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是中学生学习历史的重要阶段,而历史地图与抽象、枯燥的历史文字叙述比起来,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因此,教师在教学当中,应当积极鼓励学生多运用历史地图这种形象、直观的表现形式,加强他们对所学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提高教学效率。
1 培养学生掌握阅读历史地图的基本知识
初中生由于在小学阶段很少或没有接触过历史地图,因此,教师需要教会他们学会如何阅读历史地图。首先,要让学生知道阅读的基本要素。历史地图的基本要素与普通地图大致相同,只是更多地被赋予了历史特征。其次,要培养学生熟练掌握图例,养成读图先读图例的习惯。历史地图的图例在阅读历史地图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先熟练地掌握图例,读起历史地图来才会得心应手。所谓图例,即地图中各种符号的简单说明。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统一图例,它与普通地图上的常用图例基本相同,只是被赋予了一些历史地图特有的概念;另一类是分幅图例,即各历史地图中所用特殊符号的简单说明,这类图例与所要表示的历史内容有密切关系,且不具有同一性,因此往往会在相应的历史地图中单独表示出来,例如战役图中的军队进攻和退却路线、防御阵地等等。再次,要培养学生学会充分运用历史地图中的古今对照功能。由于历史地图中表示的某些自然要素,特别是某些社会要素,与今天相比变化较大,因此学生不容易弄明白。这时,在地图上提供学生们熟悉的与古内容相对应的今内容,就为他们阅读历史地图提供了明确的参照,帮助他们更方便、更清楚地理解历史地图所表示的主要内容。
2 激发学生阅读和运用历史地图的兴趣
初中生的求知欲特别强,但往往只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特别执着,而对那些他们不感兴趣的东西容易应付了事。因此,老师应该从一开始起就培养他们阅读和运用历史地图的兴趣,加深对历史地图的重视。
2.1 积极引导。学生学习阅读和运用历史地图,老师要积极引导。例如,学习中国历史的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人类”,涉及主要遗址的分布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打开相配套的《中国历史地图册》(一),翻到“中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一图,学生们通过图中醒目的大红点,很快就会发现,原来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除了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之外,比较重要的还有课本中未提及的丁村人、蓝田人、巫山人、马坝人等其他主要人类遗址,而且通过形象地表示中国地貌的晕渲图及其中表示出来的各省省界,学生们很快地就能明确各主要远古人类遗址所在的较精确的地理位置及周围环境。
2.2 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于重要的、比较复杂而不易理解和记忆的地图,教师必须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中国历史》第三册中“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路线和过程比较复杂,因此老师可以设计一个“重走长征路”的活动课,让学生们课后自己动手收集有关红军长征的历史资料,并参照示意图,绘制出一幅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路线图,并适当让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展示他们的成果,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这无疑会大大地调动并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结果既加深了对长征这一伟大历史事件的了解,也学会了一些绘制地图的知识和技巧,并激发了学习和运用历史地图的兴趣。
2.3 及时、妥善解答学生的疑问,增进学生求知欲望。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如果老师解答巧妙,并且在阅读方法上加以引导,无疑会增加学生对历史地图的兴趣、引发他们更强烈的求知欲,而嘲笑或不予理睬,对学生无疑会有很大的副作用,如果这类事情经常发生,轻则会使学生丧失对学习历史地图的兴趣,重则会使学生对阅读历史地图产生畏难、厌倦情绪。
3 引导学生对历史地图进行思维分析
在学生掌握了阅读历史地图的基本知识,并对历史地图产生一定的兴趣后,老师还应当进一步积极鼓励学生在学习历史课程时充分运用历史地图,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对历史地图的一些基本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并进一步做到以图学史,读图识史。如果学生对历史地图的阅读和运用达到了这一程度,教师就可以初步培养他们对历史地图进行思维分析的能力,即通过阅读和运用历史地图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方面,培养学生对单一历史地图进行思维分析的能力。历史地图除了包含能够形象、直观地反映历史事实的显性知识外,还包含着某些内在的隐性知识。例如,学生们学习唐朝历史时,通过课本中的《唐朝长安平面图》和课文介绍,对唐都长安的基本情况有了大致的了解,那么接下来就应该让学生归纳总结出唐都长安的城市布局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在课文中并没有明确的说明,需要学生在读图的过程中由表及里,认真思考、分析才能得出以上结论。另一方面,初步培养学生对具有共同主题或共同表示内容的多幅历史地图进行思维分析的能力。例如,《战国形势图》《秦朝疆域图》《明长城》这三幅不同历史时期的地图有一个共同的表示内容即长城,那么教师就可让学生比较战国、秦朝和明朝这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长城的功能有何异同。
1 培养学生掌握阅读历史地图的基本知识
初中生由于在小学阶段很少或没有接触过历史地图,因此,教师需要教会他们学会如何阅读历史地图。首先,要让学生知道阅读的基本要素。历史地图的基本要素与普通地图大致相同,只是更多地被赋予了历史特征。其次,要培养学生熟练掌握图例,养成读图先读图例的习惯。历史地图的图例在阅读历史地图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先熟练地掌握图例,读起历史地图来才会得心应手。所谓图例,即地图中各种符号的简单说明。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统一图例,它与普通地图上的常用图例基本相同,只是被赋予了一些历史地图特有的概念;另一类是分幅图例,即各历史地图中所用特殊符号的简单说明,这类图例与所要表示的历史内容有密切关系,且不具有同一性,因此往往会在相应的历史地图中单独表示出来,例如战役图中的军队进攻和退却路线、防御阵地等等。再次,要培养学生学会充分运用历史地图中的古今对照功能。由于历史地图中表示的某些自然要素,特别是某些社会要素,与今天相比变化较大,因此学生不容易弄明白。这时,在地图上提供学生们熟悉的与古内容相对应的今内容,就为他们阅读历史地图提供了明确的参照,帮助他们更方便、更清楚地理解历史地图所表示的主要内容。
2 激发学生阅读和运用历史地图的兴趣
初中生的求知欲特别强,但往往只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特别执着,而对那些他们不感兴趣的东西容易应付了事。因此,老师应该从一开始起就培养他们阅读和运用历史地图的兴趣,加深对历史地图的重视。
2.1 积极引导。学生学习阅读和运用历史地图,老师要积极引导。例如,学习中国历史的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人类”,涉及主要遗址的分布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打开相配套的《中国历史地图册》(一),翻到“中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一图,学生们通过图中醒目的大红点,很快就会发现,原来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除了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之外,比较重要的还有课本中未提及的丁村人、蓝田人、巫山人、马坝人等其他主要人类遗址,而且通过形象地表示中国地貌的晕渲图及其中表示出来的各省省界,学生们很快地就能明确各主要远古人类遗址所在的较精确的地理位置及周围环境。
2.2 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于重要的、比较复杂而不易理解和记忆的地图,教师必须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中国历史》第三册中“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路线和过程比较复杂,因此老师可以设计一个“重走长征路”的活动课,让学生们课后自己动手收集有关红军长征的历史资料,并参照示意图,绘制出一幅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路线图,并适当让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展示他们的成果,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这无疑会大大地调动并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结果既加深了对长征这一伟大历史事件的了解,也学会了一些绘制地图的知识和技巧,并激发了学习和运用历史地图的兴趣。
2.3 及时、妥善解答学生的疑问,增进学生求知欲望。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如果老师解答巧妙,并且在阅读方法上加以引导,无疑会增加学生对历史地图的兴趣、引发他们更强烈的求知欲,而嘲笑或不予理睬,对学生无疑会有很大的副作用,如果这类事情经常发生,轻则会使学生丧失对学习历史地图的兴趣,重则会使学生对阅读历史地图产生畏难、厌倦情绪。
3 引导学生对历史地图进行思维分析
在学生掌握了阅读历史地图的基本知识,并对历史地图产生一定的兴趣后,老师还应当进一步积极鼓励学生在学习历史课程时充分运用历史地图,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对历史地图的一些基本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并进一步做到以图学史,读图识史。如果学生对历史地图的阅读和运用达到了这一程度,教师就可以初步培养他们对历史地图进行思维分析的能力,即通过阅读和运用历史地图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方面,培养学生对单一历史地图进行思维分析的能力。历史地图除了包含能够形象、直观地反映历史事实的显性知识外,还包含着某些内在的隐性知识。例如,学生们学习唐朝历史时,通过课本中的《唐朝长安平面图》和课文介绍,对唐都长安的基本情况有了大致的了解,那么接下来就应该让学生归纳总结出唐都长安的城市布局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在课文中并没有明确的说明,需要学生在读图的过程中由表及里,认真思考、分析才能得出以上结论。另一方面,初步培养学生对具有共同主题或共同表示内容的多幅历史地图进行思维分析的能力。例如,《战国形势图》《秦朝疆域图》《明长城》这三幅不同历史时期的地图有一个共同的表示内容即长城,那么教师就可让学生比较战国、秦朝和明朝这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长城的功能有何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