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会计环境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引入了资产负债观,以便更好的指导我国会计准则的实施。本文主要围绕收入费用观与资产负债观进行分析,并就其在我国企业会计中的应用进行探究。
一、前言
资产负债观与与收入费用观有所不同,它是以资产和负债为主的一种计价观,在财务报告中,其是将资产负债表作为核心,通过资产的变化或者说负债的变化来计量收益。在企业会计中,无论是收入费用观还是资产负债观,其应用都较为广泛。下文就重点围绕其在企业会计中的应用进行研究。
二、收入费用观与资产负债观与收入费用观的相关概述
(一)资产负债观与收入费用观的基本概念两者之间的理论分析
收入费用观,主要是指从收入以及费用的角度来对收益进行确定。以交易为中心,并按照配比原则或者是按照实现原则等,将某一期间的收入以及费用进行配比,进而实现对收益的确定,这种计量方法我们又将其称为收益表法。在收入费用观的理论中,其将利润表上各要素的处理作为会计处理的中心,对收入以及费用的计量更加注重。
资产负债观,指的是从负债和资产的角度出发来对收益进行确定。该理念不对交易以及非交易因素进行考虑,除对所有者的利润分配以及投资之外,只要能引起净资产变动,那么就确认为收益,该计量方法又被称为财产法。在资产负债观中,主要将资产负债的确认、计量等作为重点,其对资产以及负债的真实价值更加关注。
(二)资产负债观与收入费用观的基本特点
收入费用观能够体现出某一时期企业的价值流量,其强调收入以及费用流量等要素,并且以某一期间的收入和费用进行配比来确定收益。通过收入费用观来进行收益的确定,可以结合企业的经营业绩,能够更好的反映出企业的经营水平。
资产负债观体现了某一时间段企业的价值存量,其更强调资产、负债等存量要素,并以此来确定收益。通过资产负债观来进行收益的确定,能够有效度量企业财务的增加,能够清晰的反映出企业财富的变化。
在价值运动中,价值流量与价值存量有所不同,这两者以不同的角度为基础,来对企业的价值变化进行度量。但是,如果从复式记账内在平衡原理来看,收入的确认会带来净资产的增加,而费用的确认则会带来净资产的减少。故此,在静态的环境下,尽管两者计量收益的角度有所不同,但是其收益相同。但是,如果经济环境发生了变动,由于两者在计量模式上有所不同,得出的收益差别会比较大。
(三)资产负债观与收入费用观的差异
收入费用观与资产负债观作为两种不同的会计理论,由于其优先定义的会计要素存在差异,所以两种理论对于会计准则的制定也带来了不同影响。具体来讲,两者存在如下几方面差异:①会计目标。收入费用观下,利润表为第一张报表,而资产负债表为附属表,主要反映企业报告期间的营运成果,为企业所有者对企业经营者的责任履行进行评判,可见收入费用观更倾向于实现受托责任目标。而资产负债观下,资产负债表为财务报告核心,利润表仅为附属,重点强调资产、负债的未来现金量,利用资产与负债的价值量去反映其对企业今后经济发展的影响,倾向于经营决策目标;②会计要素地位。收入费用观下,对收入、费用等要素进行定义则衍生出了资产、负债,两种观点进行比较发现收入费用观更重视用收入与费用的配比去确定收益,其他要素之间虽有联系,但并没有资产负债观中要素之间的联系明显。资产负债观主要将资产与负债作为基本会计要素,其他要素则以资产负债要素的变动进行定义。
三、引入资产负债观的意义
由于我国经济环境的影响,传统企业会计处理中会更倾向于收入费用观,而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会计环境的不断变化,为了与现阶段经济发展形势相符,需要不断创新会计处理工作,确保会计信息及其质量能够满足使用者的需求,从而助推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健发展。在这一形势下,会计制度对于资产、负债的真实可靠性愈发重视,旨在能够真实凸显企业的财务状况。从2006年我国出台的新《企业会计准则》来看,其充分融合了国际经验与国内经济转型实情,在融合收入费用观与资产负债观的基础上,力求最大限度发挥资产负债观对会计准则的指导作用。
(一)适应了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
现如今,我国金融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许多新型的金融衍生品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企业持有这种金融产品,这使得原先强调历史成本的计量观念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不能满足对资产负债进行后续计量的需求,也难以将金融资产或者是负债的价值准确反映到使用者眼前。
此外,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主体对资产负债的真实价值要更加的注重,对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资产负债观,其更重视资产的价值,无论是资产的升值还是贬值,都能够及时反映在报表之中,从而为市场信用的建立提供了基础。
(二)有助于解决会计难题
当前,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存在着一定的缺陷,难以满足多变的、复杂的市场经济状况。例如,随着知识产权以及商誉的出现,再加上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使得会计面临着更为复杂的经济活动,这就对会计计量属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资产负债观的引入,就能夠解决一些新的会计确认难题以及计量难题,能够使会计信息变得更加的真实。
四、资产负债观在我国企业会计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在公允价值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对公允价值应用的几个层次进行了规定:第一层次是企业在计量日能获得相同资产或负债在活跃市场上报价的,以该报报价为依据,来对公允价值进行确定;第二层次是企业在计量日能够获得类似资产或者负债在市场上报价的,以该报价为主要依据来做必要的调整以实现对公允价值的确定;第三层次是企业不能够获得相同资产可比市场交易价格的,以其他反映市场参与者对资产或者负债定价时所使用的参数为依据,来实现对公允价值的确定。但是,公允价值计量法在应用过程中,会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计量的可靠性受到一定的影响。首先,相对于第一层次而言,后面两个层次的主观性比较大,如果上市公司管理层存在着不法动机,他们蓄意制造假的动机,再加上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较低,证券市场监管失灵,那么一些人就会利用公允价值的变动来实现财务造假,这样就会导致虚增利润的手段得逞。即便不存在人为主观造假现象,因为许多公允价值获取的客观性比较差,所以也会造成较大的盈余管理空间。其次,当社会经济形势不够稳定之时,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会导致报表数字出现波动,这样就会对报表使用者的心理造成较大的影响,并且使他们在经济决策过程中产生一些非理性的行为,从而对资产产生助涨或者助跌的作用。如此一来,就会使原本不够稳定的经济形势变得更加震荡,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这一现象已经得到了验证。 (二)在金融资产计量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就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应该通过判断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是否存在着持续性下降,如果发生了大幅度的下降,那么就需要对这种趋势进行预计,以便确定该金融资产已经发生了减值,并且计提相关减值准备。
要想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进行判断,其标准是公允价值持续下降,或者是发生了严重的下跌。由于准则层面并没有一个较为具体的量化标准,那么在实务中,在确定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上,不同企业的计提政策差异较大,这会对减值的计量有着较大的影响。例如,有一些公司规定:“作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股票,若连续下跌6个月,或者是期末市价相对于取得成本跌幅达到60%时,应当计提减值。” 而有的公司则规定:“对于可供出售出售金融资产市价,如果连续下跌一年,或者是市价达到成本的60%时,则应当计提减值”。上文中所提到的不同减值政策会导致不同的结果产生,同样的市场、同样的成本,不同上市公司有的计提了减值,而有的则没有计提,这样就使得损益在企业之间不可比。
五、完善资产负债观以及收入费用观应用的主要建议
(一)会计理论方面的建议
(1)同时注重资产、负债以及利润
在会计准则经济环境不断变化的环境下,在制定准则过程中,应当将资产负债观引入其中,并将其作为完善准则制定的重要理论。与此同时,在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中,应当对我国现阶段市场的特点进行充分的考虑,对资产负债观以及收入费用观的选择进行重新审视。因为不管是对会计信息的需求,还是对会计信息的关注,我国会计信息使用者都与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例如,大量散戶缺乏信息解读的能力、资本市场存在投机氛围等等。另外,从影响会计信息供给的法律角度来看,我国资本市场以及衍生品市场等不太发达,这使得相应的负债、资产的公允价值很难取得。另外,对于市场投资者而言,利润指标仍然具有较大的作用,是衡量企业业绩的重要指标。基于此,需要对资产、负债以及利润这几大要素进行关注。
(2)会计准则的制定应当以原则为基础
从会计准则制定的方式上来看,应当以原则为基础,然后再辅以必要的规则。原则主导下的会计信息,更能够将经济事件的本质进行反映。现如今,社会经济业务有了较大的发展,而规则通常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如果仅仅用规则去描述所有的事项,是不可能实现的。如果要使准则跟上我国经济发展的步伐,那么就需要用原则去描述经济事项的共同特征。
但是,由于我国还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市场经济还不够成熟,市场监管体系也不够完善。所以在这个环境下,并不适合完全以原则为基础来进行会计准则的制定。此外,从我国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来看,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果完全以原则为导向,那么就会涉及到大量的职业判断难题。基于此,在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中,应当坚持以原则为基础,再辅以必要的规则。
(二)账务处理方面的建议
(1)采用合理的方式来确定资产价值
从年报的披露情况来看,在确定权益性工具的公允价值时,公司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取得成本。由于企业信息的提供在于反映交易的经济后果,在某种情况下,即便是活跃市场中的交易价格,也不能够反映相关权益性工具的公允价值时,那么就允许企业采用合理的方法来进行估值。
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迹象的判断来看,公司应当根据自己所持有的金融资产的情况,例如,投资单位所处的市场、经济或者法律等因素,然后制定比较明确的减值迹象的判断标准和减值准备计提政策。这方面可以通过会计准则来进行规范,也可以通过相关监管进行确定。
六、结语
综上,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经济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如金融工具的不断发展,跨国公司的数量不断增加,导致我国市场竞争的日渐激烈。因此,在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中,就出现了引入资产负债观的倾向。本文主要从收入费用观以及资产负债观的概念着手,对资产负债观的引入意义进行了分析,并对其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最后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作者单位为银泰华盈投资有限公司)
一、前言
资产负债观与与收入费用观有所不同,它是以资产和负债为主的一种计价观,在财务报告中,其是将资产负债表作为核心,通过资产的变化或者说负债的变化来计量收益。在企业会计中,无论是收入费用观还是资产负债观,其应用都较为广泛。下文就重点围绕其在企业会计中的应用进行研究。
二、收入费用观与资产负债观与收入费用观的相关概述
(一)资产负债观与收入费用观的基本概念两者之间的理论分析
收入费用观,主要是指从收入以及费用的角度来对收益进行确定。以交易为中心,并按照配比原则或者是按照实现原则等,将某一期间的收入以及费用进行配比,进而实现对收益的确定,这种计量方法我们又将其称为收益表法。在收入费用观的理论中,其将利润表上各要素的处理作为会计处理的中心,对收入以及费用的计量更加注重。
资产负债观,指的是从负债和资产的角度出发来对收益进行确定。该理念不对交易以及非交易因素进行考虑,除对所有者的利润分配以及投资之外,只要能引起净资产变动,那么就确认为收益,该计量方法又被称为财产法。在资产负债观中,主要将资产负债的确认、计量等作为重点,其对资产以及负债的真实价值更加关注。
(二)资产负债观与收入费用观的基本特点
收入费用观能够体现出某一时期企业的价值流量,其强调收入以及费用流量等要素,并且以某一期间的收入和费用进行配比来确定收益。通过收入费用观来进行收益的确定,可以结合企业的经营业绩,能够更好的反映出企业的经营水平。
资产负债观体现了某一时间段企业的价值存量,其更强调资产、负债等存量要素,并以此来确定收益。通过资产负债观来进行收益的确定,能够有效度量企业财务的增加,能够清晰的反映出企业财富的变化。
在价值运动中,价值流量与价值存量有所不同,这两者以不同的角度为基础,来对企业的价值变化进行度量。但是,如果从复式记账内在平衡原理来看,收入的确认会带来净资产的增加,而费用的确认则会带来净资产的减少。故此,在静态的环境下,尽管两者计量收益的角度有所不同,但是其收益相同。但是,如果经济环境发生了变动,由于两者在计量模式上有所不同,得出的收益差别会比较大。
(三)资产负债观与收入费用观的差异
收入费用观与资产负债观作为两种不同的会计理论,由于其优先定义的会计要素存在差异,所以两种理论对于会计准则的制定也带来了不同影响。具体来讲,两者存在如下几方面差异:①会计目标。收入费用观下,利润表为第一张报表,而资产负债表为附属表,主要反映企业报告期间的营运成果,为企业所有者对企业经营者的责任履行进行评判,可见收入费用观更倾向于实现受托责任目标。而资产负债观下,资产负债表为财务报告核心,利润表仅为附属,重点强调资产、负债的未来现金量,利用资产与负债的价值量去反映其对企业今后经济发展的影响,倾向于经营决策目标;②会计要素地位。收入费用观下,对收入、费用等要素进行定义则衍生出了资产、负债,两种观点进行比较发现收入费用观更重视用收入与费用的配比去确定收益,其他要素之间虽有联系,但并没有资产负债观中要素之间的联系明显。资产负债观主要将资产与负债作为基本会计要素,其他要素则以资产负债要素的变动进行定义。
三、引入资产负债观的意义
由于我国经济环境的影响,传统企业会计处理中会更倾向于收入费用观,而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会计环境的不断变化,为了与现阶段经济发展形势相符,需要不断创新会计处理工作,确保会计信息及其质量能够满足使用者的需求,从而助推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健发展。在这一形势下,会计制度对于资产、负债的真实可靠性愈发重视,旨在能够真实凸显企业的财务状况。从2006年我国出台的新《企业会计准则》来看,其充分融合了国际经验与国内经济转型实情,在融合收入费用观与资产负债观的基础上,力求最大限度发挥资产负债观对会计准则的指导作用。
(一)适应了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
现如今,我国金融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许多新型的金融衍生品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企业持有这种金融产品,这使得原先强调历史成本的计量观念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不能满足对资产负债进行后续计量的需求,也难以将金融资产或者是负债的价值准确反映到使用者眼前。
此外,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主体对资产负债的真实价值要更加的注重,对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资产负债观,其更重视资产的价值,无论是资产的升值还是贬值,都能够及时反映在报表之中,从而为市场信用的建立提供了基础。
(二)有助于解决会计难题
当前,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存在着一定的缺陷,难以满足多变的、复杂的市场经济状况。例如,随着知识产权以及商誉的出现,再加上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使得会计面临着更为复杂的经济活动,这就对会计计量属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资产负债观的引入,就能夠解决一些新的会计确认难题以及计量难题,能够使会计信息变得更加的真实。
四、资产负债观在我国企业会计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在公允价值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对公允价值应用的几个层次进行了规定:第一层次是企业在计量日能获得相同资产或负债在活跃市场上报价的,以该报报价为依据,来对公允价值进行确定;第二层次是企业在计量日能够获得类似资产或者负债在市场上报价的,以该报价为主要依据来做必要的调整以实现对公允价值的确定;第三层次是企业不能够获得相同资产可比市场交易价格的,以其他反映市场参与者对资产或者负债定价时所使用的参数为依据,来实现对公允价值的确定。但是,公允价值计量法在应用过程中,会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计量的可靠性受到一定的影响。首先,相对于第一层次而言,后面两个层次的主观性比较大,如果上市公司管理层存在着不法动机,他们蓄意制造假的动机,再加上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较低,证券市场监管失灵,那么一些人就会利用公允价值的变动来实现财务造假,这样就会导致虚增利润的手段得逞。即便不存在人为主观造假现象,因为许多公允价值获取的客观性比较差,所以也会造成较大的盈余管理空间。其次,当社会经济形势不够稳定之时,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会导致报表数字出现波动,这样就会对报表使用者的心理造成较大的影响,并且使他们在经济决策过程中产生一些非理性的行为,从而对资产产生助涨或者助跌的作用。如此一来,就会使原本不够稳定的经济形势变得更加震荡,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这一现象已经得到了验证。 (二)在金融资产计量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就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应该通过判断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是否存在着持续性下降,如果发生了大幅度的下降,那么就需要对这种趋势进行预计,以便确定该金融资产已经发生了减值,并且计提相关减值准备。
要想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进行判断,其标准是公允价值持续下降,或者是发生了严重的下跌。由于准则层面并没有一个较为具体的量化标准,那么在实务中,在确定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上,不同企业的计提政策差异较大,这会对减值的计量有着较大的影响。例如,有一些公司规定:“作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股票,若连续下跌6个月,或者是期末市价相对于取得成本跌幅达到60%时,应当计提减值。” 而有的公司则规定:“对于可供出售出售金融资产市价,如果连续下跌一年,或者是市价达到成本的60%时,则应当计提减值”。上文中所提到的不同减值政策会导致不同的结果产生,同样的市场、同样的成本,不同上市公司有的计提了减值,而有的则没有计提,这样就使得损益在企业之间不可比。
五、完善资产负债观以及收入费用观应用的主要建议
(一)会计理论方面的建议
(1)同时注重资产、负债以及利润
在会计准则经济环境不断变化的环境下,在制定准则过程中,应当将资产负债观引入其中,并将其作为完善准则制定的重要理论。与此同时,在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中,应当对我国现阶段市场的特点进行充分的考虑,对资产负债观以及收入费用观的选择进行重新审视。因为不管是对会计信息的需求,还是对会计信息的关注,我国会计信息使用者都与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例如,大量散戶缺乏信息解读的能力、资本市场存在投机氛围等等。另外,从影响会计信息供给的法律角度来看,我国资本市场以及衍生品市场等不太发达,这使得相应的负债、资产的公允价值很难取得。另外,对于市场投资者而言,利润指标仍然具有较大的作用,是衡量企业业绩的重要指标。基于此,需要对资产、负债以及利润这几大要素进行关注。
(2)会计准则的制定应当以原则为基础
从会计准则制定的方式上来看,应当以原则为基础,然后再辅以必要的规则。原则主导下的会计信息,更能够将经济事件的本质进行反映。现如今,社会经济业务有了较大的发展,而规则通常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如果仅仅用规则去描述所有的事项,是不可能实现的。如果要使准则跟上我国经济发展的步伐,那么就需要用原则去描述经济事项的共同特征。
但是,由于我国还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市场经济还不够成熟,市场监管体系也不够完善。所以在这个环境下,并不适合完全以原则为基础来进行会计准则的制定。此外,从我国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来看,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果完全以原则为导向,那么就会涉及到大量的职业判断难题。基于此,在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中,应当坚持以原则为基础,再辅以必要的规则。
(二)账务处理方面的建议
(1)采用合理的方式来确定资产价值
从年报的披露情况来看,在确定权益性工具的公允价值时,公司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取得成本。由于企业信息的提供在于反映交易的经济后果,在某种情况下,即便是活跃市场中的交易价格,也不能够反映相关权益性工具的公允价值时,那么就允许企业采用合理的方法来进行估值。
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迹象的判断来看,公司应当根据自己所持有的金融资产的情况,例如,投资单位所处的市场、经济或者法律等因素,然后制定比较明确的减值迹象的判断标准和减值准备计提政策。这方面可以通过会计准则来进行规范,也可以通过相关监管进行确定。
六、结语
综上,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经济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如金融工具的不断发展,跨国公司的数量不断增加,导致我国市场竞争的日渐激烈。因此,在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中,就出现了引入资产负债观的倾向。本文主要从收入费用观以及资产负债观的概念着手,对资产负债观的引入意义进行了分析,并对其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最后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作者单位为银泰华盈投资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