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强大动力,培养创新人才,是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存亡。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会思考,会创造的人。”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是时代赋予我们小学教师的使命。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关键词】创新 培养 质疑 鼓励 思维
1.激发兴趣,诱发创新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的力量是巨大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是以激发兴趣为前提。”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调动起学生“我要学”的激情,使学生不知不觉中成为课堂的主体。如在教学《骆驼和羊》一文时,课始,出示了骆驼和羊的图片,问:“这是什么动物?它们从形象上看有什么不同?猜一猜,骆驼和羊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看谁猜得对。”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急于寻找答案。带着掲谜的欲望投入到学习之中。
2.发挥想象力,培养创新
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这句话精辟地概括出想象力的作用。 小学生是想象大师,每个学生都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将这种潜能有效地挖掘出来,学生就张开想象的翅膀,在想象的天空中翱翔。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感性材料来调动学生头脑的内存,拓宽学生的思路,可引导学生延伸故事情节,补充课文内容,创造自然和社会事环境等,从而加述他们从再造想象向创造想象转化。例如:我在讲《坐井观天》一文时,课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小鸟和青蛙谁说得对?为什么?如果小青蛙跳出井口,它会说些什么?”学生围绕着这些问题开动他们的小脑筋,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激发了想象力,培养了创新能力。
3.鼓励质疑,促进创新
质疑问题就是学生创新思维获得发展的前提。美国布鲁巴克说过:“最精彩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是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学中如果没有疑问,一切以书本为典范,以教师的讲授为准绳,就难有新的见解,也就没有创新。疑是创新的动力,创新素质最基本的态度之一,就是质疑。质疑是儿童的天性,是孕育探索未知领域的摇篮。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根据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敢想、敢说、敢问 、敢争论,把已有的知识局限性,相对性、和欠缺性提出来,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如在教学《南辕北辙》这篇课文时,教师揭示中心后,问:“同学们还有不同的意见吗?”有位同学有不同的看法:“他的马越好,车夫的本领越大,带的盘缠越多,他离楚国越远不对,地球是圆的,只要车夫顺着北边直走,应该说他离楚国先越来越远,然后越来越近,最终是要回到楚国的,教师你同意吗?”这一大胆的质疑,真是一种创新的精神。
4.发散思维,培养创新
创新能力是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它主要包括创新思维能力和创造想象能力。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要把学生学习的时间、空间还给学生,让他们有充分的时间、广阔的空间自主地学习,创造性地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课堂上教师要善于组织开放式教学,默读思考、朗读吟咏、讨论交流、合作研究等等。在这种开放的教学形式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理解表达中,他们有自己的观察、自己想象、自己的语言、自己的真情实感和独立的见解。比如教《曹冲称象》时,我提出了“有没有比曹冲更好的办法”的发散性问题,让学生绕着这个问题进行讨论交流,然后请同学发言。就在许多学生不着边际的发言中,突然冒出一个学生,他说:“我有比曹冲更好的办法。只要把岸上围观的人都叫到船上,然后一个一个地称,也可以知道大象的重量,这比称石头方便多了!”教室里响起雷鸣班的掌声。此外,语文学习的开放性还体现在课内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提高语文能力,同时,激发创新思维,培养创造能力。
5.创造机会,点燃火花
创新能力包括深刻的认识能力,敏捷的观察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性的思维能力。其中创新性的思维能力是核心。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关键是激活学生的思维。怎能样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点燃创新的火花呢?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活跃的思维依赖于主体的积极性,信赖于主体的求知欲。因而,语文教学要运用直观、形象的挂图、实物、投影、课件等先进的设备、设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情绪,将录相、表演、艺术欣赏引入课堂,增强学生求知的欲望,激发学生大胆尝试,大胆创新,获得成功的机会。
总之,创造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坚持不懈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那么,埋在孩子心底的智慧种子,就一定能生根、发芽、开花、并结出丰硕的创新之果。
【关键词】创新 培养 质疑 鼓励 思维
1.激发兴趣,诱发创新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的力量是巨大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是以激发兴趣为前提。”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调动起学生“我要学”的激情,使学生不知不觉中成为课堂的主体。如在教学《骆驼和羊》一文时,课始,出示了骆驼和羊的图片,问:“这是什么动物?它们从形象上看有什么不同?猜一猜,骆驼和羊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看谁猜得对。”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急于寻找答案。带着掲谜的欲望投入到学习之中。
2.发挥想象力,培养创新
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这句话精辟地概括出想象力的作用。 小学生是想象大师,每个学生都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将这种潜能有效地挖掘出来,学生就张开想象的翅膀,在想象的天空中翱翔。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感性材料来调动学生头脑的内存,拓宽学生的思路,可引导学生延伸故事情节,补充课文内容,创造自然和社会事环境等,从而加述他们从再造想象向创造想象转化。例如:我在讲《坐井观天》一文时,课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小鸟和青蛙谁说得对?为什么?如果小青蛙跳出井口,它会说些什么?”学生围绕着这些问题开动他们的小脑筋,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激发了想象力,培养了创新能力。
3.鼓励质疑,促进创新
质疑问题就是学生创新思维获得发展的前提。美国布鲁巴克说过:“最精彩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是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学中如果没有疑问,一切以书本为典范,以教师的讲授为准绳,就难有新的见解,也就没有创新。疑是创新的动力,创新素质最基本的态度之一,就是质疑。质疑是儿童的天性,是孕育探索未知领域的摇篮。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根据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敢想、敢说、敢问 、敢争论,把已有的知识局限性,相对性、和欠缺性提出来,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如在教学《南辕北辙》这篇课文时,教师揭示中心后,问:“同学们还有不同的意见吗?”有位同学有不同的看法:“他的马越好,车夫的本领越大,带的盘缠越多,他离楚国越远不对,地球是圆的,只要车夫顺着北边直走,应该说他离楚国先越来越远,然后越来越近,最终是要回到楚国的,教师你同意吗?”这一大胆的质疑,真是一种创新的精神。
4.发散思维,培养创新
创新能力是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它主要包括创新思维能力和创造想象能力。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要把学生学习的时间、空间还给学生,让他们有充分的时间、广阔的空间自主地学习,创造性地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课堂上教师要善于组织开放式教学,默读思考、朗读吟咏、讨论交流、合作研究等等。在这种开放的教学形式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理解表达中,他们有自己的观察、自己想象、自己的语言、自己的真情实感和独立的见解。比如教《曹冲称象》时,我提出了“有没有比曹冲更好的办法”的发散性问题,让学生绕着这个问题进行讨论交流,然后请同学发言。就在许多学生不着边际的发言中,突然冒出一个学生,他说:“我有比曹冲更好的办法。只要把岸上围观的人都叫到船上,然后一个一个地称,也可以知道大象的重量,这比称石头方便多了!”教室里响起雷鸣班的掌声。此外,语文学习的开放性还体现在课内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提高语文能力,同时,激发创新思维,培养创造能力。
5.创造机会,点燃火花
创新能力包括深刻的认识能力,敏捷的观察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性的思维能力。其中创新性的思维能力是核心。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关键是激活学生的思维。怎能样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点燃创新的火花呢?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活跃的思维依赖于主体的积极性,信赖于主体的求知欲。因而,语文教学要运用直观、形象的挂图、实物、投影、课件等先进的设备、设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情绪,将录相、表演、艺术欣赏引入课堂,增强学生求知的欲望,激发学生大胆尝试,大胆创新,获得成功的机会。
总之,创造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坚持不懈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那么,埋在孩子心底的智慧种子,就一定能生根、发芽、开花、并结出丰硕的创新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