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没了烟火气,人生就是一段孤独的旅程,这话简直就是为烧烤量身定制……”《人生一串》是这段时间最火爆的纪录片。这部六集纪录片刚刚结束第一轮首播,豆瓣评分高达9.0分。网友纷纷感叹,《人生一串》拍出了中国版的深夜食堂。
摄制组为《人生一串》制定的配方是,“70%的食物,20%的人,10%的事”。故事可以讲,但不刻意煽情。所以,出现在纪录片中的人物基本都是一边撸着串一边说着话,说着说着就走了心,就有了人生感悟。回想这6集,想到的却又不是那些滋滋作响的食物,而是出现在其中的人:有为了生计迷茫又互相打气的情侣;有举杯大笑,与友叙旧的朋友;有忽视一切热闹,只专心自己手中美味的串店老板……所有的人物都显得那样真实,所有的镜头都在朴实无华的陈述着。人生一串,串起了记忆中的悲伤与快乐、幸福与感动。我们的相聚,并非为了酒肉,更多是为了牵起身边人的手。
人间相
——几串烤肉,一杯美酒,就是深夜路边的那份得意,就是平凡热辣的市井人生。
乐观的人
茄子妹是湖北宜昌街边一个卖烤茄子的年轻姑娘,她和隔壁卖烤生蚝的小伙子相识相恋,结婚之后,小伙子放弃了烤生蚝,辅助茄子妹一起经营烤茄子的小摊。
茄子妹的小摊开在湖北宜昌已经不热闹的环城北路上。经济不景气,于是生意不好做。但茄子妹依然乐观,“我想得比较开一点,你有很多压力,你天天压在脑壳里,你也改变不了它。”每当丈夫压力过大,茄子妹总有办法排解,“我就说,你今天又怎么了呀,不要不开心,不要又把脸拉下来啦!他就会说,我没有拉下来!我什么都没想啊!”茄子妹笑笑地看着丈夫,“其实他心里是有事的,我知道。”老公趕忙笑着回应,“没得,没得。”但他们心里都明白,随着城建规划,环城北路早已不复昔日的人流,他们的下一站,又会在哪里呢?
“茄子妹会变成一些人回忆的符号。”宜昌一个不知名乐队的主唱段哥说,“宜昌的很多美食已经消失了,我们每次到这儿来,看到茄子妹还在,就感觉很温馨。就跟我们搞音乐的一样,同一首歌听时间长了,它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憨厚的人
宝子,银川人,话少,心细,烤了二十年羊蹄和羊排。在宝子眼里,烤制滩羊,只需撒上烧烤三宝:孜然、辣椒面儿和盐。宝子的孜然粉有多种香料加持,这是他参与竞争的秘密。羊蹄和羊排,也来自市场里的老铺。宝子挑羊蹄,就看怎么脱毛,只要火燎的,图省事儿的火碱脱毛,绝对不要。挑选羊排,宝子也严格要求尺寸,骨头大小,也会影响烧烤的味道。
有一个小小的细节:买孜然时,宝子抓起一把闻了闻。店老板说:“闻啥呢,尝尝不就完了。”宝子说:“我不吃孜然。”老板满脸不相信。一个烧烤师傅,竟然不吃孜然,着实令人难以置信。但听过后面妻子的解释,才明白,宝子现在不吃孜然,是因为孜然的味道,他已经吃到反胃了。也不知道宝子为了调料的配方,曾有过怎样的疯狂。
如今,银川的吃货选择越来越多,店也越来越多。但日益激烈的竞争,并没有让宝子乱了方寸。“一般人烤得快的话,三四分钟就可以,不在乎味道还是火候。我烤一个羊排的话,得十分钟呢。费点时间,烤得让顾客多来两回,不就什么都有了么!”宝子憨厚地说。
踏实的人
辽宁锦州,飙哥的烤干豆腐卷,是当地的一绝。有老顾客说,几天不来,就会非常想念这一口儿。干豆腐为什么好吃?大概是因为它来自张小黑家的手工干豆腐坊。
老张很黑,磨出的豆浆很白,而他一天的作息却没黑没白。筛出的新鲜豆浆如不搅动,会形成油脂皮层。精于算计的豆腐坊会把最香的豆皮挑出来单卖,而实在的张哥,却从不动这个心眼儿。当晨光熹微,带着希望照着这片土地,以及土地上混乱的菜市场、嘈杂的人流,和早起干活的生意人。热销的张哥豆皮所见证的,是这里的人们对生活的不苟且。
【一点思绪】总导演陈英杰说,大部分的烧烤店主都觉得自己是太普通的人,不认为自己值得被记录。但他恰恰不这么认为,他用小说《长安十二时辰》的故事来说明:一个独眼死囚被问到为什么要舍弃生死拯救长安城时这么回答,“因为我喜欢鲜活的、没有被怪物吞噬的长安城,而这样的长安城正是由这些微不足道的老百姓构成的普通生活,在他们身边,我才觉得自己是活着。”大概这就是《人生一串》在油腻中裹着的那层温情。
【素材运用关键词】市井人生;世相百态;生活的味道;平凡与不平凡;扎实地活着;温情……
烟火气
——没了烟火气,人生就是一段孤独的旅程。
记忆里的味道
夏夜里,湖南长沙,一座路边烧烤摊格外热闹。没有名字,地址保密,摊主是一对父子。长沙人把烤蔬菜称作“烤小菜”,父子俩就以“烤小菜”作为主打,坚守了十几年。“‘烤小菜’本身麻烦。外面的‘烤小菜’烤得不好,人家不爱吃,因为我们耐得烦嘛,口味好嘛。”父亲得意地说。父子俩独创了浸水烤韭菜方法,每一份韭菜在烤制之前,都要过水浸泡一次;决定口感的另一道门槛,是火候,需要用趁手的蒲扇轻扇,才能精准把控。
十几年位置不变的烤架与让人魂牵梦萦的烧烤小菜,经历了一个又一个故事,陪伴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过往。来来往往的食客,有的成群结队,有的哥弟相称,说着“同样的地方和同样的人,吃东西才最有意思”;有的形单影只,啃着韭根若有所思……
镜头里,一位妈妈认真地给孩子扯下一根根韭菜,“多少年后,那孩子一定还会记得繁星密布的夜晚,那串香气扑鼻的韭菜。”
慢悠悠的城市
云南建水,烤豆腐的香气弥漫街头巷尾。烤完的豆腐外焦里嫩,用手趁热一拍,热气外冲,豆腐里气孔清晰可见。大家开怀大笑,大快朵颐。
与大城市不一样,建水最不缺的就是时间,边吃烤豆腐边刷朋友圈,有大把的时光可以浪费。“要是在北上广,烤豆腐的速度,会把一个上班族急死。”在北京闯荡几年后,回到建水老城的90后女孩李碧做起了豆腐西施,每天卖着酥脆的文火烤豆腐。“这边的生活节奏很慢、很安逸,就像吃豆腐一样,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嘛。” 缓慢的生活节奏,蓝天碧水的环境,慢悠悠的人,大概就是这座滇南小城最独特的气质。
味道之外的人情
扬州的“商老三烧烤”,最早是扬州中学附近唯一的烧烤店。那时候一放学,学生就乌泱泱地往那儿跑。老三在扬中门口烤了十三年,送走了一波又一波的毕业生,在那拨学生心中,留下了不可撼动的位置,“有时候作业本就留在那儿。”“有些人的爱情是他见证的,失恋的痛苦也是他见证的。”有人推算,至今“商老三烧烤店”里吃出来的博士应该不下一百人。
十几年下来,这些毕业多年、吃遍了各地美味的人,却偏好这一口夜味,味道之外,更是人情。“可能我十年没有来过这个地方了,当他第一眼见到我的时候,他会本能地叫出我的名字。”甚至外号是什么,老三也记得。老三是重感情的人,学生们也不会和他见外。“你要说这是扬州最好吃的,我还真不承认。”“吃的是一种感情嘛,一种情怀。”
【一丝喟叹】也许你记不得,曾经吃过的烧烤摊。也许你所在的城市,也在发生巨变。但多年以后,你仍记得的,还是那个熟悉的味道,和陪你吃烧烤的那个人。
【素材运用关键词】真实;坦诚;情怀;变与不变;回味;陪伴……
走心话
——嬉笑怒骂,柴米油盐,人间戏梦,滚滚红尘。
@每天收摊休息后,才有闲暇坐下来讲讲冷笑话的东北老板小军:老妹儿,你知道我为啥长得这么黑不?因为我不想白活一辈子。
@陈英杰导演:现在每到一地,当地朋友请吃饭,我总提议去大排档。很多人觉得大排档表达不了“有朋自远方来”的喜悦,但我是真喜欢,幕天席地,通畅透气,桌子虽小但人挨得更近,光线昏暗却容易敞开心扉。如果是老朋友,更不用講究了,找个小摊儿,不论天大还是屁大的事情,朋友们都听得津津有味,眼睛里都闪着光。有时话题不知怎么就停下了,只剩下明明灭灭的炭火,却觉得这才是生活。
@吃凉山小猪肉的小伙子:我在外面,想家的时候除了想我妈,就是想这个,想吃肉。
【一句问候】每集的最后,视频都会被密密麻麻的弹幕覆盖,观者虔诚的写下“谢谢款待”,只有4个字,却数量庞大,没有尽头。大概这是我们对这部纪录片给予的最大的敬意。于是,在最后一集片尾,陈英杰用这样一句话回应满屏飘过的“多谢款待”:“招待不周,但愿交情不浅。江湖路远,有缘来年再见。”
【素材运用关键词】嬉笑怒骂;走胃走心……
一组镜头
镜头1:吃过烧烤的都知道,烧烤摊前最能激起人们荷尔蒙的是串串们在火焰中上下翻动滋滋冒油和咬下去的那一刻咯吱脆响,香味在口中炸裂。《人生一串》毫不客气地抓住了这几个高潮点,用大量浅景深镜头密集轰炸。镜头对着食客们油腻腻的嘴,或是一顿猛嚼,或是竹签划过留下一道孜然粉的痕迹,或是一口下去浆水喷涌而出。每种食材的特性都突出同一个点:爽。
镜头2:《人生一串》的整个拍摄都坚持抓拍,没有让老板提前表演一遍怎么烧烤。导演陈英杰在一次访谈中说,为了还原真实的感觉,甚至除了极端情况之外都不打灯,观众能听到的那些烧烤时候吱吱作响的声音,也都是现场收音的。这种级别的拍摄必定需要对烧烤这种食物和烹调方式有足够敏锐的感受力,要想拍出让人忍不住流口水的片子,必定得先成为在烧烤摊前流尽口水的饕餮之徒。(乐可杰,豆瓣网)
【一种技法】我们在描述一种印象深刻的事物时,应先抓住事物最突出的特点,再通过精心选材来呈现。材料则宜多角度选择,结合多种手法进行细节描绘。就以食物为例,比如展现食物的美味,可正面写食材本身的色香味,也可侧面写食客的反应(视听结合、正侧面结合);可写食材的制作过程,也可写周围环境(正侧面结合、环境描写);可写静态画面,也可写动态变化(动静结合)等。不面面俱到,只是从不同角度选择过程中的一点细绘,渲染出食物的共同特点,调动读者的多种感官与想象,这比起详写烧烤或食客品尝的全过程更打动人心。写其他亦然。
两种思考
冷·被驱赶得七零八落的食物
这些年,饭馆被拆迁的速度高得惊人,这些能代表城市的吃食,这些活跃而生动、充满鲜活味道的吃食,已经被驱赶得七零八落。就像片中一位无名食客的感慨:你看我们这里拆了很多地方,这边起新房子那边在拆,小时候的味道都没有了。
节目上线后,“观众很喜欢,我们很高兴。但内心也深知,不是节目有多么的精妙,观众喜欢的不过是那别样乡愁。”制片人王海龙说,“城市化会消融一些东西,改变一些东西。有些动人的东西走得快了些,得留个念想。”
《人生一串》拍了一年,到播出时,500个烧烤摊有近一半已经歇业或拆迁。
热·向我们平凡的生活致敬
纪录片中,无论是坦言“想家的时候,除了想我妈,就是想这块肉”的小哥,抑或是和老妹儿打趣“为什么这么黑?因为不想白活一辈子”的军哥,还是因为烧烤摊结缘的茄子妹夫妇,丰盈、纷繁的烤物背后,包含着一股美食和人情交织的独特气质。这就是生活的本来质感,“苦辣酸甜,烟酒泪骂”,如烤炉上跳跃的火苗一般,有着“油滋滋的生命力”。
客观地说,烧烤并不是健康食品,但摊上的七荤八素串起的七情六欲,不仅关乎食物。由此再回看纪录片的宣传词,所谓“敬我们七荤八素的口腹之欲”,其实并不是鼓励大家都去吃烧烤,更深层的含义是在向我们平凡的生活致敬。中国人的美食体验,很多时候并不是来自“权威”。街边烟火缭绕的烤炉,形式多样的各种烤物,几个哥们儿围坐矮凳的谈笑风生,构成了我们有关美食、有关生活的喜怒哀乐。正如网友所说,“那些不加修饰的店面、杯盘狼藉的餐桌、不远处的工地、随处可见的小广告,才是我们生活的真实样貌。”
没有拍不好的纪录片,只有把握不准观众文化需求脉搏的艺术创作者。带着更多温情和敬意深入实际,多关注现实社会,多关注大众生活,才有可能拍摄出深受观众欢迎,经得起市场检验的优质文化作品。
这正是:最是人间烟火味,烧烤一串抚人心。
谢谢款待!
——吕晓勋,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思聊工作室
编辑/关晓星
摄制组为《人生一串》制定的配方是,“70%的食物,20%的人,10%的事”。故事可以讲,但不刻意煽情。所以,出现在纪录片中的人物基本都是一边撸着串一边说着话,说着说着就走了心,就有了人生感悟。回想这6集,想到的却又不是那些滋滋作响的食物,而是出现在其中的人:有为了生计迷茫又互相打气的情侣;有举杯大笑,与友叙旧的朋友;有忽视一切热闹,只专心自己手中美味的串店老板……所有的人物都显得那样真实,所有的镜头都在朴实无华的陈述着。人生一串,串起了记忆中的悲伤与快乐、幸福与感动。我们的相聚,并非为了酒肉,更多是为了牵起身边人的手。
人间相
——几串烤肉,一杯美酒,就是深夜路边的那份得意,就是平凡热辣的市井人生。
乐观的人
茄子妹是湖北宜昌街边一个卖烤茄子的年轻姑娘,她和隔壁卖烤生蚝的小伙子相识相恋,结婚之后,小伙子放弃了烤生蚝,辅助茄子妹一起经营烤茄子的小摊。
茄子妹的小摊开在湖北宜昌已经不热闹的环城北路上。经济不景气,于是生意不好做。但茄子妹依然乐观,“我想得比较开一点,你有很多压力,你天天压在脑壳里,你也改变不了它。”每当丈夫压力过大,茄子妹总有办法排解,“我就说,你今天又怎么了呀,不要不开心,不要又把脸拉下来啦!他就会说,我没有拉下来!我什么都没想啊!”茄子妹笑笑地看着丈夫,“其实他心里是有事的,我知道。”老公趕忙笑着回应,“没得,没得。”但他们心里都明白,随着城建规划,环城北路早已不复昔日的人流,他们的下一站,又会在哪里呢?
“茄子妹会变成一些人回忆的符号。”宜昌一个不知名乐队的主唱段哥说,“宜昌的很多美食已经消失了,我们每次到这儿来,看到茄子妹还在,就感觉很温馨。就跟我们搞音乐的一样,同一首歌听时间长了,它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憨厚的人
宝子,银川人,话少,心细,烤了二十年羊蹄和羊排。在宝子眼里,烤制滩羊,只需撒上烧烤三宝:孜然、辣椒面儿和盐。宝子的孜然粉有多种香料加持,这是他参与竞争的秘密。羊蹄和羊排,也来自市场里的老铺。宝子挑羊蹄,就看怎么脱毛,只要火燎的,图省事儿的火碱脱毛,绝对不要。挑选羊排,宝子也严格要求尺寸,骨头大小,也会影响烧烤的味道。
有一个小小的细节:买孜然时,宝子抓起一把闻了闻。店老板说:“闻啥呢,尝尝不就完了。”宝子说:“我不吃孜然。”老板满脸不相信。一个烧烤师傅,竟然不吃孜然,着实令人难以置信。但听过后面妻子的解释,才明白,宝子现在不吃孜然,是因为孜然的味道,他已经吃到反胃了。也不知道宝子为了调料的配方,曾有过怎样的疯狂。
如今,银川的吃货选择越来越多,店也越来越多。但日益激烈的竞争,并没有让宝子乱了方寸。“一般人烤得快的话,三四分钟就可以,不在乎味道还是火候。我烤一个羊排的话,得十分钟呢。费点时间,烤得让顾客多来两回,不就什么都有了么!”宝子憨厚地说。
踏实的人
辽宁锦州,飙哥的烤干豆腐卷,是当地的一绝。有老顾客说,几天不来,就会非常想念这一口儿。干豆腐为什么好吃?大概是因为它来自张小黑家的手工干豆腐坊。
老张很黑,磨出的豆浆很白,而他一天的作息却没黑没白。筛出的新鲜豆浆如不搅动,会形成油脂皮层。精于算计的豆腐坊会把最香的豆皮挑出来单卖,而实在的张哥,却从不动这个心眼儿。当晨光熹微,带着希望照着这片土地,以及土地上混乱的菜市场、嘈杂的人流,和早起干活的生意人。热销的张哥豆皮所见证的,是这里的人们对生活的不苟且。
【一点思绪】总导演陈英杰说,大部分的烧烤店主都觉得自己是太普通的人,不认为自己值得被记录。但他恰恰不这么认为,他用小说《长安十二时辰》的故事来说明:一个独眼死囚被问到为什么要舍弃生死拯救长安城时这么回答,“因为我喜欢鲜活的、没有被怪物吞噬的长安城,而这样的长安城正是由这些微不足道的老百姓构成的普通生活,在他们身边,我才觉得自己是活着。”大概这就是《人生一串》在油腻中裹着的那层温情。
【素材运用关键词】市井人生;世相百态;生活的味道;平凡与不平凡;扎实地活着;温情……
烟火气
——没了烟火气,人生就是一段孤独的旅程。
记忆里的味道
夏夜里,湖南长沙,一座路边烧烤摊格外热闹。没有名字,地址保密,摊主是一对父子。长沙人把烤蔬菜称作“烤小菜”,父子俩就以“烤小菜”作为主打,坚守了十几年。“‘烤小菜’本身麻烦。外面的‘烤小菜’烤得不好,人家不爱吃,因为我们耐得烦嘛,口味好嘛。”父亲得意地说。父子俩独创了浸水烤韭菜方法,每一份韭菜在烤制之前,都要过水浸泡一次;决定口感的另一道门槛,是火候,需要用趁手的蒲扇轻扇,才能精准把控。
十几年位置不变的烤架与让人魂牵梦萦的烧烤小菜,经历了一个又一个故事,陪伴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过往。来来往往的食客,有的成群结队,有的哥弟相称,说着“同样的地方和同样的人,吃东西才最有意思”;有的形单影只,啃着韭根若有所思……
镜头里,一位妈妈认真地给孩子扯下一根根韭菜,“多少年后,那孩子一定还会记得繁星密布的夜晚,那串香气扑鼻的韭菜。”
慢悠悠的城市
云南建水,烤豆腐的香气弥漫街头巷尾。烤完的豆腐外焦里嫩,用手趁热一拍,热气外冲,豆腐里气孔清晰可见。大家开怀大笑,大快朵颐。
与大城市不一样,建水最不缺的就是时间,边吃烤豆腐边刷朋友圈,有大把的时光可以浪费。“要是在北上广,烤豆腐的速度,会把一个上班族急死。”在北京闯荡几年后,回到建水老城的90后女孩李碧做起了豆腐西施,每天卖着酥脆的文火烤豆腐。“这边的生活节奏很慢、很安逸,就像吃豆腐一样,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嘛。” 缓慢的生活节奏,蓝天碧水的环境,慢悠悠的人,大概就是这座滇南小城最独特的气质。
味道之外的人情
扬州的“商老三烧烤”,最早是扬州中学附近唯一的烧烤店。那时候一放学,学生就乌泱泱地往那儿跑。老三在扬中门口烤了十三年,送走了一波又一波的毕业生,在那拨学生心中,留下了不可撼动的位置,“有时候作业本就留在那儿。”“有些人的爱情是他见证的,失恋的痛苦也是他见证的。”有人推算,至今“商老三烧烤店”里吃出来的博士应该不下一百人。
十几年下来,这些毕业多年、吃遍了各地美味的人,却偏好这一口夜味,味道之外,更是人情。“可能我十年没有来过这个地方了,当他第一眼见到我的时候,他会本能地叫出我的名字。”甚至外号是什么,老三也记得。老三是重感情的人,学生们也不会和他见外。“你要说这是扬州最好吃的,我还真不承认。”“吃的是一种感情嘛,一种情怀。”
【一丝喟叹】也许你记不得,曾经吃过的烧烤摊。也许你所在的城市,也在发生巨变。但多年以后,你仍记得的,还是那个熟悉的味道,和陪你吃烧烤的那个人。
【素材运用关键词】真实;坦诚;情怀;变与不变;回味;陪伴……
走心话
——嬉笑怒骂,柴米油盐,人间戏梦,滚滚红尘。
@每天收摊休息后,才有闲暇坐下来讲讲冷笑话的东北老板小军:老妹儿,你知道我为啥长得这么黑不?因为我不想白活一辈子。
@陈英杰导演:现在每到一地,当地朋友请吃饭,我总提议去大排档。很多人觉得大排档表达不了“有朋自远方来”的喜悦,但我是真喜欢,幕天席地,通畅透气,桌子虽小但人挨得更近,光线昏暗却容易敞开心扉。如果是老朋友,更不用講究了,找个小摊儿,不论天大还是屁大的事情,朋友们都听得津津有味,眼睛里都闪着光。有时话题不知怎么就停下了,只剩下明明灭灭的炭火,却觉得这才是生活。
@吃凉山小猪肉的小伙子:我在外面,想家的时候除了想我妈,就是想这个,想吃肉。
【一句问候】每集的最后,视频都会被密密麻麻的弹幕覆盖,观者虔诚的写下“谢谢款待”,只有4个字,却数量庞大,没有尽头。大概这是我们对这部纪录片给予的最大的敬意。于是,在最后一集片尾,陈英杰用这样一句话回应满屏飘过的“多谢款待”:“招待不周,但愿交情不浅。江湖路远,有缘来年再见。”
【素材运用关键词】嬉笑怒骂;走胃走心……
一组镜头
镜头1:吃过烧烤的都知道,烧烤摊前最能激起人们荷尔蒙的是串串们在火焰中上下翻动滋滋冒油和咬下去的那一刻咯吱脆响,香味在口中炸裂。《人生一串》毫不客气地抓住了这几个高潮点,用大量浅景深镜头密集轰炸。镜头对着食客们油腻腻的嘴,或是一顿猛嚼,或是竹签划过留下一道孜然粉的痕迹,或是一口下去浆水喷涌而出。每种食材的特性都突出同一个点:爽。
镜头2:《人生一串》的整个拍摄都坚持抓拍,没有让老板提前表演一遍怎么烧烤。导演陈英杰在一次访谈中说,为了还原真实的感觉,甚至除了极端情况之外都不打灯,观众能听到的那些烧烤时候吱吱作响的声音,也都是现场收音的。这种级别的拍摄必定需要对烧烤这种食物和烹调方式有足够敏锐的感受力,要想拍出让人忍不住流口水的片子,必定得先成为在烧烤摊前流尽口水的饕餮之徒。(乐可杰,豆瓣网)
【一种技法】我们在描述一种印象深刻的事物时,应先抓住事物最突出的特点,再通过精心选材来呈现。材料则宜多角度选择,结合多种手法进行细节描绘。就以食物为例,比如展现食物的美味,可正面写食材本身的色香味,也可侧面写食客的反应(视听结合、正侧面结合);可写食材的制作过程,也可写周围环境(正侧面结合、环境描写);可写静态画面,也可写动态变化(动静结合)等。不面面俱到,只是从不同角度选择过程中的一点细绘,渲染出食物的共同特点,调动读者的多种感官与想象,这比起详写烧烤或食客品尝的全过程更打动人心。写其他亦然。
两种思考
冷·被驱赶得七零八落的食物
这些年,饭馆被拆迁的速度高得惊人,这些能代表城市的吃食,这些活跃而生动、充满鲜活味道的吃食,已经被驱赶得七零八落。就像片中一位无名食客的感慨:你看我们这里拆了很多地方,这边起新房子那边在拆,小时候的味道都没有了。
节目上线后,“观众很喜欢,我们很高兴。但内心也深知,不是节目有多么的精妙,观众喜欢的不过是那别样乡愁。”制片人王海龙说,“城市化会消融一些东西,改变一些东西。有些动人的东西走得快了些,得留个念想。”
《人生一串》拍了一年,到播出时,500个烧烤摊有近一半已经歇业或拆迁。
热·向我们平凡的生活致敬
纪录片中,无论是坦言“想家的时候,除了想我妈,就是想这块肉”的小哥,抑或是和老妹儿打趣“为什么这么黑?因为不想白活一辈子”的军哥,还是因为烧烤摊结缘的茄子妹夫妇,丰盈、纷繁的烤物背后,包含着一股美食和人情交织的独特气质。这就是生活的本来质感,“苦辣酸甜,烟酒泪骂”,如烤炉上跳跃的火苗一般,有着“油滋滋的生命力”。
客观地说,烧烤并不是健康食品,但摊上的七荤八素串起的七情六欲,不仅关乎食物。由此再回看纪录片的宣传词,所谓“敬我们七荤八素的口腹之欲”,其实并不是鼓励大家都去吃烧烤,更深层的含义是在向我们平凡的生活致敬。中国人的美食体验,很多时候并不是来自“权威”。街边烟火缭绕的烤炉,形式多样的各种烤物,几个哥们儿围坐矮凳的谈笑风生,构成了我们有关美食、有关生活的喜怒哀乐。正如网友所说,“那些不加修饰的店面、杯盘狼藉的餐桌、不远处的工地、随处可见的小广告,才是我们生活的真实样貌。”
没有拍不好的纪录片,只有把握不准观众文化需求脉搏的艺术创作者。带着更多温情和敬意深入实际,多关注现实社会,多关注大众生活,才有可能拍摄出深受观众欢迎,经得起市场检验的优质文化作品。
这正是:最是人间烟火味,烧烤一串抚人心。
谢谢款待!
——吕晓勋,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思聊工作室
编辑/关晓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