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路径选择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nior99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形势的发展,在高校教学与教学管理中存在着重过程和行为管理,轻目标管理;在教师中存在着对教学精力投入不足、重教学工作量轻教学质量、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等现象。要改变这些现象,就必须在提高教学管理上做文章。文章指出基于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路径有三个:配强“一个班子”——符合懂教学、善管理、能创新、结构合理、比较稳定的要求;建好“两支队伍”——提高教师教书育人和教学管理干部管理育人的能力和素质;抓住“三大要素”——实现培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管理的优化。
  [关键词]教学管理 教学质量
  [作者简介]陈继飞(1958- ),男,河北阳原人,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李晓庆(1982- ),男,河北曲阳人,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生处,助教;王华彪(1973- ),男,湖北汉川人,河北建筑工程学院,讲师,硕士。(河北 张家口 075024)
  [中图分类号]G40-0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1)06-0181-01
  
  目前,在高校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学习动力不足、考试作弊屡禁不止、缺乏自主学习意识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通过强化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来实现。
  一、配强“一个班子”,即懂教学、善管理、能创新、结构合理、比较稳定的领导班子
  建设一个坚强有力的高校领导班子,是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首要条件。一是要选好高校校长、配强党委班子。高校领导特别是党政领导应具有主持教学、科研工作的经历。否则,领导教学工作就不易深化、细化和具体化。二是要保持高校领导班子的相对稳定。教学工作见效慢、人才培养周期长,保持高校领导的稳定性,有利于高校建设的发展。三是高校领导应该懂教育、爱教育、钻研教育,把教育当做事业干,要减少管理层次,提高工作效率,加强评估检查,健全规章制度。四是高校领导和党委一班人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如果高校领导缺乏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政治鉴别力,高校建设就容易偏离正确方向。高校领导要建设浓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体系的学习氛围,提高大学生的政治辨别力。积极分析和解决青年大学生在理想信念和思想观念上存在的偏差和模糊认识。五是高校党委要把建设学习型领导班子作为“谋大事,促发展”的头等大事,作为增强党性、履行职责的根本;要用理性化的思維来审视实践,明确思路;要用理论学习的成果来把握大局,辨明方向。通过学习,打牢立党为公、执政兴校的思想基础。
  二、建好“两支队伍”,即提高教师教书育人、教学管理干部管理育人的能力
  增强“两支队伍”的管理育人能力,是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这两支队伍直接承担着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重要任务,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人才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教师是承担和实现这一任务的主体,是提高教学水平,保证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的关键。为保证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必须建立一支充满活力、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一是根据教学和学科建设的需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引进拔尖人才和急需人才,并加大青年教师培养力度,完善青年教师助教制和导师制。每年遴选一批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内外进行教学研修;中青年专业课教师要分期分批到生产第一线进行实践锻炼,并将培训和实践锻炼记入教师本人业务档案,作为考核和职务晋升的重要依据。二是坚持教学工作奖惩制度,鼓励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教学工作。每年举办青年、中年教师讲课比赛和教案展评,评选出教学能手,表彰奖励在教学第一线付出辛勤劳动、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严格执行教学工作考核一票否决制,对教学效果差,学生反映强烈,限期不能改进、提高的教师,不再聘任他们从事教学工作。三是加强师德建设。教师的师德好坏不仅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也对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教师应具有高尚师德、优良教风和敬业精神,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高度的责任心。要不断强化教师育人的责任意识,教师本人应注重教学研究,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业务水平。四是重视对实验技术人员的聘任、培训和考核工作。
  2.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教学管理队伍是教与学的组织者、监督者。必须建立一支思想政治素质较高、熟悉教学规律、精通管理业务、数量充足、相对稳定的教学管理干部队伍。一是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教学管理队伍业务素质。高校应将教学管理干部培训纳入学校人才支持计划。每年坚持选送教学管理人员外出进修、学习;新任教学秘书、教学干事应集中组织培训,使他们不断更新管理理念,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二是不断改善教学管理队伍的待遇,还要重视教学管理人员的职称评定工作。
  三、抓住“三大要素”,即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管理的优化
  优化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管理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在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管理的建设中,应以学校发展目标和总体规划为依据,统筹安排,精心组织,优化整合,创造稳定、良好的教学环境。
  1.优化教学内容。一是加强课程体系建设。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主旨,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加强课程体系建设为重点,按照教学质量与教育改革工程建设要求来构建课程体系。达到“五化”课程标准:专题化的基础课,增强大学生的政治理论和科学文化素养;综合化的专业课,强化大学生复合型的专业素质结构;多样化的选修课,满足不同类型大学生的学习需要;动态化的新知识课,延伸大学生学科专业和科技发展的前沿知识;系列化的讲座课,扩展大学生知识面,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二是加强教材体系建设。教材是教学内容和培养要求的载体。因此要积极开展教材研究,认真分析现行教材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思路,制定切实可行的教材建设规划。另外,要有计划地组织编写能反映学校办学特色、专业特色、课程建设成就和教学科研实力的学校规划教材。三是加强实践、实验教学基地建设。实验和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知识的获取及能力培养的重要步骤。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全面规划基地的建设和改造,建立资源合理配置和合理使用的机制;要有计划地建设一批相对稳定的教学实习基地,建立健全实习基地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坚持实习基地的建设标准,明确各级各类实习基地的教学任务与目标,建立起能够调动实习基地教学积极性的有效机制。
  2.优化教学模式。要科学借鉴传统的教学模式,并加以改造和创新。坚持主体式教学,普及启发式教学,推进创新性教学,加强实践性教学,拓展开放性教学,努力在调动广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上下工夫,在培养大学生自学能力上下工夫,在启发大学生创新意识上下工夫。具体说来,一是更新课堂教学质量的标准,把教师调动大学生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的程度作为检验课堂教学质量的标准。二是实现教与学的双向互动,使学生从被动、从属地位变为主动和主体地位,真正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人,教师成为课堂的主导。三是运用科学新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新型高素质应用人才。
  3.优化教学管理。质量靠管理,管理靠制度,制度靠奖惩。要牢固树立现代管理观念,运用先进管理手段,建立正规管理秩序,形成以培养目标为牵引、以教学规律为根本、以教学质量为核心、以依法治校为保证、以科学管理为手段的科学管理机制,不断提高教学管理水平。一是要从严管、严教、严考入手,狠抓教风、学风、考风建设。尤其要严格考试制度和学籍管理制度。针对补考容易过关,质量难以保证的问题,建立课程不及格重修制度,建立教学事故认定处理制度。凡在校督导组检查和学校统一组织的教学活动(包括期中教学检查、期中期末考试等)中发现的教学事故,由教务处根据有关规定对教学事故进行认定,并通报相关部门。要处理好教学管理与行政管理之间的关系。二是抓好教师教学质量评价。评价方式应该包括:学生评价、领导及督导组评价、系(教研室、实验室)及同行评价。评价结果与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开设课程及校内分配挂钩。三是坚持严格的纪律与宽松的学习环境相统一、规范的教学活动与自由的学术探讨相统一、自由的思想碰撞与浓郁的文化氛围相统一;坚持做到落实制度严、育人形式活,行为规范严、管理手段活,正课时间严、课余时间活。通过健全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活动运行机制,营造一个有利于培育大学生专业知识、综合能力、创新意识的良好环境。
其他文献
分析造成水泥砂浆地面各类通病的原因,主要有地面起砂、地面空鼓、地面裂缝以及地面脱皮,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讲述了蓝派冲击压实技术在辽开水田路基处理中增强补压的作用原理、施工方法及作用效果。
[摘要]对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历史类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究,不仅可以构建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历史类人才培养体系,而且能够为民族发展提供人才支持。文章指出在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历史教学中增强民族传统文化课程、突出民族政治思想、重视实践教学、开创“第四条道路”、建立有效的调控机制,以形成民族地区历史类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关键词]民族地区 新建本科院校 历史类 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
针对商品混凝土现浇楼板裂缝的分析控制与处理展开论述。
“为保障灾难中重要部门的通信畅通,对普通用户的通信进行控制,可避免通信环境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