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留守在家乡的老人和孩子还好吗?

来源 :江门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tytt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九期话题:
  
  稳定压倒一切,
  我好家人就好!
  当今社会,青壮外出打工,老幼妇孺留在家乡,已经成了一般打工家庭生活的缩影。我家就是我一人在外打工,我的父母、老婆、孩子留守家中。个人以为,留守的家人好不好,关键在于我这个主劳力在广东发展得好不好。只要我的工作、收入、身体、情感状况各方面稳定,我的亲人就会高高兴兴、开开心心,我的家庭就会牢不可破、正常运行。
  我工作稳定,在工厂一干就是十多年,从最基层做起,稳打稳扎,一步一步往上走。虽没有做成大富大贵的事业,但至少每月有稳定的收入,基本保证一家老小衣食无忧。我性格开朗,生性乐观,心宽体胖,爱惜生命,谨慎行事,防病避灾,遵章守法,无不良爱好,在外打工,既能适应环境,又会照顾自己,生存能力极佳,可以让我的家人免除担忧,不用为我担惊受怕。更重要是我看重亲情,一天至少一个电话打给老婆孩子,隔三差五就打一个电话给父母,一是报个平安,二是加强交流,让亲情在电波中升温,让心犀在言语中相通。在亲情的传递中,我和我的亲人都明白,你心中有我,我心中有你,我们是命运相连、密不可分的互联体、共同体。另外,我生活简朴,财务透明,每月发了工资,留足生活费,其余全部转账回家。老婆、孩子对生活上的经济要求,我尽量不打折扣,想尽办法满足;答应给父母的养老金、孝敬钱,说到就要求做到,从不失信于老人。宁肯自己苦一点,累一点,也要让家人过得好一点,这是我最大的心愿。
  今日的留守是为了以后更好的相守,作为家里的顶梁柱,家庭的主心骨,责任和义务要求我,嘴巴不仅要说得好,事情还要做得好,家庭关系才能处理好。一句话,稳定压倒一切,我好家人就好!
  (广东东莞舟子)
  
  留守,
  我们的路孰远孰近
  从我们走出家乡那道山梁,坐上那趟开往远方的班车;当我们娶妻生子,或者嫁为人妻,一个既定的事实布置的格局就已经摆在我们眼前,老去的父母,长大的孩子,他们就摆脱不了留守的命运。
  在城里打工生活,有着太多的委屈和不如意,每当这时就想起老人和孩子,往往一个电话接一个电话打向那个遥远的乡下。先问一句,你们好吗?听那亲切的乡音道声好时,我们本来涩涩的口音又不得不来个360度大转弯。本来就够让他们担心了,在没有本事改善他们生活的情况下,凭什么又让他们雪上加霜。渐渐的或许条件好了,我们会想着把老人和孩子接到城里“尝尝鲜”。但老人呆在城里没有土地相陪,没人交谈不自在,往往显得孤单而落寞。城里的老人与他们仍然隔着无数条河流,无数道大大的山梁。孩子是乡下的,不要说读书费用高,单说城里对他们的歧视,我们都会感到针刺脊梁,还不如让他们留在乡下如自己儿时般自由自在地生长。
  现在一个事实摆在眼前,老人需要赡养时我们不在;小孩需要温暖和教养时我们不在;那些土地眼看就要荒芜我们不在……而我们面对这一切却无能为力。尽管异乡漂泊有太多的辛酸和苦处,但我们仍然在行动里说着爱。留守的老人和小孩啊,我们只能顺着那条长长的电话线问一声你们还好吗?我们不敢说我们相隔两地的路还有多远。
  (重庆渝北泥文)
  
  被隔离的亲情
  去年九月份受金融风暴的影响,公司的订单骤然减少,公司采取减员降薪等措施使公司残喘一时,今年四月份终于入不敷出,宣布破产倒闭。我和妻子正好借着这次机会一起回家。一天两夜的火车,我们回到了阔别三年的湖北老家。爸妈明显衰老了许多,爸黑瘦的脸庞,妈花白的头发,几次使我哽咽难语。儿子今年十一岁,在离家8里之外的小镇上读小学四年级,每周一爸骑三轮车送去,星期六再去把他接回来。儿子显得很内向,不善言语。星期天放假回来写完作业就是看动画片,爸说心疼他不要他下地里干活,又怕他和别的孩子去上网玩游戏,耽误学习。隔代教育的弊端突现呀!爸说着也很无奈。
  刚到家时,三岁的女儿用怯怯的目光望着我这个既陌生又熟悉的人,去抱她时她就躲到她奶奶身后;当大人在谈话时,她又躲在一旁用那圆圆的大眼睛歪着头看着我。三天之后,儿子和女儿才在我的“贿赂”之下,与我和妻子在一起玩耍嬉戏,打成一片。我们把两个孩子带到省城,痛痛快快地游玩了一天。
  也许我们本来就属于两栖动物吧:在家呆久了就想出去,出门在外就想回家,往返城乡之间,消费着仅剩的青春,奔波就是我们这代人的宿命!临走的那晚,望着佝偻的双亲,桔红灯下甜甜入睡的儿女,我沉默,妻黯然,乡村无语。
  (广东深圳王丰雨)
  
  父母妻儿
  拴在心弦的那一端
  一眨眼我已经在外地工作九年了。说起来家乡离工作的地方不算远,全程高速让千里之遥浓缩为五个小时。即便如此,我却没频繁往返两地,一来工作紧张,没有时间;二来来回路费加上必要的花费,也不算少。如此下来我每年回家的次数也就两三次,通常都是放长假的时候才能回家一趟。前几年听父母说身体出了点问题,心里紧张得不行,提出回家看看,结果每次都被父母在电话里婉拒而不能成行——说到底,如果自己坚持回家,父母心里一定很宽慰,只不过嘴上会说不必回来之类的话罢了。近两年我娶妻生子,回家的频率陡然大了起来。屈指一算,平均每年回家达十次——凡假期达三天及以上的我会尽量回家,遇到连续两个月没有假期,我就请假回家……看着儿子会笑了,会站了,会走了,听着儿子喊爸爸妈妈,真是别有一番滋味。不能时刻见证儿子成长的点滴是我心中淡淡的忧伤,我让妻子在老家专心带孩子,这样我的心里才多少有一丝慰藉。
  养儿方知父母恩。父母和妻儿都是我不舍的牵挂,对于他们,我惟有祝福,惟有更努力工作。我是一个游子,家乡的父母妻儿盼着我归家,但为了生活更美好,我们只能以心为弦,奏一曲亲情曲,连接你我,牵挂彼此。
  (江苏宿迁谢庆富)
  
  当家乡
  除了老的就剩小的
  前年回我远在甘肃礼县的老家,巧遇难得的一件好事——我家所在的八图庄借国家扶贫“整村推进项目”在搞农村自来水工程,给农户家里安装自来水。我在家里歇息时,听到当村长的堂兄永宁哥在高音喇叭里用粗话叫人:“八图庄走剩下的、死剩下的赶快出来,上抽水机房干活,县上的市上的领导后天就要来视察,咱庄的机房明天修不好,哪个狗日的耽误了得给老子负责任!”我在甘肃的报社工作多年,又跑到在广东珠海的报社干了十多年,还是第一次听村长在大喇叭里以骂人的方式叫人出工,就出门去看个究竟。
  在庄上扩展过的大道上,见到刚从喇叭里骂人的村长正风风火火往庄子东侧的抽水机房赶,晒得漆黑的脸,乱糟糟的头发和衣服上沾满了泥水,哪像个村干部的样子。我给他打招呼,说听见他叫人干活了。他不好意思地笑笑,告诉我庄上的青壮年几乎都跑到外面打工挣钱去了,庄上除了体弱多病的老人,就是不懂事不能干活的孩子,搞这样的自来水工程真是难死人了。我跟他到修建了一半的抽水机房一看,被他在喇叭里连骂带叫弄来干活的,竟然只有两个人,一个是老太太的永粮娘,一个还是小学生的宝珍的儿子。我没想到老家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的情况,严重到如此缺少壮劳力的地歩。村长后来打电话叫来了在家里开小商店的中年堂小弟,才算有了一个真正能给机房墻壁抹水泥的人。
  这事给我很大的震动。当家乡青壮劳力都外出打工去了,家里除了老的,就剩小的,许多田地荒芜了,庄子静得了无生气,自来水安装好了,真正用的没有几家。一双双期盼儿女,渴望父母的眼睛,让人看了伤心难过。去年大地震,我老家也是震区之一,我在想当地震来临时,没有青壮年的老家,靠谁来搀扶老人逃离,又靠谁来保护孩子的安全?外出打工挣钱的人何时才能回家?家里老人和孩子悬着的心何时才能落到实处?失去了宝贵的劳动力资源,农村的全面发展靠谁来推进?谁能回答这些问题?谁又能解决这些问题哪?
  (广东珠海张中定)
  
  亲人是我努力的动力
  1999年离开家乡南下打工时,我还是个17岁的女孩子。父母亲送我到车站,泪流满面和我道别。我不知道此次的离别竟是和母亲的永别。记忆定格在母亲车站送我时追着列车奔跑呼喊的瞬间。我总以为自己不读书,打工赚钱就可以很快治好母亲的病,可我并没有留住母亲,那些钱并没有让母亲的生命得以延续。知道母亲去世的消息是在我已经出外打工四年以后,那四年间我没有回过家——离家太远,路费又贵,当时工资低,回一次家的路费相当于我一个月多的工资。我只能硬是忍着不回家,希望多攒下一分钱给母亲。当父亲在电话中告知我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几乎崩溃,泪水模糊了眼睛,只觉得天旋地转。我总以为我长大了,可以赚钱了,母亲的病也很快可以治好,贫困的日子很快会过去,母亲辛劳半生,我要让她过的幸福。但一切就这样结束了,我甚至没来得及看她一眼。
  母亲的离去,父亲似乎老了很多,他还是不太言语,只是很慈爱的看着我。因为母亲当时巨额的治病费,弟弟也选择了南下打工赚钱,他一直都没有让人告诉我,直到我回家才知道。父亲面对我们,不想让我们太难过,只说他在家会很好,让我们在外安心打工。近几年,父亲的身体也越来越差,风湿病痛很严重,厉害的时候连床都很难下。我惟一能做的就是持续寄钱回家让他继续治病。我也曾想过回家照顾父亲,可这样一来,父亲治病的钱和生活费就成问题了。而弟弟也面临盖房子结婚。我想在外面努力再多干几年,多存一些钱,给弟弟盖了房子娶了媳妇,这样父亲也可以安心了,了却他多年来最大的一块心病。我一直告诉自己,要努力赚钱,父亲和弟弟是我最大的动力。
  (广东高要欣然)
其他文献
金融危机下,我逆势而行,好好的工作辞掉了,跑到广州另外找。  也许是运气不错,到了广州第二天就接到了一家公司的面试通知。面试工作是由一位三十多岁或老板娘或公司经理的人来进行的,她只简单介绍了一下公司的情况和问了我一些问题,就顺利通过了。  这是一家小服装公司,拥有一个十几个人的办公室和分布在广州市内的十来个服装专卖店。听她介绍,我的工作大概就是负责公司办公室和专卖店的电路维修,说白了,就是换个灯具
期刊
天热了,人也渐渐瘦下来。想起叠放在衣柜里那件衣裙,穿在身上,似乎还有当年的模样,时光却像流水一般逝去。  一件无袖的浅黄细格子直筒连衣裙,样式有点像旧时的旗袍,是前几年最喜爱穿的一件衣服,棉质贴身舒适。记得那天走进经常去的一家商场,夏季的衣服正在大展销,不经意间就看见了这样一条裙子,说不出的喜欢,拿去一试,就买下了。女人对衣服的喜爱就是来得这么直接这么简单,第一眼的感觉就会让人触动。  几年后再穿
期刊
     
期刊
与巍是在2001年认识的,那时她在寮步三星电机厂上班,我也在寮步跑业务,我们同在一栋楼租住,而且还是邻居。刚开始我们就像陌生人,慢慢互相打招呼,后来,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渐渐的对对方有了好感,也许是日久生情又或许是互相了解的原故,但我们谁也不愿意开口挑明。我只好把她当小妹妹看待,她也经常大哥长大哥短地叫我。  一个星期天,她几个老乡到她住处买菜加餐,在她们多次邀请下,我去参加了她们的聚餐。巍是江
期刊
那真是一个黑色的星期五。倒霉的我玩电脑玩过了头,差点连上班时间也给忘了。这还得了?若是迟到,不仅遭受老板的批评,而且还要扣掉半天工资。天啊,我辛辛苦苦地工作一天岂不是白费?  看看表,还好,还有10分钟。为了争抢时间,我改变了以往的路线——不走那条要15分钟的大路,而是走那条10分钟就可以到达工厂的小巷。这条小巷很窄,不到一米宽,而且行人少之又少,加上我是第一次走这条路,不免有点害怕。怕归怕,只要
期刊
一瑶山受苦    春节前夕,后妈放出话来,说今年要回老家过年。  在横岭瑶族乡大瑶山呆了两年,吃尽了苦头的洁菊着实高兴了一阵子。15岁的洁菊好想回老家,好想像哥哥那样回到老家就不再来了。所谓老家,就是两年前他们祖辈居住的那个家,在松岗乡乱石村,距这横岭大瑶山有六七十里。由于大部分路程都是羊肠小道,仅有十多里路能通车,于是就觉得非常遥远。  这横岭大瑶山近年来来了一拨又一拨砍伐古松的人。他们先是将洗
期刊
一    我姊妹四人,我是老大。由于读书比较晚,我18岁才初中毕业。虽然家里条件不怎么好,但我性格还是比较开朗,在学校,唱歌、跳舞、学习都很不错,老师们都很喜欢我。正当我打算在高中好好学习,努力向大学冲击时,父母说:大妞儿,你不要再读了,你下面还有三个弟妹,我们真的供不起,再说,女孩子迟早都是别人的人,读那么多书干吗?就这样,怀着破碎的梦想,我回到了农村。  父母相中了邻村的一个男孩,说他本分可靠
期刊
我不知道怎样去面对现实的残酷和无奈。  2001年,我认识了同是来自广西的孟某某,当时她正和同居的男友分手,我见她生病无人照顾,就帮她买药。在交往中渐渐有了好感,当时我也知道她不能再生育了,可我不在乎这些,她有一个女儿,这我就知足了。  平平淡淡中过了几年,她也到过我家,我也告诉过她我很穷。刚开始她对我好得无话可说,我也尽自己的能力去照顾她。她身体不好,我又上夜班,白天再累,我也坚持买菜做饭,只想
期刊
亲爱的读者朋友:  在您的默默支持下,《江门文艺》已发行了453期,为了更好地回顾和总结,也为了更深入了解您的阅读兴趣,将我们的杂志办得更好,本刊现进行“2009年《江门文艺》读者调查”,恳请您积极参与,在适合您的选项上打“√”,然后在2009年10月30日之前,将问卷(可复印)寄到:  广东省江门市东华一路35号康华大厦四楼江门文艺杂志社(邮编:529030)  请在信封左下角注明“读者调查”字
期刊
那晚,夜已很深了,我还隐隐听到一曲抒发胸臆的歌曲穿透了夜的寂静,从邻居家传出来:“那是我小时候,常坐在父亲肩头,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忘不了粗茶淡饭将我养大,忘不了一声长叹半壶老酒……想儿时一封家书千里循叮嘱,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我知道,那是热播电视剧《咱爸咱妈》的片头曲《父亲》。我是个情感之人,尽管回忆有时是痛苦的,但我还是被这忧伤哀婉的歌声,牵回到了与父亲的那些风风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