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1年4月27日的《雅各宾》网站上,刊载了艾米尔·夏巴尔和安妮·佩雷斯的文章,题为《发现多面霍布斯鲍姆》。在文中,两位作者介绍了霍布斯鲍姆著作数据库的建设情况。
著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霍布斯鲍姆于2012年逝世,但建设霍氏作品数据库的工作,却并非从那时起:1980年代初,霍氏的一些学生和同事为庆祝其荣休,打算编一本书以示敬意,在此过程中,他们生出一个念头,即为霍氏编辑一个完备的著作目录——在那个尚无互联网的时代,这当然殊非易事,经过苦心查找、辛勤工作,一份三十页长的著作目录面世。自此以后,这份目录就越编越长,人们对于霍氏著作的了解也越来越多。
在此基础之上,建设霍氏著作数据库的工作似乎已经非常容易——人们所要做的,无非就是将纸质文本变为数字文档。但一系列困难和有意思的地方也逐渐涌现,比如,这样的数据库应该依据什么原则来组织?什么样的搜索结果具有优先权:是出版形式(书籍、文章、评论),还是出版日期?专著是否应该优先出现(因此暗示它是最有价值的成果形式)?原著与译本之间是什么关系?对于原版和修订本来说,哪个才是权威版本?该如何对待未刊本?它应该与公开出版物一起出现吗?哪些材料又算是“相关”材料:早期会议论文?研究笔记?还是其他?所有这些问题,都变成文本收录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难题。
从霍氏著作数据库中,我们能看到霍氏著述之丰:数据库目前已有条目超过三千条;另一方面,对于霍氏作品的翻译也蔚为大观:霍氏名著的翻译情况如下——《革命的年代》和《资本的年代》被译成了二十四种语言、《民族与民族主義》被译成了二十七种语言、《极端的年代》被译成了至少三十一种语言。而霍氏译注的地区分布也很有意思:在美国、西欧和南亚,他的著作较为常见,而在东欧、亚洲其他地区和非洲,他的著作却并不多见,这当然跟霍氏著作关心哪些地方、不熟悉哪些地方有关。另外一个有趣之处在于,在霍氏的著述中,女性很少出现,不管是作为编者、合作者还是研究对象,甚至访谈也都是男性对男性——但有些女性,比如学者马戈特·海尼曼显然对霍氏有重大影响,可她在数据库中也未曾显现;1970年代末,霍氏的女学生就曾指出他忽视了女性的历史,这当然并非只是史学之争,而是试图指出知识分子世界中的男性主导,其实有赖于其妻子、助理和秘书的隐形劳动。
著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霍布斯鲍姆于2012年逝世,但建设霍氏作品数据库的工作,却并非从那时起:1980年代初,霍氏的一些学生和同事为庆祝其荣休,打算编一本书以示敬意,在此过程中,他们生出一个念头,即为霍氏编辑一个完备的著作目录——在那个尚无互联网的时代,这当然殊非易事,经过苦心查找、辛勤工作,一份三十页长的著作目录面世。自此以后,这份目录就越编越长,人们对于霍氏著作的了解也越来越多。
在此基础之上,建设霍氏著作数据库的工作似乎已经非常容易——人们所要做的,无非就是将纸质文本变为数字文档。但一系列困难和有意思的地方也逐渐涌现,比如,这样的数据库应该依据什么原则来组织?什么样的搜索结果具有优先权:是出版形式(书籍、文章、评论),还是出版日期?专著是否应该优先出现(因此暗示它是最有价值的成果形式)?原著与译本之间是什么关系?对于原版和修订本来说,哪个才是权威版本?该如何对待未刊本?它应该与公开出版物一起出现吗?哪些材料又算是“相关”材料:早期会议论文?研究笔记?还是其他?所有这些问题,都变成文本收录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难题。
从霍氏著作数据库中,我们能看到霍氏著述之丰:数据库目前已有条目超过三千条;另一方面,对于霍氏作品的翻译也蔚为大观:霍氏名著的翻译情况如下——《革命的年代》和《资本的年代》被译成了二十四种语言、《民族与民族主義》被译成了二十七种语言、《极端的年代》被译成了至少三十一种语言。而霍氏译注的地区分布也很有意思:在美国、西欧和南亚,他的著作较为常见,而在东欧、亚洲其他地区和非洲,他的著作却并不多见,这当然跟霍氏著作关心哪些地方、不熟悉哪些地方有关。另外一个有趣之处在于,在霍氏的著述中,女性很少出现,不管是作为编者、合作者还是研究对象,甚至访谈也都是男性对男性——但有些女性,比如学者马戈特·海尼曼显然对霍氏有重大影响,可她在数据库中也未曾显现;1970年代末,霍氏的女学生就曾指出他忽视了女性的历史,这当然并非只是史学之争,而是试图指出知识分子世界中的男性主导,其实有赖于其妻子、助理和秘书的隐形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