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卡鲁安硬岩型锂矿床成矿流体性质:来自He—Ar同位素证据

来源 :地质论评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l9881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卡鲁安锂矿床位于新疆北部的阿尔泰造山带,是以锂辉石为主要矿石矿物的硬岩型锂矿床.前人对该矿床的岩石成因、成矿机制及构造背景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对该矿区内成矿流体的研究仍是空白,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对矿床成因的认识.本文通过分析卡鲁安伟晶岩中锂辉石和石英流体包裹体He、Ar同位素组成,对成矿流体进行示踪研究.研究表明,含矿伟晶岩的n(3He) /n(4He) 为0. 25~3. 19 Ra(平均0. 97 Ra),无矿伟晶岩与外围伟晶岩n( 3He) /n( 4He) 为0. 13~5. 32 Ra(平均1. 13 Ra),均介于壳源与幔源He之间.根据成矿流体的壳幔二元混合模式进行计算:含矿伟晶岩中的地幔流体比例为3. 55% ~ 48. 92%,平均值为14. 67%;无矿伟晶岩与外围伟晶岩地幔流体占比为 1. 70% ~ 81. 79%,平均值为 17. 13%.含矿伟晶岩成矿流体的n(40Ar) /n( 36Ar) 为552. 50~13353. 00,n(40Ar?)相对含量为46. 52% ~ 97. 79%,平均值为87. 25%,大气的Ar贡献平均为12. 75%.分析结果显示,成矿流体主要以壳源流体为主,部分幔源流体和改造型饱和大气水的混合流体,随着成矿作用的进行,地幔He与大气饱和水改造Ar皆有所减少.值得注意的是卡鲁安锂矿床成矿流体中幔源物质并非真的来自于地幔物质上侵,更有可能是来源于元古代的不成熟陆壳熔融.新疆卡鲁安锂矿床形成于陆—陆碰撞造山作用晚期的后碰撞造山阶段,造山后期的伸展导致含幔源物质的古老地壳与年轻地壳减压熔融,熔融所形成的岩浆流体随后经大气降水改造为成矿流体.
其他文献
湖南兰多弗里世鲁丹期岩相古地理格局以桃江—白马山—苗儿山一线为界,其南东为华夏洋壳板块兰多弗里统鲁丹阶周家溪组陆屑浊积深水盆地相,陆屑来自更南东的湘中南褶皱山地;其北西为扬子陆壳板块兰多弗里统鲁丹阶龙马溪组沉积洋盆,南东后缘是上陆棚相,北西前缘是下陆棚相,陆屑都由南东湘中南褶皱山地提供.至兰多弗里世埃隆期岩相古地理发生巨变:龙马溪组顶部Coronograptus cyphus笔石带末即大约440. 8±1. 2 Ma时,发生华夏洋壳板块向扬子陆壳板块俯冲碰撞事件,华夏洋壳板块周家溪组本身褶皱造山为华夏褶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