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人总是错误理解婴儿,刚出生的婴儿已经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完整的机体,1岁之前是人类一生中具有最高学习能力的阶段,只需要给孩子适当相应的刺激,他就能很好的学习,当然绝不是填鸭式的学习,而是启发式的,需要孩子亲自参与的学习。
陈雪莉(Shelly Chan)是美国之家的创始人之一,她出生在一个教育世家,六十多代人都在做教育行业,小时候的教育熏陶让她也毅然走上从事教育行业这条路,从美国Harcourt的教育顾问到美国之家创始人,每一步都走得艰辛又充满希望。
学校建立之初,她走访了国内很多的培训机构、幼儿园,现实情况令她担忧,“很多幼儿园连一本教材都没有就一直在上课,那究竟教育体系是什么?”很多朋友得知她想要开办一所全英文幼儿园之后,都劝说她放弃,由于她坚持采用美国进口的通用教材,其教学成本会比普通幼儿园都要高,而她推行的美国教育方式在她刚回国的时候也无法受到人们的重视,在一次推广课上,当Shelly向家长提及为了孩子能更好面对、适应几十年后的世界,从现在起需要立体的、全方位的让孩子接触完整的教育体系,而家长给她的反馈是:“教材这么贵?现在都学新概念、剑桥英语,未来世界的事和我们有什么关系?我们的孩子要考试。”
面对这些困难,她并没有放弃,既然教育观念家长无法接受,她决定先从1个孩子开始,让他亲身体验这种立体的教育方式,1年以后,这个小孩在同龄孩子中的表现令大家惊讶,口碑慢慢在朋友中传播,申请来入学的小孩也越来越多。
谈到幼教的重点核心,她告诉记者:所有家长都应该意识到,小BABY在妈妈肚子里就开始锻炼自己的吸收能力,只不过那时吸收的是“养分”,出生之后,他就能将这个能力转化为学习能力,在长大的过程中,是否给予他足够的培养,他都会连续不断的成长,幼教过程既复杂,又需要持续性。国外在幼教方面的研究不仅早于中国很多年,其细分也相当复杂:他们更愿意让小孩从落地开始就接触各种各样的影响,如锻炼五大感官、音乐艺术、数字科学等,只需要给孩子适当相应的刺激,他就能很好的学习,当然绝不是填鸭式的学习,而是启发式的,需要孩子亲自参与的学习。
幼教是人类成功的第一步
好的幼教,需要真正懂得孩子,如孩子的本能、与孩子的沟通方式以及适当的感官刺激等,大人需要慎重注意教育孩子的方法是否科学,举个例子,如果把一个刚出生的孩子放在暗室中6个月,不让他接触阳光,6个月之后,他的视觉能力将永久消失。同样的,在孩子的幼教期就需要让孩子经历各种各样的感受,帮助他身体、生理进一步成熟,这方面,只有家长才有能力给予,孩子需要的东西很全面,而不是单指几个方面。
大人总是错误理解婴儿,刚出生的婴儿已经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完整的机体,1岁之前是人类一生中具有最高学习能力的阶段,孩子不说话是因为他的语言积累还不足够,他通过自身对各种语言的不断吸收、学习,当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他就会开口说话,而这种特性,也只会发生在人类身上。
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
孩子从一生下来,就要把他当朋友对待,无论和他说话,还是互动,一定不能居高临下。例如很多家长在对待孩子时,总是采取高压、强制或条件交换的方式命令孩子做各种各样的事。甚至把自身未达成的愿望转嫁到孩子身上,这样做,只会让孩子远离家长,今后即使遇到需要帮助的问题,他们也不会和家长说,即便家长知道他们的需求很可能也不懂得如何去帮助孩子。家长让孩子自由的选择兴趣爱好才能让孩子自由发挥才能,培养、锻炼自己的各种能力,如果家长一切都安排好了,孩子还会有什么兴趣去探索人生?而当有一天家长没有能力给予帮助时,孩子又将如何面对现实?
培养孩子,从给足他尊重开始,让他有时间自己去思考,去判断,去选择,千万不要以为孩子真的什么都不懂,他们只是不说。
不要剥夺孩子感受外界的机会
很多父母总是害怕孩子受到外界的干扰而受伤害,须不知这些看似“无微不至”的关爱才是真正需要停止的影响。比如下雨,家长第一时间做的,普遍都是叫孩子回家、不要被淋雨、防止感冒。尽管这些很重要也是事实,但是,却无形中剥夺了孩子感受自然的权利。这时,家长应该引导孩子抓住机会学习观察:如天上的乌云是什么样子,乌云来了之后,是不是风会变很大,下雨的时候,雨落在手掌上是什么感觉,落在植物上又有什么现象,有没有特别的声音等等,如此这般很多宝贵的机会都被家长浪费了,长此以往,孩子对自然的感受不仅陌生,甚至会害怕。另外,不要怕孩子饿了、渴了。如果不让孩子体会这种感受,即便他学会说话,很可能也无法感知自己身体状态,因为他从小到大一直依赖家长主动给他提供食物和水,自己根本不需要也不会考虑这些,而他相应的感官发育也会比较迟钝。
别让隔代教育干扰到孩子的成长
在中国,大多数家庭都是四个人伺候一个孩子,即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一起照顾一个小孩。一天24个小时,除了睡觉的8个小时,在其他16个小时里孩子都处于家长的高度关注下。如果有一天,爸爸妈妈决定送孩子去参加每天一小时的亲子教育,在那种坏境下,孩子虽然会从不知所措到很快适应,一旦回到家中,所有的学习都将白费,这就是为什么家长需要适当给孩子自由、适当放手的原因。
长辈和直系家长通常更愿意用语言把可能出现的危险结果告诉给孩子而不是让孩子去体验、观察、主动分析再做出判断,虽然出发点是好的,实际上大人在不断向孩子传达各种负面情绪,这样将导致孩子缺乏思考、性格怯懦。
别被孩子的哭声打倒
孩子还不会说话时,很多家长只对孩子的哭声敏感,孩子一哭,就抱着他哄哄他,然而,频繁的安抚会让孩子错误的将主要沟通方式锁定在“哭”上,随着他不断的成长,即使到了幼儿园,他还会延续这种行为,甚至哭闹不止以求达到自己想要的目的。
其实,家长完全可以在很小的时候尝试与孩子交流,越早与他说话,就越能锻炼他的表达能力,如果能让小孩很早学会用语言表达情感,这对他的帮助将伴随一身。无论是思路的清晰度、语言组织能力,很早学会说话的孩子通常要比晚说话的孩子优秀一些。而提早开口说话,还能让孩子自主的、广泛的接收外界信息,刺激身体机理的全面发育。
如果孩子已经养成这种哭闹的习惯,家长采取的引导方式也需要特别注意,可以尝试通过身边的紧贴孩子生活的事物进行举例,这样孩子通常比较容易弄明白从而接受家长的引导,纠正坏习惯,同时,大人也需要统一原则,即使他哭,也不做任何妥协,让孩子体会到即使哭闹也无法得到的感受,纠正才能成功。
和孩子一起成长,学会双向思维
通常,很多无法和孩子顺利长时间聊天的家长都有同样的问题:他们既不知道孩子的世界流行什么,对孩子感兴趣的东西或事物也不屑一顾。
首先,孩子在不断的成长,如果家长不懂得自我成长,比如孩子6岁了却还拿2岁时的交流方式教育孩子,如何能获得孩子的信任?即使孩子不认为你落后于他也提不起和家长交流的兴趣;其次,家长与孩子的交流绝对是双向的,在美国,很多妈妈为孩子购买书籍时,总会自己先读完一遍,这样在孩子看完之后,既能及时与孩子讨论书中的情节或是观点,还能更好的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这样的父母,孩子一定更喜欢,因为她所展现的姿态告诉孩子:嘿,你的世界我真的很懂,如果你有任何烦恼,说给我听,我能帮你解决。
在孩子的眼中,只有你先对他喜欢的东西感兴趣并投入精力,他才会对你所说的道理感兴趣从而接受,双向思维,绝对不能忽视。
建立清晰的原则,绝不接受孩子的交换条件
谈到生活原则,Shelly提到自己的大儿子David。他现正读完高中,下个月她就要赴美参加儿子的毕业典礼。儿子的优秀的学业以及全面的课余表现很令Shelly自豪,即便如此优秀,Shelly和老公也从不放纵儿子的行为,并尽量做到言行一致。
她儿子很喜欢骑单车,一次爸爸给他买了一部山地车并告诉他不能骑上公路,儿子非常高兴,骑着车就出门了。孩子玩起来总是容易忘记原则,骑着骑着David就上了公路,爸爸知道后并没生气,只是给予他警告,而David也向爸爸保证绝不再犯;第二天,他又犯了同样的错误,这次爸爸决定给他停骑一天作为惩罚,儿子很无奈,仍在苦苦哀求并再三保证绝不会有下次,对于儿子的纠缠,爸爸做出了停骑一周的决定,并告诉他,之前停骑一天,是对他第二次犯错的惩罚,现在停骑一周,是对他继续纠缠不守原则的惩罚,你还要继续耍赖吗?儿子这时终于沉默并深深感受到家长对原则的坚持力度,从那以后,凡是和儿子提前沟通过的原则,David从未打破过。
幼教中同样如此,孩子总希望通过各种条件与家长周旋从而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但家长一定要避免与孩子进行类似的博弈,只要孩子开始讲条件,你唯一要做的就是加大惩罚,绝不让步,也不参与任何条件交换,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让孩子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和家长的主要出发点,而不是用逃避问题来跳过重点,只有孩子感到家长对问题的重视,他才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所在,懂得安全的重要性,今后的行为才会让大人放心。
陈雪莉(Shelly Chan)是美国之家的创始人之一,她出生在一个教育世家,六十多代人都在做教育行业,小时候的教育熏陶让她也毅然走上从事教育行业这条路,从美国Harcourt的教育顾问到美国之家创始人,每一步都走得艰辛又充满希望。
学校建立之初,她走访了国内很多的培训机构、幼儿园,现实情况令她担忧,“很多幼儿园连一本教材都没有就一直在上课,那究竟教育体系是什么?”很多朋友得知她想要开办一所全英文幼儿园之后,都劝说她放弃,由于她坚持采用美国进口的通用教材,其教学成本会比普通幼儿园都要高,而她推行的美国教育方式在她刚回国的时候也无法受到人们的重视,在一次推广课上,当Shelly向家长提及为了孩子能更好面对、适应几十年后的世界,从现在起需要立体的、全方位的让孩子接触完整的教育体系,而家长给她的反馈是:“教材这么贵?现在都学新概念、剑桥英语,未来世界的事和我们有什么关系?我们的孩子要考试。”
面对这些困难,她并没有放弃,既然教育观念家长无法接受,她决定先从1个孩子开始,让他亲身体验这种立体的教育方式,1年以后,这个小孩在同龄孩子中的表现令大家惊讶,口碑慢慢在朋友中传播,申请来入学的小孩也越来越多。
谈到幼教的重点核心,她告诉记者:所有家长都应该意识到,小BABY在妈妈肚子里就开始锻炼自己的吸收能力,只不过那时吸收的是“养分”,出生之后,他就能将这个能力转化为学习能力,在长大的过程中,是否给予他足够的培养,他都会连续不断的成长,幼教过程既复杂,又需要持续性。国外在幼教方面的研究不仅早于中国很多年,其细分也相当复杂:他们更愿意让小孩从落地开始就接触各种各样的影响,如锻炼五大感官、音乐艺术、数字科学等,只需要给孩子适当相应的刺激,他就能很好的学习,当然绝不是填鸭式的学习,而是启发式的,需要孩子亲自参与的学习。
幼教是人类成功的第一步
好的幼教,需要真正懂得孩子,如孩子的本能、与孩子的沟通方式以及适当的感官刺激等,大人需要慎重注意教育孩子的方法是否科学,举个例子,如果把一个刚出生的孩子放在暗室中6个月,不让他接触阳光,6个月之后,他的视觉能力将永久消失。同样的,在孩子的幼教期就需要让孩子经历各种各样的感受,帮助他身体、生理进一步成熟,这方面,只有家长才有能力给予,孩子需要的东西很全面,而不是单指几个方面。
大人总是错误理解婴儿,刚出生的婴儿已经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完整的机体,1岁之前是人类一生中具有最高学习能力的阶段,孩子不说话是因为他的语言积累还不足够,他通过自身对各种语言的不断吸收、学习,当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他就会开口说话,而这种特性,也只会发生在人类身上。
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
孩子从一生下来,就要把他当朋友对待,无论和他说话,还是互动,一定不能居高临下。例如很多家长在对待孩子时,总是采取高压、强制或条件交换的方式命令孩子做各种各样的事。甚至把自身未达成的愿望转嫁到孩子身上,这样做,只会让孩子远离家长,今后即使遇到需要帮助的问题,他们也不会和家长说,即便家长知道他们的需求很可能也不懂得如何去帮助孩子。家长让孩子自由的选择兴趣爱好才能让孩子自由发挥才能,培养、锻炼自己的各种能力,如果家长一切都安排好了,孩子还会有什么兴趣去探索人生?而当有一天家长没有能力给予帮助时,孩子又将如何面对现实?
培养孩子,从给足他尊重开始,让他有时间自己去思考,去判断,去选择,千万不要以为孩子真的什么都不懂,他们只是不说。
不要剥夺孩子感受外界的机会
很多父母总是害怕孩子受到外界的干扰而受伤害,须不知这些看似“无微不至”的关爱才是真正需要停止的影响。比如下雨,家长第一时间做的,普遍都是叫孩子回家、不要被淋雨、防止感冒。尽管这些很重要也是事实,但是,却无形中剥夺了孩子感受自然的权利。这时,家长应该引导孩子抓住机会学习观察:如天上的乌云是什么样子,乌云来了之后,是不是风会变很大,下雨的时候,雨落在手掌上是什么感觉,落在植物上又有什么现象,有没有特别的声音等等,如此这般很多宝贵的机会都被家长浪费了,长此以往,孩子对自然的感受不仅陌生,甚至会害怕。另外,不要怕孩子饿了、渴了。如果不让孩子体会这种感受,即便他学会说话,很可能也无法感知自己身体状态,因为他从小到大一直依赖家长主动给他提供食物和水,自己根本不需要也不会考虑这些,而他相应的感官发育也会比较迟钝。
别让隔代教育干扰到孩子的成长
在中国,大多数家庭都是四个人伺候一个孩子,即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一起照顾一个小孩。一天24个小时,除了睡觉的8个小时,在其他16个小时里孩子都处于家长的高度关注下。如果有一天,爸爸妈妈决定送孩子去参加每天一小时的亲子教育,在那种坏境下,孩子虽然会从不知所措到很快适应,一旦回到家中,所有的学习都将白费,这就是为什么家长需要适当给孩子自由、适当放手的原因。
长辈和直系家长通常更愿意用语言把可能出现的危险结果告诉给孩子而不是让孩子去体验、观察、主动分析再做出判断,虽然出发点是好的,实际上大人在不断向孩子传达各种负面情绪,这样将导致孩子缺乏思考、性格怯懦。
别被孩子的哭声打倒
孩子还不会说话时,很多家长只对孩子的哭声敏感,孩子一哭,就抱着他哄哄他,然而,频繁的安抚会让孩子错误的将主要沟通方式锁定在“哭”上,随着他不断的成长,即使到了幼儿园,他还会延续这种行为,甚至哭闹不止以求达到自己想要的目的。
其实,家长完全可以在很小的时候尝试与孩子交流,越早与他说话,就越能锻炼他的表达能力,如果能让小孩很早学会用语言表达情感,这对他的帮助将伴随一身。无论是思路的清晰度、语言组织能力,很早学会说话的孩子通常要比晚说话的孩子优秀一些。而提早开口说话,还能让孩子自主的、广泛的接收外界信息,刺激身体机理的全面发育。
如果孩子已经养成这种哭闹的习惯,家长采取的引导方式也需要特别注意,可以尝试通过身边的紧贴孩子生活的事物进行举例,这样孩子通常比较容易弄明白从而接受家长的引导,纠正坏习惯,同时,大人也需要统一原则,即使他哭,也不做任何妥协,让孩子体会到即使哭闹也无法得到的感受,纠正才能成功。
和孩子一起成长,学会双向思维
通常,很多无法和孩子顺利长时间聊天的家长都有同样的问题:他们既不知道孩子的世界流行什么,对孩子感兴趣的东西或事物也不屑一顾。
首先,孩子在不断的成长,如果家长不懂得自我成长,比如孩子6岁了却还拿2岁时的交流方式教育孩子,如何能获得孩子的信任?即使孩子不认为你落后于他也提不起和家长交流的兴趣;其次,家长与孩子的交流绝对是双向的,在美国,很多妈妈为孩子购买书籍时,总会自己先读完一遍,这样在孩子看完之后,既能及时与孩子讨论书中的情节或是观点,还能更好的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这样的父母,孩子一定更喜欢,因为她所展现的姿态告诉孩子:嘿,你的世界我真的很懂,如果你有任何烦恼,说给我听,我能帮你解决。
在孩子的眼中,只有你先对他喜欢的东西感兴趣并投入精力,他才会对你所说的道理感兴趣从而接受,双向思维,绝对不能忽视。
建立清晰的原则,绝不接受孩子的交换条件
谈到生活原则,Shelly提到自己的大儿子David。他现正读完高中,下个月她就要赴美参加儿子的毕业典礼。儿子的优秀的学业以及全面的课余表现很令Shelly自豪,即便如此优秀,Shelly和老公也从不放纵儿子的行为,并尽量做到言行一致。
她儿子很喜欢骑单车,一次爸爸给他买了一部山地车并告诉他不能骑上公路,儿子非常高兴,骑着车就出门了。孩子玩起来总是容易忘记原则,骑着骑着David就上了公路,爸爸知道后并没生气,只是给予他警告,而David也向爸爸保证绝不再犯;第二天,他又犯了同样的错误,这次爸爸决定给他停骑一天作为惩罚,儿子很无奈,仍在苦苦哀求并再三保证绝不会有下次,对于儿子的纠缠,爸爸做出了停骑一周的决定,并告诉他,之前停骑一天,是对他第二次犯错的惩罚,现在停骑一周,是对他继续纠缠不守原则的惩罚,你还要继续耍赖吗?儿子这时终于沉默并深深感受到家长对原则的坚持力度,从那以后,凡是和儿子提前沟通过的原则,David从未打破过。
幼教中同样如此,孩子总希望通过各种条件与家长周旋从而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但家长一定要避免与孩子进行类似的博弈,只要孩子开始讲条件,你唯一要做的就是加大惩罚,绝不让步,也不参与任何条件交换,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让孩子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和家长的主要出发点,而不是用逃避问题来跳过重点,只有孩子感到家长对问题的重视,他才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所在,懂得安全的重要性,今后的行为才会让大人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