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胡夏的执着可以说是脱发大军的真实写照。根据国家卫生部门公布数据,中国未来10年毛发健康产业将以每年260%的速度增长,我国城市居民用于个人头部护理的消费正以每年30%的速度急速递增。当代人对颜值形象的重视不仅催生了庞大的植发市场,在此市场之下天然衍生出无数细分产业。
以养发护发为例,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养发行业的市场渗透率仅为0.2%,市场规模仅为8亿元;2017年,养发行业市场渗透率达到1.5%,市场规模达到100亿元。《中国人头皮健康白皮书》预计:到2020年年底,养发行业的市场渗透率达到20%,整个养发及相关产业规模有望超过400亿元。
宝洁、欧莱雅、联合利华、资生堂纷纷进军出击,同仁堂、云南白药也不甘落后……
可以看出,脱发焦虑让植发大军趋之若鹜的同时,但凡与头发沾边的产业链都跟着沾了光,热风口下,消费市场新图层在不断往外蔓延,利益便驱使不少商家从市场的边缘线上伸出魔爪,毕竟“病急乱投医”的“胡夏”实在太多了。
在小红书上搜“脱发”可以搜出共计三十多万篇笔记,笔记下面通常会跟随着不知名的商品链接,有的标榜自己是高端科技,有的打着中药的幌子,甚至还有的喊着“祖传秘方”的口号,光是“生发偏方”笔记就有约1500篇。
虽然种种令人啼笑皆非的迹象,常人看了都忍不住叹一声“智商税”,但在很多被脱发焦虑所忧的人眼里往往是“如获至宝”。
以淘宝为例,无论是高端科技、珍贵成分还是祖传秘方,每个系列都自成一派盘踞在整个脱发江湖。某款300多元的“传承古方中医育发液”,号称多种名贵中药材提取,高微分子渗透,月销量高达2.5万笔;某款内服野生何首乌粉,产品首页赫然显示有三十年经验配方,月销量也达到近6000笔。
“成分党”“高科技”“祖传秘方”……诚然,不少行业参与者都在忙着对号入座,且忙得不亦乐乎。但悲哀的是,那些在五花八门的产品前挑花了眼的消费者却始终不知道该怎样“对号入座”。
植发界的“霸王”为何迟迟未出现?
提到脱发,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霸王”。不得不承认,即便在市场遍地生花的当下,它的国民度依然有目共睹,反观炙手可热的植发行业,能立刻说出名字的却少之又少,哪怕隔壁的整容市场,再不济,在鱼龙混杂中还能勉强拎出个“新氧”来。
据悉,仅在2018年全国就诞生了2500多家专业生发机构。有数据统计,目前国内在工商局注册的植发机构数量已达4.2万家。资本显然没有忘却这片乐土,2017年,入局已久的“雍禾植发”宣布获得投资,融资金额在3亿元左右,投后估值约在5亿元;2018年初,“碧莲盛植发”获得5亿元战略控股投资;章光101集团在近几年积累起10亿元固定资产。
如今,2020年转眼已经过去大半,行业预计今年年底的市场规模将会超过200亿元。值得一提的是,一贯追逐风口的资本却好像戛然而止了,距离碧莲盛融资成功已过去近两年时间,市场上被资本青睐的品牌却寥寥无几。
这似乎与如日中天的现状规模有些不大相符……但事实上,如果深究植发行业的格局,或许这一切就解释得通了。从前,我们提到整容医美行业,有个绕不开的话题就是机构不成熟,作坊性质严重,如今的植发市场也难逃作坊“鄙视链”。
此前,有媒体爆出各种治疗及培训植发机构在没有取得医生资质的情况下,直接在手术过程中实践教学,甚至能三天学会植发,学员练习2个小时后便可手术,将盐水当培养液。2019年7月1日,有媒体更是曝光了植发行业的收费乱象,患者的消费水平决定植发的费用。
根据亿欧大健康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的植发机构大约分成四类,市场占据的份额泾渭分明,以雍禾植发、碧莲盛等为代表的大型连锁机构占比约35%;综合类医美机构占比25%;信誉度最高的公立医院植发科仅占10%;而剩下的30%全部被那些门槛低,运营灵活的小机构把持。
不难看出,形形色色的小机构在市场规模上不容小觑,甚至可以与头部机构相比肩。此前,艾瑞咨询分析过各类植发机构的经营现状:小型植发机构多数重视营销,质量效果难以保证;相关报告也显示,很多植发机构的营销费用能占比60%。
市场固然在持续升温,但这种格局在一定程度上搅浑了整个水池,如此便不难理解为何资本望而却步了。其实,任何一个风口都远没有表面看上去那么光鲜亮丽,揭开面纱,是市场边缘处的自卑与底气不足。
客观来看,脱发几乎可以被列入“当代流行病”,甚至能取代肥胖与“三高”。艾媒咨询的舆情数据显示,“植发”关键词网絡热度始终保持在高位,平均指数在500以上。显然,焦虑正席卷着每个“英年早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