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时候我在学画,还没有高铁也没有高速公路,我们从太原来北京看罗丹的雕塑展,必须坐12个小时的火车。在火车上买盒饭,买完之后打开一看,全是米饭,没有菜。大家互相看看,都不说话开始吃,等把米饭吃完之后,吃得快的同学打开第二盒,发现全是菜。我觉得不用迷茫,时间可以改变很多东西,耐心一点。
——贾樟柯
1992年第一次出远门去三峡看丰都鬼城,坐短程客船,是一个慢船,每次岸上有人招手就靠过去。1948年美国有一首流行歌曲叫《我要乘一艘慢船去中国》,特别的诗意。我当时在三峡也有相机,还有一个漂亮女孩,我每次假装拍风景,但是拐弯就拍她,可这个也没法单独出本书,还侵犯人家肖像权。我特别想听你们两位去过三峡的好人,谈谈你们记忆中的三峡那块的风景和人。
——史航
以前玩乐队时,键盘手是个文弱的人,在电厂工作,来自农村。有一次闲聊,他说起自己的家庭,说他的父亲也是个特别老实的人,最大的过错就是把两个儿子培养得这么胆小。这句话给我印象至深。回想一下,我在县城中学教书的父亲也是一样,本分至极。他曾经的最高追求就是把我培养成一个和他一样,可以旱涝保收的教师。
——严明
从青春说起
史航出生于吉林长春,1992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严明,安徽蚌埠人,毕业于安徽淮南师范学院中文系;贾樟柯,山西汾阳人,1990年在报考南开大学失败后转学美术,1993年就读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
成长背景各不相同,求学经历也差异甚大,三人的最大公约数,应该是都有一段颠沛而丰富的青春。
史航:我看这本书的时候想起自己的很多时候,贾导肯定也会想到。我们带着各自经过了保质期的青春,来这里就像划火柴一样,划出几根亮光,让你们也想起你们都忘了很久的青春。照片就这点好处。
严明:我拿起相机的时候三十出头了,之前弹贝司,不过中间还有一些不记录在册的行当,音乐杂志、唱片公司都干过,做文字记者是搭档摄影记者玩相机,玩着玩着就中毒了,然后就把它学好练会,到今年十一二年了。
搞摄影之后发现,好的照片存在電脑里会有留存感,觉得这是我的一个东西,像小朋友做储蓄一样,慢慢觉得这是我的一个作品,可以见证一些事情,代表我的一段时间的经历和心境。
史航:我记得摄影师伯乐松说过一句话,说我端起相机是打量世界的一个借口。
严明:是的,是看世界的窗口,也是给自己的一个出口。
贾樟柯:读这本书打开我很多过去的文件夹,我觉得心灵上的共鸣特别大,他写朝天门码头,写夔门,写长江上的游船,那些都是我特别熟悉的环境。
我成长的时候很封闭,旅行的机会不多,信息也不多,所以到外面看一看是特别强烈的冲动。最初我学美术,学美术就要去画速写,画写生,是特别好的借口。那时候我最喜欢去的就是家门口,从我家走五分钟就是公路边,在公路边来一个长途汽车,我会从山西的吕梁过黄河到陕北,陕北有条路是一直往内蒙走到鄂尔多斯,还可以往延安那边走。那条路在我上大学之前走了很多次。
我觉得行走真的给我这一生带来非常多的影响,因为接触了非常多的人,就像书里讲的,混混在江边拍两下就要过来围起来,那时候我们就必须给他们画像,免费的。我们那个年代比严明早点,我瞎逛的时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流氓可能回家还读北岛呢。后来搞电影之后要去看景,筹备一部电影要去各个地方,拍照也是我的一个习惯。读严明这本书,我觉得总有一条路吸引着我们,总有一个外面的世界吸引我们,对我来说,这是端起相机、画速写、拍照的原始冲动。
重庆的好人
一部《三峡好人》让贾樟柯夺得第63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高荣誉——金狮奖,严明在书中的第一章即写下“一切从重庆开始”。重庆,是三个人记忆里绕不出的地方。
贾樟柯:我在慢船上老跟人要瓜子吃,绝对不会失望,他们马上给你。在慢船上你会发现中国人的生存能力,一上船,每个人找自己的最佳位置,一支摊,开始生活,该吃吃、该玩玩、该赌博赌博,其实你看这一幕会很感伤。
严明说坐船过三峡过夔门的时候会有今古不分的感觉,因为他会想起李白。我当时也想起李白。那个地方除了风光之外,应该有一些地域性的性格。这里人和人之间非常亲热,有时候大街上就聊起来,更不用说在一艘船上,它跟旁边的山水一样,尽量呈现过去的人际关系。这是我在三峡最难忘的,其实是这些人。直观来说,无论重庆还是三峡,我觉得是生命力特别强的地方,每一个个体的生命力。
严明:对,那里人特别达观,有很多家移民移走了,他们生活受到很大的冲击,但能感觉到他们没有什么怨恨。那里景也好,人更好,饭菜便宜可口,看着底下游船、轮船过,那时候觉得拍不拍照都没关系了。
贾樟柯:女孩也漂亮。
史航:我1992年去的时候,印象最深是在葛洲坝,我跟一个老太太买冰棍,钱递给她了,她的动作有点慢,在这一瞬间,船走了,这个冰棍我拿不到了,就那样看着。当一帮人在水上的时候,他们的命运好像暂时停滞定格了,这会儿不进行了,我们按暂停键。你在船上你的命运不会改变,到了岸上才会改变。
严明:刚才讲到船的空间,其实中国文化里面把同船渡跟共枕眠放在一块讲,同船渡是很重要的事,缘分。我们今天也是,今天不就是相聚吗。
边走边看边记录
有人评论贾樟柯的电影:他的影像世界正在逐步成为理解中国的一种特殊方式,亦在重新诠释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严明的摄影亦以纪实见长,作品《大国志》获第三届侯登科纪实摄影奖。只有走过足够多的路,见识到足够多元的世界,才能有一个更发散的头脑,把真实的生命融入作品之中。
贾樟柯:对我来说,谈摄影首先要谈行走,首先我们是被外面的世界吸引,我们对它怀有期待,但是你必须去行走,用身体去接触,才能领略到那些美和诗意。
我拍的《世界》里有一个情节是赵小涛从世界公园到市里面,晚上没回家,她住了一个半地下的宾馆。被褥很潮很黏没法睡,她随身带着雨衣,于是穿着雨衣睡觉,这都是我那时候闯江湖的经验。我们那时候在路上吃饭的卫生真的是很大的问题,有一次在陕西实在克服不了心理障碍,为了吃面我买了两根铅笔,用两根铅笔当筷子,这都是行走的经验,背后对世界、对人的理解真的可以享用一生,特别是对过去这个国家弥漫的贫穷、人们的精神状态的一种直接感受,我觉得是今天我们在电脑上取代不了的。
严明:在行走的过程中,我非常不主张带着预期、预设的概念和想法。有一句话说摄影师看到了什么取决于内心有什么跟他呼应,看到那个东西,你内心是可以调起来的,是瞬间做的决断和决定。你想通过什么办法处理一下,规避一下、挽救一下,结果往往不讨好。刚才讲行走,一个是看世界的有利的条件,另外一个就是真的可以自由,可以随性,思想上我说了算。
史航:所以严明看到什么照片,判断之后就拍了。他说自己不搞采访,不搞系列故事,他拍照片像打扑克比大小,我比你的大,我就留这张,不用一套照片体现。他是撞上了来判断,贾导你是来选,比如《三峡好人》和《站台》,你是怎么选的?
贾樟柯:费里尼曾经说过,电影就是面孔的艺术,每个电影最主要的是那些面孔承载我们的故事。我在选演员的时候,无论是什么年龄段的演员,我希望能在他的脸上看到某种经历,某种潜在的生命经验,他过去的痕迹。那些没有痕迹的面孔,没有任何情感挫折、情感履历的脸放到《三峡好人》、《站台》这样的电影里不适合,因为这些电影都在讲我们的日常生活,我们生活里面会遇到哪些现实的困难和问题,它不是偶像剧,这些脸的美感在于他的现实,能够表现出来的过去的经历。
严明:我们摄影圈里特别多的人会宣扬一个理论,我们在街拍的时候怎样不被别人抱以异样的眼光,怎么不起冲突,很多人说做好沟通很重要,在没有警惕心的情况下拍摄。我觉得四个字,绝不沟通,你要的就是你看到他,他没有看到你的样子,那就搞定了。
——贾樟柯
1992年第一次出远门去三峡看丰都鬼城,坐短程客船,是一个慢船,每次岸上有人招手就靠过去。1948年美国有一首流行歌曲叫《我要乘一艘慢船去中国》,特别的诗意。我当时在三峡也有相机,还有一个漂亮女孩,我每次假装拍风景,但是拐弯就拍她,可这个也没法单独出本书,还侵犯人家肖像权。我特别想听你们两位去过三峡的好人,谈谈你们记忆中的三峡那块的风景和人。
——史航
以前玩乐队时,键盘手是个文弱的人,在电厂工作,来自农村。有一次闲聊,他说起自己的家庭,说他的父亲也是个特别老实的人,最大的过错就是把两个儿子培养得这么胆小。这句话给我印象至深。回想一下,我在县城中学教书的父亲也是一样,本分至极。他曾经的最高追求就是把我培养成一个和他一样,可以旱涝保收的教师。
——严明
从青春说起
史航出生于吉林长春,1992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严明,安徽蚌埠人,毕业于安徽淮南师范学院中文系;贾樟柯,山西汾阳人,1990年在报考南开大学失败后转学美术,1993年就读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
成长背景各不相同,求学经历也差异甚大,三人的最大公约数,应该是都有一段颠沛而丰富的青春。
史航:我看这本书的时候想起自己的很多时候,贾导肯定也会想到。我们带着各自经过了保质期的青春,来这里就像划火柴一样,划出几根亮光,让你们也想起你们都忘了很久的青春。照片就这点好处。
严明:我拿起相机的时候三十出头了,之前弹贝司,不过中间还有一些不记录在册的行当,音乐杂志、唱片公司都干过,做文字记者是搭档摄影记者玩相机,玩着玩着就中毒了,然后就把它学好练会,到今年十一二年了。
搞摄影之后发现,好的照片存在電脑里会有留存感,觉得这是我的一个东西,像小朋友做储蓄一样,慢慢觉得这是我的一个作品,可以见证一些事情,代表我的一段时间的经历和心境。
史航:我记得摄影师伯乐松说过一句话,说我端起相机是打量世界的一个借口。
严明:是的,是看世界的窗口,也是给自己的一个出口。
贾樟柯:读这本书打开我很多过去的文件夹,我觉得心灵上的共鸣特别大,他写朝天门码头,写夔门,写长江上的游船,那些都是我特别熟悉的环境。
我成长的时候很封闭,旅行的机会不多,信息也不多,所以到外面看一看是特别强烈的冲动。最初我学美术,学美术就要去画速写,画写生,是特别好的借口。那时候我最喜欢去的就是家门口,从我家走五分钟就是公路边,在公路边来一个长途汽车,我会从山西的吕梁过黄河到陕北,陕北有条路是一直往内蒙走到鄂尔多斯,还可以往延安那边走。那条路在我上大学之前走了很多次。
我觉得行走真的给我这一生带来非常多的影响,因为接触了非常多的人,就像书里讲的,混混在江边拍两下就要过来围起来,那时候我们就必须给他们画像,免费的。我们那个年代比严明早点,我瞎逛的时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流氓可能回家还读北岛呢。后来搞电影之后要去看景,筹备一部电影要去各个地方,拍照也是我的一个习惯。读严明这本书,我觉得总有一条路吸引着我们,总有一个外面的世界吸引我们,对我来说,这是端起相机、画速写、拍照的原始冲动。
重庆的好人
一部《三峡好人》让贾樟柯夺得第63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高荣誉——金狮奖,严明在书中的第一章即写下“一切从重庆开始”。重庆,是三个人记忆里绕不出的地方。
贾樟柯:我在慢船上老跟人要瓜子吃,绝对不会失望,他们马上给你。在慢船上你会发现中国人的生存能力,一上船,每个人找自己的最佳位置,一支摊,开始生活,该吃吃、该玩玩、该赌博赌博,其实你看这一幕会很感伤。
严明说坐船过三峡过夔门的时候会有今古不分的感觉,因为他会想起李白。我当时也想起李白。那个地方除了风光之外,应该有一些地域性的性格。这里人和人之间非常亲热,有时候大街上就聊起来,更不用说在一艘船上,它跟旁边的山水一样,尽量呈现过去的人际关系。这是我在三峡最难忘的,其实是这些人。直观来说,无论重庆还是三峡,我觉得是生命力特别强的地方,每一个个体的生命力。
严明:对,那里人特别达观,有很多家移民移走了,他们生活受到很大的冲击,但能感觉到他们没有什么怨恨。那里景也好,人更好,饭菜便宜可口,看着底下游船、轮船过,那时候觉得拍不拍照都没关系了。
贾樟柯:女孩也漂亮。
史航:我1992年去的时候,印象最深是在葛洲坝,我跟一个老太太买冰棍,钱递给她了,她的动作有点慢,在这一瞬间,船走了,这个冰棍我拿不到了,就那样看着。当一帮人在水上的时候,他们的命运好像暂时停滞定格了,这会儿不进行了,我们按暂停键。你在船上你的命运不会改变,到了岸上才会改变。
严明:刚才讲到船的空间,其实中国文化里面把同船渡跟共枕眠放在一块讲,同船渡是很重要的事,缘分。我们今天也是,今天不就是相聚吗。
边走边看边记录
有人评论贾樟柯的电影:他的影像世界正在逐步成为理解中国的一种特殊方式,亦在重新诠释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严明的摄影亦以纪实见长,作品《大国志》获第三届侯登科纪实摄影奖。只有走过足够多的路,见识到足够多元的世界,才能有一个更发散的头脑,把真实的生命融入作品之中。
贾樟柯:对我来说,谈摄影首先要谈行走,首先我们是被外面的世界吸引,我们对它怀有期待,但是你必须去行走,用身体去接触,才能领略到那些美和诗意。
我拍的《世界》里有一个情节是赵小涛从世界公园到市里面,晚上没回家,她住了一个半地下的宾馆。被褥很潮很黏没法睡,她随身带着雨衣,于是穿着雨衣睡觉,这都是我那时候闯江湖的经验。我们那时候在路上吃饭的卫生真的是很大的问题,有一次在陕西实在克服不了心理障碍,为了吃面我买了两根铅笔,用两根铅笔当筷子,这都是行走的经验,背后对世界、对人的理解真的可以享用一生,特别是对过去这个国家弥漫的贫穷、人们的精神状态的一种直接感受,我觉得是今天我们在电脑上取代不了的。
严明:在行走的过程中,我非常不主张带着预期、预设的概念和想法。有一句话说摄影师看到了什么取决于内心有什么跟他呼应,看到那个东西,你内心是可以调起来的,是瞬间做的决断和决定。你想通过什么办法处理一下,规避一下、挽救一下,结果往往不讨好。刚才讲行走,一个是看世界的有利的条件,另外一个就是真的可以自由,可以随性,思想上我说了算。
史航:所以严明看到什么照片,判断之后就拍了。他说自己不搞采访,不搞系列故事,他拍照片像打扑克比大小,我比你的大,我就留这张,不用一套照片体现。他是撞上了来判断,贾导你是来选,比如《三峡好人》和《站台》,你是怎么选的?
贾樟柯:费里尼曾经说过,电影就是面孔的艺术,每个电影最主要的是那些面孔承载我们的故事。我在选演员的时候,无论是什么年龄段的演员,我希望能在他的脸上看到某种经历,某种潜在的生命经验,他过去的痕迹。那些没有痕迹的面孔,没有任何情感挫折、情感履历的脸放到《三峡好人》、《站台》这样的电影里不适合,因为这些电影都在讲我们的日常生活,我们生活里面会遇到哪些现实的困难和问题,它不是偶像剧,这些脸的美感在于他的现实,能够表现出来的过去的经历。
严明:我们摄影圈里特别多的人会宣扬一个理论,我们在街拍的时候怎样不被别人抱以异样的眼光,怎么不起冲突,很多人说做好沟通很重要,在没有警惕心的情况下拍摄。我觉得四个字,绝不沟通,你要的就是你看到他,他没有看到你的样子,那就搞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