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哪吒之魔童降世》(以下简称《哪吒》)票房突破50亿元,树立起国产动画电影新标杆。《哪吒》之后,《姜子牙》《凤凰》《西游记之大圣闹天宫》《深海》《最后的魁拔》《大护法2》等多部国产动画电影蓄势待发。然而,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这些动画作品不得不按下暂停键。最近影院重开,动画电影市场随之恢复生机,目前预定国庆档的7部电影中,4部为动画电影,其中《姜子牙》“猫眼想看”人数超过118万。
动画剧集方面,今年更是佳作频出、惊喜不断。先是唐朝背景的国风动画《大理寺日志》在哔哩哔哩(以下简称B站)拿下1.2亿播放量;随后,《雾山五行》引爆网络,豆瓣上7万余人给出了平均9.0的高评分。
爆款频出,国产动画崛起之声不绝于耳,动画产业繁荣背后的真实生态究竟如何?让我们来听听专业人士怎么说。
爆款带动行业整体发展
尽管疫情之下,许多动画公司面临着严峻的生存挑战,但从市场整体发展趋势来看,业界普遍对国产动画充满信心。
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动漫艺术委员会秘书长李剑平认为,国产动画确实是在崛起过程中,这些爆款作品具有一定的引领性作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动画产业的整体发展。无论是作品数量、题材选择、内容表现手段,还是市场影响力,国产动画进步明显。“现在的国产动画从题材到内容全面升级,面向各种年龄段的作品亦有所增加,而且对于传统题材的创新也投入了更多的思考。此外,国产动画多年来与美国、日本等动画强国开展技术合作,如今也已掌握成熟的动画技术。”
电影观众调研和创投平台聚影汇创始人、《中国动画电影发展报告》主编朱玉卿也認同国产动画的进步,但同时表示目前整个行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并未形成真正的规模化和工业化发展,“动画市场的长远发展,需要众多具备稳定输出能力的制作公司。只有每年批量产出在一定水准之上的、可‘复制’的作品,才能形成健康、可持续的市场。”
《姜子牙》导演王昕曾有留美经历,接触过很多国内外的创意团队、中期团队,他认为当动画市场能有持续稳定的输出,一年出现至少十部像《哪吒》这样相对来说质量比较稳定的作品,才是真正崛起了,“以国产动画现有的工业化水平还难以实现这一点,当然我相信之后会越来越好。”
成人向作品异军突起
国产动画质量的提升业界有目共睹。朱玉卿表示,2019年是国产原创动画开始蜕变的关键年份,“去年是国产动画特别清晰的分水岭,也是国产动画尤其是动画电影迎来丰收的一年。”
2019年,在34部影片的共同助力下,国产动画电影总票房突破70亿元,远远超过往年表现。除了《哪吒》,《熊出没·原始时代》《白蛇:缘起》《罗小黑战记》也都取得超3亿元的票房收入。动画剧集尤其是网络动画市场同样一片繁荣,在头部视频平台,国产动画逐渐占据主流。比如,2019年,B站国创区上线作品数量首次追平日本番剧的供应量,国产动画月活跃用户数量也首次超过番剧区,总播放时长破3亿小时。
国产动画分众化趋势明显,成人向作品异军突起。《哪吒》的横空出世助力成人向国产动画迅速成长,也让业界看到了以成年人为目标观众的动画作品的市场潜力。相较儿童向,成人向作品对内容、成本都有着更高要求,既要承载跌宕起伏的故事,又要反映深刻的思想主题。朱玉卿认为,国产动画的一大进步就是不再盲目追求“合家欢”,成人向动画慢慢从边缘走向主流,也是去年动画市场发生的一大显著变化。他预测,随着动画电影创作理念的成熟与市场机制的完善,未来成人向将主导动画市场,并将不断拓宽中国动画电影的内容边界。
平台和资本是重要推手
在国产动画产业不断升级进化的过程中,平台和资本是重要推手。骨朵数据统计,优酷、爱奇艺、腾讯视频、B站四大平台2019年新上国产动画数量累计104部,较2018年的75部有较大幅度增长,和2016年的52部相比翻了一倍。随着移动互联网泛娱乐化概念兴起,视频平台不断构建并完善与动画工作室的合作生态,尝试培养用户的付费观看习惯,一些优质动画IP得以挖掘、孵化。以B站为例,2019年有73部动画作品参与付费观看,同比增长接近3倍。
“以内容抢用户”是平台的惯用打法,如今,平台在内容上的布局已经从购买新番引流,逐渐延伸至对国产网络动画的投资,并围绕动画IP进行深度开发,实现“一鱼多吃”。观察腾讯最新发布的2020年动漫片单,不难发现,60多个动画项目中,多数都是根据阅文旗下头部网络小说和腾讯动漫头部漫画改编,在推出动画的同时,真人影视剧、游戏的后续开发也都同步展开。
此外,各大平台也开始切入更早期的创业孵化阶段,不仅从网文、漫画平台发掘IP,也从新锐创作者及学生创业团队中收集项目。比如爱奇艺的“晨星计划”、B站的“小宇宙新星计划”均挖掘了大量优秀人才和项目。
朱玉卿认为,平台的推动作用主要有三方面。首先,平台在会聚受众和培养观看习惯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第二,平台会聚了大量创作和制作人才,鼓励创作,让国产原创动画的内容及表现形式日益丰富;第三,平台对有潜力的企业和个人工作室团队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支持。
互联网平台更易捕捉受众的消费习惯和口味偏好,同时更广泛的线上传播渠道和更多元的营销结构也为动画产业发展提供了新契机。李剑平表示,“平台根据受众需求,提出对动画作品的需求,然后才有投资,才有人做作品。平台为各种需求提供了出口。”
《大理寺日志》导演槐佳佳对平台和资本助力带来的变化有着切身体会,“10年前,像我们这样的动画人很难有渠道去展示自己的作品,互联网平台给了我们更大的舞台和空间。整个行业的大环境、商业氛围,以及动画人的生存环境都变得更好,持续的作品产出也让更多资本注意到中国动画,大家对动画这种表达形式越来越有信心。”
在趋利的商业市场中,爆款的出现必定会引发投资热潮,光线影业、阿里影业、万达影业等竞相布局动画市场。李剑平表示,动画产业并非“高效的”投资行业,一部动画电影的创作和制作周期一般要两到三年,如果算上前期策划等过程,时间可能会更长。比如《哪吒》的创作历时近5年;《大圣归来》更是耗时8年。李剑平提醒创作者及投资者要保持理性,切勿急功近利,“冷静下来了解情况后,再选择投资的人,就会有思想准备,也会愿意等待。令人欣慰的是,现在这种投资者有很多,他们对国产动画都很有信心。” 专业人才的培养
在市场态势良好的情况下,国产动画要想获得长远发展,关键要看能否尽快培养起自己的人才队伍。李剑平介绍,目前国内的基础团队配备与欧美动画制作公司比较相似,“不管是动画电影,还是动画剧集,一个项目都需要动用几百人,而且需要多个公司共同参与,同时制作。国外该有的流程,国内一流公司也都能做到,相关流程也是按照国际化模式制定的,但国内分工确实没有迪士尼、皮克斯那么细致。”
实际上,国内现阶段的人才供给也无法支撑如此细致的分工,一是因为国内动画人才匮乏,二是分工太细会导致相应人员无法适应其余公司的工作节奏(通常一个项目是由多个公司联合完成的)。“人才短缺不是人数问题,而是经验问题。”李剑平透露,目前国内大型制作公司的体量能达到200人左右,但更多的还是几十人的小作坊式团队。比如,近期的口碑作品《雾山五行》制作团队仅有6人,导演一人承担了包括出品人、编剧、分镜等16个职位。对此,李剑平认为,一个人负责多份工作,这种精神值得鼓励,这样会节省溝通成本与人力成本,提高效率,但是个人可能无法做到面面俱到。
朱玉卿倡导社会化分工,认为不需要每个动画公司都去做全产业链,“可以每个团队做自己最擅长的领域,彼此间相互合作、优势互补。”
“中国其实不缺有潜质、有天赋的人才,只不过大多数人还需要掌握更多的方法和技术。” 王昕表示,传统观念会认为导演和团队的协作方式是正金字塔式的,导演是塔尖,生发出项目的所有想法,但更成熟的协作方式其实是通过合理有效的方法,批量生产高质量、高完成度的作品。导演的价值更多的是赋予作品个性和风格。“《姜子牙》就是在这样的制作理念下完成的,我们希望不只是依靠导演或者主创的个人能力,更要通过团队的合理搭配和协作,让这个项目的工业化标准或者质量达到新高度。”
槐佳佳认为中国动画的制作能力没问题,“其实很多优秀的国外动画作品都有中国人参与,但是中国在动画高端人才的培养环节仍存在短板。希望以后培养出来的人才,能更有原创力,而非一味地去学习、去模仿。”
李剑平也强调要充分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扶持和支持,“培养,是要创造条件让他们去学习;扶持,是要给他们更多的机会去积累经验;支持,是对已经具备创作条件的人员,要给予信任和发展空间,鼓励他们去创作不同类型的作品。”
“中国风”或成未来一大趋势
崛起是为了早日步入巅峰。B站副董事长兼COO李旎曾对下一个十年做出三个预言:到2022年,国产原创动画的产量和数量将数倍于日本番剧,成为动画市场、电影市场的主流;到2026年,动画将成为娱乐产业的主流;到2030年,中国原创动画将走向世界,领先于世界,流行于世界。
谈及国产动画的发展趋势,“中国风”在采访中被反复提及。李旎表示,中国动画市场长久以来存在的问题,就是以海外动画为主要供应类型,以海外风格为主要创作取向,“这远远不能满足国内主流消费者需求,我们需要更加关注中国人自己的生活,讲述植根于中国土壤的文化故事,不再简单翻拍热门IP,不再简单照搬海外套路。”
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美学风格,二十世纪的国产动画能够风靡全球的根本原因,也在于故事内容与文化符号融合形成了中国风格。如今,“中国风”再次成为国产动画的创意源头,很多突出重围的爆款作品也都带着浓郁的“国风”气质。对此,李剑平分析,这与当下的现实环境有关系,“中国人越来越有自信,对中国文化也更有自信,‘中国风’作品赶上这一潮流,自然大受欢迎。”
朱玉卿也认为,“中国风”会成为未来动画市场的主流和方向,“在文化领域,各种艺术形式皆以中国风格、传统美学风格为主流,未来不光是动画电影,其他艺术形式也一样,只会越来越注重中国文化。但运用传统元素讲故事也要讲究创新,要找到与当下观众的共鸣点,赋予它们契合时代的表现形式和思想内涵,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让作品、观众、时代同频共振。”
动画剧集方面,今年更是佳作频出、惊喜不断。先是唐朝背景的国风动画《大理寺日志》在哔哩哔哩(以下简称B站)拿下1.2亿播放量;随后,《雾山五行》引爆网络,豆瓣上7万余人给出了平均9.0的高评分。
爆款频出,国产动画崛起之声不绝于耳,动画产业繁荣背后的真实生态究竟如何?让我们来听听专业人士怎么说。
爆款带动行业整体发展
尽管疫情之下,许多动画公司面临着严峻的生存挑战,但从市场整体发展趋势来看,业界普遍对国产动画充满信心。
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动漫艺术委员会秘书长李剑平认为,国产动画确实是在崛起过程中,这些爆款作品具有一定的引领性作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动画产业的整体发展。无论是作品数量、题材选择、内容表现手段,还是市场影响力,国产动画进步明显。“现在的国产动画从题材到内容全面升级,面向各种年龄段的作品亦有所增加,而且对于传统题材的创新也投入了更多的思考。此外,国产动画多年来与美国、日本等动画强国开展技术合作,如今也已掌握成熟的动画技术。”
电影观众调研和创投平台聚影汇创始人、《中国动画电影发展报告》主编朱玉卿也認同国产动画的进步,但同时表示目前整个行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并未形成真正的规模化和工业化发展,“动画市场的长远发展,需要众多具备稳定输出能力的制作公司。只有每年批量产出在一定水准之上的、可‘复制’的作品,才能形成健康、可持续的市场。”
《姜子牙》导演王昕曾有留美经历,接触过很多国内外的创意团队、中期团队,他认为当动画市场能有持续稳定的输出,一年出现至少十部像《哪吒》这样相对来说质量比较稳定的作品,才是真正崛起了,“以国产动画现有的工业化水平还难以实现这一点,当然我相信之后会越来越好。”
成人向作品异军突起
国产动画质量的提升业界有目共睹。朱玉卿表示,2019年是国产原创动画开始蜕变的关键年份,“去年是国产动画特别清晰的分水岭,也是国产动画尤其是动画电影迎来丰收的一年。”
2019年,在34部影片的共同助力下,国产动画电影总票房突破70亿元,远远超过往年表现。除了《哪吒》,《熊出没·原始时代》《白蛇:缘起》《罗小黑战记》也都取得超3亿元的票房收入。动画剧集尤其是网络动画市场同样一片繁荣,在头部视频平台,国产动画逐渐占据主流。比如,2019年,B站国创区上线作品数量首次追平日本番剧的供应量,国产动画月活跃用户数量也首次超过番剧区,总播放时长破3亿小时。
国产动画分众化趋势明显,成人向作品异军突起。《哪吒》的横空出世助力成人向国产动画迅速成长,也让业界看到了以成年人为目标观众的动画作品的市场潜力。相较儿童向,成人向作品对内容、成本都有着更高要求,既要承载跌宕起伏的故事,又要反映深刻的思想主题。朱玉卿认为,国产动画的一大进步就是不再盲目追求“合家欢”,成人向动画慢慢从边缘走向主流,也是去年动画市场发生的一大显著变化。他预测,随着动画电影创作理念的成熟与市场机制的完善,未来成人向将主导动画市场,并将不断拓宽中国动画电影的内容边界。
平台和资本是重要推手
在国产动画产业不断升级进化的过程中,平台和资本是重要推手。骨朵数据统计,优酷、爱奇艺、腾讯视频、B站四大平台2019年新上国产动画数量累计104部,较2018年的75部有较大幅度增长,和2016年的52部相比翻了一倍。随着移动互联网泛娱乐化概念兴起,视频平台不断构建并完善与动画工作室的合作生态,尝试培养用户的付费观看习惯,一些优质动画IP得以挖掘、孵化。以B站为例,2019年有73部动画作品参与付费观看,同比增长接近3倍。
“以内容抢用户”是平台的惯用打法,如今,平台在内容上的布局已经从购买新番引流,逐渐延伸至对国产网络动画的投资,并围绕动画IP进行深度开发,实现“一鱼多吃”。观察腾讯最新发布的2020年动漫片单,不难发现,60多个动画项目中,多数都是根据阅文旗下头部网络小说和腾讯动漫头部漫画改编,在推出动画的同时,真人影视剧、游戏的后续开发也都同步展开。
此外,各大平台也开始切入更早期的创业孵化阶段,不仅从网文、漫画平台发掘IP,也从新锐创作者及学生创业团队中收集项目。比如爱奇艺的“晨星计划”、B站的“小宇宙新星计划”均挖掘了大量优秀人才和项目。
朱玉卿认为,平台的推动作用主要有三方面。首先,平台在会聚受众和培养观看习惯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第二,平台会聚了大量创作和制作人才,鼓励创作,让国产原创动画的内容及表现形式日益丰富;第三,平台对有潜力的企业和个人工作室团队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支持。
互联网平台更易捕捉受众的消费习惯和口味偏好,同时更广泛的线上传播渠道和更多元的营销结构也为动画产业发展提供了新契机。李剑平表示,“平台根据受众需求,提出对动画作品的需求,然后才有投资,才有人做作品。平台为各种需求提供了出口。”
《大理寺日志》导演槐佳佳对平台和资本助力带来的变化有着切身体会,“10年前,像我们这样的动画人很难有渠道去展示自己的作品,互联网平台给了我们更大的舞台和空间。整个行业的大环境、商业氛围,以及动画人的生存环境都变得更好,持续的作品产出也让更多资本注意到中国动画,大家对动画这种表达形式越来越有信心。”
在趋利的商业市场中,爆款的出现必定会引发投资热潮,光线影业、阿里影业、万达影业等竞相布局动画市场。李剑平表示,动画产业并非“高效的”投资行业,一部动画电影的创作和制作周期一般要两到三年,如果算上前期策划等过程,时间可能会更长。比如《哪吒》的创作历时近5年;《大圣归来》更是耗时8年。李剑平提醒创作者及投资者要保持理性,切勿急功近利,“冷静下来了解情况后,再选择投资的人,就会有思想准备,也会愿意等待。令人欣慰的是,现在这种投资者有很多,他们对国产动画都很有信心。” 专业人才的培养
在市场态势良好的情况下,国产动画要想获得长远发展,关键要看能否尽快培养起自己的人才队伍。李剑平介绍,目前国内的基础团队配备与欧美动画制作公司比较相似,“不管是动画电影,还是动画剧集,一个项目都需要动用几百人,而且需要多个公司共同参与,同时制作。国外该有的流程,国内一流公司也都能做到,相关流程也是按照国际化模式制定的,但国内分工确实没有迪士尼、皮克斯那么细致。”
实际上,国内现阶段的人才供给也无法支撑如此细致的分工,一是因为国内动画人才匮乏,二是分工太细会导致相应人员无法适应其余公司的工作节奏(通常一个项目是由多个公司联合完成的)。“人才短缺不是人数问题,而是经验问题。”李剑平透露,目前国内大型制作公司的体量能达到200人左右,但更多的还是几十人的小作坊式团队。比如,近期的口碑作品《雾山五行》制作团队仅有6人,导演一人承担了包括出品人、编剧、分镜等16个职位。对此,李剑平认为,一个人负责多份工作,这种精神值得鼓励,这样会节省溝通成本与人力成本,提高效率,但是个人可能无法做到面面俱到。
朱玉卿倡导社会化分工,认为不需要每个动画公司都去做全产业链,“可以每个团队做自己最擅长的领域,彼此间相互合作、优势互补。”
“中国其实不缺有潜质、有天赋的人才,只不过大多数人还需要掌握更多的方法和技术。” 王昕表示,传统观念会认为导演和团队的协作方式是正金字塔式的,导演是塔尖,生发出项目的所有想法,但更成熟的协作方式其实是通过合理有效的方法,批量生产高质量、高完成度的作品。导演的价值更多的是赋予作品个性和风格。“《姜子牙》就是在这样的制作理念下完成的,我们希望不只是依靠导演或者主创的个人能力,更要通过团队的合理搭配和协作,让这个项目的工业化标准或者质量达到新高度。”
槐佳佳认为中国动画的制作能力没问题,“其实很多优秀的国外动画作品都有中国人参与,但是中国在动画高端人才的培养环节仍存在短板。希望以后培养出来的人才,能更有原创力,而非一味地去学习、去模仿。”
李剑平也强调要充分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扶持和支持,“培养,是要创造条件让他们去学习;扶持,是要给他们更多的机会去积累经验;支持,是对已经具备创作条件的人员,要给予信任和发展空间,鼓励他们去创作不同类型的作品。”
“中国风”或成未来一大趋势
崛起是为了早日步入巅峰。B站副董事长兼COO李旎曾对下一个十年做出三个预言:到2022年,国产原创动画的产量和数量将数倍于日本番剧,成为动画市场、电影市场的主流;到2026年,动画将成为娱乐产业的主流;到2030年,中国原创动画将走向世界,领先于世界,流行于世界。
谈及国产动画的发展趋势,“中国风”在采访中被反复提及。李旎表示,中国动画市场长久以来存在的问题,就是以海外动画为主要供应类型,以海外风格为主要创作取向,“这远远不能满足国内主流消费者需求,我们需要更加关注中国人自己的生活,讲述植根于中国土壤的文化故事,不再简单翻拍热门IP,不再简单照搬海外套路。”
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美学风格,二十世纪的国产动画能够风靡全球的根本原因,也在于故事内容与文化符号融合形成了中国风格。如今,“中国风”再次成为国产动画的创意源头,很多突出重围的爆款作品也都带着浓郁的“国风”气质。对此,李剑平分析,这与当下的现实环境有关系,“中国人越来越有自信,对中国文化也更有自信,‘中国风’作品赶上这一潮流,自然大受欢迎。”
朱玉卿也认为,“中国风”会成为未来动画市场的主流和方向,“在文化领域,各种艺术形式皆以中国风格、传统美学风格为主流,未来不光是动画电影,其他艺术形式也一样,只会越来越注重中国文化。但运用传统元素讲故事也要讲究创新,要找到与当下观众的共鸣点,赋予它们契合时代的表现形式和思想内涵,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让作品、观众、时代同频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