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房山区教育信息中心主要负责统筹规划全区教育信息化工作,并组织实施、指导、规范和评估学校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自2014年课例室建设项目在我区启动以后,着眼于促进该项目更有效地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服务,为教师专业发展服务落地,发挥课例室效益最大化,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
整体规划,把好产品“准入关”,逐步建设和稳步推进
在实践中,我们调研了多家课例室生产厂家,了解相关公司的产品技术特点和亮点,深入分析产品的成熟案例,横向纵向比较产品的优势特点。根据我区学校的实际情况,第一批10所课例室建设确立了奥威亚的录播教室产品,在后续的四批45所学校的课例教室建设中,通过考察选取了奥威亚、中庆和翰博尔等厂家产品。在遴选产品过程中,信息中心关注产品的优势特点,引进了课例室厂商和集成商的优势产品与合作服务的竞争机制,促进了产品研发的可持续发展,提升了集成商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意识。在硬件建设上,我们不盲目跟从建设之风,不盲目追求高大上的流行产品,有全面且个性化的思考,紧紧围绕区情,挖掘建设背后的教育意义。
信息化的硬件建设能够做到一蹴而就,但应用的效果则是由领导意识、学校信息化环境和师生应用技能等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因此,在课例室建设中,信息中心采取分批建设的推进形式。如首批课例室建设的10所学校,信息化水平较高,并有学校信息化发展规划,师生信息化应用热情高。在应用中能够初步探索出适合区情的特色,快速发现建设与应用中的不足之处,为下批课例室改进建设提供依据。同时又能够以点带面,以个别应用带动全区对课例室建设的需求热情,调动其他学校内在需求和主动应用意识,更好地发挥课例室建设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根据发展需求,2016年信息中心投资600万,在60所学校课例教室建设基础上,搭建了区域平台视频互动系统,逐步实现校际间的资源共享与互动交流,达到区域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现在,课例室建设已经基本覆盖全区学校。
区域课题引领,校级特色推进,有效促進课例室的建设与应用
为了将课例室的建设应用与教研科研进行整合,促进建设和应用的规范化、科学化和可持续发展,2014年10月,信息中心申请将《基于课例教室建设的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研究》课题纳入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科研重点规划课题《网络条件下区域间校际协作与互动策应的研究》的子课题。2015年3月该课题被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正式立项。目前,我区学校已有43所参加了课题的研究,其中小学22所,中学21所。研究内容涉及课例室管理机制建设、教师专业发展、课堂教学整合、校际资源建设、校本教研、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提升、远程教研直播功能等方面。
在课题立项以后,为保证课题研究的科学性,信息中心还积极与区进修学校科研部门沟通协作,取得区课题主管部门业务支持和指导。今年2月,房山区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进修学校科研室将43所学校的课例室研究课题立项为房山区“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并为各校核发了课题批准号,进一步保证了课题研究的延续性,为课例室的进一步应用实践提供了保证。
探索网络互动教研新模式
基于房山区是远郊区县的特点,学校之间的互动交流,尤其是山区学校和直属学校之间通过课例室开展视频互动交流的需求增多。在硬件建设尤其是区域视频互动平台的建设初步完成、学校掌握课例室功能应用,教师专业发展,师生信息素养提升等条件下,围绕房山区教委提出在全区逐步实现教育质量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的需求,满足符合区域特色的远程网络互动教研的需求,我们在2015年下半年开展了在农村小学、山区小学与城镇小学的视频互动直播教研活动,探索在课例室环境下的视频直播互动教研模式。
2016年10月,信息中心与进修学校小教研英语组一起在北京小学长阳分校进行了“基于远程互动环境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小学五年级英语会话教学研讨活动”。教师们在课例室观看了由北京小学长阳分校隗新宇老师执教的一节英语课,其他学校老师可以通过视频直播平台在本校收看并及时分享自己对课程的理解。在远程视频互动环节,教委顾成强主任带领北京教育学院领导、进修学校郭冬红校长、教育信息中心张明主任一起到信息中心视频会议室与教师们进行了远程互动交流。通过网络课堂的方式,实时互动的直播课堂,让更多的教师获得了学习机会,提升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能力,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到优秀教师的课程资源,逐步向教育质量均衡迈进。
培训促应用,竞赛促提升
为了促进课例室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信息中心以市区各种竞赛为抓手,将课例室的应用与市区竞赛活动进行整合,取得了较好效果。在“第九届全国中小学创新(互动)课堂教学实践观摩活动”中,城关小学陈博老师、琉璃河中心校赵雅平老师的语文课获全国二等奖。在“第十四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NOC)”决赛阶段,我区10名教师分别参加了教学实践评优、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评优两个竞赛项目的决赛。经过4天的激烈角逐,河北镇中心幼儿园崔朕老师获一等奖,河北镇中心幼儿园陈晓佳等6人获二等奖,3人获三等奖。在“北京市第十七届中小学师生电脑作品评选活动”中,我区获得优秀组织奖,在此次评选活动中我区共有104件师生作品获奖。
主动与区教研部门沟通合作,形成助推课例室深度应用的合力
“一个人走会走得很快,一群人走会走得很远”,我们积极主动与区教师进修学校沟通合作。信息中心应邀对进修学校中小教研的干部教师进行了区教委视频会议系统及课例室应用的技术培训。通过培训,教研员们初步掌握了视频会议系统的基本操作,了解了学校课例室的功能及应用,对区教委视频会议系统及课例室的推广应用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培训受到了教研员们的普遍欢迎,借助教研部门的优势,推进了课例室在全区教研活动的广泛应用,克服了信息中心“单打独斗”的被动局面。
在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中,建设是保障、管理是关键、培训是前提、研究是动力、应用是核心,只有做好这些工作,才能真正实现以教育的信息化促进教育的现代化。
(作者单位:北京市房山区教育信息中心)
整体规划,把好产品“准入关”,逐步建设和稳步推进
在实践中,我们调研了多家课例室生产厂家,了解相关公司的产品技术特点和亮点,深入分析产品的成熟案例,横向纵向比较产品的优势特点。根据我区学校的实际情况,第一批10所课例室建设确立了奥威亚的录播教室产品,在后续的四批45所学校的课例教室建设中,通过考察选取了奥威亚、中庆和翰博尔等厂家产品。在遴选产品过程中,信息中心关注产品的优势特点,引进了课例室厂商和集成商的优势产品与合作服务的竞争机制,促进了产品研发的可持续发展,提升了集成商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意识。在硬件建设上,我们不盲目跟从建设之风,不盲目追求高大上的流行产品,有全面且个性化的思考,紧紧围绕区情,挖掘建设背后的教育意义。
信息化的硬件建设能够做到一蹴而就,但应用的效果则是由领导意识、学校信息化环境和师生应用技能等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因此,在课例室建设中,信息中心采取分批建设的推进形式。如首批课例室建设的10所学校,信息化水平较高,并有学校信息化发展规划,师生信息化应用热情高。在应用中能够初步探索出适合区情的特色,快速发现建设与应用中的不足之处,为下批课例室改进建设提供依据。同时又能够以点带面,以个别应用带动全区对课例室建设的需求热情,调动其他学校内在需求和主动应用意识,更好地发挥课例室建设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根据发展需求,2016年信息中心投资600万,在60所学校课例教室建设基础上,搭建了区域平台视频互动系统,逐步实现校际间的资源共享与互动交流,达到区域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现在,课例室建设已经基本覆盖全区学校。
区域课题引领,校级特色推进,有效促進课例室的建设与应用
为了将课例室的建设应用与教研科研进行整合,促进建设和应用的规范化、科学化和可持续发展,2014年10月,信息中心申请将《基于课例教室建设的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研究》课题纳入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科研重点规划课题《网络条件下区域间校际协作与互动策应的研究》的子课题。2015年3月该课题被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正式立项。目前,我区学校已有43所参加了课题的研究,其中小学22所,中学21所。研究内容涉及课例室管理机制建设、教师专业发展、课堂教学整合、校际资源建设、校本教研、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提升、远程教研直播功能等方面。
在课题立项以后,为保证课题研究的科学性,信息中心还积极与区进修学校科研部门沟通协作,取得区课题主管部门业务支持和指导。今年2月,房山区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进修学校科研室将43所学校的课例室研究课题立项为房山区“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并为各校核发了课题批准号,进一步保证了课题研究的延续性,为课例室的进一步应用实践提供了保证。
探索网络互动教研新模式
基于房山区是远郊区县的特点,学校之间的互动交流,尤其是山区学校和直属学校之间通过课例室开展视频互动交流的需求增多。在硬件建设尤其是区域视频互动平台的建设初步完成、学校掌握课例室功能应用,教师专业发展,师生信息素养提升等条件下,围绕房山区教委提出在全区逐步实现教育质量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的需求,满足符合区域特色的远程网络互动教研的需求,我们在2015年下半年开展了在农村小学、山区小学与城镇小学的视频互动直播教研活动,探索在课例室环境下的视频直播互动教研模式。
2016年10月,信息中心与进修学校小教研英语组一起在北京小学长阳分校进行了“基于远程互动环境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小学五年级英语会话教学研讨活动”。教师们在课例室观看了由北京小学长阳分校隗新宇老师执教的一节英语课,其他学校老师可以通过视频直播平台在本校收看并及时分享自己对课程的理解。在远程视频互动环节,教委顾成强主任带领北京教育学院领导、进修学校郭冬红校长、教育信息中心张明主任一起到信息中心视频会议室与教师们进行了远程互动交流。通过网络课堂的方式,实时互动的直播课堂,让更多的教师获得了学习机会,提升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能力,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到优秀教师的课程资源,逐步向教育质量均衡迈进。
培训促应用,竞赛促提升
为了促进课例室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信息中心以市区各种竞赛为抓手,将课例室的应用与市区竞赛活动进行整合,取得了较好效果。在“第九届全国中小学创新(互动)课堂教学实践观摩活动”中,城关小学陈博老师、琉璃河中心校赵雅平老师的语文课获全国二等奖。在“第十四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NOC)”决赛阶段,我区10名教师分别参加了教学实践评优、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评优两个竞赛项目的决赛。经过4天的激烈角逐,河北镇中心幼儿园崔朕老师获一等奖,河北镇中心幼儿园陈晓佳等6人获二等奖,3人获三等奖。在“北京市第十七届中小学师生电脑作品评选活动”中,我区获得优秀组织奖,在此次评选活动中我区共有104件师生作品获奖。
主动与区教研部门沟通合作,形成助推课例室深度应用的合力
“一个人走会走得很快,一群人走会走得很远”,我们积极主动与区教师进修学校沟通合作。信息中心应邀对进修学校中小教研的干部教师进行了区教委视频会议系统及课例室应用的技术培训。通过培训,教研员们初步掌握了视频会议系统的基本操作,了解了学校课例室的功能及应用,对区教委视频会议系统及课例室的推广应用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培训受到了教研员们的普遍欢迎,借助教研部门的优势,推进了课例室在全区教研活动的广泛应用,克服了信息中心“单打独斗”的被动局面。
在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中,建设是保障、管理是关键、培训是前提、研究是动力、应用是核心,只有做好这些工作,才能真正实现以教育的信息化促进教育的现代化。
(作者单位:北京市房山区教育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