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写道:生命从来不曾离开过孤独而独立存在。无论是我们出生、我们成长、我们相爱,还是我们成功失败,直到最后的最后,孤独犹如影子一样存在于生命一隅。
一个孤独的小人遥望地球,是我们几乎每天都会见到的微信开屏画面,而今这个场景似乎成为许多年轻人的写照。
如今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放弃热闹,独自生活,习惯一个人吃饭、睡觉、看书、旅行,把孤单过成一个人的狂欢。
精明的商人,总是能第一时间嗅到商机,把孤独变成一门生意。
单身型:一个人活出一个家庭
在今天,年轻人不仅不结婚,甚至连恋爱不谈了。
《中国统计年鉴2017》显示,我国单身人口总数已达2.4亿以上,也就是说,每六个人,就有一只单身狗。新周刊在《中国社会十大症候》中将这种缺失形容为“爱无力”——
怕表白被拒,又怕不努力追求就没有然后;怕恋爱太麻烦,又怕一个人太孤单;有伴侣怕不忠诚,没伴侣的怕连渣都遇不上;怕结婚不自由,又怕不结婚只剩下自由;怕生孩子养育不易,又怕不生孩子养老太难……
围城内外的人都在变,结婚率逐年下降,离婚率逐年上升,恐婚恐育的焦虑都太过真实。选择单身生活的人太多,并且越来越多。
在中国,未婚、一个人生活的空巢青年群体已经超过5800万,而这个数字还在不断攀升。
5800万人背后的蛋糕是诱人的,倡导小而美的单身公寓如雨后春笋般兴起。
30~40平左右的小户型公寓人气高涨,简易厨房、组合浴室厕所、床位在同一室俱全,将具有社交属性的健身场所、食堂、书吧、会客厅,从私人住宅内转移到共享社区中。
家居用品和家用电器也为了适应住宅空间的缩小而相应地迷你化。迷你的书架、冰箱、书桌、衣柜等商品在各大平台畅销,普遍在正常体积的三分之二以下,价格也很美丽。
断舍离式的简单生活备受推崇,生活质量不会因为选择少就打折,不信看看乔帮主的家和扎克伯克的衣柜就知道了。当在大城市买房已经从愿望变成奢望,年轻人学会了对自己的生活要求做减法,一个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的居所,就足够成为一剂心灵安慰。
独居生活已成新趋势,它是一种脱离于传统的家庭关系而产生的新的生活方式,无关褒贬,只是个中性词。
生活方式的改变,也影响着个人精神需求的变化。
美国电影《Her》中的人工智能操作系统萨曼莎,可以向孤独的男主角西奥多提供情感慰藉,双方在虚拟环境的交流中产生真情实感,而这一场景正在从电影变成现实。
2018年日本一份“与AI人工智能恋爱”的调查报告显示,参与调查的六成日本男性愿意和AI谈恋爱。他们认为,对着虚拟人物谈恋爱消耗的精力远小于跟人谈恋爱,但收获的精神满足和治愈感并没有减少。
越来越多的智能产品,也不再满足于单向接收指令,而是以“孤独解药”为定位,力求与用户达成双向互动。
继Siri等手机语音助手已经成为标配功能之后,智能音箱成为时下最受欢迎的人机交互型产品之一。
综艺节目《向往的生活》中频繁出镜的小度,不仅可以根据人类口令进行报时、播报天气、播放音乐、控制其他相连结的智能家电等执行操作,还可以提供聊天对话等个性服务,陈伟霆就跟它玩得不亦乐乎。
市场上同类的产品还有小米的小爱,微软的小冰,阿里的天猫精灵,喜马拉雅的小雅等。
单身式的消费生活,背后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反映了时下年轻人高度的自我认同和对个体的推崇,独居保有了他们内在的自由和独立。
当然,这种状态不一定是永久的,独居者中确有许多人认为他们最终会回归家庭,寻找伴侣,独居只是暂时状态。但他们同时也知道,生活不一定就能按部就班跟着想法走。
“人们开始改变传统,却依然不确定新的生活究竟何去何从。”
懒人型:比起孤单,他们更怕麻烦
喜欢一人行,有时可能仅仅是因为省事。
比如,一个人吃饭的好处是,把选择权还给自己,不必为了今晚吃什么,买菜应该买A还是买B,口味应该偏淡还是偏咸,而跟第二人甚至第三人相互迁就和扯皮。
吃饭时省去了四目相对还要找话题聊天的步骤,只有自己与美食连结,专注品尝食物的味道,耗费的时长变少了,省下了充裕的时间做更多的事。
于是,各种一人食餐厅应运而生。
日本的Gusto烤肉店,每个席位都是半封闭的单人包厢,配备电源、餐具盒、调料瓶,不限时间,想待多久都可以,为单独吃饭的人留出一份安全感。
荷兰的Eenmaal餐厅设有隔板,每个食客独享一张小方桌,椅子的不同朝向避免了彼此眼神的直接接触,无需承受压力而可以尽情享受专属的佳肴。
不用狼吞虎咽,不用在意他人异样的眼光,好好吃饭,每一个人都可以是孤独的美食家。虽然某些餐厅出于“一个人吃饭好可怜”的关怀,在独食者对面放上一只玩具熊,不过有一雙空洞的眼睛直勾勾地盯着你吃饭,不是更加瘆得慌?
科技的变革,城市化的发展,会催生大量生活支持型服务和产品。
借助网络和技术手段,人际之间的依赖程度大大降低,即使没有家人和朋友的介入和帮忙,一个人生活也可以很舒服。
屋里脏了,不想打扫,APP上约个清洁阿姨,百十来块搞得里外都锃亮;买东西,网上下单,几天后快递小哥就会带着惊喜,楼下等你;去陌生的地方,不需要地陪,打车软件和地图导航能带每一个路痴找到目的地;搞不明白的问题,不用求助亲朋好友,互联网上就能搜到最专业的答案…… 人会制造麻烦,而技术大多数情况下会解决麻烦。既然一个人生活可以如此便利,“找人搭伙过日子”这件事自然可以从人生的必修变成选修。
技术进步满足了个人生活的需求,反过来,不断提高的需求也会影响技术变革迭代。功能多樣化、智能化的懒人型产品被不断开发并投入生产,满足独居人士的基本生活需要。
数码行业数据显示,2018年,智能类电子设备年增长超过3成。智能扫地机器人同比增长50%,自动擦窗机增长150%。自动洗袜机、懒人炒菜机、洗碗机等等神器不断涌现,成为一人生活主人公的第二双手,大大提高了生活效率,甚至做得比人更好。
投资人王煜全认为,家越来越小,但是追求的生活品质越来越高。“单身化的特点是什么?就是有钱有闲,可以活得更像个孩子。巨大的商机就源自与此。”
一人生活省事又省心,一直独居一直爽。
有了家庭有了孩子,固然不会孤单,但是烦恼也会滚滚而来。
社恐型:对人过敏,让我一个人静静
作为一个社恐,选择一人式的生活消费,还需要理由吗?
“不要靠近,不用关系,不必交流,只要人人都少说一点话,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各种小型娱乐方式风靡,对社恐人士来说,无需社交,自己跟自己玩就已经很快乐。
反感跟团和哄闹,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一个人出游。汽车厂商们专门推出了长度小于4000mm的小型SUV汽车,满足了喜欢独处的年轻人轻便出行的需要。
一个人唱KTV可以从十大孤独列表中撤下来了,如今遍布一二线城市的迷你KTV房,设备一应俱全,想唱就唱,没有被人切歌抢话筒的烦恼,也没有被问“几个人”的尴尬。
近期日本出现了为社恐人士专门设计的单人健身房,每人独享一个小隔间,可以一个人尽情挥汗如雨,一边观看房间墙壁投影一边运动,好不惬意。
以及,游戏。
2018年,我国游戏的总用户规模达到了6.26亿。
在脉脉研究院关于排解孤独的消费领域调查中,游戏开销占了一半的比例。对于社恐来说,游戏简直是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没有面对面交流的压力,一个人,一台电脑,在虚拟世界里就可以尽情驰骋,现实中难以获得的满足感,在游戏里可以得到最大的认同。
人际交往的游戏规则太复杂,社交沟通只会徒增焦虑,但是面对宠物就简单得多了。
根据狗民网发布的《2018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2018年,中国城镇养宠人数(含水族)达7355万人。单是猫狗消费市场规模就达到惊人1708亿。经测算,2018年猫狗消费者人均单只年消费金额5016元,还不算购买宠物本身的费用。
千亿级的生意背后,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巨大群体,就是独身人士。
对于孤单的年轻人来说,宠物是安静的陪伴和精神寄托。有一半的养宠物的人把宠物视为孩子,三成的人把宠物当成朋友来对待。对外与人交流的情感缺口,靠与宠物互动来弥补。既然对人过敏,就找一只专属自己的宠物互相依赖。
《单身社会》一书的作者克里南伯格曾在书中写道:“单身社会正成为一种空前强大、无可避免的社会变革。”
在少子化、低结婚率的日本,30岁左右人群中,每3人中就有一人称不考虑结婚。日本著名广告与调查公司博报堂预测,到2035年,约有一半日本人会过单身生活。
韩国保健和社会事务所最近一项调查显示,参与调查的对象有近7成没有谈恋爱,并且,韩国20~29岁和30~39岁人群的未婚率已先后在2005年和2015年赶超单身大国日本。
据2019年世界经济论坛的调查,英国的单身公寓比例自1960年以来已经翻了一倍,达到31%;有50%的巴黎居民和60%的斯德哥尔摩居民处于独居状态。
如此看来,克里南伯格的预言并没有错,而国内相似的一人式生活浪潮也就不难理解了。
孤独经济仍然是风口,各种“孤独周边”让独居者的生活更加便利,然而它们只能解决独立生活的问题,却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精神孤独。
据相关统计,自2017年以来,陪伴类App的用户增长趋势明显,尤其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语音交友聊天室、游戏陪练App等付费型陪伴App大量出现。
孤独的年轻人们矛盾中摇摆,在实际生活中疏离人群,害怕被打扰,却不由自主在虚拟世界中寻求陪伴——“活像个孤独患者,自我拉扯。”
梭罗独居瓦尔登湖畔的小木屋时写道,“我就像住在大草原上一样的遗世独立,我拥有属于自己的太阳、月亮与星辰,一个属于我一个人的小世界”。
在哲学家看来,孤独是人类的本质。只有真正学会与自己相处、与孤独相处的人,才能理解梭罗的快乐吧。
任何一种生活,都会有各自的烦恼。
一个孤独的小人遥望地球,是我们几乎每天都会见到的微信开屏画面,而今这个场景似乎成为许多年轻人的写照。
如今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放弃热闹,独自生活,习惯一个人吃饭、睡觉、看书、旅行,把孤单过成一个人的狂欢。
精明的商人,总是能第一时间嗅到商机,把孤独变成一门生意。
单身型:一个人活出一个家庭
在今天,年轻人不仅不结婚,甚至连恋爱不谈了。
《中国统计年鉴2017》显示,我国单身人口总数已达2.4亿以上,也就是说,每六个人,就有一只单身狗。新周刊在《中国社会十大症候》中将这种缺失形容为“爱无力”——
怕表白被拒,又怕不努力追求就没有然后;怕恋爱太麻烦,又怕一个人太孤单;有伴侣怕不忠诚,没伴侣的怕连渣都遇不上;怕结婚不自由,又怕不结婚只剩下自由;怕生孩子养育不易,又怕不生孩子养老太难……
围城内外的人都在变,结婚率逐年下降,离婚率逐年上升,恐婚恐育的焦虑都太过真实。选择单身生活的人太多,并且越来越多。
在中国,未婚、一个人生活的空巢青年群体已经超过5800万,而这个数字还在不断攀升。
5800万人背后的蛋糕是诱人的,倡导小而美的单身公寓如雨后春笋般兴起。
30~40平左右的小户型公寓人气高涨,简易厨房、组合浴室厕所、床位在同一室俱全,将具有社交属性的健身场所、食堂、书吧、会客厅,从私人住宅内转移到共享社区中。
家居用品和家用电器也为了适应住宅空间的缩小而相应地迷你化。迷你的书架、冰箱、书桌、衣柜等商品在各大平台畅销,普遍在正常体积的三分之二以下,价格也很美丽。
断舍离式的简单生活备受推崇,生活质量不会因为选择少就打折,不信看看乔帮主的家和扎克伯克的衣柜就知道了。当在大城市买房已经从愿望变成奢望,年轻人学会了对自己的生活要求做减法,一个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的居所,就足够成为一剂心灵安慰。
独居生活已成新趋势,它是一种脱离于传统的家庭关系而产生的新的生活方式,无关褒贬,只是个中性词。
生活方式的改变,也影响着个人精神需求的变化。
美国电影《Her》中的人工智能操作系统萨曼莎,可以向孤独的男主角西奥多提供情感慰藉,双方在虚拟环境的交流中产生真情实感,而这一场景正在从电影变成现实。
2018年日本一份“与AI人工智能恋爱”的调查报告显示,参与调查的六成日本男性愿意和AI谈恋爱。他们认为,对着虚拟人物谈恋爱消耗的精力远小于跟人谈恋爱,但收获的精神满足和治愈感并没有减少。
越来越多的智能产品,也不再满足于单向接收指令,而是以“孤独解药”为定位,力求与用户达成双向互动。
继Siri等手机语音助手已经成为标配功能之后,智能音箱成为时下最受欢迎的人机交互型产品之一。
综艺节目《向往的生活》中频繁出镜的小度,不仅可以根据人类口令进行报时、播报天气、播放音乐、控制其他相连结的智能家电等执行操作,还可以提供聊天对话等个性服务,陈伟霆就跟它玩得不亦乐乎。
市场上同类的产品还有小米的小爱,微软的小冰,阿里的天猫精灵,喜马拉雅的小雅等。
单身式的消费生活,背后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反映了时下年轻人高度的自我认同和对个体的推崇,独居保有了他们内在的自由和独立。
当然,这种状态不一定是永久的,独居者中确有许多人认为他们最终会回归家庭,寻找伴侣,独居只是暂时状态。但他们同时也知道,生活不一定就能按部就班跟着想法走。
“人们开始改变传统,却依然不确定新的生活究竟何去何从。”
懒人型:比起孤单,他们更怕麻烦
喜欢一人行,有时可能仅仅是因为省事。
比如,一个人吃饭的好处是,把选择权还给自己,不必为了今晚吃什么,买菜应该买A还是买B,口味应该偏淡还是偏咸,而跟第二人甚至第三人相互迁就和扯皮。
吃饭时省去了四目相对还要找话题聊天的步骤,只有自己与美食连结,专注品尝食物的味道,耗费的时长变少了,省下了充裕的时间做更多的事。
于是,各种一人食餐厅应运而生。
日本的Gusto烤肉店,每个席位都是半封闭的单人包厢,配备电源、餐具盒、调料瓶,不限时间,想待多久都可以,为单独吃饭的人留出一份安全感。
荷兰的Eenmaal餐厅设有隔板,每个食客独享一张小方桌,椅子的不同朝向避免了彼此眼神的直接接触,无需承受压力而可以尽情享受专属的佳肴。
不用狼吞虎咽,不用在意他人异样的眼光,好好吃饭,每一个人都可以是孤独的美食家。虽然某些餐厅出于“一个人吃饭好可怜”的关怀,在独食者对面放上一只玩具熊,不过有一雙空洞的眼睛直勾勾地盯着你吃饭,不是更加瘆得慌?
科技的变革,城市化的发展,会催生大量生活支持型服务和产品。
借助网络和技术手段,人际之间的依赖程度大大降低,即使没有家人和朋友的介入和帮忙,一个人生活也可以很舒服。
屋里脏了,不想打扫,APP上约个清洁阿姨,百十来块搞得里外都锃亮;买东西,网上下单,几天后快递小哥就会带着惊喜,楼下等你;去陌生的地方,不需要地陪,打车软件和地图导航能带每一个路痴找到目的地;搞不明白的问题,不用求助亲朋好友,互联网上就能搜到最专业的答案…… 人会制造麻烦,而技术大多数情况下会解决麻烦。既然一个人生活可以如此便利,“找人搭伙过日子”这件事自然可以从人生的必修变成选修。
技术进步满足了个人生活的需求,反过来,不断提高的需求也会影响技术变革迭代。功能多樣化、智能化的懒人型产品被不断开发并投入生产,满足独居人士的基本生活需要。
数码行业数据显示,2018年,智能类电子设备年增长超过3成。智能扫地机器人同比增长50%,自动擦窗机增长150%。自动洗袜机、懒人炒菜机、洗碗机等等神器不断涌现,成为一人生活主人公的第二双手,大大提高了生活效率,甚至做得比人更好。
投资人王煜全认为,家越来越小,但是追求的生活品质越来越高。“单身化的特点是什么?就是有钱有闲,可以活得更像个孩子。巨大的商机就源自与此。”
一人生活省事又省心,一直独居一直爽。
有了家庭有了孩子,固然不会孤单,但是烦恼也会滚滚而来。
社恐型:对人过敏,让我一个人静静
作为一个社恐,选择一人式的生活消费,还需要理由吗?
“不要靠近,不用关系,不必交流,只要人人都少说一点话,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各种小型娱乐方式风靡,对社恐人士来说,无需社交,自己跟自己玩就已经很快乐。
反感跟团和哄闹,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一个人出游。汽车厂商们专门推出了长度小于4000mm的小型SUV汽车,满足了喜欢独处的年轻人轻便出行的需要。
一个人唱KTV可以从十大孤独列表中撤下来了,如今遍布一二线城市的迷你KTV房,设备一应俱全,想唱就唱,没有被人切歌抢话筒的烦恼,也没有被问“几个人”的尴尬。
近期日本出现了为社恐人士专门设计的单人健身房,每人独享一个小隔间,可以一个人尽情挥汗如雨,一边观看房间墙壁投影一边运动,好不惬意。
以及,游戏。
2018年,我国游戏的总用户规模达到了6.26亿。
在脉脉研究院关于排解孤独的消费领域调查中,游戏开销占了一半的比例。对于社恐来说,游戏简直是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没有面对面交流的压力,一个人,一台电脑,在虚拟世界里就可以尽情驰骋,现实中难以获得的满足感,在游戏里可以得到最大的认同。
人际交往的游戏规则太复杂,社交沟通只会徒增焦虑,但是面对宠物就简单得多了。
根据狗民网发布的《2018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2018年,中国城镇养宠人数(含水族)达7355万人。单是猫狗消费市场规模就达到惊人1708亿。经测算,2018年猫狗消费者人均单只年消费金额5016元,还不算购买宠物本身的费用。
千亿级的生意背后,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巨大群体,就是独身人士。
对于孤单的年轻人来说,宠物是安静的陪伴和精神寄托。有一半的养宠物的人把宠物视为孩子,三成的人把宠物当成朋友来对待。对外与人交流的情感缺口,靠与宠物互动来弥补。既然对人过敏,就找一只专属自己的宠物互相依赖。
《单身社会》一书的作者克里南伯格曾在书中写道:“单身社会正成为一种空前强大、无可避免的社会变革。”
在少子化、低结婚率的日本,30岁左右人群中,每3人中就有一人称不考虑结婚。日本著名广告与调查公司博报堂预测,到2035年,约有一半日本人会过单身生活。
韩国保健和社会事务所最近一项调查显示,参与调查的对象有近7成没有谈恋爱,并且,韩国20~29岁和30~39岁人群的未婚率已先后在2005年和2015年赶超单身大国日本。
据2019年世界经济论坛的调查,英国的单身公寓比例自1960年以来已经翻了一倍,达到31%;有50%的巴黎居民和60%的斯德哥尔摩居民处于独居状态。
如此看来,克里南伯格的预言并没有错,而国内相似的一人式生活浪潮也就不难理解了。
孤独经济仍然是风口,各种“孤独周边”让独居者的生活更加便利,然而它们只能解决独立生活的问题,却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精神孤独。
据相关统计,自2017年以来,陪伴类App的用户增长趋势明显,尤其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语音交友聊天室、游戏陪练App等付费型陪伴App大量出现。
孤独的年轻人们矛盾中摇摆,在实际生活中疏离人群,害怕被打扰,却不由自主在虚拟世界中寻求陪伴——“活像个孤独患者,自我拉扯。”
梭罗独居瓦尔登湖畔的小木屋时写道,“我就像住在大草原上一样的遗世独立,我拥有属于自己的太阳、月亮与星辰,一个属于我一个人的小世界”。
在哲学家看来,孤独是人类的本质。只有真正学会与自己相处、与孤独相处的人,才能理解梭罗的快乐吧。
任何一种生活,都会有各自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