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根据原“星体磁场与星体光热”,以星体的自转与宇宙星体磁场的作用产生感应热来论证宇宙星体爆炸的几种不同情况,还说明宇宙星体的收缩与内热的提高成反比,并还肯定浩瀚的宇宙星体之中,有千千万、万万千个行星与地球一样是具有人类的,继而阐明了行星具有生命的几个条件。
关键词:引力;斥力;感应热;宇宙磁场
诗曰:
宇宙无边际,循环互消长,思前难定始,想后也没终,变化无停机,循环互来往,要定始与终,单独分星系,星云即是终,星云亦是始,古往与未来,变化理皆同。
所谓混纯,即是星云,整个弥漫星云的质量虽然庞大,但由于密度稀薄,相互之间的引力都很小,慢慢地相互併吞,大的又在引力的作用下,继续併吞小的,长达数十亿年后,才合并成比太阳大几千倍甚至几万倍以上的无规则星体,这就是人们所称的原始恒星,实际是恒星的综合母体,由于体积大,质量大,产生感就热也越大,由于不规则,起节而粗的部位,质量大,密度大,产生感应热更强,感应热在恒星综合母体内不断叠加,叠加至700万度时,恒星的综合母体便开始热核反应,剧烈地增加内热,发生逐节爆炸分裂,过大的分离体,由于内热很高,继续产生热核反应,并继续分裂,并液化,液化后,收缩成有规则的球形,液化收缩成球形才是真正的恒星(主序星),由众多恒星母体分裂成千亿颗恒星,大量星际气体和尘埃所组成的庞大星系。密集中间部分,形成星系盘(似银盘),在星系盘强大引力的带动下,促使其它星系、尘埃和星际气体一同运转,逐渐形成棒旋涡星系,再过几十亿年后,棒旋涡星系的旋臂逐渐增长,演化成最复杂、最美丽、最活跃的旋涡星系,形成具有千亿颗恒星(主序星)的星系。
我们知道物体受到作用力,便作加速直线运动,长时间从宏观的角度来看,不存在匀加速运动和匀速直线运动,因为作用力总是受条件的限制而在加大或减小,万物没有绝对的静止,一切都在变化之中,不过有些物质变化快,有些物质变化慢而已,拿自由落体来说,也不是真正的匀加速运动,而是递增加速直线运动,不同高度的加速度不同,从万有引力定律,F=G ,M移至左边得,
任何物体在作自由落体过程中,Gm是一个不变的量,惟r是一个由大变小的减量,所以不同高度,自由落体的加速度,是随r2的减小而增大,当r=2R高度时,r2=4,自由落体的加速度是2.45米。
宇宙星体的运转速度,开始是受宇宙星体的总引力带动而微微加快,运转速度微微加快,产生的磁场阻力也微微加大,促使宇宙星体的运转加速度反而减小,宇宙星体的运转相似于单摆的摆动,如图单摆从A点下落,是由势能转变成动能,设想单摆从很大的范围内进行测试,由A点下落,加速度逐渐加大,同时下落的速度也是随加速度的增大而增大,O点是动能最大的部位,同时也是因地心引力由动能转变成阻力的起点,而且是阻力最大的起点,从O点至B点,阻力加速度不断减小,如果没有空气的摩擦阻力,单摆转B点,应当同A点同样高度。
宇宙星体的运转也是这样,所不同的单摆向下运动的动能是地心吸力,而向上运动时产生阻力也是地心吸力,宇宙星体的运转动能,开始是受宇宙星体间总引力的带动,带动以后产生磁场,阻力便是磁场。单摆的加速度在地表测试近于恒量,如果设想无限大,其实单摆的加速度,自A至O点,是随r2的减小而递增,自O至B点是随r2的增大而递减,而宇宙星体的速度是随磁阻力的加大而不断减小的数。
设宇宙星体的总引力为F,那末由于恒星与恒星之间的距离都很远,星系与星系之间的距离更远,星体在运转过程中,相对任何一颗恒星和其它星系的位置来讲,几何没有改变,这个宇宙星体的总引力,可以認为是不变的恒量,星体受到这个总引力后,开始近于匀加速运转,这个匀加速度是一个很小的量,几亿年后才产生较大的线速度,这运转星体同宇宙磁场作用,便产生了磁场。楞次定律说得好,感生磁场总是阻碍感生电流磁通量变化,因此产生了磁阻力,抵消了总引力,当磁阻力小于宇宙空间的总引力时,星体的运转还存在加速度,不过加速度随速度的增加而减小,因为速度增加了,磁阻力也在增加,磁阻力是减小加速度的主要原因,只要存在加速度,线速度也还在增加,直至时间延长∞时(磁阻力等于宇宙空间的总引力时)加速度等于零,相似单摆从A点摆到O点,宇宙星体的总引力化为磁阻力,而且是阻力最大的时候,星体便作减速运转。
在减速运转之前,是恒星的演化过程,行星、卫星不存在此演化过程,因为行星是从恒星中分离出来的,刚分裂的行星由于内力较强,继续分裂便成了卫星,此时恒星运转的角速度最快,太阳系也稳定成立,恒星也变成了主序星,恒星综合母体经多次分裂后,内力大减,虽时有爆炸式的现象,分裂出去的部份都被恒星自身强大的引力捕回(包括现在的太阳),主序星相当于正规恒星,相似人出身后长大成人,人一生之中,成人期最长,主序星是长大成真正的恒星,所以时期特别长。
经目前观察研究,比太阳大的恒星燃烧剧烈,燃料消化快,它的主序星阶段时间较短,最短也有几百万年;质量较小的恒星,热核反应速度较慢,稳定主序星阶段时间,可达十万亿年,像太阳那样大小的中等恒星,主序星阶段可达一佰亿年。
主序星末期,内部燃料基本耗尽,燃烧的热量所形成的斥力也因减小,整个星体的自身引力,远远超过内热所形成的斥力,因此恒星体发生很大的收缩,形成坍缩,坍缩到星体内部的部份氢燃料,再一度的燃烧,又加上自身运转的感应热一同作用,从而使温度已降低的恒星体外表柔韧部分急剧膨胀,整个恒星体外壳部分似吹气球一样地吹大了,便形成了红巨星,将来当太阳变成了红巨星以后,如果扩大到水星的位置,太阳体积将扩大到原太阳体积的伍亿伍仟倍,当太阳为红巨星扩大到金星的位置,太阳体积将扩大为原太阳的37亿倍。
红巨星单靠感应热来维持形体,内热所造成的斥力大大地小于自身的引力,所以渐渐收缩,造成外壳坍缩,坍缩以后体积缩小几亿倍,甚至几十亿倍,坍缩引起内热压缩,使星体温度很快升高,坍缩过程中,星体内热的提高,一般跟星体压缩的体积成反比,如果星体压缩一亿倍,如果在压缩过程中,不因辐射损失热量的话,星体在压缩过程后,星体内温也应当提高一亿倍,但事实星体在坍缩过程中,会辐射出大部热量,由于坍缩,很快使红巨星体积缩小,温度升高,红巨星变成了温度较高的白矮星。 白矮星时期,斥力只依靠感应热来维持,这个斥力远远小于白矮星自身的引力,所以不断收缩,直收缩至自身的引力与感应热所形成的斥力相抗衡为止,由于白矮星再度收缩,白矮星重得惊人,火柴盒那么一块石块,足有伍仟公斤(约230公斤/厘米3) 太阳的平均密度经计算130公斤/厘米3,白矮星大大地超过了太阳的平均密度,白矮星由于缺少内热来源,外表逐渐降低,白矮星的外壳像铁水般地冷却凝固,外壳逐渐变黑变暗,最后变成了体积更小、密度更大、外壳变成强度更大、不发光的黑矮星。
实际黑矮星密度大、质量大、引力大,外壳已凝固成比钢铁的强度还大几万倍,黑矮星所以发黑,是外壳厚厚的一层因冷却变黑变暗,但由于自身的运转,产生感应热,使内部依旧保持液化的岩浆,这感应热对星体热核反应所产生的热量来讲,是微不足道的,但还是一股比较大的热量。地球外壳是冷却的,如果没有太阳光光照,也相似一颗黑矮星,地球与恒星末期的黑矮星相比,地球质量小,密度小,外壳比较疏松,抵抗内热所产生的斥力强度较小,所产生的感应热,能使地球内部化为岩浆,但能使一部份热量从地球薄弱部分发泄出来,冲出地壳,造成火山、温泉、地震,由于地球内热容易发泄,所以地球不会发生爆炸,黑矮星的外壳是由烧匀烧透了的液态物质冷却而成,密度强度大而均匀,并且大得惊人,所以内部因自转形成的感应热,一时难于冲出球表,但感应热叠加至百万年后,甚至几亿年后,总归有一天会使这感应热所形成的叠加斥力会大到黑矮星外壳的抗斥力强度,瞬间发生坛星一现的大爆炸,并发出明亮的光,生成新的星云,生成星云的部分实际是黑矮星的外壳,占黑矮星质量的30%-40%,剩余部分如果还超过比太阳质量还大,还可能有第二次冷却变成黑矮星,同样的道理,有可能发生第二次大爆炸,再次生成新星云,这便是恒星的最终的归宿,所以星云即是终,星云即是始。
宇宙之大,难以尽说,一个银河系大得惊人,它由一千多亿颗恒星、大量气体和尘埃组成,整个银河系直径达10万光年,既目前已知像银河系那样的星系,已达十亿个以上,实际像银河系那样十亿个星系还只占整个宇宙的一个小角落,因为我们还没有发现那更远更多的星系,今不谈这整个宇宙,只从目前已发现像银河系那样的十亿个星系来推算,设每个星系有一仟多亿颗恒星,那么这十亿个像银河系那样的星系,总共就有1×1020颗恒星,假设像太阳大小差不多的中等恒星只占四分之一,那么像大小中等恒星就有25×1018颗。由于主序星时间长,恒星初期与晚期时间短,那么像太阳大小的中等主序星只占半数,那么也有125×1017颗,又设像太阳大小主序星俱备同地球同样条件的行星约占10%,那么也有125×1016颗行星具有生命存在。
如果从遥远的地方观察银河系,整个银河系像个铁饼,核球大小约1万光年,整个银河系达十万光年,河外星系更加遥远,虽有人类,我们地球上的人类不可能用目前的技术去探测,因为太加遥远了,将来的探测也需要好几十代人,才能用探测器去完成,由于恒星与恒星之间的距离都很遥远,在銀河系内,也只能从较近的比邻星用探测器先开始探测。
肯定宇宙之中,其它星系中的行星也具备人类存在,地球在宇宙之中,不是一颗具有人类而孤独寂寞的行星,整个宇宙还有千千万、万万千数也数不清的其它行星是具有人类的。
行星具备生命条件:
一、行星必须具备大气,氧气必须占地球上的30%至150%之间,动物需要氧气呼吸。
二、行星表面必须具备充分水分,动植物没有水不能生存。
三、行星表面温度必须在正负45℃之间,过高过低的温度,大部分动植物不能生存,何况人类。水温变化小,任何行星的动植物进化,应当是水生动植物为先。
四、行星必须具备四季变化,如果行星没有四季变化,那么向着恒星的半个球温度很高,背着恒星的半个球温度很低,整个星球就不利动植物的生长。
五、公转周期必须在250-500地球日之间,过短虽有四季变化,每季小于50地球日,暖天时间较短,只有很少种类的低等植物才能生长发育结果;大于500地球日,温差变化过长、过大,也不利于动植物生长。
六、行星距恒星100-200万公里之间,如果行星离恒星太远,行星的公转周期就会加大,冬夏温差也会加大,如果行星与恒星小于100万公里,行星的公转周期就会缩短(小于200地球日),由于近于恒星,行星表面温度便大于45℃,不利于动植物的生长。
七、行星不可过大,也不可过小;似太阳系中的巨行星、土星、木星,由于质量大,内部因自转产生的感应热大,液化的岩浆特别多,并因感应热自身能发出辐射热能,完全不可能有动植物的生长;行星过小,几何不能产生感应热,是冰冷的天体,没有较大的感应热,行星内部的水分,不能蒸发到表面,反而球表的水分逐渐渗透到内部,使球表出现干燥现象,月球自转慢,产生感应少,表面不见水也是这个原因。
作者简介:
姓名:陈建珊 出生年月:1939年4月
学科:水利电力
地址:浙江省长兴县煤山镇槐坎六都
创新格言:逻辑地去思考事物,才会有新的发现。
关键词:引力;斥力;感应热;宇宙磁场
诗曰:
宇宙无边际,循环互消长,思前难定始,想后也没终,变化无停机,循环互来往,要定始与终,单独分星系,星云即是终,星云亦是始,古往与未来,变化理皆同。
所谓混纯,即是星云,整个弥漫星云的质量虽然庞大,但由于密度稀薄,相互之间的引力都很小,慢慢地相互併吞,大的又在引力的作用下,继续併吞小的,长达数十亿年后,才合并成比太阳大几千倍甚至几万倍以上的无规则星体,这就是人们所称的原始恒星,实际是恒星的综合母体,由于体积大,质量大,产生感就热也越大,由于不规则,起节而粗的部位,质量大,密度大,产生感应热更强,感应热在恒星综合母体内不断叠加,叠加至700万度时,恒星的综合母体便开始热核反应,剧烈地增加内热,发生逐节爆炸分裂,过大的分离体,由于内热很高,继续产生热核反应,并继续分裂,并液化,液化后,收缩成有规则的球形,液化收缩成球形才是真正的恒星(主序星),由众多恒星母体分裂成千亿颗恒星,大量星际气体和尘埃所组成的庞大星系。密集中间部分,形成星系盘(似银盘),在星系盘强大引力的带动下,促使其它星系、尘埃和星际气体一同运转,逐渐形成棒旋涡星系,再过几十亿年后,棒旋涡星系的旋臂逐渐增长,演化成最复杂、最美丽、最活跃的旋涡星系,形成具有千亿颗恒星(主序星)的星系。
我们知道物体受到作用力,便作加速直线运动,长时间从宏观的角度来看,不存在匀加速运动和匀速直线运动,因为作用力总是受条件的限制而在加大或减小,万物没有绝对的静止,一切都在变化之中,不过有些物质变化快,有些物质变化慢而已,拿自由落体来说,也不是真正的匀加速运动,而是递增加速直线运动,不同高度的加速度不同,从万有引力定律,F=G ,M移至左边得,
任何物体在作自由落体过程中,Gm是一个不变的量,惟r是一个由大变小的减量,所以不同高度,自由落体的加速度,是随r2的减小而增大,当r=2R高度时,r2=4,自由落体的加速度是2.45米。
宇宙星体的运转速度,开始是受宇宙星体的总引力带动而微微加快,运转速度微微加快,产生的磁场阻力也微微加大,促使宇宙星体的运转加速度反而减小,宇宙星体的运转相似于单摆的摆动,如图单摆从A点下落,是由势能转变成动能,设想单摆从很大的范围内进行测试,由A点下落,加速度逐渐加大,同时下落的速度也是随加速度的增大而增大,O点是动能最大的部位,同时也是因地心引力由动能转变成阻力的起点,而且是阻力最大的起点,从O点至B点,阻力加速度不断减小,如果没有空气的摩擦阻力,单摆转B点,应当同A点同样高度。
宇宙星体的运转也是这样,所不同的单摆向下运动的动能是地心吸力,而向上运动时产生阻力也是地心吸力,宇宙星体的运转动能,开始是受宇宙星体间总引力的带动,带动以后产生磁场,阻力便是磁场。单摆的加速度在地表测试近于恒量,如果设想无限大,其实单摆的加速度,自A至O点,是随r2的减小而递增,自O至B点是随r2的增大而递减,而宇宙星体的速度是随磁阻力的加大而不断减小的数。
设宇宙星体的总引力为F,那末由于恒星与恒星之间的距离都很远,星系与星系之间的距离更远,星体在运转过程中,相对任何一颗恒星和其它星系的位置来讲,几何没有改变,这个宇宙星体的总引力,可以認为是不变的恒量,星体受到这个总引力后,开始近于匀加速运转,这个匀加速度是一个很小的量,几亿年后才产生较大的线速度,这运转星体同宇宙磁场作用,便产生了磁场。楞次定律说得好,感生磁场总是阻碍感生电流磁通量变化,因此产生了磁阻力,抵消了总引力,当磁阻力小于宇宙空间的总引力时,星体的运转还存在加速度,不过加速度随速度的增加而减小,因为速度增加了,磁阻力也在增加,磁阻力是减小加速度的主要原因,只要存在加速度,线速度也还在增加,直至时间延长∞时(磁阻力等于宇宙空间的总引力时)加速度等于零,相似单摆从A点摆到O点,宇宙星体的总引力化为磁阻力,而且是阻力最大的时候,星体便作减速运转。
在减速运转之前,是恒星的演化过程,行星、卫星不存在此演化过程,因为行星是从恒星中分离出来的,刚分裂的行星由于内力较强,继续分裂便成了卫星,此时恒星运转的角速度最快,太阳系也稳定成立,恒星也变成了主序星,恒星综合母体经多次分裂后,内力大减,虽时有爆炸式的现象,分裂出去的部份都被恒星自身强大的引力捕回(包括现在的太阳),主序星相当于正规恒星,相似人出身后长大成人,人一生之中,成人期最长,主序星是长大成真正的恒星,所以时期特别长。
经目前观察研究,比太阳大的恒星燃烧剧烈,燃料消化快,它的主序星阶段时间较短,最短也有几百万年;质量较小的恒星,热核反应速度较慢,稳定主序星阶段时间,可达十万亿年,像太阳那样大小的中等恒星,主序星阶段可达一佰亿年。
主序星末期,内部燃料基本耗尽,燃烧的热量所形成的斥力也因减小,整个星体的自身引力,远远超过内热所形成的斥力,因此恒星体发生很大的收缩,形成坍缩,坍缩到星体内部的部份氢燃料,再一度的燃烧,又加上自身运转的感应热一同作用,从而使温度已降低的恒星体外表柔韧部分急剧膨胀,整个恒星体外壳部分似吹气球一样地吹大了,便形成了红巨星,将来当太阳变成了红巨星以后,如果扩大到水星的位置,太阳体积将扩大到原太阳体积的伍亿伍仟倍,当太阳为红巨星扩大到金星的位置,太阳体积将扩大为原太阳的37亿倍。
红巨星单靠感应热来维持形体,内热所造成的斥力大大地小于自身的引力,所以渐渐收缩,造成外壳坍缩,坍缩以后体积缩小几亿倍,甚至几十亿倍,坍缩引起内热压缩,使星体温度很快升高,坍缩过程中,星体内热的提高,一般跟星体压缩的体积成反比,如果星体压缩一亿倍,如果在压缩过程中,不因辐射损失热量的话,星体在压缩过程后,星体内温也应当提高一亿倍,但事实星体在坍缩过程中,会辐射出大部热量,由于坍缩,很快使红巨星体积缩小,温度升高,红巨星变成了温度较高的白矮星。 白矮星时期,斥力只依靠感应热来维持,这个斥力远远小于白矮星自身的引力,所以不断收缩,直收缩至自身的引力与感应热所形成的斥力相抗衡为止,由于白矮星再度收缩,白矮星重得惊人,火柴盒那么一块石块,足有伍仟公斤(约230公斤/厘米3) 太阳的平均密度经计算130公斤/厘米3,白矮星大大地超过了太阳的平均密度,白矮星由于缺少内热来源,外表逐渐降低,白矮星的外壳像铁水般地冷却凝固,外壳逐渐变黑变暗,最后变成了体积更小、密度更大、外壳变成强度更大、不发光的黑矮星。
实际黑矮星密度大、质量大、引力大,外壳已凝固成比钢铁的强度还大几万倍,黑矮星所以发黑,是外壳厚厚的一层因冷却变黑变暗,但由于自身的运转,产生感应热,使内部依旧保持液化的岩浆,这感应热对星体热核反应所产生的热量来讲,是微不足道的,但还是一股比较大的热量。地球外壳是冷却的,如果没有太阳光光照,也相似一颗黑矮星,地球与恒星末期的黑矮星相比,地球质量小,密度小,外壳比较疏松,抵抗内热所产生的斥力强度较小,所产生的感应热,能使地球内部化为岩浆,但能使一部份热量从地球薄弱部分发泄出来,冲出地壳,造成火山、温泉、地震,由于地球内热容易发泄,所以地球不会发生爆炸,黑矮星的外壳是由烧匀烧透了的液态物质冷却而成,密度强度大而均匀,并且大得惊人,所以内部因自转形成的感应热,一时难于冲出球表,但感应热叠加至百万年后,甚至几亿年后,总归有一天会使这感应热所形成的叠加斥力会大到黑矮星外壳的抗斥力强度,瞬间发生坛星一现的大爆炸,并发出明亮的光,生成新的星云,生成星云的部分实际是黑矮星的外壳,占黑矮星质量的30%-40%,剩余部分如果还超过比太阳质量还大,还可能有第二次冷却变成黑矮星,同样的道理,有可能发生第二次大爆炸,再次生成新星云,这便是恒星的最终的归宿,所以星云即是终,星云即是始。
宇宙之大,难以尽说,一个银河系大得惊人,它由一千多亿颗恒星、大量气体和尘埃组成,整个银河系直径达10万光年,既目前已知像银河系那样的星系,已达十亿个以上,实际像银河系那样十亿个星系还只占整个宇宙的一个小角落,因为我们还没有发现那更远更多的星系,今不谈这整个宇宙,只从目前已发现像银河系那样的十亿个星系来推算,设每个星系有一仟多亿颗恒星,那么这十亿个像银河系那样的星系,总共就有1×1020颗恒星,假设像太阳大小差不多的中等恒星只占四分之一,那么像大小中等恒星就有25×1018颗。由于主序星时间长,恒星初期与晚期时间短,那么像太阳大小的中等主序星只占半数,那么也有125×1017颗,又设像太阳大小主序星俱备同地球同样条件的行星约占10%,那么也有125×1016颗行星具有生命存在。
如果从遥远的地方观察银河系,整个银河系像个铁饼,核球大小约1万光年,整个银河系达十万光年,河外星系更加遥远,虽有人类,我们地球上的人类不可能用目前的技术去探测,因为太加遥远了,将来的探测也需要好几十代人,才能用探测器去完成,由于恒星与恒星之间的距离都很遥远,在銀河系内,也只能从较近的比邻星用探测器先开始探测。
肯定宇宙之中,其它星系中的行星也具备人类存在,地球在宇宙之中,不是一颗具有人类而孤独寂寞的行星,整个宇宙还有千千万、万万千数也数不清的其它行星是具有人类的。
行星具备生命条件:
一、行星必须具备大气,氧气必须占地球上的30%至150%之间,动物需要氧气呼吸。
二、行星表面必须具备充分水分,动植物没有水不能生存。
三、行星表面温度必须在正负45℃之间,过高过低的温度,大部分动植物不能生存,何况人类。水温变化小,任何行星的动植物进化,应当是水生动植物为先。
四、行星必须具备四季变化,如果行星没有四季变化,那么向着恒星的半个球温度很高,背着恒星的半个球温度很低,整个星球就不利动植物的生长。
五、公转周期必须在250-500地球日之间,过短虽有四季变化,每季小于50地球日,暖天时间较短,只有很少种类的低等植物才能生长发育结果;大于500地球日,温差变化过长、过大,也不利于动植物生长。
六、行星距恒星100-200万公里之间,如果行星离恒星太远,行星的公转周期就会加大,冬夏温差也会加大,如果行星与恒星小于100万公里,行星的公转周期就会缩短(小于200地球日),由于近于恒星,行星表面温度便大于45℃,不利于动植物的生长。
七、行星不可过大,也不可过小;似太阳系中的巨行星、土星、木星,由于质量大,内部因自转产生的感应热大,液化的岩浆特别多,并因感应热自身能发出辐射热能,完全不可能有动植物的生长;行星过小,几何不能产生感应热,是冰冷的天体,没有较大的感应热,行星内部的水分,不能蒸发到表面,反而球表的水分逐渐渗透到内部,使球表出现干燥现象,月球自转慢,产生感应少,表面不见水也是这个原因。
作者简介:
姓名:陈建珊 出生年月:1939年4月
学科:水利电力
地址:浙江省长兴县煤山镇槐坎六都
创新格言:逻辑地去思考事物,才会有新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