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先勇揭秘白崇禧蒋介石恩怨

来源 :报刊荟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eyue73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先勇花了十多年撰
  写父亲白崇禧将军的传
  记。曾任《联合报》总编辑、
  美国《世界日报》总编辑的
  媒体人张作锦和白先勇年
  岁相近,他们就这部传记进
  行了对谈。白先勇( 右) 与他的父亲白崇禧( 左) 。
  
  坦然面对逆境
  张作锦:听说先勇想写一部大时代作品,是一部结合《红楼梦》家族史和《三国演义》国族史的小说?
  白先勇:写完再告诉你们。
  张:我的老家在徐州乡下,离台儿庄只有几十华里。抗日战争开始时我六岁,台儿庄大捷使中国军队建立信心,也使国际对我们另眼看待。这场仗,就是白将军指挥打胜的。
  白:父亲在我心中有两个身份。在大陆时,父亲一身军装,是英雄的形象;在台湾有十一年的时间,我陪在父亲身边,看到他面对逆境的态度。他不因此怀忧丧志。现在想想,真是不容易。台儿庄这么重要的战役,台湾没拍过,反倒大陆拍过电影。
  张:那个时代的将领多拥三妻四妾,白将军却坚守一夫一妻制?
  白:我母亲在门口一站,别人就进不来了。其实我父亲是怕老婆的。我母亲是世家大小姐,却参加游行示威;新婚没多久就遇上北伐,她马上跟丈夫上战场,一点都不怕。但她从不碰我父亲公事,人家找她当国大代表、妇女代表,她都不做。我父亲非常敬佩她。
  并非死于暗杀
  张:什么动机让你想写父亲传记?
  白:我不是史学家,“跨界”是因为父亲有许多误解需要厘清。比方,有人认为决定国共内战胜败关键的徐蚌会战(大陆称为淮海战役——本报注),我父亲按兵不动,这是误解。一开始,他就把黄维12万最精锐的部队调去打仗,黄维还在回忆录里埋怨我父亲,把他调去送死。父亲一生最遗憾的一役是东北四平街战役。当时林彪溃败,如果蒋中正不下停战令,让我父亲乘胜追击,就不会是今天这个局面。我父亲这一生,总是站在民国国运兴衰的转折点上,尤其跟蒋中正的关系,影响这么大。他18岁参加武昌起义,北伐、对日抗战无役不与,更与共军打到最后一兵一卒。他一生都在为民国打仗,军事史上应该给他一个定位。我一直在等人写,等了这么多年等不到,只有自己动笔了。
  张:坊间传言,白将军是老蒋总统派人毒死的,之前也曾派人暗杀他。白先生怎么看?
  白:完全没这回事。这是一位号称加入我父亲监控小组的情报人员谷正文乱写的。当时天天都有车子跟着我父亲,如果要暗杀,哪里还需要下毒这么麻烦。父亲过世时我弟弟在场,说父亲遗容平静。父亲是心脏病过世的,我们家族有这么一个遗传性疾病。蒋根本没有暗杀我父亲的理由。我父亲来台湾后,没有军政实权、也没有参加第三势力。而且他的国际地位还在,如果出了什么事,不好看。
  
  坚守“民国”信仰
  张:我当年采访政治新闻,与若干政府高级官员有些接触,情治人员就来向我打听那些官员的事,情治人员说,除了国防部长蒋经国,谁的情报我们都要做,可见情治机关的特性是对任何人都不放心。
  白:书中附了一封信,是我父亲写信问蒋为什么要监视他。他派了副总统陈诚来说,这是为了保护你。我父亲选择与民国共存亡,却受到这样对待。
  张:明知来台处境凶险,白将军大可选择留在大陆或香港,为什么偏向虎山行?
  白:父亲是为了“向历史交代”,他一生都为民国,民国就是他的信仰,他自觉对民国有责任,生前的最后一封信还在讨论反攻大陆计划。
  张:请谈谈蒋中正总统与白将军的关系?
  白:他们俩的关系就像希腊悲剧,很复杂、很难说清楚。这两个人的关系影响了整个国家的国运。我父亲生前曾说,总统是重用我的;可惜,我有些话他没听进去。非黄埔体系中,蒋最重用的是我父亲。徐蚌会战、国民党最危险时,我父亲劝蒋下野,被认为是“逼宫”。但他完全不为个人进退,只是希望藉此找美国调停。因为如果蒋不下野,国共就不可能和谈,美国也不能出面。四平街之役、徐蚌会战、裁军、先剿匪后行宪……这些决策造成两人分裂。我父亲跟蒋一起打天下,个性太直,总是犯颜直谏。
  (摘自《参考消息》2012.5.1)B③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