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月20日,日本内阁府发布数据显示,2019年第一季度日本GDP(国内生产总值)环比实际增长0.5%,折合年增长率达到2.1%。与之前零增长甚至是负增长的预测相比,此番数据着实令人惊讶,而看似强劲的增长背后是明显的内需不足。数据显示,在上述增长中,内需(国内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对GDP增长的贡献为0.1个百分点,外需贡献0.4个百分点。外需中,国际贸易净出口增加对GDP的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更为值得关注的是,所谓“净出口”,实际上是日本的进口速度下降太快以致于超过了出口的下降速度。
外贸与内需双不足
就在4月17日,日本财务省还发布了统计,数据显示日本的国际贸易迎来近三年的首次贸易逆差,逆差额达到1.5854万亿日元。与此同时,出口下滑形势从2018年秋季开始变得严峻。
“日本属于出口导向型经济体,外部经济环境,更具体地说是中美两国当前的经贸形势,会对日本产生很大影响。该国曾做过相关统计,结果显示,如果美国对250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征关税,日本GDP会因此负增长0.13个百分点;如果美国继续对剩下的3250亿美元中国商品加征关税,日本GDP将因此负增长0.22个百分点。”接受《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采访时,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世界经济所亚太研究中心副研究员蔡亮这样说。
作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日本与中国、美国的经济贸易关系很密切。在全球产业链上,日本处于中高端,大量出口中间产品到中国,而处于产业链中低端的中国,对上述产品进行加工,然后再将这些商品出口到美国等市场。
在上述链条中,中国的位置是由自己的优势决定的,比如较低的劳动成本、较优惠的招商与土地政策等。然而,一旦中国生产的商品被美国额外加征关税,中国商品的竞争力就会被迫削减。蔡亮强调:“这样一来,某些原本要从日本出口到中国的货物,也许就会减少甚至没有了;而原本从中国大量进口商品的国家,也会因此选择其他市场。日本的出口就会受到负面影响。”
事实确实如此。美国发起贸易争端,已经导致世界经济增速减缓,令中国等对日本订单较多的亚洲国家的订货量下降。2019年第一季度,日本实际出口环比下降2.4%。此外,同一季度,日本内需也表现欠佳,原油、天然气、原材料等生产物资的进口量下降了4.6%。这一点,从刚过去不久的十连休“黄金周”也能看出端倪。
4月末至5月初一直是日本的“黄金周”假期。今年,因为明仁天皇在4月30日退位、皇太子在5月1日继位,根据日本国内法规定,该国从4月27日开始连续放假10天。
蔡亮告诉记者,十连休期间,四分之三的日本民众选择宅在家里;10%以上的人选择在日本国内四处逛逛,还有10%以上的人选择回老家消磨时间;2%多一点的人选择出国游玩。消费对日本GDP增长的贡献率在50%-60%之间。按计划,此次小长假是可以为日本国内消费尤其是旅游消费带来充足动力的;如今看,效果寥寥。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东北亚所学者颜泽洋告诉《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十连休是日本政府出于多方面考虑设置的。
“一方面,日本政府希望通过十连休这样的方式提升新年号到来的仪式感,也希望借此让民众抱有更多美好期待。另一方面,就是希望小长假刺激消费,特别是带动运输业和旅游业等的发展。另外,对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而言,十连休以及其他与新年号有关的活动,还是提升自己支持率的一个好机会。从最新的民调结果看,安倍的支持率确有上升。”颜泽洋这样说。
更高的消费税即将到来
十连休期间日本消费动力不足,还与另一个因素不无关系:该国政府将于10月份将消费税从8%提高到10%。對民众而言,消费税的提升意味着生活成本的提高,大家已经开始为此做准备。
2019年3月以来,受人力成本上涨等综合因素影响,日本各类产品的出厂价和零售价均陆续上涨。据悉,不少日本企业已经开始上调相关食品的价格,而此番食品涨价潮将持续到6月份。加之即将到来的消费税上调,日本民众已经有所抱怨。
值得关注的是,日本政府的税改并非统一的降低或者提高,而是有升有降,即一边降低企业所得税税率一边提高消费税税率。博鳌亚洲论坛研究院副院长洪斌指出,这种相左的安排同时出现在安倍经济学中,恰恰突显了安倍政府和日本经济面临的两难困境。
洪斌说:“一方面,经济长期不振,日本需要通过安倍经济学的一系列扩张性措施,刺激经济走出萎靡。另一方面,由于人口高龄化,社会保障支出只增不减,财政压力巨大,在支出刚性、不容节流的情况下,只能在开源、增税上想办法。增税,显然不能从生产性企业身上下手,否则就是杀鸡取卵,尤其是在全球争相降低企业税的大环境下,日本当前的企业所得税税率已经不低。而日本增税的唯一选择,只能是税基最广的消费税。”
消费税是日本政府在1989年4月新开征的一种税,性质上属于增值税。消费税的征收范围几乎包括所有的商品交易和劳务,以进行商品交易、提供劳务的自然人和法人为纳税人。比如,消费者去商场购买服饰,衣服吊牌上的价格加上消费税,是其到收银台后需要支付的钱款。
此外,消费税的提升或许可以为日本走向通胀目标提供一种可能。
历史数据显示,日本从1997年开始陷入长期通缩,2007年1月至2008年10月局面有所改变,此后该国又重新进入核心物价指数持续下滑的境况。经济长期低迷,导致民众和企业不愿投资、不愿消费,产品价格和薪资也难以提升。目前,日本经济已经走出了通缩,但通缩的阴影尚未完全消散,且其2%的通胀目标始终没能实现。
安倍经济学的好处给了谁
2012年年底安倍晋三上台以来,抛出了以“宽松货币政策”“扩大财政支出”“结构性改革”为核心的安倍经济学。2013年1月,日本央行确定本国通胀目标为2%。包括日本在内的很多发达经济体都认为,2%的通货膨胀是鼓励企业投资和民众消费的最佳选择,且2%的水平可以避免通胀过高带来的风险。
如今,安倍经济学已经实施了近7年,人们开始对“2%通胀目标”的设定表示怀疑,有关安倍经济学效果的讨论也屡见不鲜。
安倍的特别经济顾问浜田宏一近期表示,日本央行可以放弃2%的通胀目标或者推迟充分就业。他认为,2%的通胀目标并非绝对重要,因为从人们的生活成本来看,更可取的方式是让物价下跌而非上涨。
“实施初期,安倍经济学效果比较明显。在宽松货币政策和积极财政政策的刺激下,日元大幅度贬值,日本出口增加,企业收益提升,股市大涨,就业率再创新高,一定程度上摆脱了金融危机对日本经济的冲击。在上述过程中,企业收益的增加和股价的提升,使得日本大型企业和拥有较高金融资产的富人阶层收益颇丰。只不过,大部分企业收益并没有转化成为员工薪资,因此工薪阶层并没能从改革中获得太多利益。”颜泽洋这样告诉记者。
他认为,安倍经济学的短期刺激效果好,但难以长期持续,且副作用比较明显,比如企业负债率过高,可能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且安倍提出的结构性改革实际进展缓慢,不可能解决该国经济长期低迷的根本问题。
“大胆货币政策的边际效应已经递减到几乎没什么红利,2020年东京奥运会及其相关项目的建设红利也接近尾声。这个时候,人们就更加清楚,最根本的问题还是少子老龄化太过严重,企业用工严重不足,这种‘不足’不是就业岗位太多而是人太少,导致日本经济的潜在增长率一直下滑。”蔡亮这样对记者强调。
日本总务省今年2月份发布报告显示,2018年,日本平均有效求人倍率比上一年上升0.11,达到1.61倍,仅次于1973年,为有记录以来的第二高位。
有效求人倍率指的是劳动力市场需求人数与求职人数的比。当这一数值超过1,表明劳动力供不应求。2018年5月份以来,该数据一直维持在1.60以上,足见日本劳动力短缺形势的严峻程度。
外贸与内需双不足
就在4月17日,日本财务省还发布了统计,数据显示日本的国际贸易迎来近三年的首次贸易逆差,逆差额达到1.5854万亿日元。与此同时,出口下滑形势从2018年秋季开始变得严峻。
“日本属于出口导向型经济体,外部经济环境,更具体地说是中美两国当前的经贸形势,会对日本产生很大影响。该国曾做过相关统计,结果显示,如果美国对250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征关税,日本GDP会因此负增长0.13个百分点;如果美国继续对剩下的3250亿美元中国商品加征关税,日本GDP将因此负增长0.22个百分点。”接受《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采访时,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世界经济所亚太研究中心副研究员蔡亮这样说。
作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日本与中国、美国的经济贸易关系很密切。在全球产业链上,日本处于中高端,大量出口中间产品到中国,而处于产业链中低端的中国,对上述产品进行加工,然后再将这些商品出口到美国等市场。
在上述链条中,中国的位置是由自己的优势决定的,比如较低的劳动成本、较优惠的招商与土地政策等。然而,一旦中国生产的商品被美国额外加征关税,中国商品的竞争力就会被迫削减。蔡亮强调:“这样一来,某些原本要从日本出口到中国的货物,也许就会减少甚至没有了;而原本从中国大量进口商品的国家,也会因此选择其他市场。日本的出口就会受到负面影响。”
事实确实如此。美国发起贸易争端,已经导致世界经济增速减缓,令中国等对日本订单较多的亚洲国家的订货量下降。2019年第一季度,日本实际出口环比下降2.4%。此外,同一季度,日本内需也表现欠佳,原油、天然气、原材料等生产物资的进口量下降了4.6%。这一点,从刚过去不久的十连休“黄金周”也能看出端倪。
4月末至5月初一直是日本的“黄金周”假期。今年,因为明仁天皇在4月30日退位、皇太子在5月1日继位,根据日本国内法规定,该国从4月27日开始连续放假10天。
蔡亮告诉记者,十连休期间,四分之三的日本民众选择宅在家里;10%以上的人选择在日本国内四处逛逛,还有10%以上的人选择回老家消磨时间;2%多一点的人选择出国游玩。消费对日本GDP增长的贡献率在50%-60%之间。按计划,此次小长假是可以为日本国内消费尤其是旅游消费带来充足动力的;如今看,效果寥寥。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东北亚所学者颜泽洋告诉《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十连休是日本政府出于多方面考虑设置的。
“一方面,日本政府希望通过十连休这样的方式提升新年号到来的仪式感,也希望借此让民众抱有更多美好期待。另一方面,就是希望小长假刺激消费,特别是带动运输业和旅游业等的发展。另外,对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而言,十连休以及其他与新年号有关的活动,还是提升自己支持率的一个好机会。从最新的民调结果看,安倍的支持率确有上升。”颜泽洋这样说。
更高的消费税即将到来
十连休期间日本消费动力不足,还与另一个因素不无关系:该国政府将于10月份将消费税从8%提高到10%。對民众而言,消费税的提升意味着生活成本的提高,大家已经开始为此做准备。
2019年3月以来,受人力成本上涨等综合因素影响,日本各类产品的出厂价和零售价均陆续上涨。据悉,不少日本企业已经开始上调相关食品的价格,而此番食品涨价潮将持续到6月份。加之即将到来的消费税上调,日本民众已经有所抱怨。
值得关注的是,日本政府的税改并非统一的降低或者提高,而是有升有降,即一边降低企业所得税税率一边提高消费税税率。博鳌亚洲论坛研究院副院长洪斌指出,这种相左的安排同时出现在安倍经济学中,恰恰突显了安倍政府和日本经济面临的两难困境。
洪斌说:“一方面,经济长期不振,日本需要通过安倍经济学的一系列扩张性措施,刺激经济走出萎靡。另一方面,由于人口高龄化,社会保障支出只增不减,财政压力巨大,在支出刚性、不容节流的情况下,只能在开源、增税上想办法。增税,显然不能从生产性企业身上下手,否则就是杀鸡取卵,尤其是在全球争相降低企业税的大环境下,日本当前的企业所得税税率已经不低。而日本增税的唯一选择,只能是税基最广的消费税。”
消费税是日本政府在1989年4月新开征的一种税,性质上属于增值税。消费税的征收范围几乎包括所有的商品交易和劳务,以进行商品交易、提供劳务的自然人和法人为纳税人。比如,消费者去商场购买服饰,衣服吊牌上的价格加上消费税,是其到收银台后需要支付的钱款。
此外,消费税的提升或许可以为日本走向通胀目标提供一种可能。
历史数据显示,日本从1997年开始陷入长期通缩,2007年1月至2008年10月局面有所改变,此后该国又重新进入核心物价指数持续下滑的境况。经济长期低迷,导致民众和企业不愿投资、不愿消费,产品价格和薪资也难以提升。目前,日本经济已经走出了通缩,但通缩的阴影尚未完全消散,且其2%的通胀目标始终没能实现。
安倍经济学的好处给了谁
2012年年底安倍晋三上台以来,抛出了以“宽松货币政策”“扩大财政支出”“结构性改革”为核心的安倍经济学。2013年1月,日本央行确定本国通胀目标为2%。包括日本在内的很多发达经济体都认为,2%的通货膨胀是鼓励企业投资和民众消费的最佳选择,且2%的水平可以避免通胀过高带来的风险。
如今,安倍经济学已经实施了近7年,人们开始对“2%通胀目标”的设定表示怀疑,有关安倍经济学效果的讨论也屡见不鲜。
安倍的特别经济顾问浜田宏一近期表示,日本央行可以放弃2%的通胀目标或者推迟充分就业。他认为,2%的通胀目标并非绝对重要,因为从人们的生活成本来看,更可取的方式是让物价下跌而非上涨。
“实施初期,安倍经济学效果比较明显。在宽松货币政策和积极财政政策的刺激下,日元大幅度贬值,日本出口增加,企业收益提升,股市大涨,就业率再创新高,一定程度上摆脱了金融危机对日本经济的冲击。在上述过程中,企业收益的增加和股价的提升,使得日本大型企业和拥有较高金融资产的富人阶层收益颇丰。只不过,大部分企业收益并没有转化成为员工薪资,因此工薪阶层并没能从改革中获得太多利益。”颜泽洋这样告诉记者。
他认为,安倍经济学的短期刺激效果好,但难以长期持续,且副作用比较明显,比如企业负债率过高,可能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且安倍提出的结构性改革实际进展缓慢,不可能解决该国经济长期低迷的根本问题。
“大胆货币政策的边际效应已经递减到几乎没什么红利,2020年东京奥运会及其相关项目的建设红利也接近尾声。这个时候,人们就更加清楚,最根本的问题还是少子老龄化太过严重,企业用工严重不足,这种‘不足’不是就业岗位太多而是人太少,导致日本经济的潜在增长率一直下滑。”蔡亮这样对记者强调。
日本总务省今年2月份发布报告显示,2018年,日本平均有效求人倍率比上一年上升0.11,达到1.61倍,仅次于1973年,为有记录以来的第二高位。
有效求人倍率指的是劳动力市场需求人数与求职人数的比。当这一数值超过1,表明劳动力供不应求。2018年5月份以来,该数据一直维持在1.60以上,足见日本劳动力短缺形势的严峻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