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代社会激烈的竞争使人们承受着极大的心理压力。爱家庭和学校的某些不良因素影响,青年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另人担忧,思想政治课教师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实施者,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青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课教学
提到“健康”二字,很多人都认为身体无疾病是健康的标志,而国际卫生组织则把“健康”概括为:身体无缺点和疾病,有完整的生理和心理状态,有良好的适应社会的能力。现代人物质生活日益丰富。但在激烈的竞争中,人们往往会自觉或不自觉的产生一种压迫感,而且这种压力,紧迫、恐惧所影响的人群越来越大。青年学生则是这类人群中的弱势群体,他们的身心发育尚未完全,升学压力大,整日埋头于书山题海中,与社会接触少,往往承受着与自身年龄不符的心理压力,因此青年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另人担忧。思想政治课教师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实施者,任重而道远。本文将在分析青年学生心理障碍形成原因的基础上,谈谈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如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一、青年学生心理障碍的形成原因
当前,青年学生的心理存在认识障碍、情感障碍、行为障碍和个性障碍等现象。在现实生活中,他们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厌学、人际关系紧张、社会交往不适、考试焦虑、不能很好地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不能很好地根据环境的要求来改变自己,产生嫉妒、神经质、偏激、狭隘、自卑等心理。形成这种心理障碍的原因很多,下面我主要从家庭和学校这两个方面做简要的分析:
1.家庭因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一个人生活的家庭环境对其心理发展影响重大,父母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发展。
首先,父母的溺爱会让孩子产生过分的依赖感。当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因此大部分家庭生活条件比较优越,绝大多数家庭又都只有一个孩子,全家人把所有的爱、呵护都倾注在一个孩子身上。孩子成为了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他们的生活被照顾得无微不至,要求得到了充分的满足,这使得孩子产生了一种依赖性,无论发生什么事情、出现什么问题,他们都认为会有人帮助自己处理,解决。然而,当孩子走出家门进入社会时,这种优越感完全没有了,大家的地位是平等的,没有人会象家人那样去帮助、呵护他们。一旦出现困难时,孩子就会束手无策,仍然期待别人的帮助,当这种期望落空时,他们就会产生恐惧感,惧怕社会,无法适应社会生活。
其次,父母“助长”式教育让孩子失去兴趣和主动性,产生逆反心理。在知识时代的今天,父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因而对孩子的教育往往急于求成、适得其反。周末本来应该是孩子休息、娱乐的时间,可是绝大多数孩子却表示周末放假还不如上学轻松,他们甚至宁可上学,也不愿意放假,因为在周末父母为了提高孩子成绩,盲目地给孩子报各种学习班、补习班,不惜重金给孩子请家教。到了周末,孩子就象“赶场”一样奔波于各个学习班、补习班之间,孩子身心疲惫,成绩不但没有提高反而下滑。原因在于这种“助长”式的教育方法,使孩子丧失了求知欲和探索欲,把学习当成了任务,认为只要完成父母交给的任务就可以了,至于自己的成绩并不重要。还有的孩子把学习成绩不好的原因归结为父母没有给自己报更好的学习班,没有给自己找到好的家教老师。更为严重的是,在沉重的压力下,有些孩子产生了逆反心理,完全丧失了学习兴趣,成为“问题”学生。
再次,单亲家庭环境容易导致孩子偏激、孤僻。父母、孩子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家,三者的地位都很重要,缺少任何一个都不是一个完整的家庭。近几年来,离婚率升高,社会上也就出现了很多单亲家庭。单亲家庭的孩子性格孤僻、处世偏激,他们总认为自己缺少一分爱,一分关怀、一层保护,所以时刻注重保护自己,对周围的一切都持敌对态度。所以在心理有障碍的孩子中,单亲家庭的孩子居多。
2.学校因素
虽然我们现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但仍然有部分学校推行“应试教育”,追求高分数,用升学率高低来作为评判教师好坏的标准。因此教师不得不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考试成绩不但要公布而且要排名。学生在这种压力下,抑制了大脑的活动,产生厌学心理。学生有了厌学心理,但仍要面对学业上的竞争,这就使学生有一种焦虑感和恐惧感,不愿到学校接受正常的教育。即使到了学校上课也是身心疲惫,人在课堂心在外,做起事来总是恍恍惚惚。学习差的同学会有种自卑感,由这种自卑感又产生自我保护意识,自己犯错误的时候。不接受教师的批评教育。即使教师在开导劝慰他,他也会认为自己学习不好,老师不喜欢自己,不但不接受老师的批评教育,反而用自己所谓的“自我保护”去顶撞老师和老师发生争执。这样他们也就成了老师眼中的坏学生,其实这部分学生正是老师应该关爱的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
二、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青年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与调试至关重要。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息息相关,而学校中的德育教育主要通过思想政治课来进行,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教学中也就担负着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任务。
1.教师与学生建立真诚、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的良师益友关系。思想政治课教师承载的任务并不仅仅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就要努力和学生形成和谐,融洽的关系。教师要关注和接纳学生,专心聆听学生发表意见。当学生有错误的时候,不能轻率地对学生的错误横加批判,而是要倾听学生的想法,了解学生的内心,进而正确的引导学生,同时,教师还应胸怀坦白,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体会、认识学生的观点和行为,引导学生消除不良品行-注意榜样人物对学生的亲切性、可学性与感染性,增强其对榜样的理解、认同与效仿;对学生加强学习目的性的教育,克服为分数而学习的消极思想,树立为提高自己综合素质而学习的正确观念,帮助学生制定切合实际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以增强學习自信心,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学习与生活中出现的烦恼,学会消除烦恼的各种方法。
2.培养学生良好、稳定的情绪。心理疾病同身体疾病是一样的,同样不容忽视。各种不健康的心态会使青年学生产生烦躁、苦闷、伤心、愤恨等心理反映。情绪波动大、悲观失望或嫉妒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威胁,并对学校以致社会秩序的稳定造成不利的影响,近几年出现的校园暴力事件充分说明了很大一部分青年学生不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常常“一冲动成千古恨”。因此,思想政治课不能忽视对学生的心理教育,要培养学生心理自我调试的能力,密切关注学生心理变化,及时排解他们的不良情绪。
3.教育学生关爱他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共同合作。而现在的学生在家中多为独生子女,他们往往比较自私,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不会关心他人,缺乏合作意识。思想政治课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让学生明白:一滴水只有流入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要把自己和集体融合在一起才能更有力量。正常良好的人际交往不仅是维持心理健康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要让学生在交往中获得友谊、愉快和满足,从而对生活充满希望。
青年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不容忽视。它已向我们发出了警告信号,思想政治课教师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实施者,不能仅仅把工作停留在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层次上,而是要着手尝试去解决这些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实际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青年心理》,青年文摘杂志社2005年12期
[2]《现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开明出版社2003年版
[3]《上海教育》,上海教育报刊总社2005年10期
[4]《学校心理教育全书》,人民一日报出版社
关键词:青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课教学
提到“健康”二字,很多人都认为身体无疾病是健康的标志,而国际卫生组织则把“健康”概括为:身体无缺点和疾病,有完整的生理和心理状态,有良好的适应社会的能力。现代人物质生活日益丰富。但在激烈的竞争中,人们往往会自觉或不自觉的产生一种压迫感,而且这种压力,紧迫、恐惧所影响的人群越来越大。青年学生则是这类人群中的弱势群体,他们的身心发育尚未完全,升学压力大,整日埋头于书山题海中,与社会接触少,往往承受着与自身年龄不符的心理压力,因此青年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另人担忧。思想政治课教师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实施者,任重而道远。本文将在分析青年学生心理障碍形成原因的基础上,谈谈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如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一、青年学生心理障碍的形成原因
当前,青年学生的心理存在认识障碍、情感障碍、行为障碍和个性障碍等现象。在现实生活中,他们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厌学、人际关系紧张、社会交往不适、考试焦虑、不能很好地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不能很好地根据环境的要求来改变自己,产生嫉妒、神经质、偏激、狭隘、自卑等心理。形成这种心理障碍的原因很多,下面我主要从家庭和学校这两个方面做简要的分析:
1.家庭因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一个人生活的家庭环境对其心理发展影响重大,父母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发展。
首先,父母的溺爱会让孩子产生过分的依赖感。当今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因此大部分家庭生活条件比较优越,绝大多数家庭又都只有一个孩子,全家人把所有的爱、呵护都倾注在一个孩子身上。孩子成为了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他们的生活被照顾得无微不至,要求得到了充分的满足,这使得孩子产生了一种依赖性,无论发生什么事情、出现什么问题,他们都认为会有人帮助自己处理,解决。然而,当孩子走出家门进入社会时,这种优越感完全没有了,大家的地位是平等的,没有人会象家人那样去帮助、呵护他们。一旦出现困难时,孩子就会束手无策,仍然期待别人的帮助,当这种期望落空时,他们就会产生恐惧感,惧怕社会,无法适应社会生活。
其次,父母“助长”式教育让孩子失去兴趣和主动性,产生逆反心理。在知识时代的今天,父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因而对孩子的教育往往急于求成、适得其反。周末本来应该是孩子休息、娱乐的时间,可是绝大多数孩子却表示周末放假还不如上学轻松,他们甚至宁可上学,也不愿意放假,因为在周末父母为了提高孩子成绩,盲目地给孩子报各种学习班、补习班,不惜重金给孩子请家教。到了周末,孩子就象“赶场”一样奔波于各个学习班、补习班之间,孩子身心疲惫,成绩不但没有提高反而下滑。原因在于这种“助长”式的教育方法,使孩子丧失了求知欲和探索欲,把学习当成了任务,认为只要完成父母交给的任务就可以了,至于自己的成绩并不重要。还有的孩子把学习成绩不好的原因归结为父母没有给自己报更好的学习班,没有给自己找到好的家教老师。更为严重的是,在沉重的压力下,有些孩子产生了逆反心理,完全丧失了学习兴趣,成为“问题”学生。
再次,单亲家庭环境容易导致孩子偏激、孤僻。父母、孩子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家,三者的地位都很重要,缺少任何一个都不是一个完整的家庭。近几年来,离婚率升高,社会上也就出现了很多单亲家庭。单亲家庭的孩子性格孤僻、处世偏激,他们总认为自己缺少一分爱,一分关怀、一层保护,所以时刻注重保护自己,对周围的一切都持敌对态度。所以在心理有障碍的孩子中,单亲家庭的孩子居多。
2.学校因素
虽然我们现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但仍然有部分学校推行“应试教育”,追求高分数,用升学率高低来作为评判教师好坏的标准。因此教师不得不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考试成绩不但要公布而且要排名。学生在这种压力下,抑制了大脑的活动,产生厌学心理。学生有了厌学心理,但仍要面对学业上的竞争,这就使学生有一种焦虑感和恐惧感,不愿到学校接受正常的教育。即使到了学校上课也是身心疲惫,人在课堂心在外,做起事来总是恍恍惚惚。学习差的同学会有种自卑感,由这种自卑感又产生自我保护意识,自己犯错误的时候。不接受教师的批评教育。即使教师在开导劝慰他,他也会认为自己学习不好,老师不喜欢自己,不但不接受老师的批评教育,反而用自己所谓的“自我保护”去顶撞老师和老师发生争执。这样他们也就成了老师眼中的坏学生,其实这部分学生正是老师应该关爱的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
二、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青年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与调试至关重要。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息息相关,而学校中的德育教育主要通过思想政治课来进行,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教学中也就担负着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任务。
1.教师与学生建立真诚、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的良师益友关系。思想政治课教师承载的任务并不仅仅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就要努力和学生形成和谐,融洽的关系。教师要关注和接纳学生,专心聆听学生发表意见。当学生有错误的时候,不能轻率地对学生的错误横加批判,而是要倾听学生的想法,了解学生的内心,进而正确的引导学生,同时,教师还应胸怀坦白,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体会、认识学生的观点和行为,引导学生消除不良品行-注意榜样人物对学生的亲切性、可学性与感染性,增强其对榜样的理解、认同与效仿;对学生加强学习目的性的教育,克服为分数而学习的消极思想,树立为提高自己综合素质而学习的正确观念,帮助学生制定切合实际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以增强學习自信心,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学习与生活中出现的烦恼,学会消除烦恼的各种方法。
2.培养学生良好、稳定的情绪。心理疾病同身体疾病是一样的,同样不容忽视。各种不健康的心态会使青年学生产生烦躁、苦闷、伤心、愤恨等心理反映。情绪波动大、悲观失望或嫉妒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威胁,并对学校以致社会秩序的稳定造成不利的影响,近几年出现的校园暴力事件充分说明了很大一部分青年学生不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常常“一冲动成千古恨”。因此,思想政治课不能忽视对学生的心理教育,要培养学生心理自我调试的能力,密切关注学生心理变化,及时排解他们的不良情绪。
3.教育学生关爱他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共同合作。而现在的学生在家中多为独生子女,他们往往比较自私,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不会关心他人,缺乏合作意识。思想政治课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让学生明白:一滴水只有流入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要把自己和集体融合在一起才能更有力量。正常良好的人际交往不仅是维持心理健康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要让学生在交往中获得友谊、愉快和满足,从而对生活充满希望。
青年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不容忽视。它已向我们发出了警告信号,思想政治课教师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实施者,不能仅仅把工作停留在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层次上,而是要着手尝试去解决这些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实际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青年心理》,青年文摘杂志社2005年12期
[2]《现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开明出版社2003年版
[3]《上海教育》,上海教育报刊总社2005年10期
[4]《学校心理教育全书》,人民一日报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