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保定老调,是保定特色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作为一种地方性戏曲,老调汲取了民间丰富的传统文化养料,蕴含了本地区的文化智慧和精神特质。本文通过对保定老调艺人的采访和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初步了解老调剧种的历史沿革与基本的音乐形态,并思考老调的传统艺术在新的时代下如何更好地传播与发展,以求引起社会大众对老调的关注,对改善传统艺术逐渐边缘化的局势起到一定的作用。
【摘要】保定老调;艺术特点;传播发展
【关键词】J825 【文献标识码】A
一、保定老调的历史及音乐形态
老调,作为保定土生土长的戏曲剧种,是由俗令小曲—保定白洋淀的“河西调”分化形成。它地方色彩鲜明,乡土气息浓郁,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除保定地区以外,沧州、衡水等地区乃至京津一带也有老调传唱,是河北省具有悠久历史的地方剧种之一。
保定老调在传唱发展过程中,深受河北梆子和高腔的影响,同时也吸收了当地说唱艺术的特点,有着强烈的地方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一)唱腔
唱腔是老调音乐的主体,也是表达人物思想情感和塑造人物的重要艺术手段之一,是区别于其他剧种的主要标志。老调的唱腔质朴、激越、雄浑宽厚,给人一种深沉凝厚、威严雄壮的感觉。唱腔的曲调质朴健朗、粗犷豪放;唱词格律叙述性较强,十字句、七字句为基础句式。调式上,男女分腔,调高相同,都是1=C,只是调式不同,音区不同。女腔是以“1”为主音的“宫调式”,男腔是以“5”为主音的“徵调式”。
(二)行当与伴奏乐器
早期的保定老调行当以生、净为主,发展到现在的老调行当比较齐全,有生、旦、净、丑四行,在表演中有着各自的风格特点。它的做派在举手投足之间都表现得自然流畅、亲切朴实,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伴奏是调的器乐部分,传统称之为文武场。它除了用于伴奏唱腔、配合演员念白、动作、情绪表演之外,还起着渲染舞台气氛、调节舞台节奏的重要作用。文场的主奏乐器是板胡、二胡、琵琶、笙、笛等;武场的主奏乐器有鼓板、大锣、铙钹、小锣以及烘托唱腔节奏的枣木梆子,还有用于一定场合的大小堂鼓、大锐、小钹等打击乐器。
二、老调的现状与思考
如今仍活跃在演出战线上的老调剧团约有7个演出团体。由于城市中戏曲的衰落,老调剧团的演出场所主要在农村,但不是每次农村活动都要请老调剧团演出。因为,一些新兴的演出形式影响着老调的演出市场。而老调的演员也大多来自农村,他们未经过专业的音乐训练,音乐知识缺乏,演出薪水微薄,年龄老化,青年演员积极性不高。演员为了糊口不得不另寻他路,也无心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如此,形成了现如今保定老调剧团发展缓慢的局面。
老调能被人们接受并流传至今,绝非侥幸与偶然,其中必然有一定的道理。它是在本地人民耳熟能详的民间小曲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可以说,老调是保定人民审美的产物。笔者认为,隨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文化建设成为了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方面。各个地区都在丰富自己的文化建设,努力营造地域文化特色与内涵,这正是老调发展乘上“顺风车”的机会。在大数据时代的今天,人们的交流半径日益扩大,剧种的覆盖面有了前所未有的扩展,很多优秀剧种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共享。在这种艺术环境下,老调作为保定乃至河北特有的戏曲剧种,应该转变发展思路,思考如何在新的时代下,增强自己的生命力,并长久地流传下去。
三、对保定老调保护与发展的建议
(一)老调运用新媒体的技术与传播
保定老调著名的剧目《潘杨讼》《忠烈千秋》,正是因为被搬上了荧幕并与电视艺术很好地结合,才扩大了影响。所以,生活在新媒体时代,数字技术、便捷、快速、共享是关键词。老调想要更好地扩大受众群,达到高效的传播效果,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必然会成为老调艺术的“超级武器”。现代媒体技术极大的活力和潜力,对创作、传播、欣赏乃至整个老调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二)全面收集老调资料,建立完善的保护传承机制
在拜访保定老调剧团的王华之老师的时候,王老师给笔者看了很多关于老调的资料与文献,但这些书大部分都没有出版,只有油印版,网上的数据资料更是少之又少。为了更好地保护文献资料,笔者认为,要加大对老调挖掘整理研究的力度。在保定老调的生存地域内,对其进行“地毯式”搜寻,着手对保定老调剧团的老一辈艺术家进行系列采访,充分掌握和了解地方戏曲的发展状态和艺术价值,明确老调的保护领域,利用互联网“云服务”平台,逐步建立完善老调资料搜索数据库。在这样的保护措施下,一方面,老调的资料能得到系统的收集整理和保存,还可以随时随地丰富与更新,为后人对老调的研究提供可靠的资料来源;另一方面,也为想了解、研究的人们提供搜索资料的平台,达到资源的共享与交流,这会让老调艺术焕发生机,更好地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李忠奇.老调简史[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
作者简介:田原,河北大学,音乐与舞蹈专业。
【摘要】保定老调;艺术特点;传播发展
【关键词】J825 【文献标识码】A
一、保定老调的历史及音乐形态
老调,作为保定土生土长的戏曲剧种,是由俗令小曲—保定白洋淀的“河西调”分化形成。它地方色彩鲜明,乡土气息浓郁,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除保定地区以外,沧州、衡水等地区乃至京津一带也有老调传唱,是河北省具有悠久历史的地方剧种之一。
保定老调在传唱发展过程中,深受河北梆子和高腔的影响,同时也吸收了当地说唱艺术的特点,有着强烈的地方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一)唱腔
唱腔是老调音乐的主体,也是表达人物思想情感和塑造人物的重要艺术手段之一,是区别于其他剧种的主要标志。老调的唱腔质朴、激越、雄浑宽厚,给人一种深沉凝厚、威严雄壮的感觉。唱腔的曲调质朴健朗、粗犷豪放;唱词格律叙述性较强,十字句、七字句为基础句式。调式上,男女分腔,调高相同,都是1=C,只是调式不同,音区不同。女腔是以“1”为主音的“宫调式”,男腔是以“5”为主音的“徵调式”。
(二)行当与伴奏乐器
早期的保定老调行当以生、净为主,发展到现在的老调行当比较齐全,有生、旦、净、丑四行,在表演中有着各自的风格特点。它的做派在举手投足之间都表现得自然流畅、亲切朴实,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伴奏是调的器乐部分,传统称之为文武场。它除了用于伴奏唱腔、配合演员念白、动作、情绪表演之外,还起着渲染舞台气氛、调节舞台节奏的重要作用。文场的主奏乐器是板胡、二胡、琵琶、笙、笛等;武场的主奏乐器有鼓板、大锣、铙钹、小锣以及烘托唱腔节奏的枣木梆子,还有用于一定场合的大小堂鼓、大锐、小钹等打击乐器。
二、老调的现状与思考
如今仍活跃在演出战线上的老调剧团约有7个演出团体。由于城市中戏曲的衰落,老调剧团的演出场所主要在农村,但不是每次农村活动都要请老调剧团演出。因为,一些新兴的演出形式影响着老调的演出市场。而老调的演员也大多来自农村,他们未经过专业的音乐训练,音乐知识缺乏,演出薪水微薄,年龄老化,青年演员积极性不高。演员为了糊口不得不另寻他路,也无心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如此,形成了现如今保定老调剧团发展缓慢的局面。
老调能被人们接受并流传至今,绝非侥幸与偶然,其中必然有一定的道理。它是在本地人民耳熟能详的民间小曲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可以说,老调是保定人民审美的产物。笔者认为,隨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文化建设成为了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方面。各个地区都在丰富自己的文化建设,努力营造地域文化特色与内涵,这正是老调发展乘上“顺风车”的机会。在大数据时代的今天,人们的交流半径日益扩大,剧种的覆盖面有了前所未有的扩展,很多优秀剧种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共享。在这种艺术环境下,老调作为保定乃至河北特有的戏曲剧种,应该转变发展思路,思考如何在新的时代下,增强自己的生命力,并长久地流传下去。
三、对保定老调保护与发展的建议
(一)老调运用新媒体的技术与传播
保定老调著名的剧目《潘杨讼》《忠烈千秋》,正是因为被搬上了荧幕并与电视艺术很好地结合,才扩大了影响。所以,生活在新媒体时代,数字技术、便捷、快速、共享是关键词。老调想要更好地扩大受众群,达到高效的传播效果,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必然会成为老调艺术的“超级武器”。现代媒体技术极大的活力和潜力,对创作、传播、欣赏乃至整个老调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二)全面收集老调资料,建立完善的保护传承机制
在拜访保定老调剧团的王华之老师的时候,王老师给笔者看了很多关于老调的资料与文献,但这些书大部分都没有出版,只有油印版,网上的数据资料更是少之又少。为了更好地保护文献资料,笔者认为,要加大对老调挖掘整理研究的力度。在保定老调的生存地域内,对其进行“地毯式”搜寻,着手对保定老调剧团的老一辈艺术家进行系列采访,充分掌握和了解地方戏曲的发展状态和艺术价值,明确老调的保护领域,利用互联网“云服务”平台,逐步建立完善老调资料搜索数据库。在这样的保护措施下,一方面,老调的资料能得到系统的收集整理和保存,还可以随时随地丰富与更新,为后人对老调的研究提供可靠的资料来源;另一方面,也为想了解、研究的人们提供搜索资料的平台,达到资源的共享与交流,这会让老调艺术焕发生机,更好地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李忠奇.老调简史[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
作者简介:田原,河北大学,音乐与舞蹈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