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话教学”是一种依托于师生之间彼此信赖、彼此尊重的教学方式,具有师生关系上的民主平等,教学过程上的参与创造,教学内容上的认知生成和教学方法上的启发诱导等特点,它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师教”“学生听”这种对立而又封闭的教学模式,强化了学生课堂主人翁的地位,是对旧的教学方式的革命。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贯彻落实“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学理念,通过有效地构建“对话教学”模式来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把教师的职能由“主导者”转变为“引导者”,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课堂活力,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关键词:小学语文;“对话教学”;课堂;运用
一、对话教学的定义及特征
(一)“对话教学”的理论渊源
“对话教学”并非是凭空想象出来的,它有着先进的理论依据。“对话教学”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孔子开创的“启发式教学”和苏格拉底倡导的“产婆术”。我国学者刘庆昌教授在《对话教学初论》中说道:“虽然一个新的时代会使教育精神的内涵获得极大的丰富,但我们相信,‘对话’将会发挥他在当代教育以至未来教育中的价值。作为学校教育主要途径的教学必然会与‘对话’联姻,从而生成一种新的教学形态,我们姑且称之为对话教学。”
(二)“对话教学”的特征
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态,“对话教学”注重素质教育,强调“以人为本”,教学从一元主体走向了多元主体,通过师生间民主、平等的对话与合作的过程来建构知识体系,促进彼此间心与心的交流。“对话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就是教师与学生要处于一种平等的地位,学生有了自己的发言权,既可以提出自己的问题又可以发表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和看法,师生之间可以讨论,可以探究,双方在彼此信任中展开交流,接纳对方,以平等对话以及合作的形式达到师生情感心灵的默契沟通,培养学生用评价鉴赏的眼光品读作品的高层次的阅读能力。
二、当前小学语文“对话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課堂教学改革中,“对话教学”备受广大教师的重视,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因教师知识水平、思维观念、环境影响等原因,对“对话教学”的理解千差万别,也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对话流于形式
目今,不少教师认为“对话教学”就是师生之间的满堂问答,课堂上大问套小问,一问接一问,或者,教师事先预设好问题的答案,然后通过问答的形式诱使学生往这个答案上靠拢,以求认识的完全“统一”。例如,有的教师在教《黄山奇石》时与学生有这样的对话:黄山在哪里?你登过黄山吗?你们想不想看一看?于是学生开始五花八门的回答,教师也顺势地打开多媒体让学生“身临其境”。这样的课堂,乍看起来学生发言踊跃,其实不过是停留于热闹表面的貌似对话的言语形式,这些问题没有办法使学生的个体感悟与文本意义相通相融,根本没有自主和求异思维的空间,更不用说碰撞出创新火花,因此这种流于形式的所谓“对话”,实际上是对对话精神的最大曲解。
(二)对话缺乏民主
“对话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师生间、生生间的有效沟通实现教学目标。此过程需要双方的沟通与理解,给予学生自由学习、民主发言的机会。但在实际教学中,较多教师把对话简单地理解为课堂上的师生问答,教师主宰型的对话普遍存在。很多课上我们会看到,老师问一个问题,如果学生的答案与老师的预想有距离,我们就会听到那位老师说:“你坐下再想一想。”也有的会说:“有哪位同学还有不同答案的?”亦或者不断地“启发”“诱导”“暗示”,直到把心中的答案从学生嘴中“抠”出为止。这算不上“师生对话”,充其量只能叫“师生问答”,这种课堂现象并非少见。
三、建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对话的策略
1.与他人对话——合作性学习
《礼记·学记》有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学生之间的对话是小学语文“对话教学”重要内容。其最有效组织形式是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始终处于互动交流的状态之中,他们同是对话的主体,又是对话的主人,同学之间则能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彼此对话、相互交流。通过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之间思维的碰撞和交融,来共享知识、共享情感、共享个人的生命体验。
2.与自我对话——反思性学习
语文教学中,要求学生去感悟,多思考,实际上就是让学生积极地去开展自我对话,通过与内心深处的另一种价值取向、情感态度、思维方式进行交流沟通,体验汉语文学的内容丰富性和情感复杂性,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更重要的内在作用是丰富学生的人文精神,提升学生的人文品格,能够独立自主对课本知识展开思考,从而构建起自身的思维模式和认知结构,逐步养成反思习惯,提高学习质量。因此,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自我对话,是一种人文意义上求美的对话。
3.与生活对话——实践性学习
语文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生活的教育和指导作用更甚于课本对人的改造,因为前者更生动、更直观。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就要从精彩的生活中捕捉现实,把语文学习的触角延伸到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去,在生活中学语文,在实践中用语文,让语文教学走出课堂,走进生活。
总之,“对话教学”打破了传统语文教学中的独语状态,它作为教学的又一新理念,充满了把学生从被动世界中解放出来的人文情怀,使学生能够获得更为积极主动、更为独立自主的学习方法,同时,也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创造了一个自由的空间,借着对话的过程扩展学生生命体验的广度和深度,释放学生的潜能,实现心与心的交流,达到教育的最本真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保罗·弗莱雷著,顾建新等译.被压迫者教育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1.
[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4.
[3]沈小碚,郑苗苗.论对话的时代特征[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关键词:小学语文;“对话教学”;课堂;运用
一、对话教学的定义及特征
(一)“对话教学”的理论渊源
“对话教学”并非是凭空想象出来的,它有着先进的理论依据。“对话教学”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孔子开创的“启发式教学”和苏格拉底倡导的“产婆术”。我国学者刘庆昌教授在《对话教学初论》中说道:“虽然一个新的时代会使教育精神的内涵获得极大的丰富,但我们相信,‘对话’将会发挥他在当代教育以至未来教育中的价值。作为学校教育主要途径的教学必然会与‘对话’联姻,从而生成一种新的教学形态,我们姑且称之为对话教学。”
(二)“对话教学”的特征
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态,“对话教学”注重素质教育,强调“以人为本”,教学从一元主体走向了多元主体,通过师生间民主、平等的对话与合作的过程来建构知识体系,促进彼此间心与心的交流。“对话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就是教师与学生要处于一种平等的地位,学生有了自己的发言权,既可以提出自己的问题又可以发表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和看法,师生之间可以讨论,可以探究,双方在彼此信任中展开交流,接纳对方,以平等对话以及合作的形式达到师生情感心灵的默契沟通,培养学生用评价鉴赏的眼光品读作品的高层次的阅读能力。
二、当前小学语文“对话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課堂教学改革中,“对话教学”备受广大教师的重视,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因教师知识水平、思维观念、环境影响等原因,对“对话教学”的理解千差万别,也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对话流于形式
目今,不少教师认为“对话教学”就是师生之间的满堂问答,课堂上大问套小问,一问接一问,或者,教师事先预设好问题的答案,然后通过问答的形式诱使学生往这个答案上靠拢,以求认识的完全“统一”。例如,有的教师在教《黄山奇石》时与学生有这样的对话:黄山在哪里?你登过黄山吗?你们想不想看一看?于是学生开始五花八门的回答,教师也顺势地打开多媒体让学生“身临其境”。这样的课堂,乍看起来学生发言踊跃,其实不过是停留于热闹表面的貌似对话的言语形式,这些问题没有办法使学生的个体感悟与文本意义相通相融,根本没有自主和求异思维的空间,更不用说碰撞出创新火花,因此这种流于形式的所谓“对话”,实际上是对对话精神的最大曲解。
(二)对话缺乏民主
“对话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师生间、生生间的有效沟通实现教学目标。此过程需要双方的沟通与理解,给予学生自由学习、民主发言的机会。但在实际教学中,较多教师把对话简单地理解为课堂上的师生问答,教师主宰型的对话普遍存在。很多课上我们会看到,老师问一个问题,如果学生的答案与老师的预想有距离,我们就会听到那位老师说:“你坐下再想一想。”也有的会说:“有哪位同学还有不同答案的?”亦或者不断地“启发”“诱导”“暗示”,直到把心中的答案从学生嘴中“抠”出为止。这算不上“师生对话”,充其量只能叫“师生问答”,这种课堂现象并非少见。
三、建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对话的策略
1.与他人对话——合作性学习
《礼记·学记》有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学生之间的对话是小学语文“对话教学”重要内容。其最有效组织形式是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始终处于互动交流的状态之中,他们同是对话的主体,又是对话的主人,同学之间则能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彼此对话、相互交流。通过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之间思维的碰撞和交融,来共享知识、共享情感、共享个人的生命体验。
2.与自我对话——反思性学习
语文教学中,要求学生去感悟,多思考,实际上就是让学生积极地去开展自我对话,通过与内心深处的另一种价值取向、情感态度、思维方式进行交流沟通,体验汉语文学的内容丰富性和情感复杂性,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更重要的内在作用是丰富学生的人文精神,提升学生的人文品格,能够独立自主对课本知识展开思考,从而构建起自身的思维模式和认知结构,逐步养成反思习惯,提高学习质量。因此,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自我对话,是一种人文意义上求美的对话。
3.与生活对话——实践性学习
语文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生活的教育和指导作用更甚于课本对人的改造,因为前者更生动、更直观。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就要从精彩的生活中捕捉现实,把语文学习的触角延伸到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去,在生活中学语文,在实践中用语文,让语文教学走出课堂,走进生活。
总之,“对话教学”打破了传统语文教学中的独语状态,它作为教学的又一新理念,充满了把学生从被动世界中解放出来的人文情怀,使学生能够获得更为积极主动、更为独立自主的学习方法,同时,也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创造了一个自由的空间,借着对话的过程扩展学生生命体验的广度和深度,释放学生的潜能,实现心与心的交流,达到教育的最本真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保罗·弗莱雷著,顾建新等译.被压迫者教育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1.
[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4.
[3]沈小碚,郑苗苗.论对话的时代特征[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