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怀揣一万美金,悄悄来大陆展开淘宝之旅,到如今动则千万以上的拍卖规模,日益火爆的民间收藏市场让他的藏品屡屡拍出天价,但收藏早已不仅仅是黄玄龙的兴趣爱好,或是资产升值的手段,更是一种在红尘网锢里让自己适心快意去实践明代文人生活的方式。
一把8公分高的小紫砂壶拍出天价:1232万元人民币,这是世上第一把以千万级别价格成交的紫砂壶。
北京国际饭店会议中心,嘉德春拍在紧张地进行。回忆起七八年前淘到这把壶时的情景,翦淞阁的主人黄玄龙掩饰不住喜悦和兴奋:“不到30万,我轻而易举地拍下它了。”
1988年,从大陆进口紫砂壶的生意人黄玄龙,和朋友结伴来大陆旅游,老上海的风情触动了他心底的那抹古旧情怀。当朋友们陆续返回台湾,流连于古玩旧货店铺的黄玄龙,一头扎进了上海的古玩市场。当明清官窑价格炒得满天飞的时候,他坚持着对文房类古物的收藏研究,希望在生活中实践明代文人的简约生活。
这个小个子的台湾人那时留着一撮小胡子,古玩市场的人都喜欢叫他“希特勒”。不过,和希特勒不同,戴着旧式圆形眼镜的黄玄龙有着一张温和的脸,这也让他有着不同寻常的好人缘。
他把家安在上海最著名的古玩市场——东台路,一住就是20年。好客的黄玄龙常常陪着来自台湾、北京、上海等地的朋友,或者朋友的朋友在这里品茶、喝酒,并由此得了一个响亮的外号——“地下台办”。
用鸡毛换鸡腿
刚到上海的黄玄龙还只是24岁的毛头小伙子,他热爱紫砂、喜爱竹雕,上海距离紫砂的原产地宜兴和盛产竹雕的嘉定都很近,同时上海又是清末民国时期重要的收藏基地,在这里,黄玄龙经热心朋友介绍,认识了清末大收藏家龚心钊的女儿龚安英女士。
黄玄龙就常常拎着糕点去找龚老太太喝下午茶,龚老太太对这个礼貌、好学的台湾小伙子很有好感,不但愿意传授收藏知识,还把他视作家人。
这段与龚家延续至今的友谊给黄玄龙带来了巨大收益,他也有机缘收藏了多件龚心钊的旧藏,甚至包括龚家极为看重的田黄冻达摩面壁像、白寿山彗可断臂像,这两件不足十公分高的小石雕,出自曾供职于康熙造办处的福建籍著名石雕宗匠杨玉璇之手。作为这次嘉德春拍的重器,前者拍出1568万元,后者以1064万元成交。
在黄玄龙眼里,他和龚家后人的交往中,最重要的收益是收藏的知识,“收藏不是单纯拿来玩而已,还有它后面的含义所在”。虽然他还做不到像龚心钊先生那样,重金聘请能工巧匠住在家里,为每一件藏品量体裁衣的做出最精美的锦盒包装,但那些理念开启了他的思路。譬如,为重要藏品写出详尽的考据,仔细考证出它们的传承关系、来龙去脉。
在和龚家后人交往的同时,黄玄龙还结识了另一位重量级老人——被称为几百年才能出一个的紫砂大师顾景舟。
此次创下天价的顾景舟制相明石瓢壶,当时(1948年)一共制作了五把,顾景舟自留一把,另外四把赠与了戴相明、江寒汀、唐云、吴湖帆等著名书画篆刻家。
顾景舟以前叫顾景洲,从制作这五把壶开始,他正式使用“顾景舟”这个名字。五把壶身上的字画,除了吴湖帆藏的那把是江寒汀画的寒雀外,其余四把都是吴湖帆画的形态各异的竹枝,并题字。
和顾景舟交往中,黄玄龙得到这个珍贵的信息,立刻意识到这五把壶在紫砂器物谱系中的重要地位。经过长期的关注和追踪,黄玄龙掌握了其中四把壶的下落,却唯独找不到戴相明藏的那把壶。
黄玄龙一度怀疑这把相明壶或许已经在历史动荡中消失了。一次,他从字画圈的朋友那里得知,北京一个小型拍卖会出现了一把紫砂壶,上面刻着吴湖帆的字画,黄玄龙立刻觉得血往上涌、头皮发麻,即刻乘机赶到北京。一见到这把壶,他认定这就是自己一直寻找的相明壶。
当时没有多少人注意到这把壶的重要地位,黄玄龙仅花费不到30万元就轻松拿下这把相明壶。
从1万美金起步,到如今动则千万以上的拍卖规模,黄玄龙的夫人徐盼萍戏称:“我们就是用鸡的羽毛,换鸡翅膀,用鸡翅膀再换鸡大腿。”
复兴文人的美感
收藏市场近二十年来卖得好的主要是明清官窑瓷器,这些东西纹饰比较繁杂,比较花俏,尤其是清代的东西,黄玄龙却把目光牢牢盯在了文房杂项这一块。他把收藏划分为两类:一是宫廷类的收藏,二是文人类的收藏,并且敏感地意识到文人类收藏的巨大潜力。
有一句话对他影响深刻:“此生无田石破砚”。黄玄龙认为:“古代文人觉得,没有田产不要紧,靠一方砚台就能讨生活。文房器具不仅是他们的精神寄托,也是了解古代圣贤的最佳途径。”
他不仅对藏品品质挑剔,在出售环节中还非常追求美感,精心设计卖点。一般的藏家送拍,基本都是拍卖公司制作图录,他们在拍摄时,往往喜欢把景深刻意调得很大,这样拍出来的照片每个局部都会清晰,除了方便客户鉴别,言外之意是:你看吧,我这可是真的,从头到脚都让你看得清清楚楚。
翦淞阁拍的图片则把景深控制得很自然,有虚有实,给人一种空灵的感觉,有着中国画的意味。图录从拍摄到文字说明、考据、设计、印刷,所有环节都是自己独立完成。
对此,黄玄龙有自己的理论:普通拍卖图录是以鉴为主,所以拍得很清楚,这样赏的部分就比较弱,美感部分会不足。现在的人都说鉴赏,其实传统文人都说赏鉴,赏在鉴的前面。
黄玄龙的夫人徐盼萍就提到一个概念:复兴文人的美感。
在这样的理念下,翦淞阁图录设计很有传统文化的美感,有张有弛,古色古香。从2008年的“翦淞阁”专场拍卖会以后,国内很多拍卖公司的赏石图录都开始模仿翦淞阁的图片风格,黄灰色的背景纸,中性色调的灯光,注意营造环境的氛围等等,但还是每个局部都拍得清清楚楚。
黄玄龙收藏的文房品类很多,竹刻、紫砂、犀角都很出名,但让人印象最深刻的还是供石收藏。通过二十年的收集,翦淞阁收藏的供石由宋、元、明、清各个朝代组成。一般谈到文房供石,明清的就很不错了,而他的藏品里有元代和宋代的供石,当属不简单。宋代文人的审美能力是公认的一个高峰,皇室和文人都非常崇石。
但用这些来说服当代的收藏者还远远不够。通过富有想像力的方式来恢复和提升文房赏石的收藏地位,黄玄龙用了一个很聪明的办法找到了有力支撑点。近些年,当代艺术风起云涌,拍卖市场上的成交价一浪高过一浪,其中有位喜欢画石头的艺术家刘丹,他的一幅作品在2006年曾拍出90多万元。黄玄龙找到刘丹为自己的石头画了几幅画,一并登在图录上。同时,在摄影师理查
一把8公分高的小紫砂壶拍出天价:1232万元人民币,这是世上第一把以千万级别价格成交的紫砂壶。
北京国际饭店会议中心,嘉德春拍在紧张地进行。回忆起七八年前淘到这把壶时的情景,翦淞阁的主人黄玄龙掩饰不住喜悦和兴奋:“不到30万,我轻而易举地拍下它了。”
1988年,从大陆进口紫砂壶的生意人黄玄龙,和朋友结伴来大陆旅游,老上海的风情触动了他心底的那抹古旧情怀。当朋友们陆续返回台湾,流连于古玩旧货店铺的黄玄龙,一头扎进了上海的古玩市场。当明清官窑价格炒得满天飞的时候,他坚持着对文房类古物的收藏研究,希望在生活中实践明代文人的简约生活。
这个小个子的台湾人那时留着一撮小胡子,古玩市场的人都喜欢叫他“希特勒”。不过,和希特勒不同,戴着旧式圆形眼镜的黄玄龙有着一张温和的脸,这也让他有着不同寻常的好人缘。
他把家安在上海最著名的古玩市场——东台路,一住就是20年。好客的黄玄龙常常陪着来自台湾、北京、上海等地的朋友,或者朋友的朋友在这里品茶、喝酒,并由此得了一个响亮的外号——“地下台办”。
用鸡毛换鸡腿
刚到上海的黄玄龙还只是24岁的毛头小伙子,他热爱紫砂、喜爱竹雕,上海距离紫砂的原产地宜兴和盛产竹雕的嘉定都很近,同时上海又是清末民国时期重要的收藏基地,在这里,黄玄龙经热心朋友介绍,认识了清末大收藏家龚心钊的女儿龚安英女士。
黄玄龙就常常拎着糕点去找龚老太太喝下午茶,龚老太太对这个礼貌、好学的台湾小伙子很有好感,不但愿意传授收藏知识,还把他视作家人。
这段与龚家延续至今的友谊给黄玄龙带来了巨大收益,他也有机缘收藏了多件龚心钊的旧藏,甚至包括龚家极为看重的田黄冻达摩面壁像、白寿山彗可断臂像,这两件不足十公分高的小石雕,出自曾供职于康熙造办处的福建籍著名石雕宗匠杨玉璇之手。作为这次嘉德春拍的重器,前者拍出1568万元,后者以1064万元成交。
在黄玄龙眼里,他和龚家后人的交往中,最重要的收益是收藏的知识,“收藏不是单纯拿来玩而已,还有它后面的含义所在”。虽然他还做不到像龚心钊先生那样,重金聘请能工巧匠住在家里,为每一件藏品量体裁衣的做出最精美的锦盒包装,但那些理念开启了他的思路。譬如,为重要藏品写出详尽的考据,仔细考证出它们的传承关系、来龙去脉。
在和龚家后人交往的同时,黄玄龙还结识了另一位重量级老人——被称为几百年才能出一个的紫砂大师顾景舟。
此次创下天价的顾景舟制相明石瓢壶,当时(1948年)一共制作了五把,顾景舟自留一把,另外四把赠与了戴相明、江寒汀、唐云、吴湖帆等著名书画篆刻家。
顾景舟以前叫顾景洲,从制作这五把壶开始,他正式使用“顾景舟”这个名字。五把壶身上的字画,除了吴湖帆藏的那把是江寒汀画的寒雀外,其余四把都是吴湖帆画的形态各异的竹枝,并题字。
和顾景舟交往中,黄玄龙得到这个珍贵的信息,立刻意识到这五把壶在紫砂器物谱系中的重要地位。经过长期的关注和追踪,黄玄龙掌握了其中四把壶的下落,却唯独找不到戴相明藏的那把壶。
黄玄龙一度怀疑这把相明壶或许已经在历史动荡中消失了。一次,他从字画圈的朋友那里得知,北京一个小型拍卖会出现了一把紫砂壶,上面刻着吴湖帆的字画,黄玄龙立刻觉得血往上涌、头皮发麻,即刻乘机赶到北京。一见到这把壶,他认定这就是自己一直寻找的相明壶。
当时没有多少人注意到这把壶的重要地位,黄玄龙仅花费不到30万元就轻松拿下这把相明壶。
从1万美金起步,到如今动则千万以上的拍卖规模,黄玄龙的夫人徐盼萍戏称:“我们就是用鸡的羽毛,换鸡翅膀,用鸡翅膀再换鸡大腿。”
复兴文人的美感
收藏市场近二十年来卖得好的主要是明清官窑瓷器,这些东西纹饰比较繁杂,比较花俏,尤其是清代的东西,黄玄龙却把目光牢牢盯在了文房杂项这一块。他把收藏划分为两类:一是宫廷类的收藏,二是文人类的收藏,并且敏感地意识到文人类收藏的巨大潜力。
有一句话对他影响深刻:“此生无田石破砚”。黄玄龙认为:“古代文人觉得,没有田产不要紧,靠一方砚台就能讨生活。文房器具不仅是他们的精神寄托,也是了解古代圣贤的最佳途径。”
他不仅对藏品品质挑剔,在出售环节中还非常追求美感,精心设计卖点。一般的藏家送拍,基本都是拍卖公司制作图录,他们在拍摄时,往往喜欢把景深刻意调得很大,这样拍出来的照片每个局部都会清晰,除了方便客户鉴别,言外之意是:你看吧,我这可是真的,从头到脚都让你看得清清楚楚。
翦淞阁拍的图片则把景深控制得很自然,有虚有实,给人一种空灵的感觉,有着中国画的意味。图录从拍摄到文字说明、考据、设计、印刷,所有环节都是自己独立完成。
对此,黄玄龙有自己的理论:普通拍卖图录是以鉴为主,所以拍得很清楚,这样赏的部分就比较弱,美感部分会不足。现在的人都说鉴赏,其实传统文人都说赏鉴,赏在鉴的前面。
黄玄龙的夫人徐盼萍就提到一个概念:复兴文人的美感。
在这样的理念下,翦淞阁图录设计很有传统文化的美感,有张有弛,古色古香。从2008年的“翦淞阁”专场拍卖会以后,国内很多拍卖公司的赏石图录都开始模仿翦淞阁的图片风格,黄灰色的背景纸,中性色调的灯光,注意营造环境的氛围等等,但还是每个局部都拍得清清楚楚。
黄玄龙收藏的文房品类很多,竹刻、紫砂、犀角都很出名,但让人印象最深刻的还是供石收藏。通过二十年的收集,翦淞阁收藏的供石由宋、元、明、清各个朝代组成。一般谈到文房供石,明清的就很不错了,而他的藏品里有元代和宋代的供石,当属不简单。宋代文人的审美能力是公认的一个高峰,皇室和文人都非常崇石。
但用这些来说服当代的收藏者还远远不够。通过富有想像力的方式来恢复和提升文房赏石的收藏地位,黄玄龙用了一个很聪明的办法找到了有力支撑点。近些年,当代艺术风起云涌,拍卖市场上的成交价一浪高过一浪,其中有位喜欢画石头的艺术家刘丹,他的一幅作品在2006年曾拍出90多万元。黄玄龙找到刘丹为自己的石头画了几幅画,一并登在图录上。同时,在摄影师理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