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资助育人是高校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高高职院校资助育人的精准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笔者结合多年来的实践经验,依托信息技术基础,在“三全育人”视角下提出了“三全”资助育人模式。
〔關键词〕“三全”育人贫困资助高职院校
注:本文系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2018年度专项资助课题《高职院校“三全育人”视角下资助育人体系构建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18ZB034)
针对高等教育,我国逐步建立了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学费补偿贷款代偿、校内奖助学金、勤工助学、困难补助、伙食补贴、学费减免、“绿色通道”等多种方式的混合资助体系,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也在不断加大。然而,随着贫困资助覆盖面的增大,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出现了压力增大、效果不佳等一系列问题。对此,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长江工院”)经过多年的实践,立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视角,提出了“三全”资助育人模式。
一、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贫困生数量逐年递增,资助育人压力增大。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生源规模的不断增加和资助体系的日趋完善,受资助的贫困生比例和数量也在不断增多,且大多数贫困生存在家庭经济困难、学习和生活压力较大、自卑心较强、自信心不足等问题。再加上高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的建设还不够完备,难以结合学生各自存在的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导致贫困学生缺乏感恩、诚信意识。可以预见,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推进,高等职业院校生源规模将进一步增大,生源类型将进一步扩展,贫困生种类也将进一步增多,因此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压力也必将进一步增大。
2.育人主体局限,全员育人格局并未形成。资助育人是高校育人整体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主要针对的是贫困生这一特殊群体。而各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一般由学工部、院系学工办、辅导员、班级贫困生评定小组按照国家、省和学校相关办法实施,在认定的过程中其他教职员工参与度不高,因此很多部门甚至很多教职工认为,资助育人工作与自己无关,加之部分高校对资助育人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协调不到位,导致育人主体缺失,难以形成全员育人的良好工作格局。
3.育人方式单一,全程育人效果不理想。面对资助育人工作压力不断增大,各高职院校也在不断探索实施资助育人的方式方法,但受限于育人主体的缺失,绝大多数学校资助育人工作主要依靠辅导员开展贫困生感恩教育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育人方式过于单一、针对性不强,不能体现贫困学生的个体差异,再加上辅导员本身也存在个体差异(如自身能力不足、照本宣科、习惯性讲空话套话等),因此育人效果良莠不齐,有时甚至因为照搬空话套话过多诱发学生逆反心理的情况发生。
4.育人观念落后,全方位育人体现不明显。当前,在部分高校开展资助工作的过程中,往往只是按照国家有关要求将资助经费落实,缺乏对家庭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资助和育人相分离的情况。从调研情况看,部分资助工作者考虑的重心就是如何顺利的把资助资金发放到位,缺少资助育人的意识,导致学生误以为资助就是“领钱”,产生这个钱来得很容易的错误思想,出现随意挥霍资助款、缺乏感恩之心等心理。
二、高职院校资助育人模式的创新实践
1.依托信息技术,构建贫困生档案,打牢育人工作基础。按照国家贫困资助相关政策要求,长江工院构建了“奖、助、贷、补、减”五位一体的资助体系。为了将贫困生资助工作落到实处,实现精准资助、精准教育,学院依托信息化校园建设,在综合学工系统中专门开发资助模块,学生入学开始即建立贫困生档案,将贫困生家庭情况、致贫原因、家庭收入等信息记录在册,将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情况、校园内消费情况纳入系统。对于在校期间学习劲头不足、表现不佳、高消费、抽烟酗酒、挥霍奖助学金等情况,学校会将相关情况录入系统,作为班级奖助学金评定小组评审的重要依据。同时,育人主体能在学生入学初期、在校学习生活过程中综合分析、更新贫困档案,了解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情况和心理变化,为实现精准“三全”资助育人打牢工作基础,切实提高资助育人的精准化、个性化和科学化。
2.加强组织管理,构建全员育人工作格局。长江工院从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两个方面构建齐抓共管,实现全员育人的工作格局。在管理育人方面,学院党委学生工作部成立资助管理中心,二级院部成立资助管理工作组,各专业班级辅导员牵头成立资助评定工作小组,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建设了一支数量充足、稳定的资助工作队伍,加强对资助工作的过程管理,形成育人合力。行政管理人员、辅导员、专任教师在资助评定和日常教育工作中,“以高尚的人格教育人、感染人”,积极发挥管理育人功能。在服务育人方面,学院党委、行政、后勤管理中心积极落实主体责任,不断树立后勤人员的育人意识,督促他们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工作不能只停留在完成任务的层面上,而是要以耳濡目染、言传身教的形式积极发挥后勤服务育人职能。
3.强化主体责任,将资助育人贯穿学生完成学业的全过程。学生从迈入大学到离校就业会经历不同的成长阶段,每个阶段都要面临不同的困惑和难题,学生心理也会呈现不同的特点,因此资助育人工作必须贯穿学生在校完成学业期间的全过程。为此,长江工院主要从两个方面来构建全程育人工作机制。一是将资助育人工作贯穿于学生“入校前—报到时—在校期间—离校前—就业后”的全过程,以资助系统为工作基础,以全员育人为抓手,把握资助工作的各个关键环节,充分调动各方、各类资源实现资助育人。二是以大学生成长历程为出发点,系统分析研究其在校期间各个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经济帮扶和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实现资助育人的针对性和精准性。如入学前通过邮寄相关资料宣传国家资助政策,进校报到时扩展“绿色通道”、提供心理帮扶、引导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学业规划;在校期间,要进行科学认定,精准资助、精准育人,离校前提供就业援助,离校后建立动态跟踪、反馈机制等。
4.实施第二课堂制度,多管齐下,全方位育人。资助育人的根本任务在于不断培育受助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此长江工院经过多年来的探索与实践,颁布和实施了《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鼓励受助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实践锻炼,使其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加强人际交流,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生活自信,增强社会责任感;鼓励受助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公益活动和勤工助学劳动,既能让受助学生进一步融入社会,又能让他们体会到劳动的艰辛和金钱的来之不易,帮助他们认识资助的重要意义,进而激发受助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受助学生参加各类关爱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等志愿服务活动,提升其感恩意识,培育其奉献精神。
三、结语
资助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本文结合长江工院在“三全育人”视角下资助工作的实践基础,创新构建了高职院校资助育人模式,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实现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的资助育人,从而提高资助育人的实效以及贫困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综合素质,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单位: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關键词〕“三全”育人贫困资助高职院校
注:本文系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2018年度专项资助课题《高职院校“三全育人”视角下资助育人体系构建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18ZB034)
针对高等教育,我国逐步建立了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学费补偿贷款代偿、校内奖助学金、勤工助学、困难补助、伙食补贴、学费减免、“绿色通道”等多种方式的混合资助体系,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也在不断加大。然而,随着贫困资助覆盖面的增大,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出现了压力增大、效果不佳等一系列问题。对此,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长江工院”)经过多年的实践,立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视角,提出了“三全”资助育人模式。
一、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贫困生数量逐年递增,资助育人压力增大。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生源规模的不断增加和资助体系的日趋完善,受资助的贫困生比例和数量也在不断增多,且大多数贫困生存在家庭经济困难、学习和生活压力较大、自卑心较强、自信心不足等问题。再加上高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的建设还不够完备,难以结合学生各自存在的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导致贫困学生缺乏感恩、诚信意识。可以预见,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推进,高等职业院校生源规模将进一步增大,生源类型将进一步扩展,贫困生种类也将进一步增多,因此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压力也必将进一步增大。
2.育人主体局限,全员育人格局并未形成。资助育人是高校育人整体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主要针对的是贫困生这一特殊群体。而各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一般由学工部、院系学工办、辅导员、班级贫困生评定小组按照国家、省和学校相关办法实施,在认定的过程中其他教职员工参与度不高,因此很多部门甚至很多教职工认为,资助育人工作与自己无关,加之部分高校对资助育人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协调不到位,导致育人主体缺失,难以形成全员育人的良好工作格局。
3.育人方式单一,全程育人效果不理想。面对资助育人工作压力不断增大,各高职院校也在不断探索实施资助育人的方式方法,但受限于育人主体的缺失,绝大多数学校资助育人工作主要依靠辅导员开展贫困生感恩教育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育人方式过于单一、针对性不强,不能体现贫困学生的个体差异,再加上辅导员本身也存在个体差异(如自身能力不足、照本宣科、习惯性讲空话套话等),因此育人效果良莠不齐,有时甚至因为照搬空话套话过多诱发学生逆反心理的情况发生。
4.育人观念落后,全方位育人体现不明显。当前,在部分高校开展资助工作的过程中,往往只是按照国家有关要求将资助经费落实,缺乏对家庭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资助和育人相分离的情况。从调研情况看,部分资助工作者考虑的重心就是如何顺利的把资助资金发放到位,缺少资助育人的意识,导致学生误以为资助就是“领钱”,产生这个钱来得很容易的错误思想,出现随意挥霍资助款、缺乏感恩之心等心理。
二、高职院校资助育人模式的创新实践
1.依托信息技术,构建贫困生档案,打牢育人工作基础。按照国家贫困资助相关政策要求,长江工院构建了“奖、助、贷、补、减”五位一体的资助体系。为了将贫困生资助工作落到实处,实现精准资助、精准教育,学院依托信息化校园建设,在综合学工系统中专门开发资助模块,学生入学开始即建立贫困生档案,将贫困生家庭情况、致贫原因、家庭收入等信息记录在册,将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情况、校园内消费情况纳入系统。对于在校期间学习劲头不足、表现不佳、高消费、抽烟酗酒、挥霍奖助学金等情况,学校会将相关情况录入系统,作为班级奖助学金评定小组评审的重要依据。同时,育人主体能在学生入学初期、在校学习生活过程中综合分析、更新贫困档案,了解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情况和心理变化,为实现精准“三全”资助育人打牢工作基础,切实提高资助育人的精准化、个性化和科学化。
2.加强组织管理,构建全员育人工作格局。长江工院从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两个方面构建齐抓共管,实现全员育人的工作格局。在管理育人方面,学院党委学生工作部成立资助管理中心,二级院部成立资助管理工作组,各专业班级辅导员牵头成立资助评定工作小组,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建设了一支数量充足、稳定的资助工作队伍,加强对资助工作的过程管理,形成育人合力。行政管理人员、辅导员、专任教师在资助评定和日常教育工作中,“以高尚的人格教育人、感染人”,积极发挥管理育人功能。在服务育人方面,学院党委、行政、后勤管理中心积极落实主体责任,不断树立后勤人员的育人意识,督促他们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工作不能只停留在完成任务的层面上,而是要以耳濡目染、言传身教的形式积极发挥后勤服务育人职能。
3.强化主体责任,将资助育人贯穿学生完成学业的全过程。学生从迈入大学到离校就业会经历不同的成长阶段,每个阶段都要面临不同的困惑和难题,学生心理也会呈现不同的特点,因此资助育人工作必须贯穿学生在校完成学业期间的全过程。为此,长江工院主要从两个方面来构建全程育人工作机制。一是将资助育人工作贯穿于学生“入校前—报到时—在校期间—离校前—就业后”的全过程,以资助系统为工作基础,以全员育人为抓手,把握资助工作的各个关键环节,充分调动各方、各类资源实现资助育人。二是以大学生成长历程为出发点,系统分析研究其在校期间各个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经济帮扶和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实现资助育人的针对性和精准性。如入学前通过邮寄相关资料宣传国家资助政策,进校报到时扩展“绿色通道”、提供心理帮扶、引导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学业规划;在校期间,要进行科学认定,精准资助、精准育人,离校前提供就业援助,离校后建立动态跟踪、反馈机制等。
4.实施第二课堂制度,多管齐下,全方位育人。资助育人的根本任务在于不断培育受助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此长江工院经过多年来的探索与实践,颁布和实施了《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鼓励受助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实践锻炼,使其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加强人际交流,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生活自信,增强社会责任感;鼓励受助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公益活动和勤工助学劳动,既能让受助学生进一步融入社会,又能让他们体会到劳动的艰辛和金钱的来之不易,帮助他们认识资助的重要意义,进而激发受助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受助学生参加各类关爱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等志愿服务活动,提升其感恩意识,培育其奉献精神。
三、结语
资助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本文结合长江工院在“三全育人”视角下资助工作的实践基础,创新构建了高职院校资助育人模式,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实现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的资助育人,从而提高资助育人的实效以及贫困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综合素质,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单位: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