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年演進,藥企大浪淘沙
從回歸前後到現在,在這短短的二十年時間裏,澳門醫藥企業格局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在1999年前後,澳門的藥廠以生產西藥的較多,而生產中成藥廠的只有一兩家小規模的。但由於澳門對西藥實施註冊管理制,澳門生產的西藥產品要投入澳門市場前,必須經過註冊,註冊過程對投資者來說相對耗時及耗費,加上澳門市場小,致使澳門生產的西藥主要以出口為主,出口市場份額比本地市場更大。
大概從05-06年開始,香港實施強制性生產質量管理規範(GMP),令澳門依靠出口的西藥企業受到更大制約,甚至難以持續發展,最終剩下極少數較具規模的西藥廠能繼續營運及發展。到了03-04年的時候,自由行開放,外來旅客對中成藥產品有一定的需求,加上澳門對中成藥暫未有實施註冊管理,在西藥產業經營條件變得困難的背景下,促使藥廠投資者轉營投資中藥廠的同時也有不少國內外企業來澳設廠,中藥廠異軍突起,澳門藥廠數量一度增至接近20間,到了2013年都還有13間。雖然外資湧入,看起來一派繁榮,但事實上很多外地企業就算獲得澳門的生產準照,但在發展的過程裏,沒有切合澳門本身獨特的社會環境而出現“水土不服”,加上經營環境不理想,或達不到預期效益,最後紛紛退出澳門市場。
所以一路過來,澳門中藥廠的數量也在不斷調整,到目前正常經營的就只剩下5家。這些行業的演變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其實澳門藥廠發展存在着一定困難。回顧起03-04年自由行,以及內地與港澳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優惠政策出臺,表面上有利於本地市場發展,但澳門藥企長期面臨外來的競爭,包括香港、臺灣,以及其他東南亞等地區或國家已成熟發展的產品進入澳門市場所帶來的衝擊,在本地市場尚且競爭激烈,同時邁不開腿“走出去”"。另外由於內地的註冊制度要求,澳門藥品要通過CEPA進入內地的門檻是先要取得內地藥號才能投入市場,而在內地申請藥號的要求並非澳門中小微藥企的標準、能力和財力可以簡單做到的。
“空間、人才、標準”,
產業發展三重山
澳門藥企發展還面臨著廠房問題。澳門土地資源緊缺,回歸前已經規劃的工業區用地早已飽和,到目前,資料顯示已取得工業用地設藥廠的確實屈指可數或已停止營運。政府也沒有新的土地規劃給業界發展,因而澳門大部分藥企投資者都只能選擇在工業大廈設廠,而工業大廈也受到許多制約。例如:衛生環境、面積、設備規模、產能等都存在一定的限制。舉例,如一間藥廠發展若干年後,業務上了軌道需要擴張或需增加產能的時候,除非在同一建築物內找到相鄰的單位來發展,那麼擴張起來會方便和較可行,否則,只能選擇同一建築物的不同樓層單位來發展,但當中又牽涉到申請牌照、生產線裝設、營運、管理等眾多的問題。
其次是人才資源不足。賭權開放對很多企業的打擊非常大,包括藥廠亦然。最明顯的是,當年我們生產部有很多從內地或臺灣高校畢業回澳門的技術員工,企業非常重視這些年輕人才,並且投入很大的資源去培養他們。我們一直以培養本地人為主要人才定位,理論上本地人對企業的歸屬感會較大,流動性相對較低。但賭權開放後,這些人才幾乎都投入到了博企工作,畢竟與藥廠相比,博企提供的無論是收入還是工作環境都更有優勢。故而一度令藥廠陷入人才荒,後期幸好有勞工政策的協助,企業可以招聘外勞填補人力以至人才的不足,到目前為止,我們生產部幾乎都是靠引入外勞來保障生產,有些外勞經過多年的培訓和沉澱,在專業上也得到了很大的進步,並且有潛力走向中層管理崗位,成為藥廠的重要人力資產。因此社會環境在變,企業也唯有跟著調整。
此外,還有行業標準的問題。雖然藥廠可以主動向特區政府申請澳門的GMP認證,但由於政府暫時對中藥廠還沒有強制性GMP認證的要求,故使大部份藥企不會主動斥資去提升硬件及軟件申請認證,而形成藥企標準未能與國際接軌的情況。雖然對本地市場影響不大,但當開拓外地市場的機會來到時,相關藥企就未必能把握時機。所以,為提高藥企的產品質素及市場競爭力,行業標準認證與國際接軌是很重要一環。
“產學研”合力,促產業升級
推動中醫藥發展促進經濟適度多元,這一戰略定位是非常具有積極意義的,數年來,中央和特區政府在這個定位上已給了業界傳遞了比較清晰的資訊,乃至對未來國際市場的拓展,都有指標性的導向。2011年4月19日,“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正式奠基建設,澳門在其中投入了非常大的資源。及至今天,對澳邦藥廠而言,中醫藥產業園所發揮的功能愈見明顯及多元,當中包括發揮國際窗口的作用,功能平臺建設,帶動產業發展,產品研發及中試生產等產品孵化提供技術支撐。將澳門中藥企業過去短板的業務通過產業園的科研平臺和資深的專家團隊得以有效實踐。此外,在成果轉移、技術的交流與展示、進出口貿易等方面,產業園都發揮了一定的作用。比如近期我們有兩個產品在莫桑比克成功註冊,有賴中醫藥產業園的團隊協助與指導下完成。企業只需要根據要求提供相關的資料,經由中醫藥產業園國際交流合作中心團隊對接,有機會將優質產品推向國際市場,所以產業園集中這些資源和政策優勢,大大減輕了企業對外對接的困難,這是對企業發展非常有利的跳板,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成績。同時,中醫藥產業園亦會定期舉辦一些中醫藥論壇及商貿對接會,如今年9月,在澳門舉行的“2019中國(澳門)傳統醫藥國際合作論壇”,包括中國內地、歐盟、東盟及葡語系國家和地區的經銷商都被引介到會場參與活動和洽談合作,對於澳門中醫藥產品走向海外,建立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突破口。透過這個通道,澳門中醫藥一定會迎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協助澳門中醫藥走向世界。因此,我們也由衷鼓勵其他藥廠同仁走進產業園這個平臺。
雖然平臺的搭建為藥企發展提供了非常優越的條件,但“打鐵還需自身硬”。無論是粵港澳大灣區機遇,還是邁向更廣闊的國際市場,澳門中醫藥企業始終要牢牢把握核心競爭力的鑄煉。澳門中醫藥產業起步較遲,規模及市場較小,相比鄰近地區發展較落後,就以知名品牌而言,鄰近地區可謂枚不勝舉。而澳門現在的老品牌比如張權破痛油、龔樹根紅膽止痛油,都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但是市場份額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發展。澳門中醫藥品牌塑造是需要大力推動的方向,而建立澳門自己的品牌,最重要的是保持產品的特色。面對外來競爭,澳門產品在價格上不一定有優勢,但品質可靠就受市場認可。澳門當局對藥物監管有著非常嚴格的體系,無形中保障了澳門藥品的品質,令澳門藥品獲得消費者的青睞和認同,這是良性的一面。其次,一個藥品的包裝設計也可以更加凸顯澳門特色,比如我們開發的馬交牌系列產品,首先在名字上就有非常濃郁的地域色彩,其次在設計上結合了澳葡文化特色,給中藥產品注入不一樣的活力。通過這些因素來取長補短,來塑造澳門藥品的品牌價值,並逐步提升澳門藥品的競爭力。 澳門藥品要想向外拓展市場,目前主要目標聚焦在大灣區市場,以及未來有很大發展空間的葡語系國家等。企業要明白,不同的經濟體有著不同的標準。比如一款精油,同樣的成分,在澳門屬於藥品,在其它地區則可能納入保健品,這些微妙的規則差異,所產生的影響截然不同。所以針對不同的市場,企業需要找準合適的產品,乃至熟悉不同國家不同經濟體的藥品規則要求。這是澳門藥品走出去之前,必須要了解的問題。
此外,任何一個行業都不可忽視科研對產品競爭力的賦能。澳門中醫藥在科研方面具一定的優勢,中醫藥產業園以及澳門兩所大學的中藥質量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都有著非常先進的科研平臺和龐大的專家資源。在這些科研機構的支撐下,澳門並不乏研發實力,較欠缺的是將研究成果轉化為規模生產的產品並推向市場這一過程所需要的配套體系和制度。當前,澳門沒有實施中成藥註冊管理制,所以澳門生產的中成藥產品投入市場前不需要完成註冊,大大縮短了產品研發和市場化的週期。目前,澳門在“產、學、研”三位一體的結合上還沒有十分明顯的突破。未來或需要政府進一步牽頭,優化制度,出臺政策加強以商用為導向的產學研結合體系,形成澳門中醫藥產業特色,賦予澳門產品更具競爭力的核心優勢。據了解,目前已有健康食品在配方研發和高校有對接合作,探索將一些專案推向市場。而藥品方面,現階段也剛起步,包括此前澳邦透過產業園完成了兩個中藥外用仿製藥的開發,並已呈交藥物事務廳,一旦獲得批核後,估計最快到明年第一、二季度就可以量產並投入市場。這是澳邦藥廠和研發團隊合作產品推向市場的第一次合作。
產學研一體是中醫藥產業轉型升級當中一個很重要的機制。以內地一些知名藥企為例,通過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相結合的創新體系,成功打造了一些專利中藥產品,當中一個單品在市場上產生的商業價值都是數以億元計。回顧澳門,無論是業界還是學界或政府,三方都需要保持這種思維,因應市場發展方向,打造具有獨特性質的核心產品,這樣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足,讓澳門製造、澳門品牌走得更遠走得更好。
優化制度,闊步迎未來
澳門中醫藥產業發展仍存在不少問題,未來還需要當局在優化制度,調整法規等方面入手,以促進中醫藥產業健康發展。比如申請一張新藥廠牌照基於種種原因通常需要1年或以上,對於投資者而言,這是一個較漫長的過程,而當中的不確定性和成本考量往往是令投資者卻步的原因。其次是當局對於生產準照每年的續期審查機制也對藥企構成一定的經營壓力,因為在續期審查中,如果有問題需要進行整改優化而未能在牌照有效期內完成的話,企業可能需要停止生產,從而影響企業的中長期經營秩序。就算經營多年的企業,熟知政府的工作規則,但也不能百分百有把握確保牌照能夠無縫延續。所以這一點也希望政府考慮作出適度調整。參考周邊地區或國家,牌照年限多為2-5年不等,有助於令企業具有更加長遠的運營規劃和更加可控、有序的經營發展。我們相信業界絶對認同需要不斷優化來提高水平,同時樂意配合相關政府部門的稽查和監督。
為業界能進一步健康發展,期望未來政府可以成立中醫藥產業發展小組委員會,由包括政府和業界的代表組成,針對澳門中醫藥產業所面對的問題和發展方向來制定合適的政策或在現行法規上作出優化,使整個行業能有更加明確的方向、更有效及健康地發展。其次,為了促進中醫藥科研的發展,成立專項科研資助基金亦是長遠所需。眾所周知,研發是“燒錢”的事業,但同時是帶動產業升級所必須的,如果有資助及基金推動,相信有更大幫助、更快凝聚業界和科研的合作。
另一方面,澳門中醫藥企業規模小、產能低、實力差,若透過專項發展基金推動鼓勵,以資助或優惠借貸的形式支持本地中小型藥企發展和轉型、更新軟硬體以及為走向外地市場而進行的GMP認證,將為澳門中醫藥企業建立更好的基礎。展望粵港澳大灣區平臺,積極推動澳門與灣區兄弟城市的資源互補,拓展發展空間,解決澳門在人才、土地、技術等方面的問題,這些都是助力澳門中醫藥產業可持續發展、推動澳門中醫藥產品不斷走向國內外市場、以及成為澳門產業適度多元當中一環的重要部署。
從回歸前後到現在,在這短短的二十年時間裏,澳門醫藥企業格局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在1999年前後,澳門的藥廠以生產西藥的較多,而生產中成藥廠的只有一兩家小規模的。但由於澳門對西藥實施註冊管理制,澳門生產的西藥產品要投入澳門市場前,必須經過註冊,註冊過程對投資者來說相對耗時及耗費,加上澳門市場小,致使澳門生產的西藥主要以出口為主,出口市場份額比本地市場更大。
大概從05-06年開始,香港實施強制性生產質量管理規範(GMP),令澳門依靠出口的西藥企業受到更大制約,甚至難以持續發展,最終剩下極少數較具規模的西藥廠能繼續營運及發展。到了03-04年的時候,自由行開放,外來旅客對中成藥產品有一定的需求,加上澳門對中成藥暫未有實施註冊管理,在西藥產業經營條件變得困難的背景下,促使藥廠投資者轉營投資中藥廠的同時也有不少國內外企業來澳設廠,中藥廠異軍突起,澳門藥廠數量一度增至接近20間,到了2013年都還有13間。雖然外資湧入,看起來一派繁榮,但事實上很多外地企業就算獲得澳門的生產準照,但在發展的過程裏,沒有切合澳門本身獨特的社會環境而出現“水土不服”,加上經營環境不理想,或達不到預期效益,最後紛紛退出澳門市場。
所以一路過來,澳門中藥廠的數量也在不斷調整,到目前正常經營的就只剩下5家。這些行業的演變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其實澳門藥廠發展存在着一定困難。回顧起03-04年自由行,以及內地與港澳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優惠政策出臺,表面上有利於本地市場發展,但澳門藥企長期面臨外來的競爭,包括香港、臺灣,以及其他東南亞等地區或國家已成熟發展的產品進入澳門市場所帶來的衝擊,在本地市場尚且競爭激烈,同時邁不開腿“走出去”"。另外由於內地的註冊制度要求,澳門藥品要通過CEPA進入內地的門檻是先要取得內地藥號才能投入市場,而在內地申請藥號的要求並非澳門中小微藥企的標準、能力和財力可以簡單做到的。
“空間、人才、標準”,
產業發展三重山
澳門藥企發展還面臨著廠房問題。澳門土地資源緊缺,回歸前已經規劃的工業區用地早已飽和,到目前,資料顯示已取得工業用地設藥廠的確實屈指可數或已停止營運。政府也沒有新的土地規劃給業界發展,因而澳門大部分藥企投資者都只能選擇在工業大廈設廠,而工業大廈也受到許多制約。例如:衛生環境、面積、設備規模、產能等都存在一定的限制。舉例,如一間藥廠發展若干年後,業務上了軌道需要擴張或需增加產能的時候,除非在同一建築物內找到相鄰的單位來發展,那麼擴張起來會方便和較可行,否則,只能選擇同一建築物的不同樓層單位來發展,但當中又牽涉到申請牌照、生產線裝設、營運、管理等眾多的問題。
其次是人才資源不足。賭權開放對很多企業的打擊非常大,包括藥廠亦然。最明顯的是,當年我們生產部有很多從內地或臺灣高校畢業回澳門的技術員工,企業非常重視這些年輕人才,並且投入很大的資源去培養他們。我們一直以培養本地人為主要人才定位,理論上本地人對企業的歸屬感會較大,流動性相對較低。但賭權開放後,這些人才幾乎都投入到了博企工作,畢竟與藥廠相比,博企提供的無論是收入還是工作環境都更有優勢。故而一度令藥廠陷入人才荒,後期幸好有勞工政策的協助,企業可以招聘外勞填補人力以至人才的不足,到目前為止,我們生產部幾乎都是靠引入外勞來保障生產,有些外勞經過多年的培訓和沉澱,在專業上也得到了很大的進步,並且有潛力走向中層管理崗位,成為藥廠的重要人力資產。因此社會環境在變,企業也唯有跟著調整。
此外,還有行業標準的問題。雖然藥廠可以主動向特區政府申請澳門的GMP認證,但由於政府暫時對中藥廠還沒有強制性GMP認證的要求,故使大部份藥企不會主動斥資去提升硬件及軟件申請認證,而形成藥企標準未能與國際接軌的情況。雖然對本地市場影響不大,但當開拓外地市場的機會來到時,相關藥企就未必能把握時機。所以,為提高藥企的產品質素及市場競爭力,行業標準認證與國際接軌是很重要一環。
“產學研”合力,促產業升級
推動中醫藥發展促進經濟適度多元,這一戰略定位是非常具有積極意義的,數年來,中央和特區政府在這個定位上已給了業界傳遞了比較清晰的資訊,乃至對未來國際市場的拓展,都有指標性的導向。2011年4月19日,“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正式奠基建設,澳門在其中投入了非常大的資源。及至今天,對澳邦藥廠而言,中醫藥產業園所發揮的功能愈見明顯及多元,當中包括發揮國際窗口的作用,功能平臺建設,帶動產業發展,產品研發及中試生產等產品孵化提供技術支撐。將澳門中藥企業過去短板的業務通過產業園的科研平臺和資深的專家團隊得以有效實踐。此外,在成果轉移、技術的交流與展示、進出口貿易等方面,產業園都發揮了一定的作用。比如近期我們有兩個產品在莫桑比克成功註冊,有賴中醫藥產業園的團隊協助與指導下完成。企業只需要根據要求提供相關的資料,經由中醫藥產業園國際交流合作中心團隊對接,有機會將優質產品推向國際市場,所以產業園集中這些資源和政策優勢,大大減輕了企業對外對接的困難,這是對企業發展非常有利的跳板,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成績。同時,中醫藥產業園亦會定期舉辦一些中醫藥論壇及商貿對接會,如今年9月,在澳門舉行的“2019中國(澳門)傳統醫藥國際合作論壇”,包括中國內地、歐盟、東盟及葡語系國家和地區的經銷商都被引介到會場參與活動和洽談合作,對於澳門中醫藥產品走向海外,建立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突破口。透過這個通道,澳門中醫藥一定會迎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協助澳門中醫藥走向世界。因此,我們也由衷鼓勵其他藥廠同仁走進產業園這個平臺。
雖然平臺的搭建為藥企發展提供了非常優越的條件,但“打鐵還需自身硬”。無論是粵港澳大灣區機遇,還是邁向更廣闊的國際市場,澳門中醫藥企業始終要牢牢把握核心競爭力的鑄煉。澳門中醫藥產業起步較遲,規模及市場較小,相比鄰近地區發展較落後,就以知名品牌而言,鄰近地區可謂枚不勝舉。而澳門現在的老品牌比如張權破痛油、龔樹根紅膽止痛油,都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但是市場份額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發展。澳門中醫藥品牌塑造是需要大力推動的方向,而建立澳門自己的品牌,最重要的是保持產品的特色。面對外來競爭,澳門產品在價格上不一定有優勢,但品質可靠就受市場認可。澳門當局對藥物監管有著非常嚴格的體系,無形中保障了澳門藥品的品質,令澳門藥品獲得消費者的青睞和認同,這是良性的一面。其次,一個藥品的包裝設計也可以更加凸顯澳門特色,比如我們開發的馬交牌系列產品,首先在名字上就有非常濃郁的地域色彩,其次在設計上結合了澳葡文化特色,給中藥產品注入不一樣的活力。通過這些因素來取長補短,來塑造澳門藥品的品牌價值,並逐步提升澳門藥品的競爭力。 澳門藥品要想向外拓展市場,目前主要目標聚焦在大灣區市場,以及未來有很大發展空間的葡語系國家等。企業要明白,不同的經濟體有著不同的標準。比如一款精油,同樣的成分,在澳門屬於藥品,在其它地區則可能納入保健品,這些微妙的規則差異,所產生的影響截然不同。所以針對不同的市場,企業需要找準合適的產品,乃至熟悉不同國家不同經濟體的藥品規則要求。這是澳門藥品走出去之前,必須要了解的問題。
此外,任何一個行業都不可忽視科研對產品競爭力的賦能。澳門中醫藥在科研方面具一定的優勢,中醫藥產業園以及澳門兩所大學的中藥質量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都有著非常先進的科研平臺和龐大的專家資源。在這些科研機構的支撐下,澳門並不乏研發實力,較欠缺的是將研究成果轉化為規模生產的產品並推向市場這一過程所需要的配套體系和制度。當前,澳門沒有實施中成藥註冊管理制,所以澳門生產的中成藥產品投入市場前不需要完成註冊,大大縮短了產品研發和市場化的週期。目前,澳門在“產、學、研”三位一體的結合上還沒有十分明顯的突破。未來或需要政府進一步牽頭,優化制度,出臺政策加強以商用為導向的產學研結合體系,形成澳門中醫藥產業特色,賦予澳門產品更具競爭力的核心優勢。據了解,目前已有健康食品在配方研發和高校有對接合作,探索將一些專案推向市場。而藥品方面,現階段也剛起步,包括此前澳邦透過產業園完成了兩個中藥外用仿製藥的開發,並已呈交藥物事務廳,一旦獲得批核後,估計最快到明年第一、二季度就可以量產並投入市場。這是澳邦藥廠和研發團隊合作產品推向市場的第一次合作。
產學研一體是中醫藥產業轉型升級當中一個很重要的機制。以內地一些知名藥企為例,通過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相結合的創新體系,成功打造了一些專利中藥產品,當中一個單品在市場上產生的商業價值都是數以億元計。回顧澳門,無論是業界還是學界或政府,三方都需要保持這種思維,因應市場發展方向,打造具有獨特性質的核心產品,這樣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足,讓澳門製造、澳門品牌走得更遠走得更好。
優化制度,闊步迎未來
澳門中醫藥產業發展仍存在不少問題,未來還需要當局在優化制度,調整法規等方面入手,以促進中醫藥產業健康發展。比如申請一張新藥廠牌照基於種種原因通常需要1年或以上,對於投資者而言,這是一個較漫長的過程,而當中的不確定性和成本考量往往是令投資者卻步的原因。其次是當局對於生產準照每年的續期審查機制也對藥企構成一定的經營壓力,因為在續期審查中,如果有問題需要進行整改優化而未能在牌照有效期內完成的話,企業可能需要停止生產,從而影響企業的中長期經營秩序。就算經營多年的企業,熟知政府的工作規則,但也不能百分百有把握確保牌照能夠無縫延續。所以這一點也希望政府考慮作出適度調整。參考周邊地區或國家,牌照年限多為2-5年不等,有助於令企業具有更加長遠的運營規劃和更加可控、有序的經營發展。我們相信業界絶對認同需要不斷優化來提高水平,同時樂意配合相關政府部門的稽查和監督。
為業界能進一步健康發展,期望未來政府可以成立中醫藥產業發展小組委員會,由包括政府和業界的代表組成,針對澳門中醫藥產業所面對的問題和發展方向來制定合適的政策或在現行法規上作出優化,使整個行業能有更加明確的方向、更有效及健康地發展。其次,為了促進中醫藥科研的發展,成立專項科研資助基金亦是長遠所需。眾所周知,研發是“燒錢”的事業,但同時是帶動產業升級所必須的,如果有資助及基金推動,相信有更大幫助、更快凝聚業界和科研的合作。
另一方面,澳門中醫藥企業規模小、產能低、實力差,若透過專項發展基金推動鼓勵,以資助或優惠借貸的形式支持本地中小型藥企發展和轉型、更新軟硬體以及為走向外地市場而進行的GMP認證,將為澳門中醫藥企業建立更好的基礎。展望粵港澳大灣區平臺,積極推動澳門與灣區兄弟城市的資源互補,拓展發展空間,解決澳門在人才、土地、技術等方面的問題,這些都是助力澳門中醫藥產業可持續發展、推動澳門中醫藥產品不斷走向國內外市場、以及成為澳門產業適度多元當中一環的重要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