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地处“中国一中亚一西亚经济走廊”的主要节点城市银川的北方民族大学,是国家唯一一所设立在少数民族自治区的部属高校,是国家民委与教育部、国家民委与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建高校。自1984年建立至今,已成为拥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学校始终围绕服务国家战略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服务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宗旨,不断提高办学治校能力。自“一带一路”倡议启动以来,北方民族大学积极采取行动,为民族地区高校如何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新思路。
加入丝路大学联盟,促进校际间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北方民族大学校长郭郁烈介绍说,学校发挥区位优势,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大力推进教育对外开放,于2014年成立国际教育学院,2015年加入由西安交通大学发起的丝绸之路大学联盟,与“一带一路”沿线14个国家20多个高校、研究机构在学生交流、科技合作、学术交流、文化交流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合作。同时与美国、法国、德国等国家和地区的40多所高校、机构签署了合作协议,开展了密切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加强留学生培养,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人才支持
近5年来,学校累计招收来自伊朗、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科摩罗、肯尼亚、塞内加尔、也门、伊拉克、突尼斯、韩国、泰国、阿尔及利亚、叙利亚、利比亚等15个国家的179名留学生。“这些留学生中,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115人,占留学生总数的64.25%,是宁夏高校中占比最高的学校。”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白华龙介绍到,“2015年9月以来,连续举办4期中亚国家青年汉语培训班,招收培养75人次的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留学生。”除了帮助留学生有效提升汉语水平,学校每年都会组织留学生开展风土人情体验、文化历史探寻、语言实践锻炼、端午节踏青包粽子、中秋节赏月吃月饼、重阳节登高佩茱萸等一系列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动,让留学生更好的融入學习环境,体会到中国的风土人情,感受到塞上江南的无限魅力。
推进学术交流合作,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学校鼓励教师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学术文化交流活动。”科研处副处长曹晓虹介绍到。近3年,学校教师因公出国(境)顺利派出176人次,其中,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交流访问或参加国际会议共50人次,分别赴马来西亚、俄罗斯、波兰、新加坡、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乌克兰、泰国、捷克、希腊、约旦等11个国家。目前,已与埃及复兴大学、马来西亚北方大学、马来西亚理工大学、泰国清迈大学、巴基斯坦现代语言大学、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艺术大学、白俄罗斯国立科技大学、突尼斯迦太基大学、波兰格但斯克工业大学、蒙古国立师范大学等达成合作协议或意向,并在学生互访、教师培训、科研协作方面取得了实质进展。
国际合作交流处副处长马少娟表示, “近3年,学校积极争取国家外专局及自治区外专局的支持,共邀请367位外国专家来校讲学或进行科学研究。”其中,有120余位来自阿联酋、埃及、卡塔尔、苏丹、乌兹别克斯坦及沙特的专家来校开展学术交流。2017、2018年,依托学校建设的乌兹别克斯坦研究中心、卡塔尔研究中心、巴基斯坦研究中心等3个研究中心先后获批教育部、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2019年年初,学校申报的《文化认同与民间交往:中巴友谊的多样性实践》获得立项,该项目是教育援外“一带一路”系列项目中的…丝路1+1’科研合作项目”。
丰富人文艺术交流,促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心相通
副校长高岳林说,“近3年,学校共派出407名学生赴英国、德国、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国进行‘2+2’ ‘3+1’的课程学习或开展各类文化交流活动。”其中,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学生人数为162人,占出访学生人数的40%,分别赴马来西亚、泰国、波兰、乌克兰、埃及、约旦、新加坡、希腊等8个国家。此外,学校充分发挥音乐、舞蹈等艺术类学科优势,积极服务国家外交大局,参与国家民委组织的“多彩中华”文化交流活动。近年来,连续7次共派出110余名师生赴俄罗斯、印度尼西亚、美国、新西兰、新加坡、希腊等国开展文化艺术交流,受到当地群众的喜爱和称赞,生动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了双方之间的交流合作和民心相通。
加入丝路大学联盟,促进校际间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北方民族大学校长郭郁烈介绍说,学校发挥区位优势,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大力推进教育对外开放,于2014年成立国际教育学院,2015年加入由西安交通大学发起的丝绸之路大学联盟,与“一带一路”沿线14个国家20多个高校、研究机构在学生交流、科技合作、学术交流、文化交流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合作。同时与美国、法国、德国等国家和地区的40多所高校、机构签署了合作协议,开展了密切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加强留学生培养,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人才支持
近5年来,学校累计招收来自伊朗、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科摩罗、肯尼亚、塞内加尔、也门、伊拉克、突尼斯、韩国、泰国、阿尔及利亚、叙利亚、利比亚等15个国家的179名留学生。“这些留学生中,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115人,占留学生总数的64.25%,是宁夏高校中占比最高的学校。”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白华龙介绍到,“2015年9月以来,连续举办4期中亚国家青年汉语培训班,招收培养75人次的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留学生。”除了帮助留学生有效提升汉语水平,学校每年都会组织留学生开展风土人情体验、文化历史探寻、语言实践锻炼、端午节踏青包粽子、中秋节赏月吃月饼、重阳节登高佩茱萸等一系列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动,让留学生更好的融入學习环境,体会到中国的风土人情,感受到塞上江南的无限魅力。
推进学术交流合作,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学校鼓励教师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学术文化交流活动。”科研处副处长曹晓虹介绍到。近3年,学校教师因公出国(境)顺利派出176人次,其中,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交流访问或参加国际会议共50人次,分别赴马来西亚、俄罗斯、波兰、新加坡、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乌克兰、泰国、捷克、希腊、约旦等11个国家。目前,已与埃及复兴大学、马来西亚北方大学、马来西亚理工大学、泰国清迈大学、巴基斯坦现代语言大学、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艺术大学、白俄罗斯国立科技大学、突尼斯迦太基大学、波兰格但斯克工业大学、蒙古国立师范大学等达成合作协议或意向,并在学生互访、教师培训、科研协作方面取得了实质进展。
国际合作交流处副处长马少娟表示, “近3年,学校积极争取国家外专局及自治区外专局的支持,共邀请367位外国专家来校讲学或进行科学研究。”其中,有120余位来自阿联酋、埃及、卡塔尔、苏丹、乌兹别克斯坦及沙特的专家来校开展学术交流。2017、2018年,依托学校建设的乌兹别克斯坦研究中心、卡塔尔研究中心、巴基斯坦研究中心等3个研究中心先后获批教育部、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2019年年初,学校申报的《文化认同与民间交往:中巴友谊的多样性实践》获得立项,该项目是教育援外“一带一路”系列项目中的…丝路1+1’科研合作项目”。
丰富人文艺术交流,促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心相通
副校长高岳林说,“近3年,学校共派出407名学生赴英国、德国、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国进行‘2+2’ ‘3+1’的课程学习或开展各类文化交流活动。”其中,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学生人数为162人,占出访学生人数的40%,分别赴马来西亚、泰国、波兰、乌克兰、埃及、约旦、新加坡、希腊等8个国家。此外,学校充分发挥音乐、舞蹈等艺术类学科优势,积极服务国家外交大局,参与国家民委组织的“多彩中华”文化交流活动。近年来,连续7次共派出110余名师生赴俄罗斯、印度尼西亚、美国、新西兰、新加坡、希腊等国开展文化艺术交流,受到当地群众的喜爱和称赞,生动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了双方之间的交流合作和民心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