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对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不足,没有正确处理好发展农业生产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关系,片面追求农作物产量,导致农业生态系统平衡遭到破坏,农业生产环境日益恶化,已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一项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
一、我国农业生产的特征
1.规模小、分散式、高度自由、传统耕作方式依然为主的半现代化农业
(1)以单个家庭生产经营为主,小规模,分散式经营。
(2)生产经营决策独立自由,在品种选择、种植方式、种植投入等方面各自为战,缺乏组织性和系统性。
(3)虽然随着经济发展,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提高,传统小农经济耕作方式逐步向机械化的生产方式发展,但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仍然占很大比重。
(4)科学化农业生产管理水平依然偏低,传统的经验式、自我感觉式生产管理仍然盛行。
2.农业生产经营者老龄化,科学素养不足
(1)目前,农业生产者日益老龄化发展,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受教育程度以初中、小学为主。
(2)农业生产从业者对新技术、新观念的接受和运用能力弱,环境保护意识低,科学生产意识淡薄。
二、农业生产环境问题的根源
1.过度使用化肥。国际上一般认为每公顷225千克为化肥施用安全上限,而我国化肥施用量可达每公顷400千克,化肥有效利用率仅在30%~40%,其余60%~70%的化肥有的进入地表水体和地下水体,造成水体污染;有的堆集于土壤,使土壤结构性状发生改变,造成土壤污染,降低土壤生产力。
2.大量喷施化学农药。我国农业生产中,农药有效利用率只有10%~30%,且以化学农药为主。大量未被利用的化学农药残留于作物、土壤、地表水、地下水等环境要素中,污染危害极大。
3.难降解农用膜大量使用。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农用膜,且易降解农用膜的比例比较低,造成农业生产的“白色污染”日益严重。
4.畜禽养殖污染严重。分散式、小规模畜禽养殖大量存在,使畜禽养殖废物难以有效处理处置,对地下水体和地表水体造成极大污染,是水体富营养化的碳、磷等营养元素的主要来源。
5.农业生产中的固体废物。没有得到有效回收利用。农业生产中的秸秆、林木枝条等农业固体废物,不能得到有效的回收利用,农民还以焚烧等简单方式进行处置,对大气环境造成了很大污染。
6.传统农业生产漫灌式灌溉方式,造成水资源的极大浪费和对水体的严重污染。以2009年为例,农业生产用水占全国61%,化学需氧量(COD)排放占全国44%,总氮(TN)占全国57%,总磷(TP)占全国67%。
三、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对策
1.解决农业生产环境问题根本在于思想的转变
只有以预防为主,通过源头减排、规模化经营、科学种植养殖,才能促进农业发展,实现农民增收,达到农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2.解决农业环境问题的具体对策
(1)农业生产环境问题的防治,不宜采用“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要坚持以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为基本前提,统筹兼顾、科学治理。
(2)农业生产环境污染的分散性和无序性,以及主要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污染的特性,决定了末端治理成本巨大,且治理技术复杂,所以应坚定“预防为主、源头减排”的防治路线。
(3)通过科学种植养殖技术,提高化肥、农药的利用率,减少化肥、农药等的投入量,从而在“总体量”上实现农业生产环境友好化。
(4)发展生态农业,建立“循环经济”农业生产模式,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坚持“资源节约、清洁生产、绿色消费、废弃物再利用”,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
四、解决农业环境问题的建议
1.加强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农业生产者的环境保护意识。
2.通过农业生产环境政策,鼓励和引导环境友好型农业的发展。
3.借“城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土地流转”等改革东风,集中耕地资源,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以便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通过统防统治,利用测土配肥、节水灌溉、土地修整、小流域治理、生物防治等技术,大幅减少农业生产污染。
4.建立农业生产环境监测体系,健全农业生产环境污染信息管理系统,加强对土壤、水体农作物的监管,为预防农业生产环境质量恶化、改善农业生产环境质量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持。
5.坚持“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科技农业”的发展思路,建设基层农业技术人才队伍,健全农业科技推广指导体系,通过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推广应用,发展农业生产立体式全方位生态化模式,使农业生产中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等实现健康有序循环,消除农业生产中因能量、物质和信息的过度投入而进入外环境引起的污染,实现农业生产绿色化、农产品绿色无害化、农业生产环境质量优良化、农业生产投入最少而效益最大化。
6.加强农业科学技术研究和开发,加大农业科学新技术的推广,鼓励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以科学来保护农业生产环境,以科学来促进农业生产,实现农业生产的环境友好化。
(作者单位:山西省临猗县环境保护局)
一、我国农业生产的特征
1.规模小、分散式、高度自由、传统耕作方式依然为主的半现代化农业
(1)以单个家庭生产经营为主,小规模,分散式经营。
(2)生产经营决策独立自由,在品种选择、种植方式、种植投入等方面各自为战,缺乏组织性和系统性。
(3)虽然随着经济发展,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提高,传统小农经济耕作方式逐步向机械化的生产方式发展,但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仍然占很大比重。
(4)科学化农业生产管理水平依然偏低,传统的经验式、自我感觉式生产管理仍然盛行。
2.农业生产经营者老龄化,科学素养不足
(1)目前,农业生产者日益老龄化发展,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受教育程度以初中、小学为主。
(2)农业生产从业者对新技术、新观念的接受和运用能力弱,环境保护意识低,科学生产意识淡薄。
二、农业生产环境问题的根源
1.过度使用化肥。国际上一般认为每公顷225千克为化肥施用安全上限,而我国化肥施用量可达每公顷400千克,化肥有效利用率仅在30%~40%,其余60%~70%的化肥有的进入地表水体和地下水体,造成水体污染;有的堆集于土壤,使土壤结构性状发生改变,造成土壤污染,降低土壤生产力。
2.大量喷施化学农药。我国农业生产中,农药有效利用率只有10%~30%,且以化学农药为主。大量未被利用的化学农药残留于作物、土壤、地表水、地下水等环境要素中,污染危害极大。
3.难降解农用膜大量使用。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农用膜,且易降解农用膜的比例比较低,造成农业生产的“白色污染”日益严重。
4.畜禽养殖污染严重。分散式、小规模畜禽养殖大量存在,使畜禽养殖废物难以有效处理处置,对地下水体和地表水体造成极大污染,是水体富营养化的碳、磷等营养元素的主要来源。
5.农业生产中的固体废物。没有得到有效回收利用。农业生产中的秸秆、林木枝条等农业固体废物,不能得到有效的回收利用,农民还以焚烧等简单方式进行处置,对大气环境造成了很大污染。
6.传统农业生产漫灌式灌溉方式,造成水资源的极大浪费和对水体的严重污染。以2009年为例,农业生产用水占全国61%,化学需氧量(COD)排放占全国44%,总氮(TN)占全国57%,总磷(TP)占全国67%。
三、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对策
1.解决农业生产环境问题根本在于思想的转变
只有以预防为主,通过源头减排、规模化经营、科学种植养殖,才能促进农业发展,实现农民增收,达到农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2.解决农业环境问题的具体对策
(1)农业生产环境问题的防治,不宜采用“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要坚持以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为基本前提,统筹兼顾、科学治理。
(2)农业生产环境污染的分散性和无序性,以及主要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污染的特性,决定了末端治理成本巨大,且治理技术复杂,所以应坚定“预防为主、源头减排”的防治路线。
(3)通过科学种植养殖技术,提高化肥、农药的利用率,减少化肥、农药等的投入量,从而在“总体量”上实现农业生产环境友好化。
(4)发展生态农业,建立“循环经济”农业生产模式,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坚持“资源节约、清洁生产、绿色消费、废弃物再利用”,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
四、解决农业环境问题的建议
1.加强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农业生产者的环境保护意识。
2.通过农业生产环境政策,鼓励和引导环境友好型农业的发展。
3.借“城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土地流转”等改革东风,集中耕地资源,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以便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通过统防统治,利用测土配肥、节水灌溉、土地修整、小流域治理、生物防治等技术,大幅减少农业生产污染。
4.建立农业生产环境监测体系,健全农业生产环境污染信息管理系统,加强对土壤、水体农作物的监管,为预防农业生产环境质量恶化、改善农业生产环境质量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持。
5.坚持“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科技农业”的发展思路,建设基层农业技术人才队伍,健全农业科技推广指导体系,通过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推广应用,发展农业生产立体式全方位生态化模式,使农业生产中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等实现健康有序循环,消除农业生产中因能量、物质和信息的过度投入而进入外环境引起的污染,实现农业生产绿色化、农产品绿色无害化、农业生产环境质量优良化、农业生产投入最少而效益最大化。
6.加强农业科学技术研究和开发,加大农业科学新技术的推广,鼓励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以科学来保护农业生产环境,以科学来促进农业生产,实现农业生产的环境友好化。
(作者单位:山西省临猗县环境保护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