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国际化的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英语人才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优化复合型、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模式是发展和创新的根本出路。
【关键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 优化
一、引言
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委员会在《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中指出,当前外语教育存在5个不适应,即“思想观念的不适应;人才培养模式的不适应;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不适应;学生知识结构、能力和素质的不适应;教学管理的不适应”。在这5个不适应中,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以及知识结构等三个方面占据一半以上。这是过去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沿袭前苏联教育模式下形成的外语教育模式,其主要目标是培养“精英”型的语言专门人才。而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阶段,培养大批的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适应市场机制发展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已经刻不容缓,这就要求我们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反思。
二、英语专业本科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最近几年,高校英语专业教学应对不同的定位,纷纷探讨语言教学的模式和培养目标,而大多是在语言技能和相关专业上的复合。“语言技能+专业知识”的培养目标虽然比较纯粹的语言技能培养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仍然存在着这样和那样的问题,离社会对外语人才的要求和学生的期望值尚有较大的差距。主要问题是:(1)课程设计不合理。大部分课程仍然以语言技能为主,只是在高年级阶段加了几门专业知识课。由于外语教师不懂专业,这些课程基本上由专业教师用中文开设,没有发挥外语优势,即使学生学到一些知识,也较为肤浅,离专业的培养规格相差甚远;(2)重语言能力轻素质培养。教师教学方法陈旧,以传授语言知识为重点,忽略创新素质培养。学生学得较为死板、被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3)重课堂理论教学,轻社会实践。由于受实践基地的限制,学生以课堂学习为主,即使有一点实习,也是流于一般形式,很少有机会接触社会,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低下,毕业后无法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4)学生的知识面较窄,学习方法陈旧。在学习上还主要是被动地吸收知识,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利用第二课堂、网络资源等进行个性化自主式学习。同时,受教学内容陈旧、师资水平参差不齐等因素影响,学生的知识面不宽,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1998)。因此,原有的课程体系设置和培养模式已经明显滞后于社会的需要。
三、优化应用型、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模式
优化应用型、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的专业发展强调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充分考虑到实际情况,因校制宜,发展复合型、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的道路,结合全球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培养有特色、高质量的专业人才,创造出学校、专业特色。
(l)专业设置。强调英语为根本,从经贸、土木、教育、翻译等方面培养社会急需的专业人才,满足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经济、政治、义化的进步和变革对创新人才的需求。
(2)课程设置。根据教学阶段,设置英语专业技能课程;英语专业知识课程;相关专业,如经贸、土木等专业知识课程及选修课程等,不断优化课程安排和比例结构。
(3)实践环节。重新定位、评价英语专业的口语强化训练;翻译实习及毕业实习等环节,加强实践性教学,切实加强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指导。
(4)教学环节。以学生为中心,以社会需要为方向,以先进的教学理念武装教师,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等手段组织教学。
(5)测试手段。根据教学情况和实际需要以及课程特点,采用多种手段对学生的学习和实践进行考核和检测。
(6)教学管理。改变以往“自力更生”的单一教学模式,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大力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请专家、学者讲学。外聘客座教授讲课;加强院、系两级督导,狠抓师德建设,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调查、论证寻求复合中“专”与“多”之间的有机结合,在此基础上的合理课程调整与设置,以及与之紧密相关的教学方法的探讨,使复合后的课程教学融合两者于日常的教学实践之中,既注重以英语语言为立足点,又使学生能以有效的途径获得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既丰富知识,又培养能力,特别是自主学习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为有效实施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活动,需要有相应知识结构的师资队伍。因此,研究实施过程中的重点之一就是建设师资队伍,既确保初级阶段教学能为高级阶段的语言知识巩固和复合型、应用型专业知识教学奠定牢固的语言基础,也为高级阶段的“全英语”专业知识教学准备合格的师资;同时,关注教师梯队建设,为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后续发展奠定师资基础。就目前国内整体状况而言,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教材建设既是难点也是重点。在两年的改革实施过程,将以更大的投入进行英语专业教学方面的教材建设,针对那些知识老化、结构陈旧、体系落后的教材或目前国内尚付阙如的教材,由本专业教师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自主编写,促进教学改革。重点建立网络教学平台,作为教学的辅助设施,切实用于师生互动和开辟第二课堂。
分类发展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理性选择,优化复合型、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模式是发展和创新的根本出路。本项目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成果将大大促进二十一世纪我国高校复合型、应用型英语人才的培养。
四、结论
根据学院办学定位,分析了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我院人才素质的要求,结合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趋势,提出了修改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宽口径、厚基础、综合素质优良、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复合型应用性人才。”确立了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培养规格,特别强调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基础上,结合学院办学实际情况,逐步疏理出我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1)构建了“英语 专业方向(模块)”的课程结构,形成了由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程、自主选修方向(模块)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构成的课程体系;(2)按照多方向、多规格、个性化培养要求,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基础平台+方向(模块)”的人才培养基本形式,构建了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制定了相关教学管理制度。为了保证人才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同时,制定了与人才培养方案相适应的教学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确立了我院今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方向。通过研究和实践,我们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存在不少的问题,需要我们继续探讨。
参考文献:
[1]林金辉.大学生创造性的发展与教育[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5.
[2]洪成文.加拿大教育质量保障的实践探索[J].比较教育研究,2001,22(9):54-57.
[3]刘东平.试论创新人才的培养与课程改革[J].菏泽师专学报,2000,(2):69-17.
(作者单位: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 优化
一、引言
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委员会在《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中指出,当前外语教育存在5个不适应,即“思想观念的不适应;人才培养模式的不适应;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不适应;学生知识结构、能力和素质的不适应;教学管理的不适应”。在这5个不适应中,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以及知识结构等三个方面占据一半以上。这是过去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沿袭前苏联教育模式下形成的外语教育模式,其主要目标是培养“精英”型的语言专门人才。而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阶段,培养大批的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适应市场机制发展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已经刻不容缓,这就要求我们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反思。
二、英语专业本科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最近几年,高校英语专业教学应对不同的定位,纷纷探讨语言教学的模式和培养目标,而大多是在语言技能和相关专业上的复合。“语言技能+专业知识”的培养目标虽然比较纯粹的语言技能培养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仍然存在着这样和那样的问题,离社会对外语人才的要求和学生的期望值尚有较大的差距。主要问题是:(1)课程设计不合理。大部分课程仍然以语言技能为主,只是在高年级阶段加了几门专业知识课。由于外语教师不懂专业,这些课程基本上由专业教师用中文开设,没有发挥外语优势,即使学生学到一些知识,也较为肤浅,离专业的培养规格相差甚远;(2)重语言能力轻素质培养。教师教学方法陈旧,以传授语言知识为重点,忽略创新素质培养。学生学得较为死板、被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3)重课堂理论教学,轻社会实践。由于受实践基地的限制,学生以课堂学习为主,即使有一点实习,也是流于一般形式,很少有机会接触社会,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低下,毕业后无法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4)学生的知识面较窄,学习方法陈旧。在学习上还主要是被动地吸收知识,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利用第二课堂、网络资源等进行个性化自主式学习。同时,受教学内容陈旧、师资水平参差不齐等因素影响,学生的知识面不宽,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1998)。因此,原有的课程体系设置和培养模式已经明显滞后于社会的需要。
三、优化应用型、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模式
优化应用型、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的专业发展强调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充分考虑到实际情况,因校制宜,发展复合型、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的道路,结合全球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培养有特色、高质量的专业人才,创造出学校、专业特色。
(l)专业设置。强调英语为根本,从经贸、土木、教育、翻译等方面培养社会急需的专业人才,满足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经济、政治、义化的进步和变革对创新人才的需求。
(2)课程设置。根据教学阶段,设置英语专业技能课程;英语专业知识课程;相关专业,如经贸、土木等专业知识课程及选修课程等,不断优化课程安排和比例结构。
(3)实践环节。重新定位、评价英语专业的口语强化训练;翻译实习及毕业实习等环节,加强实践性教学,切实加强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指导。
(4)教学环节。以学生为中心,以社会需要为方向,以先进的教学理念武装教师,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等手段组织教学。
(5)测试手段。根据教学情况和实际需要以及课程特点,采用多种手段对学生的学习和实践进行考核和检测。
(6)教学管理。改变以往“自力更生”的单一教学模式,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大力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请专家、学者讲学。外聘客座教授讲课;加强院、系两级督导,狠抓师德建设,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调查、论证寻求复合中“专”与“多”之间的有机结合,在此基础上的合理课程调整与设置,以及与之紧密相关的教学方法的探讨,使复合后的课程教学融合两者于日常的教学实践之中,既注重以英语语言为立足点,又使学生能以有效的途径获得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既丰富知识,又培养能力,特别是自主学习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为有效实施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活动,需要有相应知识结构的师资队伍。因此,研究实施过程中的重点之一就是建设师资队伍,既确保初级阶段教学能为高级阶段的语言知识巩固和复合型、应用型专业知识教学奠定牢固的语言基础,也为高级阶段的“全英语”专业知识教学准备合格的师资;同时,关注教师梯队建设,为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后续发展奠定师资基础。就目前国内整体状况而言,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教材建设既是难点也是重点。在两年的改革实施过程,将以更大的投入进行英语专业教学方面的教材建设,针对那些知识老化、结构陈旧、体系落后的教材或目前国内尚付阙如的教材,由本专业教师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自主编写,促进教学改革。重点建立网络教学平台,作为教学的辅助设施,切实用于师生互动和开辟第二课堂。
分类发展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理性选择,优化复合型、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模式是发展和创新的根本出路。本项目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成果将大大促进二十一世纪我国高校复合型、应用型英语人才的培养。
四、结论
根据学院办学定位,分析了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我院人才素质的要求,结合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趋势,提出了修改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宽口径、厚基础、综合素质优良、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复合型应用性人才。”确立了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培养规格,特别强调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基础上,结合学院办学实际情况,逐步疏理出我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1)构建了“英语 专业方向(模块)”的课程结构,形成了由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程、自主选修方向(模块)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构成的课程体系;(2)按照多方向、多规格、个性化培养要求,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基础平台+方向(模块)”的人才培养基本形式,构建了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制定了相关教学管理制度。为了保证人才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同时,制定了与人才培养方案相适应的教学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确立了我院今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方向。通过研究和实践,我们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存在不少的问题,需要我们继续探讨。
参考文献:
[1]林金辉.大学生创造性的发展与教育[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5.
[2]洪成文.加拿大教育质量保障的实践探索[J].比较教育研究,2001,22(9):54-57.
[3]刘东平.试论创新人才的培养与课程改革[J].菏泽师专学报,2000,(2):69-17.
(作者单位: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