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体制的改革,已迫切要求学校体育更新观念,从传统模式的教学,转变为着眼于健身为目标。因此高职体育教学健身目标应使学生有足够的活动时间和适当增加强度,从而达到健身的目的。
【关键词】体育教育 体育教学 高职体育 健身目标 体育能力
近几年来,高职体育教学内容和形式与普通高校没有根本区别,所采用的教材和教学形式基本一致,都是以传统的竞技项目为主。由于这类学生在大学的时间比较短,一般2—3年,因此体育课的实际教学时间是普通高校大学生的一半;从培养目标看,这类学生的培养方向是具有实际操作能力并具备较高水平的实用型人才。根据这一特性,体育课的教学形式应围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培养造就具备健康体魄的人才资源,为全民健身培养带头人的总体方向进行体育教育。使他们成为具有专业文化知识,具有强壮体魄和健康心理素质的新型人才。本文针对以上论述对高职体育教学与健身目标的构建做以探讨。
一、高职体育教学课程模式的构建
(一)高职体育课程结构体系
合理的体育课程结构,应把教、学、练统一起来,有利于实现知识、技能传授的教学过程与锻炼、养护的健身过程及体育意识、习惯、能力的培养过程和谐统一。为此,高职体育课程(2年)应包含必修课、选修课、俱乐部活动课等多种类型,以利于实现多元化的教学目标。
必修课:在一年级开设。主要包括健身原理与方法、基础专项课。基础专项课主要是在专项学习过程中,重视发展各运动项目共同需要的基本素质与基本技能,从而构筑学习其它项目的基础。
选修课:在二年级开设。分限选和任选二种。为了给有一定基础或特长的学生提供继续提高的机会,在选修课中开设特长班。
俱乐部活动课,以满足大学生不同的体育需求为主要目的。体育俱乐部分三类:一類以发展学生特长,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为目的;一类以健身、健美、娱乐为目的;一类以体育困难生为对象,以提高其运动素质和体育兴趣为目的。
(二)教学内容的调整
为了达到体育教学的健身目标,需大量削减专门技能的教学,增加一般性体育活动的时间,以扭转运动技术传授为中心的旧内容体系。建立以人为本,重健身,增强体育意识,发展学生个性,培养体育能力,养成锻炼习惯为中心的新的内容体系。自觉运用课堂内所掌握的体育知识和健身方法,指导自己课外参与与锻炼,从而获得终身锻炼及终身受益的能力储备。教学内容的比例为:理论占30%,实践占70%。
(三)教学方法的更新
教学方法的改革主要表现:一是如何把时间更合理地分配给一个活动项目的不同技能部分;二是如何更有效地使学生充分占有课堂活动时间。因此,应用的教学方法要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能够发展学生的个性及培养学生自学、自练、自评能力,如采用“分层选项”教学、“三自”教学、“启发式”教学、“合作式”教学的方法,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学会”为“会学”。在教学过程中,教法选择不仅要考虑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而且还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更要符合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四)教学考核与评价的改革
体育课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成绩考核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单一的终结性评价的做法,应把终结评价和过程评价结合起来。过程评价主要是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努力程度与进步情况,终结评价主要是反映学生达到课程目标的程度。两者的结合,对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习惯和能力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考评标准:学习态度10%+理论知识20%+身体素质20%+运动及时40%+课外活动课(早锻炼和俱乐部)10%。
首先。合理选择考核内容:把学习态度和理论知识列入考核内容。考核内容有代表性;每学期的考核目标4项左右,尽可能把能够反映学生多项能力的项目作为考核内容。
其次,考核方法与评分:技评和评分应把动作规范与效果结合起来;制定评分标准应从实际出发,要与学生体育能力基础为依据,让绝大多数学生通过一定努力能够达到及格标准以上;计算总评成绩应适当降低达标的比重,适当加大技评和学习态度的比重。
第三,评价的方法:要具有导向方法,即为教师和学生指明教与学、学与练、练与得的奋斗目标;激励方法,即使被评价者看到自己的成绩的不足,找到或发现成功与失败的原因;改进方法,即通过及时评价获得教学效果和教育过程的信息,采取及时强化、调节、矫正等措施,使教与学不断得到完善;鉴定方法,即对教学结果进行价值判断。
二、高职学生体育素质健康评价标准的构建
说明:高职学生体育素质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评价:(一)身体形态(外观形态)健康评价。①形态的评价主要通过形态指数公式求得形态指数值来反映学生的身体形态健康状况,揭示学生外观形态的健康程度。②通过标准体重的测量及计算,与学生实际体重的比值减去1的值来反映高职学生形体的肥胖度。如果肥胖度超过1.4,则反映学生形体过于肥胖;如果肥胖度小于0.6,则反映学生形体瘦弱或者极度营养不良,都属于不健康形体。③通过肥胖度极值的评定分为四个等级:首先,健康标准基数为1。a、±10%为正常。即1±10%<或<1±10% b、 ±10.1%--20%为稍胖(稍瘦)。即1±10%<或<1±20% c、±20.1%--25%为偏胖或偏瘦;即1±20%<或<1±30% d、±30%--40%为过胖或过瘦;即1±30%或<1±40%。1±40%以上为肥胖或极度营养不良。④通过握力(肌力)/握力指数=握力/体重(kg)的比值来反映学生身体肌肉发展的状况如何?以及身体发育如何?评价标准分四个级别:比值为90%以上为优秀,即肌肉及骨骼发育状况佳。比值为75%--90%为良好;即肌肉及骨骼发育健康状况良好。比值为25%--75%为合格;即肌肉及骨骼发育健康状况一般。比值为10%--25%为不合格;即肌肉及骨骼发育健康状况极差。通过四个方面的健康指数体系构建,可以反映学生的外部形体健康状态,同时也衡量学生形体健康的唯一标准,体现了健康标准体系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二)建立身体机能健康评价体系(内部机体评价)。①台阶试验测定评价体系。通过台阶试验指数测定来反映心功能的状态,指数越大,心功能越好;指数越小,心功能越差,健康状态越不好。台阶试验指数的测定通过表1的公式计算出来。②心血管功能测定评价体系。心血管机能测定方法:a、测试安静时脉搏。b、上、下台阶的频率是30次/min,按节律连续做3min。c、运动完毕,令受试者立即静坐,测试人员同时开表计时,测试恢复期第2、3、4min前30s脉搏,然后应用台阶指数公式求值。只有通过心血管功能测定与台阶试验测定,可以验证健康体系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三)运动能力成绩的评价体系。(综合素质评价)学生运动能力测定一般都是通过四项素质测定。a、速度素质测定 b、力量素质测定 c、耐力素质测定 d、素质弹跳测定。来反映个体运动能力及肌肉、心血管功能的综合评价。只有建立合理地运动项目,才能对个体健康状态有一个合理的评价。 图表(2)说明:只有建立合理地内、外部机体测定评价标准指标体系,才能全面了解学生的身体机能的状态;才能了解学生身体机能的缺陷;才能有选择、有目的地制定提高身体机能的锻炼计划。合理地构建评价健康体系,可以反映个体健康机能状态,可以了解学生的整体健康状况。
三、目前高职体育教学与健身目标存在的现实问题
(一) 在教学指导思想上存在着偏差。现在高职体育教学还是注重阶段式教学,不同的年级学生所学的运动项目也不同。所有教学都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去学习,仅仅做了表面教学没有深入引导学生向终身体育转变的理念;而健身目标则是强调终身体育教育的理念。
(二) 在教学任务和目标上存在问题。现在许多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目的还是延续原来传统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具有强健身体和学习体育的兴趣,而忽视了体育教学可以培养学生思想、品德、道德、公德、美德的全方位教学目标;而健身目标则强调全面“育人”为主线的多方面转变。
(三) 在课程安排上存在着单一性。高职体育教学仅仅是单一的学科类型与课外活动类型的教学相互脱节、相互独立。失去了体育教学为大众体育服务的意识,从而使学生对大众体育产生了误导;失去了体育教学的最终目的;而健身目标则强调大众体育与体育教学相互依托和相互渗透为目标。
(四) 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存在差异。过去的体育教学注重竞技体育教学,而忽视了全民健身体育的转变;忽视了学生的“育心”教育;忽视了学生保健性体育知识内容的渗透;忽视了对学生针对性的学法指导,忽视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而健身目标则强调全面科学的锻炼意识,重视全面性,忽略片面性,侧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五) 教学质量评价上存在着不同。过去体育教学的评价主要是侧重显在效益定位,而忽视了显在效益与潜在效益评价的转变;而健身目标则强调显在效益与潜在效益评价的转变。
四、解决目前高职体育教学与健身目标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
(1)在教学指导思想上,从只注重学校阶段的体育教育向终身体育教育转变。终身体育教育是新时期体育教育改革的着眼点,体育教师应立足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在激发学生体育兴趣的基础上培养体育个性,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终生受益。
(2)在教学目标上,从健身的单一目标向全面育人的多目标转变。体育的教学目标应从传统的健身的目标向全面育人的多目标不断转变。教学目标的转变,有利于体育教学的不断改革和创新。
(3)在教学任务上,从只强调增强体质向发挥体育的多功能转变。通过体育运动,促进学生体能的完善和发展,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才能真正发挥体育的多功能性。
(4)在课程安排上,从单一的学科类与活动类课程相结合转变。体育课程安排上的多样性,使体育教学变得多元化、科学化,也更加符合体育教育的自身规律。
(5)在教学内容上,变片面重视竞技体育内容的教学为融民族传统体育、地方健身项目和娱乐活动为一体内容的教学;变不重视“育心”教育为积极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变忽视保健性体育知识内容的教学为平时就有意识地进行渗透,为学生终身科学锻炼打下基础。
(6) 教学方法上,变只注重教法研究为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变教师为主体的教;变学生为主体的学。教学方法的多样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学生也从被动的学变成主动的学。
(7) 教学质量评价上,从侧重显在效益的定量测试,向注重显在效益与潜在效益的质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转变。教学评价的多元化,更加符合学生自身特点,也促进了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总之,合理地高职体育课程模式的构建,有利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利于适应当今体育发展的形势,有利于培养学生体育健身目标的实现。只有在优化的课程模式指导下,才能培养出具有适应性、发展性、全面性、综合性的优秀体育学生,才能全面地增强高职学生的综合体育素质,才能达到体育教学的最终目的。只有制定合理地、扎实地有效途径,并且利用完善的课程模式,才能显示出体育教学与学生体育健身目标之间的内在关系,有了完善的课程模式指导,就有可能全面实现学生体育健身素质的提高,最终达到终身体育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玉珍.高职教师需要提高哪些素质[J].中国成人教育,2001(3).
[2]張子沙.对我国高校体育素质教育内容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1,21(1):16-21
[3]王宗平.重健身淡竞技—大学体育教学改革与实践[J].体育科学,2001,21(1):22-25.
[4]黄书怀.体育保健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8-28
[5]张健 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1月 第22卷第6期
【关键词】体育教育 体育教学 高职体育 健身目标 体育能力
近几年来,高职体育教学内容和形式与普通高校没有根本区别,所采用的教材和教学形式基本一致,都是以传统的竞技项目为主。由于这类学生在大学的时间比较短,一般2—3年,因此体育课的实际教学时间是普通高校大学生的一半;从培养目标看,这类学生的培养方向是具有实际操作能力并具备较高水平的实用型人才。根据这一特性,体育课的教学形式应围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培养造就具备健康体魄的人才资源,为全民健身培养带头人的总体方向进行体育教育。使他们成为具有专业文化知识,具有强壮体魄和健康心理素质的新型人才。本文针对以上论述对高职体育教学与健身目标的构建做以探讨。
一、高职体育教学课程模式的构建
(一)高职体育课程结构体系
合理的体育课程结构,应把教、学、练统一起来,有利于实现知识、技能传授的教学过程与锻炼、养护的健身过程及体育意识、习惯、能力的培养过程和谐统一。为此,高职体育课程(2年)应包含必修课、选修课、俱乐部活动课等多种类型,以利于实现多元化的教学目标。
必修课:在一年级开设。主要包括健身原理与方法、基础专项课。基础专项课主要是在专项学习过程中,重视发展各运动项目共同需要的基本素质与基本技能,从而构筑学习其它项目的基础。
选修课:在二年级开设。分限选和任选二种。为了给有一定基础或特长的学生提供继续提高的机会,在选修课中开设特长班。
俱乐部活动课,以满足大学生不同的体育需求为主要目的。体育俱乐部分三类:一類以发展学生特长,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为目的;一类以健身、健美、娱乐为目的;一类以体育困难生为对象,以提高其运动素质和体育兴趣为目的。
(二)教学内容的调整
为了达到体育教学的健身目标,需大量削减专门技能的教学,增加一般性体育活动的时间,以扭转运动技术传授为中心的旧内容体系。建立以人为本,重健身,增强体育意识,发展学生个性,培养体育能力,养成锻炼习惯为中心的新的内容体系。自觉运用课堂内所掌握的体育知识和健身方法,指导自己课外参与与锻炼,从而获得终身锻炼及终身受益的能力储备。教学内容的比例为:理论占30%,实践占70%。
(三)教学方法的更新
教学方法的改革主要表现:一是如何把时间更合理地分配给一个活动项目的不同技能部分;二是如何更有效地使学生充分占有课堂活动时间。因此,应用的教学方法要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能够发展学生的个性及培养学生自学、自练、自评能力,如采用“分层选项”教学、“三自”教学、“启发式”教学、“合作式”教学的方法,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学会”为“会学”。在教学过程中,教法选择不仅要考虑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而且还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更要符合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四)教学考核与评价的改革
体育课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成绩考核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单一的终结性评价的做法,应把终结评价和过程评价结合起来。过程评价主要是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努力程度与进步情况,终结评价主要是反映学生达到课程目标的程度。两者的结合,对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习惯和能力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考评标准:学习态度10%+理论知识20%+身体素质20%+运动及时40%+课外活动课(早锻炼和俱乐部)10%。
首先。合理选择考核内容:把学习态度和理论知识列入考核内容。考核内容有代表性;每学期的考核目标4项左右,尽可能把能够反映学生多项能力的项目作为考核内容。
其次,考核方法与评分:技评和评分应把动作规范与效果结合起来;制定评分标准应从实际出发,要与学生体育能力基础为依据,让绝大多数学生通过一定努力能够达到及格标准以上;计算总评成绩应适当降低达标的比重,适当加大技评和学习态度的比重。
第三,评价的方法:要具有导向方法,即为教师和学生指明教与学、学与练、练与得的奋斗目标;激励方法,即使被评价者看到自己的成绩的不足,找到或发现成功与失败的原因;改进方法,即通过及时评价获得教学效果和教育过程的信息,采取及时强化、调节、矫正等措施,使教与学不断得到完善;鉴定方法,即对教学结果进行价值判断。
二、高职学生体育素质健康评价标准的构建
说明:高职学生体育素质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评价:(一)身体形态(外观形态)健康评价。①形态的评价主要通过形态指数公式求得形态指数值来反映学生的身体形态健康状况,揭示学生外观形态的健康程度。②通过标准体重的测量及计算,与学生实际体重的比值减去1的值来反映高职学生形体的肥胖度。如果肥胖度超过1.4,则反映学生形体过于肥胖;如果肥胖度小于0.6,则反映学生形体瘦弱或者极度营养不良,都属于不健康形体。③通过肥胖度极值的评定分为四个等级:首先,健康标准基数为1。a、±10%为正常。即1±10%<或<1±10% b、 ±10.1%--20%为稍胖(稍瘦)。即1±10%<或<1±20% c、±20.1%--25%为偏胖或偏瘦;即1±20%<或<1±30% d、±30%--40%为过胖或过瘦;即1±30%或<1±40%。1±40%以上为肥胖或极度营养不良。④通过握力(肌力)/握力指数=握力/体重(kg)的比值来反映学生身体肌肉发展的状况如何?以及身体发育如何?评价标准分四个级别:比值为90%以上为优秀,即肌肉及骨骼发育状况佳。比值为75%--90%为良好;即肌肉及骨骼发育健康状况良好。比值为25%--75%为合格;即肌肉及骨骼发育健康状况一般。比值为10%--25%为不合格;即肌肉及骨骼发育健康状况极差。通过四个方面的健康指数体系构建,可以反映学生的外部形体健康状态,同时也衡量学生形体健康的唯一标准,体现了健康标准体系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二)建立身体机能健康评价体系(内部机体评价)。①台阶试验测定评价体系。通过台阶试验指数测定来反映心功能的状态,指数越大,心功能越好;指数越小,心功能越差,健康状态越不好。台阶试验指数的测定通过表1的公式计算出来。②心血管功能测定评价体系。心血管机能测定方法:a、测试安静时脉搏。b、上、下台阶的频率是30次/min,按节律连续做3min。c、运动完毕,令受试者立即静坐,测试人员同时开表计时,测试恢复期第2、3、4min前30s脉搏,然后应用台阶指数公式求值。只有通过心血管功能测定与台阶试验测定,可以验证健康体系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三)运动能力成绩的评价体系。(综合素质评价)学生运动能力测定一般都是通过四项素质测定。a、速度素质测定 b、力量素质测定 c、耐力素质测定 d、素质弹跳测定。来反映个体运动能力及肌肉、心血管功能的综合评价。只有建立合理地运动项目,才能对个体健康状态有一个合理的评价。 图表(2)说明:只有建立合理地内、外部机体测定评价标准指标体系,才能全面了解学生的身体机能的状态;才能了解学生身体机能的缺陷;才能有选择、有目的地制定提高身体机能的锻炼计划。合理地构建评价健康体系,可以反映个体健康机能状态,可以了解学生的整体健康状况。
三、目前高职体育教学与健身目标存在的现实问题
(一) 在教学指导思想上存在着偏差。现在高职体育教学还是注重阶段式教学,不同的年级学生所学的运动项目也不同。所有教学都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去学习,仅仅做了表面教学没有深入引导学生向终身体育转变的理念;而健身目标则是强调终身体育教育的理念。
(二) 在教学任务和目标上存在问题。现在许多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目的还是延续原来传统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具有强健身体和学习体育的兴趣,而忽视了体育教学可以培养学生思想、品德、道德、公德、美德的全方位教学目标;而健身目标则强调全面“育人”为主线的多方面转变。
(三) 在课程安排上存在着单一性。高职体育教学仅仅是单一的学科类型与课外活动类型的教学相互脱节、相互独立。失去了体育教学为大众体育服务的意识,从而使学生对大众体育产生了误导;失去了体育教学的最终目的;而健身目标则强调大众体育与体育教学相互依托和相互渗透为目标。
(四) 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存在差异。过去的体育教学注重竞技体育教学,而忽视了全民健身体育的转变;忽视了学生的“育心”教育;忽视了学生保健性体育知识内容的渗透;忽视了对学生针对性的学法指导,忽视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而健身目标则强调全面科学的锻炼意识,重视全面性,忽略片面性,侧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五) 教学质量评价上存在着不同。过去体育教学的评价主要是侧重显在效益定位,而忽视了显在效益与潜在效益评价的转变;而健身目标则强调显在效益与潜在效益评价的转变。
四、解决目前高职体育教学与健身目标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
(1)在教学指导思想上,从只注重学校阶段的体育教育向终身体育教育转变。终身体育教育是新时期体育教育改革的着眼点,体育教师应立足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在激发学生体育兴趣的基础上培养体育个性,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终生受益。
(2)在教学目标上,从健身的单一目标向全面育人的多目标转变。体育的教学目标应从传统的健身的目标向全面育人的多目标不断转变。教学目标的转变,有利于体育教学的不断改革和创新。
(3)在教学任务上,从只强调增强体质向发挥体育的多功能转变。通过体育运动,促进学生体能的完善和发展,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才能真正发挥体育的多功能性。
(4)在课程安排上,从单一的学科类与活动类课程相结合转变。体育课程安排上的多样性,使体育教学变得多元化、科学化,也更加符合体育教育的自身规律。
(5)在教学内容上,变片面重视竞技体育内容的教学为融民族传统体育、地方健身项目和娱乐活动为一体内容的教学;变不重视“育心”教育为积极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变忽视保健性体育知识内容的教学为平时就有意识地进行渗透,为学生终身科学锻炼打下基础。
(6) 教学方法上,变只注重教法研究为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变教师为主体的教;变学生为主体的学。教学方法的多样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学生也从被动的学变成主动的学。
(7) 教学质量评价上,从侧重显在效益的定量测试,向注重显在效益与潜在效益的质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转变。教学评价的多元化,更加符合学生自身特点,也促进了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总之,合理地高职体育课程模式的构建,有利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利于适应当今体育发展的形势,有利于培养学生体育健身目标的实现。只有在优化的课程模式指导下,才能培养出具有适应性、发展性、全面性、综合性的优秀体育学生,才能全面地增强高职学生的综合体育素质,才能达到体育教学的最终目的。只有制定合理地、扎实地有效途径,并且利用完善的课程模式,才能显示出体育教学与学生体育健身目标之间的内在关系,有了完善的课程模式指导,就有可能全面实现学生体育健身素质的提高,最终达到终身体育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玉珍.高职教师需要提高哪些素质[J].中国成人教育,2001(3).
[2]張子沙.对我国高校体育素质教育内容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1,21(1):16-21
[3]王宗平.重健身淡竞技—大学体育教学改革与实践[J].体育科学,2001,21(1):22-25.
[4]黄书怀.体育保健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8-28
[5]张健 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1月 第22卷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