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高水头、大流量的泄水建筑物中易发生空蚀破坏,结合西北某水电站溢洪道工程实例,通过单体水工模型试验,开展溢洪道掺气减蚀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各洪水频率条件的溢洪道泄槽流
【机 构】
:
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学院,中国电力建设集团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基金项目】
:
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8SF-352)。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水头、大流量的泄水建筑物中易发生空蚀破坏,结合西北某水电站溢洪道工程实例,通过单体水工模型试验,开展溢洪道掺气减蚀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各洪水频率条件的溢洪道泄槽流速较大,水流空化数小于0.3,需要设置掺气减蚀设施。通过分析3种不同掺气设施的减蚀效果可知,挑坎式掺气能缓解空蚀,但下游伴有不同程度的溅水;凸型坎掺气能形成稳定的空腔,且下游无溅水发生;坎槽式可使泄槽内形成稳定的空腔和流态,且易施工,为最优掺气设施。在最优掺气设施中,掺气坎至鼻坎前端掺气浓度较高(0.9%~63.1%),掺气效果良好,达到了掺气
其他文献
农业旱灾系统脆弱性评估对农业干旱风险管理及风险调控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为定量评估蚌埠市农业旱灾的脆弱性,采用基于三角模糊数和联系数耦合的方法建立了农业旱灾脆弱性
针对圆盘泵的非连续叶片特殊叶轮结构,压水室的匹配设计对其整体水力特性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现场试验和CFX仿真分析结果,验证了湍流模型非定常仿真的可靠性。依据压水室结构参数理论分析结果,选取6种不同过流断面面积的压水室进行数值模拟和多维度内部流场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过流断面面积的增加,6种不同压水室方案的叶轮中心呈现低压区,压力沿径向先增加后减小最后趋于相对稳定;高压区呈中心对称分布,主要位于叶轮和压水室交界并靠近叶轮出口一侧处,最大压力区域出现在压水室出口的近端位置;压水室过流面积越小,叶轮出口处漩涡越
为了准确评价隧洞围岩的稳定性,降低开挖过程中的风险;选取岩石单轴饱和抗压强度、岩体完整性系数、地下水条件、结构面状态作为围岩评价指标,建立了基于熵权法、层次分析法
提出了一种轴承动力特性试验的试验方法,轴承用真轴承,转子采用模拟转子。计算模拟转子的一阶弯曲临界转速,使其与真实转子转速相同,同时保证轴承的工作转速、静载荷与实际工况完全一致。基于动力相似计算分析基础,提出了滑动轴承性能测试的试验方案设计,给出了滑动轴承性能测试的试验装置。
为分析水电工程高危作业风险态势及变化趋势,考虑评估系统中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利用五元联系数集对分析理论,提出水电工程高危作业风险五元联系数分析方法。结合水电工程施
作为防止燃气轮机喘振的有效手段之一,可调静叶技术的应用能够提升压气机在非设计工况下的效率和运行范围,从而提高燃气轮机变工况下的经济性和稳定性。以某型船用三轴燃气轮机为研究对象,建立压气机一维性能分析模型与燃气轮机零维仿真模型耦合的变维度燃气轮机仿真模型,以经济性和稳定性为优化目标,通过多目标遗传算法对低压压气机多级可调静叶进行优化匹配。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可调静叶方案能提高压气机的喘振裕度并降低耗油率;静叶处于不同优化角度方案时,不同工况下压比-流量共同工作线上压比最高提升2.17%,效率-流量共同工作线上
空间网格结构以其优美的形态和良好的结构受力性能,深受建筑师和结构工程师喜爱。对于多层空间网壳结构的分析,一般假定单元为轴心受力构件。构件在加工、运输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引入缺陷,且实际缺陷难以一一测量。同时,单元的屈曲对于结构整体受力性能影响较大。因此,本文在假定缺陷模式的情况下,借助Matlab编程语言对SAP2000进行了二次开发,给结构单元引入缺陷模式进行了屈曲分析。分析结果表明,3种缺陷模式对于轴心受力构件弹性屈曲荷载的影响相差不大,钢结构设计标准假定的半正弦波缺陷具有可行性。
近年来,随着开合屋盖建筑的逐渐普及,其应用范围变广,成为了有开放空间要求的建筑的理想屋顶系统。但其又与普通大跨屋盖有较大的不同,技术复杂性更高,对支承结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从抗震承载能力还是从变形方面都具有较严格的控制措施。本文结合实际工程案例,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开合屋盖支承结构的抗震性能。
为了提高机组负荷短期预测精度,针对其非线性、时序性特点,以某660 MW机组为研究对象,提出一种基于相空间重构(PSR)和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的负荷预测模型PSR-LSTM。利用归一化函数(mapminmax)将原始机组负荷数据归一化处理后,选用C-C法与小数据量法证明历史负荷数据具有混沌特性并进行负荷时序重构;将重构后的每一维特征向量作为时间步输入建立的LSTM模型训练进行短期预测。研究表明:PSR-LSTM预测模型在12 h与在5 min内的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分别为1.38%和0.39%,均方根
针对传统吸收式冷热电联供循环存在制冷量和制冷效率低等缺陷,提出了一种新型低品位热驱动CO2-[emim][Tf2N]喷射-吸收冷热电联供循环.通过构建新型喷射-吸收冷热电联供循环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