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王国维艺术审美学说中“隔”与“不隔”的观点,对中国传统音乐鉴赏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语语皆在目前的“不隔”,实则需要我们对音乐作品的文化生态语境进行具体解析。就我国经典民乐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的文化生态语境而言,无论是创作者的人生经历还是作品蕴含的精神内核,都是我们在进行传统音乐审美鉴赏时由“隔”到“不隔”所必须阐释的视角。
关键词:传统音乐;审美鉴赏;文化生态语境;创造性
中图分类号:J601;J60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1.03.015
一、艺术鉴赏的“隔”与“不隔”
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中,论述中国古典诗词鉴赏有一个很重要的评判标准,便是“隔”与“不隔”——“语语皆在目前是不隔”,“如雾里看花,是为隔”[1]。简单的两句话,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内涵和艺术哲理。笔者认为,不仅仅是古典诗词艺术,所有传统的艺术形式都可以用这个标准来进行解读。
音乐不同于其它艺术形式,与视觉艺术相比较,它没有直观的点、线、面或色彩的心理暗示,也没有图像语言带给鉴赏者直白的图形呈现。再抽象的绘画,都是肉眼可以直接把握的,音乐却做不到。与文学艺术比起来,它不像文学语言那样能直接触发形象思维联想。比如“枯滕老树昏鸦”,作为物象名词,简单的几组名词罗列便给人以蒙太奇般形象的画面,并激起鉴赏者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和某种难以言说的心理感受,而音乐要直接达到如此效果似乎很难。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音乐是极其抽象的,因此,音乐容易让人有“隔”的感觉。这里的“隔”是由音乐自身艺术语言的抽象性带来的。
在今天,我们的传统音乐给人“隔”的方面似乎很多:首先是音律上的,中国传统音乐以“宫、商、角、徵、羽”五音为律[2]。而我们现在的音乐审美教育,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以西方音乐简谱与五线谱为蓝本完成的。这种境况与西方音律设计的合理性和易普及的特点是分不开的。对大多数人而言,五音为律是雾里看花一般的“隔”;其次是乐器,西方乐器无论是音准还是成音的科学性,甚至是多种乐器组合使用的便捷性,均要远超我们的民族乐器。西方带来的强势文化影响亦促进了西方乐器的普及。所以当下人们接触的音乐大数是由西方乐器演奏成的。即使是现在流行的“中国风”音乐,民族乐器也只是起辅助渲染气氛的作用。民族乐器无法成为当代流行音乐的主旋律亦是“隔”的具体表现;传统音乐最典型、直接的隔阂是时空跨度上的。在我们现在生活的环境里,很难想像前人的生活境况。因此,用传统乐器演奏的传统音乐常常会让我们觉得陌生。如今,一场明星的演唱会,你可以身临其境与演唱者互动,表演者的音调变化、面部表情可以直接影响你;而一曲传统的丝竹之音,你却很难从单纯、空灵的音符中还原当初的艺术情景和情感氛围。
传统音乐说得清和说不清的“隔”有很多。现在传统音乐在人们心目中的影响力相对薄弱,与这些“隔”是分不开的。这是我们在传统音乐鉴赏中应当思考的。“如语语在目前的不隔”是我们普及和推广传统音乐时需要关注的方向。无论是音乐语言本身的抽象性产生的“隔”,还是传统音乐因时空距离而产生的与现代观者之间的“隔”,都可以回到创作者本身来消弭,毕竟音乐创作表达的是创作者的情感情绪。创作者的人生经历与情感变化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都有相对恒定的文化生态语境。对其文化生态语境的深入解析,就能很好地把握传统音乐作品的核心内涵。对音乐内涵的精准把握,便能实现“语语皆在目前”的“不隔”的鉴赏过程。
二、“不隔”之路:艺术现象和文化生态语境的关联
世间任何现象的出现背后都有某个本质事物或某种规律在推动和操控。任何文艺流派和文化个案的产生都与其彼时彼地的文化氛围及文化土壤,即文化生态语境,息息相关。传统音乐的传播流行亦不例外。要准确解读某种文化现象或个案,完成审美鉴赏的“不隔”之旅,就需要我们深入解析其对应的文化生态语境。
20世纪80-90年代,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起步阶段。各种纷繁复杂的西方泊来文化和很多负面的信息充斥在人们的视线之中,这就是当时文化生态土壤的基本面貌。针对这种情况,当代文学率先做出了文化自觉的反应。当时较为有影响力的伤痕文学和寻根文学就是对这种非良性的文化生态语境的批判和反思。寻根文学在外来文化侵蚀的背景中开始寻找我们自己的根。以阿城的《棋王》为代表的寻根者选择的是面对外来干扰,全盘继承本土传统的方式。而以韩少功为代表的文学群体则是在比较中选择性地继承传统来抵挡外来的冲击。艺术现象与文化生态语境之间的关联可见一斑。不仅中国如此,在任何一个民族或地域,这种艺术现象与文化生态语境之间的关联都是时刻存在的。例如,20世纪50-60年代在欧洲有许多电影与音乐均在不同程度上折射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人的心灵的伤害和人们对战争产生的一种近乎本能的逃避和恐慌情绪。
而从人文学科史的角度来看,文学艺术现象对文化生态语境的直接反映十分明显。中国的文化艺术特别强调意识形态,意识形态一直占有主流地位。意识形态主流说的由来,黄仁宇先生解释得较为通透:以中国为代表的内陆文明是伴大江大河而确立的。伴大江大河群居,面对的自然灾害较多,以水患为最。人们为了统一意志治理水患,久而久之就会形成相对集中的国家意志。主流意识生成的文化生态语境因此也带有浓厚的国家意志的特点。秦王朝崇法家,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朝朱棣假玄武得天下大修武当山而崇道等等史实,都是文化生态语境孕养文化个体借国家意志壮大的结果。中国佛教确立后,传统的文化生态语境与主流意识,基本上由儒、道、佛三种文化脉络构建而成。大多数传统文化现象都与这三大价值体系密不可分。这是我们在传统艺术鉴赏时由“隔”进入“不隔”的关键。传统的佛教音乐、道教音乐和儒家礼乐对这些价值体系的直接诠释暂且不论,即使是民间音乐也无不是在此种文化生态中生成,并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其浸润。
与东方艺术中始终如一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意识不同,西方文化现象的生态语境通常是不定性的颠覆方式。西方美术史和人文学科史的进程呈现的是神性与人性交替主导的轨迹。西方文明发韧于海洋,伴海而生,其气候和生存环境都十分优越,以享乐为主的西方文明没有东方文明那么深刻的苦难话语。古希腊神话中神的言语和习性没有东方神祇的高高在上与遥不可及,而要人性化得多。这些文化现象和内陆文明、海洋文明各自的文化生态环境是一致的。直至战争的恐惧和人性欲望最大化后人们才开始向神性寻找依托,基督教应运而生,神性亦开始主导人类思维。西方艺术史上最耀眼的文艺复兴,实际上就是神性禁锢到一定临界点后人们质疑、厌倦神性,渴望人性自由的颠覆性反叛的典型文化现象。西方音乐史的发展总体与西方美术史的进程是同步的,因为文化生态土壤的一致性,所以西方音乐史同样有以美术史流派命名的音乐流派。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以法国作曲家德彪西为代表的印象主义音乐就是由印象派绘画促成其繁荣的[3]。
由此可知,任何一个成功的文化个体和文化现象之所以能够传世,是因为它对整个时代的文化生态语境或者地域文化体系有敏锐准确的把握和诠释。音乐也不例外。因此,我们在传统音乐审美过程中将之放到对应的文化生态语境中进行,实际上是发掘其艺术本质,实现鉴赏不隔的最佳办法。
三、艺术审美“不隔”思维界定的意义
由强势经济伴生的强势文化的穿透力,特别是对弱势经济文化个体的影响力是十分巨大的。当下全球经济以欧美体系为核心。文化生态语境显现的亦是欧美文化体系的特征。我们生活中由欧美文化主导的例子不胜枚举:满大街麦当劳、肯德基为代表的欧美快餐文化;耳边弥漫的皆是与城市喧嚣如出一辙的重金属音乐以及时尚化的无痛呻吟式的口水歌曲。像传统音乐《二泉映月》那样洗炼灵魂、健康积极、豁达人生的精品音乐已然远去。更为甚者是青少年的习惯用语和相对功利的价值观念都有很明显的欧美文化体系的痕迹。这一系列的非良性的社会现象让人们开始关注传统文化道德和价值体系的优点。季羡林先生更是预测21世纪全球面对工业文明和人类自身矛盾命题时,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的观点将成为世界性的主流和共识[4]。
本土文化的西化危机实际上是我们普及、推广传统文化的很好的契机。这是我们现在的文化意识形态的主流和呼声。由此,对从事音乐创作与教育的人们而言,深入解析文化生态语境问题,在推广音乐审美鉴赏过程中进行良性且适当的生态语境介入和引导是十分有意义的。在传统音乐的鉴赏普及工作中,对文化生态语境进行解析,那怕是尝试性的解读,都是观者听众加深对传统音乐特性的理解以对抗强势文化的具体办法。
我们在传统音乐鉴赏中贯用的是侧重技巧赏析的办法,因此对《二泉映月》等曲目的赏析也容易流于对五次变奏运用的技法或是乐曲中有江南丝竹、梵音锣鼓、民间说唱、滩簧小曲等其它音乐语言的引用等等层面。实际上,对技巧的解析是需要区分对象对待的。对与音乐专业相关的人群的而言,技巧显现是不可缺少的鉴赏部分。毕竟良好的技巧素养是我们能在专业领域出类拔萃的前提条件。而对非专业的人而言,技巧的解析和崇尚无疑是艰深晦涩的,毫无新意的技巧陈述甚至会打击人们接触传统音乐的热情。但是对以上两类人群音乐审美的引导均移植文化生态语境解析的方法却都有裨益。文化生态语境可以让专业人士加深对艺术创作的核心组成因素的理解,进而更好地辅助自身的专业创作和修养。就像当代闻名于世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获得广泛共鸣的原因是所有听者对蝴蝶式爱情的推崇和向往一样,文化生态语境是音乐的灵魂。而对绝大多数人而言,音乐之所以无国界、无民族界限的原因是其激发的情感对人的感召是一样的,它传递的情感是永恒的。文化生态语境的界定对非专业人士的作用可以是最直接、准确的音乐内涵的把握。能做到这一点,实际上就诠释了音乐艺术教化人心的社会职能。
马未都先生在“百家讲坛”上介绍中国古代艺术品鉴赏过程中用的观点同样适用于我们现在的议题。他的说法概括讲来可以理解为:对艺术品的鉴赏必须放置在文化生态语境中,方能准确和不隔。马未都先生由这一观点谈到其在古玩市场捡漏的例子很多。有一件说的是他在外地古玩市场看到一件青花枯枝麻雀图梅瓶。店主认为这件瓷器笔法稀疏,所以误以为是民国物件,而马先生从瓷器上的画法上准确判断出其风格与明未清初画家朱耷的画风完全一致。因此,他用很便宜的民国瓷器的价值买回了这件康熙时代的瓷器。他对这个故事的总结是:通过这件事情,我们就有一种感悟,即从鉴定角度上讲,知识横向联系的重要性。比如你要是了解朱耷,就能迅速判断这件瓷器是怎么回事。你了解朱耷,不但要了解其画风,更重要的是了解他曾在景德镇生活过的这段历史。横向的联系,有时比纵向的更重要。仅对一件事的纵向了解,但横向不了解,有时你就没有办法下结论[5]。马先生提到的横向比较实际上就是文化生态语境的比对。明未清初的“四僧”绘画是当时艺术圈较为成熟、影响力巨大的生态语境。朱耷生活的地域又在景德镇与南昌一带,这件青花瓷放置在这样的文化生态环境中,就比较容易判断了。中国陶瓷艺术发展到清代,出现康熙朝的自由开放,雍正的规范严谨以及乾隆朝的雍容华贵的面貌均与当时的社会背景产生的文化生态语境有直接关联。不了解这层规律,就无法给一件艺术品准确界定。这就是生态语境与艺术品之间的因果关系。这种因果和这样艺术界定思维对音乐的鉴赏同样有用。试想阿炳没有坎坷的人生,没有动乱的生活背景,没有道教器乐的背景和道家文化的气场,没有中国古代的由苦难到超脱的道家哲学,会不会有《二泉映月》这样伟大的作品?答案是一目了然的。人们时常说时势造英雄,其实时势亦能造就伟大的艺术和艺术家。将文化生态语境移植到传统音乐审美鉴赏中,实际上就完成了明心见性与语语皆在目前的不隔的艺术赏析过程。
四、结 语
牛顿曾经说过:如果说我所看的比笛卡尔更远一点,那是因为站在巨人肩上的缘故。牛顿话中的巨人肩膀就是前人的知识文化积淀。没有对传统文化的积淀和传承就不可能有创新思维的出现。艺术创作同样如此,没有苦难便没有积极面对苦涩的哲学,就没有《梁山伯与祝英台》和《二泉映月》。
文化生态语境的作用是让我们在汲取前人经验抑或传承传统的过程中,构建一定深度和高度的知识结构。藉此让传承的过程变得相对简单、便捷,最终可以更好地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发散,完成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艺术传承。
[参考文献]
[1] 王国维.王国维学术经典集[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7:337.
[2] 臧一冰.中国音乐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38.
[3] 田可文,陈 永.西方音乐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207.
[4] 季羡林.谈国学[M].北京:华艺出版社,2008:31.
[5] 马未都.马未都说收藏:瓷器篇(下)[M].北京:中华书局,2008:17.
(责任编辑 文 格)
On the Meaning of Wang Guowei's Artistic Appreciation Theory of “Ge” and “Bu Ge”
——A Case of Music Appreciation
GONG Wen-li
(School of Art and Design,WUT,Wuhan 430070,Hubei,China)
Abstract:As the aesthetic doctrine of Wang Guowei,“Ge” and “Bu Ge”,have the same important guiding significance to the teaching of traditional music appreciation.“Ge” means the words evoking lifelike images within the mind,which really needs us to analyze the ecological context of the music work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easibility in the teaching of the ecological context of the Erhu solo Er Quan Ying Yue.According to this analysis,when cultivate the 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to appreciate the traditional music,both the artist's life experiences and the spiritual core of the work can be the specific perspectives from which to eliminate the various barriers between the traditional music and college students. With clearing the mind at once by “Ge”,the traditional music can be inherited more accurately.And the ultimate goal of this heritage is to enrich the creativity of quality education.
Key words:traditional music;aesthetic appreciation;cultural ecology context;creativity
关键词:传统音乐;审美鉴赏;文化生态语境;创造性
中图分类号:J601;J60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1.03.015
一、艺术鉴赏的“隔”与“不隔”
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中,论述中国古典诗词鉴赏有一个很重要的评判标准,便是“隔”与“不隔”——“语语皆在目前是不隔”,“如雾里看花,是为隔”[1]。简单的两句话,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内涵和艺术哲理。笔者认为,不仅仅是古典诗词艺术,所有传统的艺术形式都可以用这个标准来进行解读。
音乐不同于其它艺术形式,与视觉艺术相比较,它没有直观的点、线、面或色彩的心理暗示,也没有图像语言带给鉴赏者直白的图形呈现。再抽象的绘画,都是肉眼可以直接把握的,音乐却做不到。与文学艺术比起来,它不像文学语言那样能直接触发形象思维联想。比如“枯滕老树昏鸦”,作为物象名词,简单的几组名词罗列便给人以蒙太奇般形象的画面,并激起鉴赏者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和某种难以言说的心理感受,而音乐要直接达到如此效果似乎很难。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音乐是极其抽象的,因此,音乐容易让人有“隔”的感觉。这里的“隔”是由音乐自身艺术语言的抽象性带来的。
在今天,我们的传统音乐给人“隔”的方面似乎很多:首先是音律上的,中国传统音乐以“宫、商、角、徵、羽”五音为律[2]。而我们现在的音乐审美教育,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以西方音乐简谱与五线谱为蓝本完成的。这种境况与西方音律设计的合理性和易普及的特点是分不开的。对大多数人而言,五音为律是雾里看花一般的“隔”;其次是乐器,西方乐器无论是音准还是成音的科学性,甚至是多种乐器组合使用的便捷性,均要远超我们的民族乐器。西方带来的强势文化影响亦促进了西方乐器的普及。所以当下人们接触的音乐大数是由西方乐器演奏成的。即使是现在流行的“中国风”音乐,民族乐器也只是起辅助渲染气氛的作用。民族乐器无法成为当代流行音乐的主旋律亦是“隔”的具体表现;传统音乐最典型、直接的隔阂是时空跨度上的。在我们现在生活的环境里,很难想像前人的生活境况。因此,用传统乐器演奏的传统音乐常常会让我们觉得陌生。如今,一场明星的演唱会,你可以身临其境与演唱者互动,表演者的音调变化、面部表情可以直接影响你;而一曲传统的丝竹之音,你却很难从单纯、空灵的音符中还原当初的艺术情景和情感氛围。
传统音乐说得清和说不清的“隔”有很多。现在传统音乐在人们心目中的影响力相对薄弱,与这些“隔”是分不开的。这是我们在传统音乐鉴赏中应当思考的。“如语语在目前的不隔”是我们普及和推广传统音乐时需要关注的方向。无论是音乐语言本身的抽象性产生的“隔”,还是传统音乐因时空距离而产生的与现代观者之间的“隔”,都可以回到创作者本身来消弭,毕竟音乐创作表达的是创作者的情感情绪。创作者的人生经历与情感变化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都有相对恒定的文化生态语境。对其文化生态语境的深入解析,就能很好地把握传统音乐作品的核心内涵。对音乐内涵的精准把握,便能实现“语语皆在目前”的“不隔”的鉴赏过程。
二、“不隔”之路:艺术现象和文化生态语境的关联
世间任何现象的出现背后都有某个本质事物或某种规律在推动和操控。任何文艺流派和文化个案的产生都与其彼时彼地的文化氛围及文化土壤,即文化生态语境,息息相关。传统音乐的传播流行亦不例外。要准确解读某种文化现象或个案,完成审美鉴赏的“不隔”之旅,就需要我们深入解析其对应的文化生态语境。
20世纪80-90年代,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起步阶段。各种纷繁复杂的西方泊来文化和很多负面的信息充斥在人们的视线之中,这就是当时文化生态土壤的基本面貌。针对这种情况,当代文学率先做出了文化自觉的反应。当时较为有影响力的伤痕文学和寻根文学就是对这种非良性的文化生态语境的批判和反思。寻根文学在外来文化侵蚀的背景中开始寻找我们自己的根。以阿城的《棋王》为代表的寻根者选择的是面对外来干扰,全盘继承本土传统的方式。而以韩少功为代表的文学群体则是在比较中选择性地继承传统来抵挡外来的冲击。艺术现象与文化生态语境之间的关联可见一斑。不仅中国如此,在任何一个民族或地域,这种艺术现象与文化生态语境之间的关联都是时刻存在的。例如,20世纪50-60年代在欧洲有许多电影与音乐均在不同程度上折射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人的心灵的伤害和人们对战争产生的一种近乎本能的逃避和恐慌情绪。
而从人文学科史的角度来看,文学艺术现象对文化生态语境的直接反映十分明显。中国的文化艺术特别强调意识形态,意识形态一直占有主流地位。意识形态主流说的由来,黄仁宇先生解释得较为通透:以中国为代表的内陆文明是伴大江大河而确立的。伴大江大河群居,面对的自然灾害较多,以水患为最。人们为了统一意志治理水患,久而久之就会形成相对集中的国家意志。主流意识生成的文化生态语境因此也带有浓厚的国家意志的特点。秦王朝崇法家,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朝朱棣假玄武得天下大修武当山而崇道等等史实,都是文化生态语境孕养文化个体借国家意志壮大的结果。中国佛教确立后,传统的文化生态语境与主流意识,基本上由儒、道、佛三种文化脉络构建而成。大多数传统文化现象都与这三大价值体系密不可分。这是我们在传统艺术鉴赏时由“隔”进入“不隔”的关键。传统的佛教音乐、道教音乐和儒家礼乐对这些价值体系的直接诠释暂且不论,即使是民间音乐也无不是在此种文化生态中生成,并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其浸润。
与东方艺术中始终如一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意识不同,西方文化现象的生态语境通常是不定性的颠覆方式。西方美术史和人文学科史的进程呈现的是神性与人性交替主导的轨迹。西方文明发韧于海洋,伴海而生,其气候和生存环境都十分优越,以享乐为主的西方文明没有东方文明那么深刻的苦难话语。古希腊神话中神的言语和习性没有东方神祇的高高在上与遥不可及,而要人性化得多。这些文化现象和内陆文明、海洋文明各自的文化生态环境是一致的。直至战争的恐惧和人性欲望最大化后人们才开始向神性寻找依托,基督教应运而生,神性亦开始主导人类思维。西方艺术史上最耀眼的文艺复兴,实际上就是神性禁锢到一定临界点后人们质疑、厌倦神性,渴望人性自由的颠覆性反叛的典型文化现象。西方音乐史的发展总体与西方美术史的进程是同步的,因为文化生态土壤的一致性,所以西方音乐史同样有以美术史流派命名的音乐流派。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以法国作曲家德彪西为代表的印象主义音乐就是由印象派绘画促成其繁荣的[3]。
由此可知,任何一个成功的文化个体和文化现象之所以能够传世,是因为它对整个时代的文化生态语境或者地域文化体系有敏锐准确的把握和诠释。音乐也不例外。因此,我们在传统音乐审美过程中将之放到对应的文化生态语境中进行,实际上是发掘其艺术本质,实现鉴赏不隔的最佳办法。
三、艺术审美“不隔”思维界定的意义
由强势经济伴生的强势文化的穿透力,特别是对弱势经济文化个体的影响力是十分巨大的。当下全球经济以欧美体系为核心。文化生态语境显现的亦是欧美文化体系的特征。我们生活中由欧美文化主导的例子不胜枚举:满大街麦当劳、肯德基为代表的欧美快餐文化;耳边弥漫的皆是与城市喧嚣如出一辙的重金属音乐以及时尚化的无痛呻吟式的口水歌曲。像传统音乐《二泉映月》那样洗炼灵魂、健康积极、豁达人生的精品音乐已然远去。更为甚者是青少年的习惯用语和相对功利的价值观念都有很明显的欧美文化体系的痕迹。这一系列的非良性的社会现象让人们开始关注传统文化道德和价值体系的优点。季羡林先生更是预测21世纪全球面对工业文明和人类自身矛盾命题时,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的观点将成为世界性的主流和共识[4]。
本土文化的西化危机实际上是我们普及、推广传统文化的很好的契机。这是我们现在的文化意识形态的主流和呼声。由此,对从事音乐创作与教育的人们而言,深入解析文化生态语境问题,在推广音乐审美鉴赏过程中进行良性且适当的生态语境介入和引导是十分有意义的。在传统音乐的鉴赏普及工作中,对文化生态语境进行解析,那怕是尝试性的解读,都是观者听众加深对传统音乐特性的理解以对抗强势文化的具体办法。
我们在传统音乐鉴赏中贯用的是侧重技巧赏析的办法,因此对《二泉映月》等曲目的赏析也容易流于对五次变奏运用的技法或是乐曲中有江南丝竹、梵音锣鼓、民间说唱、滩簧小曲等其它音乐语言的引用等等层面。实际上,对技巧的解析是需要区分对象对待的。对与音乐专业相关的人群的而言,技巧显现是不可缺少的鉴赏部分。毕竟良好的技巧素养是我们能在专业领域出类拔萃的前提条件。而对非专业的人而言,技巧的解析和崇尚无疑是艰深晦涩的,毫无新意的技巧陈述甚至会打击人们接触传统音乐的热情。但是对以上两类人群音乐审美的引导均移植文化生态语境解析的方法却都有裨益。文化生态语境可以让专业人士加深对艺术创作的核心组成因素的理解,进而更好地辅助自身的专业创作和修养。就像当代闻名于世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获得广泛共鸣的原因是所有听者对蝴蝶式爱情的推崇和向往一样,文化生态语境是音乐的灵魂。而对绝大多数人而言,音乐之所以无国界、无民族界限的原因是其激发的情感对人的感召是一样的,它传递的情感是永恒的。文化生态语境的界定对非专业人士的作用可以是最直接、准确的音乐内涵的把握。能做到这一点,实际上就诠释了音乐艺术教化人心的社会职能。
马未都先生在“百家讲坛”上介绍中国古代艺术品鉴赏过程中用的观点同样适用于我们现在的议题。他的说法概括讲来可以理解为:对艺术品的鉴赏必须放置在文化生态语境中,方能准确和不隔。马未都先生由这一观点谈到其在古玩市场捡漏的例子很多。有一件说的是他在外地古玩市场看到一件青花枯枝麻雀图梅瓶。店主认为这件瓷器笔法稀疏,所以误以为是民国物件,而马先生从瓷器上的画法上准确判断出其风格与明未清初画家朱耷的画风完全一致。因此,他用很便宜的民国瓷器的价值买回了这件康熙时代的瓷器。他对这个故事的总结是:通过这件事情,我们就有一种感悟,即从鉴定角度上讲,知识横向联系的重要性。比如你要是了解朱耷,就能迅速判断这件瓷器是怎么回事。你了解朱耷,不但要了解其画风,更重要的是了解他曾在景德镇生活过的这段历史。横向的联系,有时比纵向的更重要。仅对一件事的纵向了解,但横向不了解,有时你就没有办法下结论[5]。马先生提到的横向比较实际上就是文化生态语境的比对。明未清初的“四僧”绘画是当时艺术圈较为成熟、影响力巨大的生态语境。朱耷生活的地域又在景德镇与南昌一带,这件青花瓷放置在这样的文化生态环境中,就比较容易判断了。中国陶瓷艺术发展到清代,出现康熙朝的自由开放,雍正的规范严谨以及乾隆朝的雍容华贵的面貌均与当时的社会背景产生的文化生态语境有直接关联。不了解这层规律,就无法给一件艺术品准确界定。这就是生态语境与艺术品之间的因果关系。这种因果和这样艺术界定思维对音乐的鉴赏同样有用。试想阿炳没有坎坷的人生,没有动乱的生活背景,没有道教器乐的背景和道家文化的气场,没有中国古代的由苦难到超脱的道家哲学,会不会有《二泉映月》这样伟大的作品?答案是一目了然的。人们时常说时势造英雄,其实时势亦能造就伟大的艺术和艺术家。将文化生态语境移植到传统音乐审美鉴赏中,实际上就完成了明心见性与语语皆在目前的不隔的艺术赏析过程。
四、结 语
牛顿曾经说过:如果说我所看的比笛卡尔更远一点,那是因为站在巨人肩上的缘故。牛顿话中的巨人肩膀就是前人的知识文化积淀。没有对传统文化的积淀和传承就不可能有创新思维的出现。艺术创作同样如此,没有苦难便没有积极面对苦涩的哲学,就没有《梁山伯与祝英台》和《二泉映月》。
文化生态语境的作用是让我们在汲取前人经验抑或传承传统的过程中,构建一定深度和高度的知识结构。藉此让传承的过程变得相对简单、便捷,最终可以更好地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发散,完成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艺术传承。
[参考文献]
[1] 王国维.王国维学术经典集[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7:337.
[2] 臧一冰.中国音乐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38.
[3] 田可文,陈 永.西方音乐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207.
[4] 季羡林.谈国学[M].北京:华艺出版社,2008:31.
[5] 马未都.马未都说收藏:瓷器篇(下)[M].北京:中华书局,2008:17.
(责任编辑 文 格)
On the Meaning of Wang Guowei's Artistic Appreciation Theory of “Ge” and “Bu Ge”
——A Case of Music Appreciation
GONG Wen-li
(School of Art and Design,WUT,Wuhan 430070,Hubei,China)
Abstract:As the aesthetic doctrine of Wang Guowei,“Ge” and “Bu Ge”,have the same important guiding significance to the teaching of traditional music appreciation.“Ge” means the words evoking lifelike images within the mind,which really needs us to analyze the ecological context of the music work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easibility in the teaching of the ecological context of the Erhu solo Er Quan Ying Yue.According to this analysis,when cultivate the 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to appreciate the traditional music,both the artist's life experiences and the spiritual core of the work can be the specific perspectives from which to eliminate the various barriers between the traditional music and college students. With clearing the mind at once by “Ge”,the traditional music can be inherited more accurately.And the ultimate goal of this heritage is to enrich the creativity of quality education.
Key words:traditional music;aesthetic appreciation;cultural ecology context;creativ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