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王安潮在其中国民族风韵艺术歌曲的探索中,以古典音乐手法的合理运用、地域性音乐素材的有效融会、时代性音乐语汇及审美情趣的巧妙结合等个性手法,在共性的民族化音乐思潮洪流中,以其切身的感悟创作出大量旋律优美、结构精致、民族韵味浓郁的雅俗兼具的艺术歌曲。认为,他在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中或将留下其个性化身影。
关键词:中国艺术歌曲;艺术歌唱;民族化
中图分类号:J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21101(2013)02009304
收稿日期:2012-02-18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重点项目“五项全能音乐教育理念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可行性研究”(GLA102043)资助
作者简介:杨伟民(1964-),女,广西桂林人,广西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音乐系教师,在读硕士,研究方向:声乐艺术
中国自古就有歌舞的传统,其中的歌曲创作伴随着古代歌舞之乐的兴盛而不断发展,产生了大量艺术性较高的作品,博得历代文人雅士的侧目!《阳关三叠》、《杏花天影》等名垂于乐史并为当代中外歌唱家所喜爱的事例就是佐证。在近代中国乐史的“新音乐”发展背景下,西方艺术歌曲创作手法的传入,使得西欧范式的中国艺术歌曲创作手法得以快速发展。其中,顺应时势而推进其民族化音乐手法的探索,成为潜藏于内的中国当代作曲者的传统,但这一传统还要求其创作手法适应和融入时代审美的特点。尤其是近年来,以徐沛东、印青、赵季平等既高雅又易懂的新型艺术歌曲创作风格艺术家的涌现,一大批既有雅韵、深境又有亲和、博众的艺术歌曲已成为雅俗共赏的舞台宠儿。《乡音乡情》、《西部放歌》、《大江南》等作品的广为传唱说明此类艺术歌曲的社会价值。其成功除了恰当地运用西方艺术歌曲的创作手法和观念外,地域性的民族音乐素材和时代性审美情趣的融会也是其博得喝彩的因子之一。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在艺术歌曲创作的热潮之中,大量青年作者以其个性的手法在这一大潮中也占得一时之势,成为当代艺术歌曲创作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品虽没有大作曲家的磅礴气势和娴熟技术,却有着小家碧玉般的精巧与亲和,王安潮的艺术歌曲创作即可视为此种。
和优秀的艺术歌曲所具有的品质一样,王安潮的艺术歌曲也具有“诗与音乐的结合”、“良好的和声和节奏衬托作用的伴奏”、“结构短小精致”、“内容丰富”、“较高技巧与艺术修养”
[1]等特质。除此之外,他在民族化、时代化、个性化的艺术歌曲的探索中还发展出如下的一些特点:恰当借鉴古韵而发展的人工音阶、合理融入地域性音乐素材、恰当结合时代性审美情趣等。这些风格和手法因其触手可及的亲和力和不乏亮彩的技术创新而博得认可,因其旋律线条及其走向特别适合于歌唱技术的发挥,其对比手法的恰当又特别适宜于情感情绪的宣泄而博得了包括笔者在内的歌者的喜爱。因此,特此撰文以析,拟向同仁们推介。
一、古典音乐素材的运用
中国古代的音阶是当代作曲家创作古典题材的重要参照点,如宋代姜夔自度曲中所使用的雅乐与俗乐音阶[2],使得今人听赏其作品时能感受到古雅的音调美。但很多作曲家在使用这些古代音阶时都会做些个性化的变化,这就产生了以古代音乐素材产生的人工音阶,其技术核心的基础是古今音乐创作手法的融合。这些新音阶的特色,除了赋予音调特有的色彩音响外,还具有突出语调、字调固有线条之美的利好,并能与中国的腔词韵律相合,至此,古韵实现今展。王安潮创作的《烟波江上》(王安潮词)取材于古诗句“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情景和情绪,描绘了今人矗立烟雾与飞雪弥漫的江边码头,遥想古人、古境、古诗而产生冥想性的愁思。作品融会古代音调技术而以八声音阶(加#Fa和bSi)来架构旋律,形成具有今人审美特点的古乐与古韵(见例1)。
例1中因基本对仗的上下句歌词意境表现的需要而采用了非对称的上下乐句。前句主要采用平缓的旋律走向,旨在提起意境之像(古人、古境、古诗的镜像);后句应对前句,采用“同头换尾”的乐句发展手法,但对音乐旋律的走向增大了起势的幅度,它旨在引入波澜的愁绪,是音乐变化的推展;前句引入雅乐音阶的#Fa偏音,后句引入俗乐音阶的bSi偏音,上下句以人工八声音阶将古典意境和怀古忧思跃然纸上。这个“八声音阶”技术的使用除了情绪的渲染外,还有引入变换中心音游动的作用,其游动具有将“愁思”进一步“加重”作用。这个八声音阶以“角—羽”的动力性趋向为主干走向,将色彩性变化音(#Fa、bSi)以经过音的手法引入,符合于中国音阶以五声为主的结构的传统思维特点。
采用古乐音阶的色彩性来营造新的音乐意境的手法在《卢沟晓月》(慕容子敬词)和《乡愁》(余光中词)、《再别康桥》(徐志摩词)、《五月的夜晚》(王安潮词)等作品中均有所体现。其间略微不同,如《乡愁》以“愁”字为点,采用了不断游走的中心音为依托,从而引领变化音的产生,而《卢沟晓月》以强调偏音的非传统手法来“加重”古韵的悠长,《再别康桥》以偏音的动力性来加强离调所产生的惆怅情绪。尤其是《乡愁》中,旋律中运用bSi的下行悲叹性音调走向,将旋律线条中的动力性予以综合,形成下沉的旋律走向(见例2)。
以古音阶的现代综合运用作为古韵呈现的直观手法,王安潮以此而使其艺术歌曲的创作在表情达意上更为简洁,以古法托古意,古代音乐技法得以表现今天审美所需要的风韵。此外,王安潮的艺术歌曲创作还借助于句调、字调的走向对其中蕴含古意进行了情境化塑造,这些手法使王安潮古意题材的作品在手法上较为简明,在个性特色上较为突出。
二、地域性音乐素材的融入
突出地域音乐文化成为近年来中国艺术歌曲民族化探索重要手法之一[3],但每位作者会根据自己的文化修为和作品表现的需要而选择特性的使用地域音乐素材,这使得当下的艺术歌曲民族化探索之路显得更为风格迥异、绚丽多彩、五彩缤纷。王安潮的艺术歌曲创作中所运用的地域性音乐素材主要来自于他所生长的皖西和所工作的皖南等地区,但由于在运用上手法变化多样,从而使其音乐色彩多变,并富有现代气息。 为徽州古村落所写的《古老的村庄》(王健词)以黟县的哭嫁歌谣为音乐素材,在平稳的旋律线条中间插四五度的音程跳进,尤其将迂回婉转的皖南音调巧妙地融入其中,哭嫁歌的幽怨曲调及其所特有的蜿蜒游走式的旋律线条使得作品音调在平稳之中不断透露出回合婉转、悠远深情的地域性风韵。此外,作品依据现代审美需求而进行了规整化的起承转合式的段落架构,这就又使得其民间音调具有了现代气息(见例3)。
为芜湖十景而创作的《镜湖细柳》(佚名词)中的歌唱段落在也可算是一首较为独立的艺术歌曲。其音乐素材选自芜湖民歌,五声性的旋律构造以级进音程为主,婉转的音调加上衬词的过渡,使得旋律中心音游移不定[4],歌曲以“移步换景”的手法,以悠然自得的情韵描写了江南小城旖旎的风光(见例4)。
以皖西地区的地域性音乐素材创作的艺术歌曲有《和谐古城》、《楚风汉韵》、《飘香的古城》等,以淮南地区音乐素材创作的有《煤城咏唱》等作品。这其中,皖西大别山的“慢赶牛”和“四句推子”、淮南抬煤号子等地域性民间音乐曲调被运用其间,使其作品具有了风格指向性。当然,王安潮的民间音乐素材选择也有安徽以外的,如《西双版纳依兰香》(虞雯琴词)中就应歌曲艺术风格的表现需要而选用了西南民间音乐音调素材,在音阶上采用宫音与升高宫音同时使用的手法,在旋律进行上采用强调下属音而产生的离调感等手法,都使得这首作品满盈西南音乐地域风情(见例5)。
地域性音乐素材的融入不仅使艺术歌曲风格的色彩指向性更为明确,也使作品很容易博得普通乐迷喜爱,亲和力与艺术性的双效品质促使作曲家们对此多愿意着力为之。王安潮的艺术歌曲创作善于抓住地域性音乐的核心素材,如旋律音阶的特征音、旋律进行中的典型手法、结构发展中的特性规律、音程关系及其结构方式等,对这些音乐特性技术的把握使其作品披上了地域音乐文化标识的外衣,不仅为乐迷所喜爱,而且成为地域性文化建设的对象,成这些作品成为各地文化节、旅游节的标志性文化名片。
三、时代性审美情趣的融合
时代的审美情趣是艺术品创作的必要取向之一,也是艺术歌曲这一音乐体裁重要倚重点之一[5],这一观念从赵元任、萧友梅、黄自等近代作曲家即已开始。但不同时代的审美迥异,而每个作者的感悟也千差万别,这就为艺术歌曲的时代性披上了迷彩的斑斓外衣。王安潮的艺术歌曲创作也较好地结合了时代审美情趣,其手法以律动、音型、句式等不同形式及其组合进行了个性发展,对其作品进行了时代审美情趣的融合索。
以轻快的节奏律动呈现新时代年轻人的性格特点在艺术歌曲的时代风貌展现中占有很大的比例,王安潮的创作也很好地结合这一手法,使其艺术歌曲的律动变化丰富。它或采用律动对比的手法,或采用统一的律动贯穿手法,或采用两种手法的结合。如《离开小岛》、《七月七的葡萄酒》、《西双版纳依兰香》等。
《西双版纳依兰香》在首段的慢板悠长律动的抒情陈述之后,音乐的律动变换为轻快律动的小快板,以配合来逐一“叙述”依兰香的诸多品格,大跳的音程在快速律动的推动下,使音乐的情绪顿时欢悦起来。作品还在间奏中很好地取材慢板的音乐素材进行集中呈现(音型密集),用以连接随后的跳进音乐材料乐段,与律动一起形成情绪上的对比(见例6)。而《七月七的葡萄架》用统一律动贯穿的手法,轻快的律动将中国情人节中葡萄架下约会中的幽默情趣与欢悦心情以轻松的情绪渲染出来,也将新时代年轻人的美感追求展露出来。
将宽广的交响性乐思纳入到时代性音乐的发展手法中也是艺术歌曲的音型产生了新的表现幅度,王安潮的很多艺术歌曲较好地发展了这一时代性审美情趣,他在作品《百年茉莉》(王安潮词)、《太行情思》(佚名词)、《风景》(周龙然词)等作品充分利用音型的现代性特点,运用交响性的音型来谋求艺术歌曲表现的浓烈效果。如《百年茉莉》以普契尼运用中国民歌《茉莉花》曲调创作歌剧《图兰朵》百年后的回响为文化背景,将茉莉交响的思维纳入到音型的构造中。如音型中以附点与三连音为主,将大开大合的句式作为音乐架构的基础(见例7)。还以此形成交响性乐思的基础,结合伴奏的三连音贯穿音型的铺衬,给听者呈现现代交响的音型特点。这一作法在提升了艺术歌曲表现幅度的同时,也探索了它时代性音乐审美情趣。这种手法在《风景》、《五月的夜晚》等纪念类题材的作品中均有体现,以特性音型为核心素材,以大开大合的句式为基础,王安潮的艺术歌曲注入了时代审美情趣。
例7
中国艺术歌曲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将民族性音调和音型的现代发展作为其核心艺旨,为这一体裁贡献了中国的语汇[6]。这一探索过程中,不同的曲作者以其个性的发展为这一艺术大厦的建设做出了贡献。王安潮作为这其中的探索者之一,已产生了三十余首有一定影响的艺术歌曲。笔者在与其深入交流中,逐步感受到他以古典音阶结构技法的合理运用、地域性音乐素材的有效融会、时代性音乐语汇及审美情趣的巧妙结合等个性手法,以此认为他在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中或将留下其个性化身影。他与中国千万艺术歌曲作者一样,在共性的民族化音乐思潮洪流中,以自己的感悟创作出旋律优美、结构精致、民族韵味浓郁的艺术歌曲新作,装扮着中国艺术歌曲民族化的大厦!
参考文献:
[1]廖辅叔.从艺术歌曲的定名说起[J].人民音乐,1999(9):14—15.
[2]夏野.中国古代音乐史简编[M].上海音乐出版社,1989:123—126.
[3]李冬梅.论20世纪以来中国艺术歌曲的民族性特征[D].东北师范大学,2010:3.
[4]杨昌永.民族管弦乐《镜湖细柳》解析[J].镇江高专学报,2012(4):107—110.
[5]叶林.艺术歌曲的发展问题[J].人民音乐,2000(8):5—7.
[6]冯光钰,薛良.20世纪中国歌曲创作之回顾[J].中国音乐,1996(2):1—4.
关键词:中国艺术歌曲;艺术歌唱;民族化
中图分类号:J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21101(2013)02009304
收稿日期:2012-02-18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重点项目“五项全能音乐教育理念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可行性研究”(GLA102043)资助
作者简介:杨伟民(1964-),女,广西桂林人,广西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音乐系教师,在读硕士,研究方向:声乐艺术
中国自古就有歌舞的传统,其中的歌曲创作伴随着古代歌舞之乐的兴盛而不断发展,产生了大量艺术性较高的作品,博得历代文人雅士的侧目!《阳关三叠》、《杏花天影》等名垂于乐史并为当代中外歌唱家所喜爱的事例就是佐证。在近代中国乐史的“新音乐”发展背景下,西方艺术歌曲创作手法的传入,使得西欧范式的中国艺术歌曲创作手法得以快速发展。其中,顺应时势而推进其民族化音乐手法的探索,成为潜藏于内的中国当代作曲者的传统,但这一传统还要求其创作手法适应和融入时代审美的特点。尤其是近年来,以徐沛东、印青、赵季平等既高雅又易懂的新型艺术歌曲创作风格艺术家的涌现,一大批既有雅韵、深境又有亲和、博众的艺术歌曲已成为雅俗共赏的舞台宠儿。《乡音乡情》、《西部放歌》、《大江南》等作品的广为传唱说明此类艺术歌曲的社会价值。其成功除了恰当地运用西方艺术歌曲的创作手法和观念外,地域性的民族音乐素材和时代性审美情趣的融会也是其博得喝彩的因子之一。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在艺术歌曲创作的热潮之中,大量青年作者以其个性的手法在这一大潮中也占得一时之势,成为当代艺术歌曲创作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品虽没有大作曲家的磅礴气势和娴熟技术,却有着小家碧玉般的精巧与亲和,王安潮的艺术歌曲创作即可视为此种。
和优秀的艺术歌曲所具有的品质一样,王安潮的艺术歌曲也具有“诗与音乐的结合”、“良好的和声和节奏衬托作用的伴奏”、“结构短小精致”、“内容丰富”、“较高技巧与艺术修养”
[1]等特质。除此之外,他在民族化、时代化、个性化的艺术歌曲的探索中还发展出如下的一些特点:恰当借鉴古韵而发展的人工音阶、合理融入地域性音乐素材、恰当结合时代性审美情趣等。这些风格和手法因其触手可及的亲和力和不乏亮彩的技术创新而博得认可,因其旋律线条及其走向特别适合于歌唱技术的发挥,其对比手法的恰当又特别适宜于情感情绪的宣泄而博得了包括笔者在内的歌者的喜爱。因此,特此撰文以析,拟向同仁们推介。
一、古典音乐素材的运用
中国古代的音阶是当代作曲家创作古典题材的重要参照点,如宋代姜夔自度曲中所使用的雅乐与俗乐音阶[2],使得今人听赏其作品时能感受到古雅的音调美。但很多作曲家在使用这些古代音阶时都会做些个性化的变化,这就产生了以古代音乐素材产生的人工音阶,其技术核心的基础是古今音乐创作手法的融合。这些新音阶的特色,除了赋予音调特有的色彩音响外,还具有突出语调、字调固有线条之美的利好,并能与中国的腔词韵律相合,至此,古韵实现今展。王安潮创作的《烟波江上》(王安潮词)取材于古诗句“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情景和情绪,描绘了今人矗立烟雾与飞雪弥漫的江边码头,遥想古人、古境、古诗而产生冥想性的愁思。作品融会古代音调技术而以八声音阶(加#Fa和bSi)来架构旋律,形成具有今人审美特点的古乐与古韵(见例1)。
例1中因基本对仗的上下句歌词意境表现的需要而采用了非对称的上下乐句。前句主要采用平缓的旋律走向,旨在提起意境之像(古人、古境、古诗的镜像);后句应对前句,采用“同头换尾”的乐句发展手法,但对音乐旋律的走向增大了起势的幅度,它旨在引入波澜的愁绪,是音乐变化的推展;前句引入雅乐音阶的#Fa偏音,后句引入俗乐音阶的bSi偏音,上下句以人工八声音阶将古典意境和怀古忧思跃然纸上。这个“八声音阶”技术的使用除了情绪的渲染外,还有引入变换中心音游动的作用,其游动具有将“愁思”进一步“加重”作用。这个八声音阶以“角—羽”的动力性趋向为主干走向,将色彩性变化音(#Fa、bSi)以经过音的手法引入,符合于中国音阶以五声为主的结构的传统思维特点。
采用古乐音阶的色彩性来营造新的音乐意境的手法在《卢沟晓月》(慕容子敬词)和《乡愁》(余光中词)、《再别康桥》(徐志摩词)、《五月的夜晚》(王安潮词)等作品中均有所体现。其间略微不同,如《乡愁》以“愁”字为点,采用了不断游走的中心音为依托,从而引领变化音的产生,而《卢沟晓月》以强调偏音的非传统手法来“加重”古韵的悠长,《再别康桥》以偏音的动力性来加强离调所产生的惆怅情绪。尤其是《乡愁》中,旋律中运用bSi的下行悲叹性音调走向,将旋律线条中的动力性予以综合,形成下沉的旋律走向(见例2)。
以古音阶的现代综合运用作为古韵呈现的直观手法,王安潮以此而使其艺术歌曲的创作在表情达意上更为简洁,以古法托古意,古代音乐技法得以表现今天审美所需要的风韵。此外,王安潮的艺术歌曲创作还借助于句调、字调的走向对其中蕴含古意进行了情境化塑造,这些手法使王安潮古意题材的作品在手法上较为简明,在个性特色上较为突出。
二、地域性音乐素材的融入
突出地域音乐文化成为近年来中国艺术歌曲民族化探索重要手法之一[3],但每位作者会根据自己的文化修为和作品表现的需要而选择特性的使用地域音乐素材,这使得当下的艺术歌曲民族化探索之路显得更为风格迥异、绚丽多彩、五彩缤纷。王安潮的艺术歌曲创作中所运用的地域性音乐素材主要来自于他所生长的皖西和所工作的皖南等地区,但由于在运用上手法变化多样,从而使其音乐色彩多变,并富有现代气息。 为徽州古村落所写的《古老的村庄》(王健词)以黟县的哭嫁歌谣为音乐素材,在平稳的旋律线条中间插四五度的音程跳进,尤其将迂回婉转的皖南音调巧妙地融入其中,哭嫁歌的幽怨曲调及其所特有的蜿蜒游走式的旋律线条使得作品音调在平稳之中不断透露出回合婉转、悠远深情的地域性风韵。此外,作品依据现代审美需求而进行了规整化的起承转合式的段落架构,这就又使得其民间音调具有了现代气息(见例3)。
为芜湖十景而创作的《镜湖细柳》(佚名词)中的歌唱段落在也可算是一首较为独立的艺术歌曲。其音乐素材选自芜湖民歌,五声性的旋律构造以级进音程为主,婉转的音调加上衬词的过渡,使得旋律中心音游移不定[4],歌曲以“移步换景”的手法,以悠然自得的情韵描写了江南小城旖旎的风光(见例4)。
以皖西地区的地域性音乐素材创作的艺术歌曲有《和谐古城》、《楚风汉韵》、《飘香的古城》等,以淮南地区音乐素材创作的有《煤城咏唱》等作品。这其中,皖西大别山的“慢赶牛”和“四句推子”、淮南抬煤号子等地域性民间音乐曲调被运用其间,使其作品具有了风格指向性。当然,王安潮的民间音乐素材选择也有安徽以外的,如《西双版纳依兰香》(虞雯琴词)中就应歌曲艺术风格的表现需要而选用了西南民间音乐音调素材,在音阶上采用宫音与升高宫音同时使用的手法,在旋律进行上采用强调下属音而产生的离调感等手法,都使得这首作品满盈西南音乐地域风情(见例5)。
地域性音乐素材的融入不仅使艺术歌曲风格的色彩指向性更为明确,也使作品很容易博得普通乐迷喜爱,亲和力与艺术性的双效品质促使作曲家们对此多愿意着力为之。王安潮的艺术歌曲创作善于抓住地域性音乐的核心素材,如旋律音阶的特征音、旋律进行中的典型手法、结构发展中的特性规律、音程关系及其结构方式等,对这些音乐特性技术的把握使其作品披上了地域音乐文化标识的外衣,不仅为乐迷所喜爱,而且成为地域性文化建设的对象,成这些作品成为各地文化节、旅游节的标志性文化名片。
三、时代性审美情趣的融合
时代的审美情趣是艺术品创作的必要取向之一,也是艺术歌曲这一音乐体裁重要倚重点之一[5],这一观念从赵元任、萧友梅、黄自等近代作曲家即已开始。但不同时代的审美迥异,而每个作者的感悟也千差万别,这就为艺术歌曲的时代性披上了迷彩的斑斓外衣。王安潮的艺术歌曲创作也较好地结合了时代审美情趣,其手法以律动、音型、句式等不同形式及其组合进行了个性发展,对其作品进行了时代审美情趣的融合索。
以轻快的节奏律动呈现新时代年轻人的性格特点在艺术歌曲的时代风貌展现中占有很大的比例,王安潮的创作也很好地结合这一手法,使其艺术歌曲的律动变化丰富。它或采用律动对比的手法,或采用统一的律动贯穿手法,或采用两种手法的结合。如《离开小岛》、《七月七的葡萄酒》、《西双版纳依兰香》等。
《西双版纳依兰香》在首段的慢板悠长律动的抒情陈述之后,音乐的律动变换为轻快律动的小快板,以配合来逐一“叙述”依兰香的诸多品格,大跳的音程在快速律动的推动下,使音乐的情绪顿时欢悦起来。作品还在间奏中很好地取材慢板的音乐素材进行集中呈现(音型密集),用以连接随后的跳进音乐材料乐段,与律动一起形成情绪上的对比(见例6)。而《七月七的葡萄架》用统一律动贯穿的手法,轻快的律动将中国情人节中葡萄架下约会中的幽默情趣与欢悦心情以轻松的情绪渲染出来,也将新时代年轻人的美感追求展露出来。
将宽广的交响性乐思纳入到时代性音乐的发展手法中也是艺术歌曲的音型产生了新的表现幅度,王安潮的很多艺术歌曲较好地发展了这一时代性审美情趣,他在作品《百年茉莉》(王安潮词)、《太行情思》(佚名词)、《风景》(周龙然词)等作品充分利用音型的现代性特点,运用交响性的音型来谋求艺术歌曲表现的浓烈效果。如《百年茉莉》以普契尼运用中国民歌《茉莉花》曲调创作歌剧《图兰朵》百年后的回响为文化背景,将茉莉交响的思维纳入到音型的构造中。如音型中以附点与三连音为主,将大开大合的句式作为音乐架构的基础(见例7)。还以此形成交响性乐思的基础,结合伴奏的三连音贯穿音型的铺衬,给听者呈现现代交响的音型特点。这一作法在提升了艺术歌曲表现幅度的同时,也探索了它时代性音乐审美情趣。这种手法在《风景》、《五月的夜晚》等纪念类题材的作品中均有体现,以特性音型为核心素材,以大开大合的句式为基础,王安潮的艺术歌曲注入了时代审美情趣。
例7
中国艺术歌曲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将民族性音调和音型的现代发展作为其核心艺旨,为这一体裁贡献了中国的语汇[6]。这一探索过程中,不同的曲作者以其个性的发展为这一艺术大厦的建设做出了贡献。王安潮作为这其中的探索者之一,已产生了三十余首有一定影响的艺术歌曲。笔者在与其深入交流中,逐步感受到他以古典音阶结构技法的合理运用、地域性音乐素材的有效融会、时代性音乐语汇及审美情趣的巧妙结合等个性手法,以此认为他在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中或将留下其个性化身影。他与中国千万艺术歌曲作者一样,在共性的民族化音乐思潮洪流中,以自己的感悟创作出旋律优美、结构精致、民族韵味浓郁的艺术歌曲新作,装扮着中国艺术歌曲民族化的大厦!
参考文献:
[1]廖辅叔.从艺术歌曲的定名说起[J].人民音乐,1999(9):14—15.
[2]夏野.中国古代音乐史简编[M].上海音乐出版社,1989:123—126.
[3]李冬梅.论20世纪以来中国艺术歌曲的民族性特征[D].东北师范大学,2010:3.
[4]杨昌永.民族管弦乐《镜湖细柳》解析[J].镇江高专学报,2012(4):107—110.
[5]叶林.艺术歌曲的发展问题[J].人民音乐,2000(8):5—7.
[6]冯光钰,薛良.20世纪中国歌曲创作之回顾[J].中国音乐,1996(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