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农民培训的关键在于培训机制的创新。介绍了淮安市农民培训功能拓展情况,并从农民培训联合协调机制、实用机制、灵活机制、实效机制、统一机制、长效机制等方面对农民培训机制创新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 农民培训;功能拓展;机制创新;江苏淮安
中图分类号 G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3-0343-02
“十一五”以來,淮安市农民培训以实施国家、省农民培训工程为契机,以市农广校为纽带,以清浦、淮阴、淮安、涟水、洪泽、盱眙、金湖等7个县(区)农广校的培训基地为核心,聚集新农村建设所需的各类人才和技术需求,全方位、大规模地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农业职业技能培训、农业创业培训、农业信息技能培训、阳光工程培训,满足农民对粮食生产的技术需要、高效农业发展要求、农业创业致富要求、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需求。
1 农民培训功能的发挥与拓展
1.1 实用技术培训村村到、全覆盖成为淮安市各地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平台
近年来,淮安市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以促进粮食增产增收、高效农业增量提质为培训主题,组织了1 000名农业技术人员下乡进村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主要采取专题讲座、田间指导、寓教于乐等方式,年培训人数可达23万人次,全市逾1 300个行政村,实现村村到、全覆盖、无盲区,为淮安市粮食连续增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2 农业创业培训紧贴农业产业发展成为淮安市农业创业服务的主流力量
淮安市的农业创业培训服务要注重针对性、实效性、长效性。要将培训课堂设在农民家门口,以此来提高培训的效果;培训内容要建立在农业产业的基础上,但不应只针对农业生产业,还应包括农业休闲旅游观光业、农业加工流通业、农业经营管理业等,创业培训的开展要紧紧围绕新型产业、特色产业。淮安市还组织开展 “一帮十”的农业创业跟踪服务,实行专家上门指导等服务,以此实现农民创业培训的常态化服务。淮安市年开展农业创业培训1.5万人左右。
1.3 农业职业技能鉴定规范有序成为淮安市培养职业农民提升农业技能的重要环节
近年来,淮安市不断扩大农业职业技能鉴定规模,年开展农业职业技能鉴定在3 000人以上。为解决如何使农业职业技能鉴定质量得到提高的问题,淮安市通过鼓励和推荐部分农技人员学习考评员相关知识,参加考评员考核,从而有力壮大技能鉴定考评队伍,目前淮安市总共有考评员75名,涉及种植、养殖、园艺和经营管理等专业。考评队伍的加强可以满足淮安市目前在农业职业技能鉴定方面的专业要求与人才需求;淮安市农业职业技能鉴定主要针对产业基地,尽量向基地工人倾斜,展示他们的技能,让他们的技能得到认可,这样示范带动其他怀有一技之长的农民来主动参加培训和鉴定;淮安市的技能鉴定现场植物和畜禽样本均准备充分,操作规范,从而保证了淮安市农业职业技能鉴定质量。
2 农民培训工作的机制创新与形成
2.1 多部门广泛参与,形成农民培训“集团军、大合唱”的联合协调机制
近年来,淮安市、县(区)农业部门积极争取市、县(区)两级政府、部门以及社会多方面的重视、支持和参与农民培训工作,形成了政府主导、农业部门牵头、多部门配合、培训主阵地实施的运行新机制,推进了淮安市农民培训工作的有序、高效实施。
2.2 广泛征集培训需求,建立“农民点菜、专家掌勺”按需培训的实用机制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以粮食高产技术普及化、高效农业规模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化为主线,进乡入村,广泛地征求培训内容,制定了100例培训菜单下发各村,让各村根据当地农业产业特色、农民实际需求选择培训菜单,定培训内容、定培训时间,最终形成以县区为单位的培训计划,培训单位以此计划聘请相应专业的专家开展培训工作[1-2]。淮安市采取“农民点菜、专家掌勺”方式,形成针对性强的培训内容,对提高和保持农民培训兴趣、增加培训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3 多渠道吸纳人才组建讲师团,建立“多元化的、能进能出”的灵活机制
淮安市各县(区)根据拟订的培训菜单,将所涉及的专业及内容向社会发布,广泛召集专业对口人员对培训内容进行认领,最终选聘那些业务水平较高、专业实践经验较为丰富、热心农民培训的专家或技术人员、乡土人才作为讲师团成员,具体承担一定量的培训任务。特别是淮安市选配了一批实践经验丰富、产业发展规模在当地有影响的农村科技大户、种养能手作为培训讲师团成员,让他们现身说法讲授创业历程和经验,用农民身边的人来培训农民,用农民身边的致富典型来感化农民,有效激发了广大农民学用科技、创业致富的热情。
2.4 创新培训方式,建立“多样化的、农民喜闻乐见”的实效机制
针对农民培训对象的特殊性,不断探索培训新方式,在培训实效上下功夫,建立起农民易学、易懂、易用的实效机制。一是设立田间课堂搞培训。下沉培训重心,把培训班办到基地、办到大棚,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使受训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方便农民的同时,提高了培训效果。二是贴近生产需求分段式搞培训。针对广大创业农民因产业要求以及吸收能力弱而集中培训时间不能长的这一特点,结合各专业的生产特点以及农事要求,淮安市实施与农时、农事要求相吻合的时间分段式培训,如蔬菜种植大户创业培训,分育苗移栽期、大田管理期等关键农事季节开展培训,既能保证培训的时间要求,更能增强广大创业农民消化吸收能力。三是整乡(镇)推进搞培训:针对县区农业人口数量特别多、培训规模大的特点,每轮培训以乡镇为基本单位由农民培训工程领导小组负责人、讲师团成员、后勤人员等组成多个培训小组分片逐村同时开展培训,进度快、声势大、效果好,有效提高了农民培训的到位率。四是寓教于乐搞培训。把国家的惠农政策、农业实用技术等知识汇编成集、编剧成段,通过花船、龙灯、相声等文艺宣传形式进村培训,增强农民培训的吸引力[3-4]。 2.5 探索分类型培训模式,建立“分类实施、模式固定”的统一机制
2.5.1 农民培训主体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农民创业培训2类培训。实用技术培训主要采用“四个一”现场传授型模式:編制一份由农民选择的培训专题菜单、选配专业对应及农民喜欢的一批讲师、举办一次现场培训、发放一套技术资料。在农业生产关键季节,讲师团成员赶赴村头田间进行现场授课指导,并免费提供技术资料。这一模式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将农民是否需要此培训内容、对培训方式是否接受、对培训效果是否满意等作为培训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农民培训由被动向主动转变[5]。
2.5.2 创业培训采用“集中授课 生产实践 跟踪指导”的三段式培训模式。在培训基地集中开展以产业形势分析、农业政策与法规、专业技术与技能、农业信息技术等内容的授课;组织学员到示范园区、生产基地、各大企业等地进行考察学习和生产实践,有条件的学员进行顶岗实习;跟踪服务阶段,对学员进行回访,帮助解决创业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引导农民实现创业[6]。
2.6 拓展农民培训的服务空间,建立“农民培训、永不落幕”的长效机制
开展农民培训着眼解决培训的短期性与农民需求的长期性这一矛盾,通过建立多渠道的培训服务满足农民长期性需求。一是选聘一批蔬菜、水产、稻麦等专业的技术人员或专家作为跟踪指导服务员,开展定期与不定期的实地指导、电话咨询服务。二是利用手机短信平台,开展每周1次的涉及技术、品种、政策、市场行情等内容的短信服务。三是抓好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示范村、示范片、农民创业培训示范户、示范基地建设,这些已成为淮安市农民培训设在农民身边永不走的老师、永不落幕的课堂。四是开展示范户的典型经验的收集、整理、汇编工作,编印培训典型100例,面向社会发放,提高培训典型的示范辐射效应。五是在电视台开设专栏,每周1次宣传创业培训典型,通过典型培植、示范、推广,让农民培训效果在面上形成滚雪球效应[7-10]。
3 参考文献
[1] 钱进.农民培训机制创新初探[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1(4):113-114.
[2] 兰斯琦.机制是根本 服务是核心——福建省古田县农民培训工作的经验与启示[J].农村工作通讯,2012(9):18-20.
[3] 杨政水.我国农民培训研究进展[J].继续教育研究,2012(8):17-20.
[4] 徐庆国,黄丰.关于新型农民培训工作的思考[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47-49,118.
[5] 闻海燕.浙江新型农民培育机制创新研究[J].科技与经济,2009(2):38-41.
[6] 彭永贤.贫困地区农民培训工作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0(3):159-160.
[7] 郝婷.构建农民培训长效机制的思考[J].农业考古,2010(6):179-181.
[8] 姜长云.农民的培训需求和培训模式研究[J].调研世界,2005(9):13-17.
[9] 韦玉凤,盘明英.构建新型农民培训体系 全面提高农民素质[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10):175-178.
[10] 张峭,徐磊.中国新型农民培训体系研究[J].经济问题,2009(6):91-93,97.
关键词 农民培训;功能拓展;机制创新;江苏淮安
中图分类号 G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3-0343-02
“十一五”以來,淮安市农民培训以实施国家、省农民培训工程为契机,以市农广校为纽带,以清浦、淮阴、淮安、涟水、洪泽、盱眙、金湖等7个县(区)农广校的培训基地为核心,聚集新农村建设所需的各类人才和技术需求,全方位、大规模地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农业职业技能培训、农业创业培训、农业信息技能培训、阳光工程培训,满足农民对粮食生产的技术需要、高效农业发展要求、农业创业致富要求、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需求。
1 农民培训功能的发挥与拓展
1.1 实用技术培训村村到、全覆盖成为淮安市各地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平台
近年来,淮安市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以促进粮食增产增收、高效农业增量提质为培训主题,组织了1 000名农业技术人员下乡进村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主要采取专题讲座、田间指导、寓教于乐等方式,年培训人数可达23万人次,全市逾1 300个行政村,实现村村到、全覆盖、无盲区,为淮安市粮食连续增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2 农业创业培训紧贴农业产业发展成为淮安市农业创业服务的主流力量
淮安市的农业创业培训服务要注重针对性、实效性、长效性。要将培训课堂设在农民家门口,以此来提高培训的效果;培训内容要建立在农业产业的基础上,但不应只针对农业生产业,还应包括农业休闲旅游观光业、农业加工流通业、农业经营管理业等,创业培训的开展要紧紧围绕新型产业、特色产业。淮安市还组织开展 “一帮十”的农业创业跟踪服务,实行专家上门指导等服务,以此实现农民创业培训的常态化服务。淮安市年开展农业创业培训1.5万人左右。
1.3 农业职业技能鉴定规范有序成为淮安市培养职业农民提升农业技能的重要环节
近年来,淮安市不断扩大农业职业技能鉴定规模,年开展农业职业技能鉴定在3 000人以上。为解决如何使农业职业技能鉴定质量得到提高的问题,淮安市通过鼓励和推荐部分农技人员学习考评员相关知识,参加考评员考核,从而有力壮大技能鉴定考评队伍,目前淮安市总共有考评员75名,涉及种植、养殖、园艺和经营管理等专业。考评队伍的加强可以满足淮安市目前在农业职业技能鉴定方面的专业要求与人才需求;淮安市农业职业技能鉴定主要针对产业基地,尽量向基地工人倾斜,展示他们的技能,让他们的技能得到认可,这样示范带动其他怀有一技之长的农民来主动参加培训和鉴定;淮安市的技能鉴定现场植物和畜禽样本均准备充分,操作规范,从而保证了淮安市农业职业技能鉴定质量。
2 农民培训工作的机制创新与形成
2.1 多部门广泛参与,形成农民培训“集团军、大合唱”的联合协调机制
近年来,淮安市、县(区)农业部门积极争取市、县(区)两级政府、部门以及社会多方面的重视、支持和参与农民培训工作,形成了政府主导、农业部门牵头、多部门配合、培训主阵地实施的运行新机制,推进了淮安市农民培训工作的有序、高效实施。
2.2 广泛征集培训需求,建立“农民点菜、专家掌勺”按需培训的实用机制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以粮食高产技术普及化、高效农业规模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化为主线,进乡入村,广泛地征求培训内容,制定了100例培训菜单下发各村,让各村根据当地农业产业特色、农民实际需求选择培训菜单,定培训内容、定培训时间,最终形成以县区为单位的培训计划,培训单位以此计划聘请相应专业的专家开展培训工作[1-2]。淮安市采取“农民点菜、专家掌勺”方式,形成针对性强的培训内容,对提高和保持农民培训兴趣、增加培训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3 多渠道吸纳人才组建讲师团,建立“多元化的、能进能出”的灵活机制
淮安市各县(区)根据拟订的培训菜单,将所涉及的专业及内容向社会发布,广泛召集专业对口人员对培训内容进行认领,最终选聘那些业务水平较高、专业实践经验较为丰富、热心农民培训的专家或技术人员、乡土人才作为讲师团成员,具体承担一定量的培训任务。特别是淮安市选配了一批实践经验丰富、产业发展规模在当地有影响的农村科技大户、种养能手作为培训讲师团成员,让他们现身说法讲授创业历程和经验,用农民身边的人来培训农民,用农民身边的致富典型来感化农民,有效激发了广大农民学用科技、创业致富的热情。
2.4 创新培训方式,建立“多样化的、农民喜闻乐见”的实效机制
针对农民培训对象的特殊性,不断探索培训新方式,在培训实效上下功夫,建立起农民易学、易懂、易用的实效机制。一是设立田间课堂搞培训。下沉培训重心,把培训班办到基地、办到大棚,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使受训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方便农民的同时,提高了培训效果。二是贴近生产需求分段式搞培训。针对广大创业农民因产业要求以及吸收能力弱而集中培训时间不能长的这一特点,结合各专业的生产特点以及农事要求,淮安市实施与农时、农事要求相吻合的时间分段式培训,如蔬菜种植大户创业培训,分育苗移栽期、大田管理期等关键农事季节开展培训,既能保证培训的时间要求,更能增强广大创业农民消化吸收能力。三是整乡(镇)推进搞培训:针对县区农业人口数量特别多、培训规模大的特点,每轮培训以乡镇为基本单位由农民培训工程领导小组负责人、讲师团成员、后勤人员等组成多个培训小组分片逐村同时开展培训,进度快、声势大、效果好,有效提高了农民培训的到位率。四是寓教于乐搞培训。把国家的惠农政策、农业实用技术等知识汇编成集、编剧成段,通过花船、龙灯、相声等文艺宣传形式进村培训,增强农民培训的吸引力[3-4]。 2.5 探索分类型培训模式,建立“分类实施、模式固定”的统一机制
2.5.1 农民培训主体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农民创业培训2类培训。实用技术培训主要采用“四个一”现场传授型模式:編制一份由农民选择的培训专题菜单、选配专业对应及农民喜欢的一批讲师、举办一次现场培训、发放一套技术资料。在农业生产关键季节,讲师团成员赶赴村头田间进行现场授课指导,并免费提供技术资料。这一模式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将农民是否需要此培训内容、对培训方式是否接受、对培训效果是否满意等作为培训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农民培训由被动向主动转变[5]。
2.5.2 创业培训采用“集中授课 生产实践 跟踪指导”的三段式培训模式。在培训基地集中开展以产业形势分析、农业政策与法规、专业技术与技能、农业信息技术等内容的授课;组织学员到示范园区、生产基地、各大企业等地进行考察学习和生产实践,有条件的学员进行顶岗实习;跟踪服务阶段,对学员进行回访,帮助解决创业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引导农民实现创业[6]。
2.6 拓展农民培训的服务空间,建立“农民培训、永不落幕”的长效机制
开展农民培训着眼解决培训的短期性与农民需求的长期性这一矛盾,通过建立多渠道的培训服务满足农民长期性需求。一是选聘一批蔬菜、水产、稻麦等专业的技术人员或专家作为跟踪指导服务员,开展定期与不定期的实地指导、电话咨询服务。二是利用手机短信平台,开展每周1次的涉及技术、品种、政策、市场行情等内容的短信服务。三是抓好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示范村、示范片、农民创业培训示范户、示范基地建设,这些已成为淮安市农民培训设在农民身边永不走的老师、永不落幕的课堂。四是开展示范户的典型经验的收集、整理、汇编工作,编印培训典型100例,面向社会发放,提高培训典型的示范辐射效应。五是在电视台开设专栏,每周1次宣传创业培训典型,通过典型培植、示范、推广,让农民培训效果在面上形成滚雪球效应[7-10]。
3 参考文献
[1] 钱进.农民培训机制创新初探[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1(4):113-114.
[2] 兰斯琦.机制是根本 服务是核心——福建省古田县农民培训工作的经验与启示[J].农村工作通讯,2012(9):18-20.
[3] 杨政水.我国农民培训研究进展[J].继续教育研究,2012(8):17-20.
[4] 徐庆国,黄丰.关于新型农民培训工作的思考[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47-49,118.
[5] 闻海燕.浙江新型农民培育机制创新研究[J].科技与经济,2009(2):38-41.
[6] 彭永贤.贫困地区农民培训工作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0(3):159-160.
[7] 郝婷.构建农民培训长效机制的思考[J].农业考古,2010(6):179-181.
[8] 姜长云.农民的培训需求和培训模式研究[J].调研世界,2005(9):13-17.
[9] 韦玉凤,盘明英.构建新型农民培训体系 全面提高农民素质[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10):175-178.
[10] 张峭,徐磊.中国新型农民培训体系研究[J].经济问题,2009(6):91-9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