防治[J].山西建筑.2016 (22)
[2]鲍亮亮,韦锋.陕北某黄土边坡工程地质特征研究[J].榆林学院学报.2015 (04)
[3]杨连伟,赵均,赵越,罗剑.萍乡市芦溪县银河镇蛇形冲地面塌陷成因机制分析和防治对策研究[J].甘肃水利水电技术.2013(09)
(作者单位:湖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407队)
关键词:城市地质灾害;诱发因素;防治对策
1.引言
我国城市地质灾害种类多,主要有崩滑流、地面沉降、岩溶地面塌陷等,对其主要诱发因素进行分析研究,有利于进行有效灾害评估和主动防治,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程度。本文较为全面的分析了我國常见城市地质灾害的类型、破坏性及其诱发因素,同时还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和灾害特点,提出了整治城市灾害的基本对策和方法。
2.常见城市地质灾害诱因及其破坏性
我国常见城市地质灾害诱因主要为工业与民用建筑、交通干线,矿山及水利水电设施建设中人为的破坏其稳定性所导致。
2.1崩塌、滑坡、泥石流
崩塌、滑坡、泥石流常常在同一区域相互伴随发生,因此常把这三种灾害归为一类,简称崩、滑、流,它是在外动力条件作用下的岩石罔地质灾害。在现今地壳运动的地区人类工程活动的频繁地区是滑坡多发区;城市中的崩滑流灾害主要诱因就是开挖边坡,在修建公路、依山建房等建设中,形成人工高陡边坡,未进行防治措施或措施不当所致。特别在雨季的时候边坡极易失稳,当达到破坏的临界点时灾害随之而来。我国是崩滑流灾害多发区,除少数在中国东部外,大部分发生在长江、黄河的中上游水系控制的西南和西北地区,具有一定的区域性。2015年12月20日,深圳市光明新区的红坳渣土受纳场发生滑坡事故。此次灾害滑坡覆盖面积约38万平方米,造成33栋建筑物被掩埋或不同程度受损,73人死亡、4人下落不明、17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高达8.81亿元。
2.2地面沉降、地裂隙
地面沉降及地裂隙的影响因素主要归结为自然地质因素和人为因素两大类:地质因素包括地质构造、地震和岩土性质;人为因素包括开采地下液体、建筑物对地基施加的静荷载以及地面动荷载。地面沉降是一种缓变的地质灾害,一旦发生便难以完全恢复,地面沉降及地裂隙会造成地面及地下各类建筑开裂,路面破坏,地下供水、输气管道错断和危及一些著名文物古迹的安全,不但造成了我国的经济巨大损失,也给居民生活带来不便。近年来在我国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华北平原等地的16个省市,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累计沉降量超过200mm的总面积达7.9×104km2。
2.3岩溶地表塌陷
岩溶塌陷是指在岩溶地区,下部可溶岩层中的溶洞、隙上方的岩土体,因自身洞体扩大或在自然与人为因素影响下发生变形破坏,造成顶板失稳形成地面陷坑的一种岩溶动力作用与现象。岩溶塌陷与覆盖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和土的性质有很大关系,最后提出了“溯源潜蚀”和“土体流变”的观点。随着我国工业的迅速发展、城市规模的扩大及人类经济活动的增加,对岩溶区资源的开发日益增强,由此引起地下水水动力条件发生改变而导致规模较大的地表塌陷频发,给我国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威胁和损失。1997年11月11日发生于桂林市雁山区拓木镇的塌陷,共产生塌陷坑51个,影响面积达0.2km2使近100间民房受到破坏,直接损失300多万元。
3.防治对策
要减轻和缓解城市地灾的灾害规模和灾害程度,就必须分析他们的发生、发展原因,合理的规划城市的发展建设,从而最终实现在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3.1非工程措施
(1)根据地质环境条件和灾害发展趋势,合理规划城市发展布局
目前,大部分发生在城市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是由人类T程建设和经济活动的不合理诱发的,从现有技术上讲,80%的这类地质灾害是可以防治的。第一、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禁止人为破坏地质环境,诱发地质灾害;第二、在新建、改建、扩建各个建筑物时,必须加强地质环境论证。一方面根据当地地质环境和减灾需要,对各种地质灾害体尽量采取绕避,另一方面,结合城市总体建筑布局与地质环境的适应性,严格规划城市重要的工程活动的建设路线。
(2)有节制的合理开采城市地下水资源
大量集中开采地下水,引起地下水降落漏斗中心水位的降深过大,导致含水层组同结压缩的极度不均匀,在同结沉降区边缘形成较高的形变梯度,使地表变形加大,最终表现为地面沉降和地裂缝。同时,快速过量开采地下水,也易形成过大的水力梯度或使岩溶水南承压变为无压力状态,最终导致岩溶塌陷。因此,合理控制现有地下水的开采强度或者调整地下水的开采层次和井位布局,同时研究相应地灾控制的新方法、新技术,是控制岩溶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的最有效途径。
(3)建立城市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实现地质灾害的动态监测和预测
每当地质灾害发生时,政府部门经常处于防不胜防的被动状态,忙碌于各种抢险救灾现场。尽管我国很多地区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地质灾害采取了各种监测、控制,对人为因素可能造成的灾害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尽可能地减轻或避免地灾的发生。但是对于大量隐藏的不稳定斜坡、崩塌、岩溶、变形体等的灾害预报、预测,受当前各种技术条件的限制却显得十分的薄弱,如何有效地预防地质灾害的发生是当前各级防灾管理部门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因此,建立完善的监测预警体系和空间数据库就显得尤为的重要。充分利用“3S”技术建立地质灾害“动态”空间数据库和预测预警体系,掌握他们的动态变化规律,定期发出预报预警,提出防灾建议,为政府减灾防灾及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和技术支持,从而全面提升我国城市的防灾减灾水平。
3.2 工程措施
(1)生物工程
生物治理包括恢复和培育植被,合理耕收,维持较优化的生态平衡。通过它使坡面得到保护,免遭冲刷,以控制滑坡泥石流的发生。是减轻本地区灾害长期有效的重要措施之一。
(2)工程措施
对某些受崩、滑、流灾害影响的重要工程建筑物可采用预防性的措施,如修建导流堤、谷坊坝、挡土墙、护坡支护等;对于岩溶洞穴或塌陷坑可进行填充以保证新建建筑物的安全使用;对于一些危岩可以直接清楚或直接爆破;对于地面沉降,应合理控制建筑物的容积率;对于某些不易处理或处理起来耗资较大的地质灾害可直接绕避.
4.结语
近年来,一些地质灾害问题虽然得到了一定治理,但是由于我同对地质灾害的重视较晚,长期积累,再加之灾害类型多、分布广突发性强等特点,导致短期内难以实现完全整治。因此做好灾害的研究、监测、预警与防治就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左文贵,胡雪洋,王殿义,王双成.湖南中方县地质灾害概况及防治[J].山西建筑.2016 (22)
[2]鲍亮亮,韦锋.陕北某黄土边坡工程地质特征研究[J].榆林学院学报.2015 (04)
[3]杨连伟,赵均,赵越,罗剑.萍乡市芦溪县银河镇蛇形冲地面塌陷成因机制分析和防治对策研究[J].甘肃水利水电技术.2013(09)
(作者单位:湖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407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