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消极空间作为城市存量空间的一环,修复激活消极空间,对城市空间提质增效具有重要意义。分析广州市有轨电车沿线消极空间的类型及特点,基于空间复愈的理念,在内涵式、精细化的城市更新指导下,提出自然复愈、空间修复和公共艺术介入的空间复愈策略。
关键词:消极空间;空间复愈;有轨电车
广州市2014年开通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并有序推进11条新线建设。本文选取广州海珠有轨电车线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沿线消极空间的空间复愈策略,提升城市线性公共空间的品质和综合价值。
1 消极空间相关研究
近年高架桥下空间利用的成功案例吸引了人们对消极空间活化和剩余空间再利用的关注,国外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有较早且深入的实践,其更新改造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如纽约的高线公园,原为废弃的城市高架铁路线,改造过程中增加一系列生态设计元素,最终成为了城市步行走廊,一个充满野趣的线型空中花园。
深圳2013年推出的“趣城”计划中,直接从具体的场地入手,营造了一系列例如海景路集装箱创意街、时光桥洞、航母艺术装置等创意点空间,润色成为人性化、生态化、特色化的公共空间,缔造有活力有趣味的深圳。
城市的线性消极空间犹如城市的灰色地带,对人对城都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须对线性消极空间提出修复治愈的设计策略。通过修复、激活粗放型空间生产带来的隔阂物质环境地带与社会空间场所,促进城市品质的提升。
2 广州市有轨电车沿线消极空间分析
有轨电车观光线路位于广州市海珠区,往返于广州塔与万胜围之间,地跨广州塔门户景观区和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有轨电车已成为广州的文化符号,除了交通性,还兼备旅游展览、休闲观光功能。但由于该线性空间未能与周边建筑环境友好协调,部分公共空间未被有效利用而失落。笔者对其沿线进行多次实地调研,从公共空间特点、服务人群构成、活动类型及活力、绿化景观四个方面综合分析,将有轨电车沿线的消极空间归纳为四类。见表1
有轨电车线路与阅江西路的高架平行,这两道平行高架下方的空地成为了闲置、废弃的边角空间,中间种植有一棵古榕树,环境潮湿破败、缺乏生气;该地邻近小区侧门,对小区安全构成威胁,对市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具有负面影响。功能不明的冗余空间如站旁空地,常有自发性艺术表演活动发生,尤其在晚上,人流量较多;但该地只赋予了简单的台地和绿化设计,缺乏互动设施和表演、观看类设施,人们的活动体验将大打折扣。三角绿地位于滨河步行道、高架步道与珠江帝景小区的三岔口处,是重要的过渡空间,但仅铺设单一的草地,缺乏标识设施,交通导向性差。有轨电车沿线消极空间因缺乏设计组织,阻碍人们交往活动发生,空间利用率低,甚至割裂城市肌理,破坏城市空间形态。
3 消极空间的空间复愈策略
3.1 对消极空间进行自然复愈
对于以绿地为主的消极空间进行自然复愈,例如在三角绿地原本的自然草坪基础上,增加菖蒲等草本植物和灌木的种植,增加物种多样性,与相邻绿地较完整的生境。高架空间的消极空间硬底化程度高,易造成水土流失;通过人工养护古榕树的同时,在四周增加绿地,建造雨水花园,雨水可以经有序收集、过滤后存储备用,还能有效减少地表径流,减缓暴雨天邻近小区“水浸街”的威胁。在植物配置上,首先考虑其生态性,再考虑颜色、花果等景观性,多选择广东本土植物,打造有特色、有脉络的城市公共空间景观。
3.2 基于场所营造的消极空间修复
整体上看,有轨电车线路经过广州新轴线、琶醍艺术中心、琶洲展馆等现代化城市功能区,同时沿着承载了千年广府文化、港口商贸文化的珠江布线,沿线空间修复需要考虑新旧文化的交织融合,与城市功能定位相契合。从单个消极空间微观角度看,活化现状中蕴含历史记忆的物质要素或植入历史文化,体现地方文化特色,唤起人们的文化记忆。例如,对高架空间进行空间修复,整理杂乱无章的绿化,以古榕树为中心,周边布置座椅设施,激活历史文化载体的效能,重现历史场景。给进行体育休闲的市民提供设施,人群的停留促使交流发生,并实现安全监视,缓解社会的冷漠和提高居住安全性。
3.3 公共艺术介入消极空间
空间和场所活动是场所产生和依赖的两个条件,通过公共艺术的介入,倡导艺术大众化,有效吸引不同的人群,增加活动发生的可能性,提高空间的活力与价值。公共艺术可通过静态置入、动态置入、互动置入和“润物细无声”的微介入方式复愈消极空间。
例如,在过渡空间中的三角绿地中互动置入公共艺术,延续在此处戛然而止的人群活动。广州有“羊城”之称,受五羊开荒的故事启发,置入“羊穿越”公共艺术,不仅互动性与趣味性强,还具有指向性和方向性,保持步行空间的连续性。站旁空地公共空间服务对象以艺术表演者与观众为主,置入移动式的静態“天幕”公共艺术,半围合的空间成为活动发生的汇聚点,并增加人性化的座椅,活化原本匀质、空旷、单调的消极空间。
4 结语
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而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关注和接触的往往是微观城市,根据城市消极空间的特点和成因,进行有针对性的空间复愈,给地区注入活力,提升城市空间品质,正正体验了人本精神和人文关怀的时代要求。正如当我们享受快速交通带给我们的便捷和乘坐有轨电车的观光体验时,我们也开始关注周边的边角空间、闲置地块的改造,从而进一步提升体验过程中的好感度。
参考文献:
[1]罗杰·特兰西克.寻找失落空间;城市设计的理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徐磊青,言语.公共空间复愈之道:408小组的场所营造[J].城市建筑,2018(25):32-35.
作者简介:陈嘉文,(1994.7-),女,汉族,广东云浮,硕士,研究方向:城乡规划学。
关键词:消极空间;空间复愈;有轨电车
广州市2014年开通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并有序推进11条新线建设。本文选取广州海珠有轨电车线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沿线消极空间的空间复愈策略,提升城市线性公共空间的品质和综合价值。
1 消极空间相关研究
近年高架桥下空间利用的成功案例吸引了人们对消极空间活化和剩余空间再利用的关注,国外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有较早且深入的实践,其更新改造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如纽约的高线公园,原为废弃的城市高架铁路线,改造过程中增加一系列生态设计元素,最终成为了城市步行走廊,一个充满野趣的线型空中花园。
深圳2013年推出的“趣城”计划中,直接从具体的场地入手,营造了一系列例如海景路集装箱创意街、时光桥洞、航母艺术装置等创意点空间,润色成为人性化、生态化、特色化的公共空间,缔造有活力有趣味的深圳。
城市的线性消极空间犹如城市的灰色地带,对人对城都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须对线性消极空间提出修复治愈的设计策略。通过修复、激活粗放型空间生产带来的隔阂物质环境地带与社会空间场所,促进城市品质的提升。
2 广州市有轨电车沿线消极空间分析
有轨电车观光线路位于广州市海珠区,往返于广州塔与万胜围之间,地跨广州塔门户景观区和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有轨电车已成为广州的文化符号,除了交通性,还兼备旅游展览、休闲观光功能。但由于该线性空间未能与周边建筑环境友好协调,部分公共空间未被有效利用而失落。笔者对其沿线进行多次实地调研,从公共空间特点、服务人群构成、活动类型及活力、绿化景观四个方面综合分析,将有轨电车沿线的消极空间归纳为四类。见表1
有轨电车线路与阅江西路的高架平行,这两道平行高架下方的空地成为了闲置、废弃的边角空间,中间种植有一棵古榕树,环境潮湿破败、缺乏生气;该地邻近小区侧门,对小区安全构成威胁,对市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具有负面影响。功能不明的冗余空间如站旁空地,常有自发性艺术表演活动发生,尤其在晚上,人流量较多;但该地只赋予了简单的台地和绿化设计,缺乏互动设施和表演、观看类设施,人们的活动体验将大打折扣。三角绿地位于滨河步行道、高架步道与珠江帝景小区的三岔口处,是重要的过渡空间,但仅铺设单一的草地,缺乏标识设施,交通导向性差。有轨电车沿线消极空间因缺乏设计组织,阻碍人们交往活动发生,空间利用率低,甚至割裂城市肌理,破坏城市空间形态。
3 消极空间的空间复愈策略
3.1 对消极空间进行自然复愈
对于以绿地为主的消极空间进行自然复愈,例如在三角绿地原本的自然草坪基础上,增加菖蒲等草本植物和灌木的种植,增加物种多样性,与相邻绿地较完整的生境。高架空间的消极空间硬底化程度高,易造成水土流失;通过人工养护古榕树的同时,在四周增加绿地,建造雨水花园,雨水可以经有序收集、过滤后存储备用,还能有效减少地表径流,减缓暴雨天邻近小区“水浸街”的威胁。在植物配置上,首先考虑其生态性,再考虑颜色、花果等景观性,多选择广东本土植物,打造有特色、有脉络的城市公共空间景观。
3.2 基于场所营造的消极空间修复
整体上看,有轨电车线路经过广州新轴线、琶醍艺术中心、琶洲展馆等现代化城市功能区,同时沿着承载了千年广府文化、港口商贸文化的珠江布线,沿线空间修复需要考虑新旧文化的交织融合,与城市功能定位相契合。从单个消极空间微观角度看,活化现状中蕴含历史记忆的物质要素或植入历史文化,体现地方文化特色,唤起人们的文化记忆。例如,对高架空间进行空间修复,整理杂乱无章的绿化,以古榕树为中心,周边布置座椅设施,激活历史文化载体的效能,重现历史场景。给进行体育休闲的市民提供设施,人群的停留促使交流发生,并实现安全监视,缓解社会的冷漠和提高居住安全性。
3.3 公共艺术介入消极空间
空间和场所活动是场所产生和依赖的两个条件,通过公共艺术的介入,倡导艺术大众化,有效吸引不同的人群,增加活动发生的可能性,提高空间的活力与价值。公共艺术可通过静态置入、动态置入、互动置入和“润物细无声”的微介入方式复愈消极空间。
例如,在过渡空间中的三角绿地中互动置入公共艺术,延续在此处戛然而止的人群活动。广州有“羊城”之称,受五羊开荒的故事启发,置入“羊穿越”公共艺术,不仅互动性与趣味性强,还具有指向性和方向性,保持步行空间的连续性。站旁空地公共空间服务对象以艺术表演者与观众为主,置入移动式的静態“天幕”公共艺术,半围合的空间成为活动发生的汇聚点,并增加人性化的座椅,活化原本匀质、空旷、单调的消极空间。
4 结语
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而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关注和接触的往往是微观城市,根据城市消极空间的特点和成因,进行有针对性的空间复愈,给地区注入活力,提升城市空间品质,正正体验了人本精神和人文关怀的时代要求。正如当我们享受快速交通带给我们的便捷和乘坐有轨电车的观光体验时,我们也开始关注周边的边角空间、闲置地块的改造,从而进一步提升体验过程中的好感度。
参考文献:
[1]罗杰·特兰西克.寻找失落空间;城市设计的理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徐磊青,言语.公共空间复愈之道:408小组的场所营造[J].城市建筑,2018(25):32-35.
作者简介:陈嘉文,(1994.7-),女,汉族,广东云浮,硕士,研究方向:城乡规划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