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传统农业区,大力种植优良牧草和饲料作物发展养殖业,对于推动耗粮型畜牧业向节粮型畜牧业转变,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建立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降低养殖成本,增加养殖效益,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因此,做好牧草栽培,大力发展种草养畜是养殖增效的重要途径。现就牧草栽培技术作如下探讨:
一、牧草品种的选择
要根据海拔的高低、土壤的特性、种植的用途等选择不同的种子。
二、播种材料及土壤耕作准备
(一)播种材料播种牧草时要备好种子材料
如粒种、果实、块根、块茎等。种子要求纯净度高,粒大饱满,整齐一致,生命力强,健康而无病虫害。休眠的种子需要打破休眠。禾本科种子芒多则需去芒,豆科牧草需要时应进行根瘤菌接种。
栽培牧草的病虫害多由牧草传播,所以种子播前还需要消毒处理。苜蓿等牧草的菌核病、冤丝子病以及禾草的麦角病等,可通过盐水渍选或筛除。豆科草的叶斑病,禾草的根瘤病、赤霉病、秆黑穗病、散黑穗病等,可用1%的石灰水浸种。苜蓿的轮纹病、玉米的干瘤病等可用福尔马林浸种。三叶草的花霉病、禾草的秆黑粉病、豆草的轮纹病等可用菲醌拌种。福美双、萎锈灵等药物也适于拌种。利用温水浸种也可防治很多病害。
(二)土壤耕作凡是种植农作物采用的各种普通措施
在种植牧草时一般都是必要的。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由于牧草种子一般很细小,苗期的生长又很缓慢,所以播种牧草的苗床更应精耕细作,施足底肥,以利促苗。同时,在苗期可能侵染的杂草,应尽量消灭在播种之前。
三、播种时间
播种时间可分为春播、夏播和秋播,具体确定在什么时候播种,主要根据温度、水分、牧草的生物学特性、田间杂草危害程度和利用目的等因素而定。一般而言,当土壤温度上升到種子发芽所需要的最低温度,天气好,杂草少,病虫害危害轻的时期播种较适宜。干旱地区主要考虑土壤墒情,寒冷地区重点考虑牧草的越冬性。
四、播种量
一般粒大种子播种量多于粒小种子;饲用牧草地播种量多于种用牧草地;撒播的用种量多于条播的用种量;条播的用种量多于穴播的用种量;单播用种量多于套播用种量;早春气温低或干旱地区播种,播量应高于早春气温回升快或湿润地区;种子质量差、土壤条件不好的情况下,均应加大播种量等。
五、播种方法有条播、撒播、带肥播种和犁沟播种等方法
(一)条播
每隔一定距离将种子播种成行,并随播随覆土的播种方法。湿润地区或有灌溉条件的地区,行距一般25~30cm左右;在干旱条件下,通常采用15~20cm的行距。收种用草地行距一般40~90cm。
(二)撒播
把种子均匀撒在土壤表面,然后轻耙覆土。寒冷地区可在冬季把种子撒在地面不覆土,借助结冻和融化的自然作用把种子埋入土中。撒播时,颗粒小的种子一般加一定量的土或草木灰混合均匀后进行播种,使得播撒的种子更加均匀。
(三)带肥播种
在播种时,把肥料施于种子下面,施肥深度一般在播种深度以下4~6cm处,主要是施磷肥。
(四)犁沟播种
可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地表干土层较厚的情况下采用。方法是使用机械、畜力或人力开沟,将种子撒在犁沟的湿润土层上,犁沟不耙平,待当年牧草收割或生长季结束后,再用把耙平。高寒地区也可用这种方法播种,以提高牧草的越冬率。
播种深度由种子大小、土壤的含水量和土壤质地而决定,一般以2~4cm为宜。沙质土壤小粒种子播深2cm左右,大粒种子3~4cm为宜。黏壤土1.5~2cm,土壤越黏则播深越浅。
六、牧草混播
豆科牧草和禾本科牧草混播是常见的混播方式。选择混播成员应充分考虑经济利用目的及不同利用状况下混播成员的变化。牧草的寿命、分蘖(分枝)特性及株丛的形状与混播成员的选择有密切关系,这方面的基本内容前面已有介绍,下面重点介绍混播的基本方法:
同行播种:各种牧草播种于一行,行距15cm。
交叉播种:一种或数种牧草与另一种或另几种牧草垂直方向播种。
间条播:3种以上牧草播种时,每种牧草相间条播。
宽窄行相应播种:15cm窄行与30cm宽行相间条播。
撒条播:条播与撒播相结合。
七、保护播种
在种植多年生牧草时,为了减少杂草对牧草幼苗的危害,提高播种当年单位面积的收获量,同时防止水土流失,经常把牧草播种在一年生作物之下,这种播种形式叫作保护播种,一年生作物则称作保护作物。保护作物一般应分蘖少、成熟早,最初发育速度比牧草慢。生产中要全部满足这些条件是不容易的,但选择保护作物必须充分考虑这些条件。小麦、大麦、燕麦、豌豆、苏丹草、谷子、玉米、高粱、大豆等都可做为保护作物。牧草种类、地区类别、土壤状况、生产条件、经济利用等因素决定了保护作物的选择,同时也决定可否采取保护播种。因为保护作物会严重影响牧草头1~2年的生长,特别是在干旱地区影响最明显,所以进行保护播种应综合各方面因素。
保护播种的基本方法有保护作物和多年生牧草之间的条播、交叉播种、间行条播等,间行条播的优越性较大。
为了减轻作物对牧草的抑制作用,作物应及时收割,最好在入冬前给牧草留出1个月以上的单独生长时间。如果因施肥或气候等原因,保护作物生长过于繁茂,可以全部或部分割掉。有些牧草生长第2年发育仍然缓慢,因此必须加强除杂管理是不容忽视的措施。
一、牧草品种的选择
要根据海拔的高低、土壤的特性、种植的用途等选择不同的种子。
二、播种材料及土壤耕作准备
(一)播种材料播种牧草时要备好种子材料
如粒种、果实、块根、块茎等。种子要求纯净度高,粒大饱满,整齐一致,生命力强,健康而无病虫害。休眠的种子需要打破休眠。禾本科种子芒多则需去芒,豆科牧草需要时应进行根瘤菌接种。
栽培牧草的病虫害多由牧草传播,所以种子播前还需要消毒处理。苜蓿等牧草的菌核病、冤丝子病以及禾草的麦角病等,可通过盐水渍选或筛除。豆科草的叶斑病,禾草的根瘤病、赤霉病、秆黑穗病、散黑穗病等,可用1%的石灰水浸种。苜蓿的轮纹病、玉米的干瘤病等可用福尔马林浸种。三叶草的花霉病、禾草的秆黑粉病、豆草的轮纹病等可用菲醌拌种。福美双、萎锈灵等药物也适于拌种。利用温水浸种也可防治很多病害。
(二)土壤耕作凡是种植农作物采用的各种普通措施
在种植牧草时一般都是必要的。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由于牧草种子一般很细小,苗期的生长又很缓慢,所以播种牧草的苗床更应精耕细作,施足底肥,以利促苗。同时,在苗期可能侵染的杂草,应尽量消灭在播种之前。
三、播种时间
播种时间可分为春播、夏播和秋播,具体确定在什么时候播种,主要根据温度、水分、牧草的生物学特性、田间杂草危害程度和利用目的等因素而定。一般而言,当土壤温度上升到種子发芽所需要的最低温度,天气好,杂草少,病虫害危害轻的时期播种较适宜。干旱地区主要考虑土壤墒情,寒冷地区重点考虑牧草的越冬性。
四、播种量
一般粒大种子播种量多于粒小种子;饲用牧草地播种量多于种用牧草地;撒播的用种量多于条播的用种量;条播的用种量多于穴播的用种量;单播用种量多于套播用种量;早春气温低或干旱地区播种,播量应高于早春气温回升快或湿润地区;种子质量差、土壤条件不好的情况下,均应加大播种量等。
五、播种方法有条播、撒播、带肥播种和犁沟播种等方法
(一)条播
每隔一定距离将种子播种成行,并随播随覆土的播种方法。湿润地区或有灌溉条件的地区,行距一般25~30cm左右;在干旱条件下,通常采用15~20cm的行距。收种用草地行距一般40~90cm。
(二)撒播
把种子均匀撒在土壤表面,然后轻耙覆土。寒冷地区可在冬季把种子撒在地面不覆土,借助结冻和融化的自然作用把种子埋入土中。撒播时,颗粒小的种子一般加一定量的土或草木灰混合均匀后进行播种,使得播撒的种子更加均匀。
(三)带肥播种
在播种时,把肥料施于种子下面,施肥深度一般在播种深度以下4~6cm处,主要是施磷肥。
(四)犁沟播种
可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地表干土层较厚的情况下采用。方法是使用机械、畜力或人力开沟,将种子撒在犁沟的湿润土层上,犁沟不耙平,待当年牧草收割或生长季结束后,再用把耙平。高寒地区也可用这种方法播种,以提高牧草的越冬率。
播种深度由种子大小、土壤的含水量和土壤质地而决定,一般以2~4cm为宜。沙质土壤小粒种子播深2cm左右,大粒种子3~4cm为宜。黏壤土1.5~2cm,土壤越黏则播深越浅。
六、牧草混播
豆科牧草和禾本科牧草混播是常见的混播方式。选择混播成员应充分考虑经济利用目的及不同利用状况下混播成员的变化。牧草的寿命、分蘖(分枝)特性及株丛的形状与混播成员的选择有密切关系,这方面的基本内容前面已有介绍,下面重点介绍混播的基本方法:
同行播种:各种牧草播种于一行,行距15cm。
交叉播种:一种或数种牧草与另一种或另几种牧草垂直方向播种。
间条播:3种以上牧草播种时,每种牧草相间条播。
宽窄行相应播种:15cm窄行与30cm宽行相间条播。
撒条播:条播与撒播相结合。
七、保护播种
在种植多年生牧草时,为了减少杂草对牧草幼苗的危害,提高播种当年单位面积的收获量,同时防止水土流失,经常把牧草播种在一年生作物之下,这种播种形式叫作保护播种,一年生作物则称作保护作物。保护作物一般应分蘖少、成熟早,最初发育速度比牧草慢。生产中要全部满足这些条件是不容易的,但选择保护作物必须充分考虑这些条件。小麦、大麦、燕麦、豌豆、苏丹草、谷子、玉米、高粱、大豆等都可做为保护作物。牧草种类、地区类别、土壤状况、生产条件、经济利用等因素决定了保护作物的选择,同时也决定可否采取保护播种。因为保护作物会严重影响牧草头1~2年的生长,特别是在干旱地区影响最明显,所以进行保护播种应综合各方面因素。
保护播种的基本方法有保护作物和多年生牧草之间的条播、交叉播种、间行条播等,间行条播的优越性较大。
为了减轻作物对牧草的抑制作用,作物应及时收割,最好在入冬前给牧草留出1个月以上的单独生长时间。如果因施肥或气候等原因,保护作物生长过于繁茂,可以全部或部分割掉。有些牧草生长第2年发育仍然缓慢,因此必须加强除杂管理是不容忽视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