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与语文教学有密切联系的语文练习设计也成为一个重要课题。本文针对中学语文练习设计存在的问题,结合长期的教学实践工作,指出扩大阅读面、练习题多样化、自主练习等途径和方法,实现新课标下的语文练习的创新转变。
【关键词】新课标 中学语文 练习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018-01
新课标的语文练习设计的特点是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相结合的,新课标下中学语文练习的形式是开放性的,必须多参加社会实践。新课标下的语文练习设计需要同学,家长及社会上的环境,为学生提供完成练习的条件。同时,新课标下的练习设计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以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养成一种良好的动脑习惯。这就要求中学语文练习必须按新课标的要求来设计,笔者在长期教学实践中认为有以下几种途径:
一、朗读古诗文,积累语言,积淀文化底蕴
古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可以让学生在阅读和理解中得到美的感受和文学的熏陶,陶冶学生的情操,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阅读诗词,可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了解作品的价值取向,领略作品所反映的时代精神。在让学生诵读古代诗词之前,必须让他们明确诵读的目的,有意识地在诵读中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1]在每学期让学生完成一定数量的古诗词的背诵以及填写任务,能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他们会认真的选择古诗,考证古诗出处,介绍作者,理解内容,并摘录背诵。整个练习过程教师只需在学习第一首诗、词的时候作一次示范,在最后的过关学习中进行检测。有这些生动凝练的语言作铺垫,学生的语言驾驭能力,感悟能力将会得到明显提高。[2]
二、博览群书,培养兴趣,扩展学生的阅读面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3]在中学阶段,应该指导学生阅读文学名著,让学生直接亲近作品,并通过阅读后做摘记的形式积累语言,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从中获得对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可以考虑知识竞赛和讲故事比赛的方式,让学生获得阅读后的满足感,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另外要重视指导学生对时文和美文的赏析,鼓励学生订阅喜欢的报刊互相交换,学生看完后留给其他同学,让他们每天有“新书”看,每天都有新收获。还可以设计学生课外自由阅读练习。让他们阅读自己感兴趣的书刊、报纸,挑选其中感受最深的文章、段落自己设计问题,其他同学也可就其内容提出质疑,这样阅读文章设计、解答问题,往往产生主动求知愿望,在阅读、思考、出题、答题中的过程中自然得到启迪。
三、利用网络信息收集资料,拓宽学生的探究空间
在网络极其发达的今天,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地利用网络来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资料,指导学生筛选对自己有用的知识,进行课外补充学习,并把他们课后查阅的资料带到课堂内进行交流,互相学习。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还让他们学会探究性练习,探究又有:短期探究练习,主要指各种短时间的实践、调查式练习。长期探究练习主要是课题研究,并不要求一定作出多少研究结果,最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掌握一定的科学技能。一个小课题可以针对学生某一种或几种科学技能,开始时在比较简单的水平上运用,然后逐渐系统化,规范化。课题的选择应与生活相联系,学以致用,使学生关注外面的世界,在娱乐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从而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与价值。
四、设计多样化的练习题
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让学生自己选择做什么,不做什么。可以利用“练习超市”形式设置类题目:第一类为基础题,紧扣当天的学习内容,主要目的是为了巩固新知识;第二类是基础题,针对一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布置的,浅显易做,有利于他们获得成功的快乐,增强学习的自信心;第三类是发展题,有一定难度,是针对基础好的学生设计的,有利于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分层设计的方法,还是一种鼓励学生开动脑筋,战胜自我,知难而进的“激将法”,很多基础较差的学生也不会示弱,常常自觉的尝试一些难度较大的题目。[6]课后练习由学生自己决定是做在书上还是做在本子上,后续课程中予以检查。只要老师稍加引导,学生就能自我检测课本知识掌握情况,并及时调整学习方法,保质保量地掌握课本知识。同时要允许差异,只要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有所发展,就予以肯定和鼓励。
五、注意观察、学会合作
“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7]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可以把语文课外练习的设计放到参加社会实践中,带领学生或者由家长陪同游历附近的山川湖泊,再让学生以小记者的身份采访有关单位,邀请专家作知识讲座等实践活动,之后学生可以通过写散文、说明文、诗歌等多样形式,充分展示社会实践活动的成果,再开展一次有关这方面的演讲活动和专题采访。“新课程的生成性、建构性,也要求学生必须加强合作,学会合作。”[8]“小组合作练习”就是一种尝试。将若干人分为一小组,由一人主笔,大家合作,营造一个学习的小集体、小环境,发挥自主组织功能,创造互帮互学的良性竞争氛围,练习过程中,没有优劣之分,任何一个同学都可能有创见。为完成这类练习,学生既分工又合作,大家出谋划策,彼此信任,互相帮助,在互动中促进交流,在交流中学会合作。但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避免个别学生“搭车”练习,对不良现象要及时发现纠正,切实保证合作练习的质量。
结语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好的练习设计可以使老师和学生都能够明确练习的目标,不断发挥学生的潜在意识,使学生勤于动脑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养成自我思考的习惯,提高观察、分析、阅读理解以及独立完成练习的能力,还可以让学生更多地与人交流,锻炼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最终达到练习设计的目的。
参考文献:
[1][3][5][7]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
[2]陈玉娣. 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作业布置研究[J]. 语文学报,2005(6):33-35.
[4][8]蔡水澜. 让语文作业更精彩[J]. 语文研究,2006(2):36-38.
[6]王延群. 语文作业布置技巧浅谈[J]. 语文教育之友,2000(1): 9-10.
【关键词】新课标 中学语文 练习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018-01
新课标的语文练习设计的特点是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相结合的,新课标下中学语文练习的形式是开放性的,必须多参加社会实践。新课标下的语文练习设计需要同学,家长及社会上的环境,为学生提供完成练习的条件。同时,新课标下的练习设计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以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养成一种良好的动脑习惯。这就要求中学语文练习必须按新课标的要求来设计,笔者在长期教学实践中认为有以下几种途径:
一、朗读古诗文,积累语言,积淀文化底蕴
古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可以让学生在阅读和理解中得到美的感受和文学的熏陶,陶冶学生的情操,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阅读诗词,可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了解作品的价值取向,领略作品所反映的时代精神。在让学生诵读古代诗词之前,必须让他们明确诵读的目的,有意识地在诵读中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1]在每学期让学生完成一定数量的古诗词的背诵以及填写任务,能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他们会认真的选择古诗,考证古诗出处,介绍作者,理解内容,并摘录背诵。整个练习过程教师只需在学习第一首诗、词的时候作一次示范,在最后的过关学习中进行检测。有这些生动凝练的语言作铺垫,学生的语言驾驭能力,感悟能力将会得到明显提高。[2]
二、博览群书,培养兴趣,扩展学生的阅读面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3]在中学阶段,应该指导学生阅读文学名著,让学生直接亲近作品,并通过阅读后做摘记的形式积累语言,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从中获得对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可以考虑知识竞赛和讲故事比赛的方式,让学生获得阅读后的满足感,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另外要重视指导学生对时文和美文的赏析,鼓励学生订阅喜欢的报刊互相交换,学生看完后留给其他同学,让他们每天有“新书”看,每天都有新收获。还可以设计学生课外自由阅读练习。让他们阅读自己感兴趣的书刊、报纸,挑选其中感受最深的文章、段落自己设计问题,其他同学也可就其内容提出质疑,这样阅读文章设计、解答问题,往往产生主动求知愿望,在阅读、思考、出题、答题中的过程中自然得到启迪。
三、利用网络信息收集资料,拓宽学生的探究空间
在网络极其发达的今天,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地利用网络来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资料,指导学生筛选对自己有用的知识,进行课外补充学习,并把他们课后查阅的资料带到课堂内进行交流,互相学习。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还让他们学会探究性练习,探究又有:短期探究练习,主要指各种短时间的实践、调查式练习。长期探究练习主要是课题研究,并不要求一定作出多少研究结果,最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掌握一定的科学技能。一个小课题可以针对学生某一种或几种科学技能,开始时在比较简单的水平上运用,然后逐渐系统化,规范化。课题的选择应与生活相联系,学以致用,使学生关注外面的世界,在娱乐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从而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与价值。
四、设计多样化的练习题
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让学生自己选择做什么,不做什么。可以利用“练习超市”形式设置类题目:第一类为基础题,紧扣当天的学习内容,主要目的是为了巩固新知识;第二类是基础题,针对一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布置的,浅显易做,有利于他们获得成功的快乐,增强学习的自信心;第三类是发展题,有一定难度,是针对基础好的学生设计的,有利于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分层设计的方法,还是一种鼓励学生开动脑筋,战胜自我,知难而进的“激将法”,很多基础较差的学生也不会示弱,常常自觉的尝试一些难度较大的题目。[6]课后练习由学生自己决定是做在书上还是做在本子上,后续课程中予以检查。只要老师稍加引导,学生就能自我检测课本知识掌握情况,并及时调整学习方法,保质保量地掌握课本知识。同时要允许差异,只要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有所发展,就予以肯定和鼓励。
五、注意观察、学会合作
“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7]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可以把语文课外练习的设计放到参加社会实践中,带领学生或者由家长陪同游历附近的山川湖泊,再让学生以小记者的身份采访有关单位,邀请专家作知识讲座等实践活动,之后学生可以通过写散文、说明文、诗歌等多样形式,充分展示社会实践活动的成果,再开展一次有关这方面的演讲活动和专题采访。“新课程的生成性、建构性,也要求学生必须加强合作,学会合作。”[8]“小组合作练习”就是一种尝试。将若干人分为一小组,由一人主笔,大家合作,营造一个学习的小集体、小环境,发挥自主组织功能,创造互帮互学的良性竞争氛围,练习过程中,没有优劣之分,任何一个同学都可能有创见。为完成这类练习,学生既分工又合作,大家出谋划策,彼此信任,互相帮助,在互动中促进交流,在交流中学会合作。但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避免个别学生“搭车”练习,对不良现象要及时发现纠正,切实保证合作练习的质量。
结语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好的练习设计可以使老师和学生都能够明确练习的目标,不断发挥学生的潜在意识,使学生勤于动脑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养成自我思考的习惯,提高观察、分析、阅读理解以及独立完成练习的能力,还可以让学生更多地与人交流,锻炼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最终达到练习设计的目的。
参考文献:
[1][3][5][7]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
[2]陈玉娣. 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作业布置研究[J]. 语文学报,2005(6):33-35.
[4][8]蔡水澜. 让语文作业更精彩[J]. 语文研究,2006(2):36-38.
[6]王延群. 语文作业布置技巧浅谈[J]. 语文教育之友,2000(1): 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