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嘉诚有句名言:“30岁以前要靠体力赚钱,30岁以后要靠‘钱’赚钱。”不过李嘉诚说的是中国香港,那里年轻人创业概率高一些,所以很多男女才俊在30岁时积累了不少财富。而在内地,这一年龄恐怕要推迟一些,多数人会在40岁左右时达到人生的辉煌时期。这样,这句话在内地的版本应当是:40岁以前要靠体力赚钱,40岁之后要靠“钱”赚钱。以下4位“财女”实现了靠“钱”赚钱,靠智慧赚钱。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毕竟40岁开始赚钱还不算太晚。
工作之外靠“理财”
李昕在一家国有企业的工会工作,看到不少同事下海经商、事业有成,她也曾动过心。但毕竟单位的保障和福利还不错,所以即将跨入四十岁门槛的她虽然还是一个“大头兵”,但她非常知足,因为对她来说,除了单位提供生活保障以及舒适的环境外,这份工作已经无足轻重。这些年,她依靠科学理财,使家庭资产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已经比当初和她同一个起点的同事们高出了好几倍。
说起家庭理财,李昕十几年前就开始了。那时她和老公勤俭持家,有了婚后的第一笔积蓄,当时多数人都是“有钱存银行”,而她把积蓄买了国债。五年下来,算上利息和当时的保值贴息,她的积蓄正好翻了一番。此后赶上股市开始起步,她又果断地把这笔积蓄投入到了股市中。到2001年时,她去证券公司查股票余额,让她惊喜的是,当时的股票总市值已经达到15万元!而她那时的工资才800元。
她始终抱着见好就收的投资心理。为了稳定胜利果实,她便把股票及时卖掉,又买了国债。她算了一笔账,当时三年期国债的年利率为2.89%,这样,她每年的利息收入就是4335元。
2004年初,理财市场不断推出信托和开放式基金,她又将到期的国债本息一分为二,分别买了两年期信托和开放式基金,信托产品的年收益为6%,基金的申购价格为1.07元。不久前,信托产品到期兑付,那只基金的累计净值在经历涨涨跌跌之后也达到了1.57元,到2006年底,两年时间她靠“钱”赚来的钱已经超过了她的工资。
“投资”让她衣食无忱
于晓燕以前是一家银行的会计,2002年她就看好了房地产市场的前景。她拿出所有的积蓄,并向父母借了一笔钱,办理了商业贷款和住房公积金贷款,买了一套房子。此后的两年,还贷压力较大,虽然家外有“家”,但他们的生活却比“无家可归”者还困难,以至过年时连件新衣服也不敢买,怕无法如期偿还银行贷款。为此,老公没少埋怨她。
不过,从2004年开始,老公的脸色渐渐“多云转晴”,因为当地房价一个劲往上窜,他们按揭房的房租也水涨船高,家庭生活得到很大改善。2005年初,于女士考虑银行贷款利率上调,贷款成本增加,同时国家开始出台一些抑制房地产过热的政策,于是她便将房子卖掉,提前还了贷款。这样,于女士当初投资的14万元很快变成了24万元!因为有了这笔不菲的积蓄,恰好单位出台了内退政策,她便提前办理了内部退养手续。
失去了紧张忙碌的工作,于女士很不适应,虽然有24万的积蓄,但坐吃山空总有花光的一天,于是她便琢磨起了投资门路。亲戚朋友知道她内退在家,且投资房产赚了“大钱”,所以有的来借钱,许诺给予高额利息,有的动员她合伙人股经商做生意,还有银行和保险公司的理财师找上门说要帮她制定家财增值规划……经过慎重考虑,于女士认为普通理财产品收益太低,炒股、炒期货倒是收益高但风险太大,所以不如进行“实业”投资。
她的一个亲戚开了一家生产沥青的化工厂,当初在银行工作时,这位亲戚曾从她所在的银行办理贷款,均能够按期偿还本息。后来,因为银行限制对小企业的投入,亲戚的工厂筹资无门,影响了发展。于是,于女士主动找到这位亲戚,经过协商达成了合作意向,由她将24万元资金借给这位亲戚,在确保可随时撤资的情况下,每年享受20%的分红。为了防范投资风险,于女士想了一个万全之策,因为亲戚的工厂固定给某县公路站供货,而公路站始终压着供货方一部分资金,因此这位亲戚有一笔数额不菲的债权。公路站是政府的,债务风险较小,所以她和亲戚协商24万元借款以债权做抵押,并通过律师办理了相关手续。这样,亲戚盘活了融资资源,取得了经营资金,于女士又在避免风险的前提下增加了投资收益。2005年她获得分红8万元——她的这一投资,相当于获得了8万元年薪。
人尽其才赚取外快
张晓颖是一家广告公司的文案,因为很多广告创意和设计都是在家里完成,所以工作相对自由。有一次,一位在报社做编辑的朋友看她十分清闲,便问她能否给报社写一些情感方面的稿件。这对于中文系出身的她来说自然不在话下,根据一位闺中密友的婚姻经历,她很快写出了一篇情感倾诉的稿件。不久,报社给她寄来了200元稿费。虽说钱不多,但毕竟是她工作之外赚取的“第一桶金”,同时对她来说,这篇三千字的文章只用了半天功夫,除了获得稿酬,还可以体验发表文章的成就感,比写枯燥的广告文案好多了。从此她一发不可收拾,主动和这位编辑朋友联系,每周固定给她写一篇稿件,这样一个月下来会有800元的“外快”。
毛立英小时候和她妈妈一样,喜欢刺绣。手工刺绣又名“针绣”,以绣针引彩线(丝、绒、线),按设计的花样,在织物(丝绸、布帛)上刺缀运针,以绣迹构成纹祥或文字。十多年来,她跟着妈妈学会了不少刺绣针法:齐针、套针、扎针、长短针、打子针、平金、戳沙等等。结婚以后,毛立英还保持着这样的爱好。一次偶然的机会,毛立英认识了一位开装饰品专卖店的朋友。朋友告诉她,不妨把绣好的成品卖给他。他付给毛立英每件10元到50元的价格。并且,没有特殊要求,可以利用空余时间做。在单位,中午休息时间、下班在家,她都可以制作。并且,不需要太多成本,操作起来非常简便。没有想到,毛立英的刺绣非常受女孩子喜欢。为了提高自己的设计水平,毛立英还特意买了有关的书籍,学到了不少时尚绣法。就这样,毛立英绣品逐渐扩大到服装、台布、枕套、靠垫等生活日用品及屏风、壁挂等陈设品。一个月下来,朋友付给她的400元酬劳让她十分意外!她说,业余赚钱,不仅旱涝保收,还可赚到因“外快”带来的快乐!
(编辑/李贤平)
工作之外靠“理财”
李昕在一家国有企业的工会工作,看到不少同事下海经商、事业有成,她也曾动过心。但毕竟单位的保障和福利还不错,所以即将跨入四十岁门槛的她虽然还是一个“大头兵”,但她非常知足,因为对她来说,除了单位提供生活保障以及舒适的环境外,这份工作已经无足轻重。这些年,她依靠科学理财,使家庭资产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已经比当初和她同一个起点的同事们高出了好几倍。
说起家庭理财,李昕十几年前就开始了。那时她和老公勤俭持家,有了婚后的第一笔积蓄,当时多数人都是“有钱存银行”,而她把积蓄买了国债。五年下来,算上利息和当时的保值贴息,她的积蓄正好翻了一番。此后赶上股市开始起步,她又果断地把这笔积蓄投入到了股市中。到2001年时,她去证券公司查股票余额,让她惊喜的是,当时的股票总市值已经达到15万元!而她那时的工资才800元。
她始终抱着见好就收的投资心理。为了稳定胜利果实,她便把股票及时卖掉,又买了国债。她算了一笔账,当时三年期国债的年利率为2.89%,这样,她每年的利息收入就是4335元。
2004年初,理财市场不断推出信托和开放式基金,她又将到期的国债本息一分为二,分别买了两年期信托和开放式基金,信托产品的年收益为6%,基金的申购价格为1.07元。不久前,信托产品到期兑付,那只基金的累计净值在经历涨涨跌跌之后也达到了1.57元,到2006年底,两年时间她靠“钱”赚来的钱已经超过了她的工资。
“投资”让她衣食无忱
于晓燕以前是一家银行的会计,2002年她就看好了房地产市场的前景。她拿出所有的积蓄,并向父母借了一笔钱,办理了商业贷款和住房公积金贷款,买了一套房子。此后的两年,还贷压力较大,虽然家外有“家”,但他们的生活却比“无家可归”者还困难,以至过年时连件新衣服也不敢买,怕无法如期偿还银行贷款。为此,老公没少埋怨她。
不过,从2004年开始,老公的脸色渐渐“多云转晴”,因为当地房价一个劲往上窜,他们按揭房的房租也水涨船高,家庭生活得到很大改善。2005年初,于女士考虑银行贷款利率上调,贷款成本增加,同时国家开始出台一些抑制房地产过热的政策,于是她便将房子卖掉,提前还了贷款。这样,于女士当初投资的14万元很快变成了24万元!因为有了这笔不菲的积蓄,恰好单位出台了内退政策,她便提前办理了内部退养手续。
失去了紧张忙碌的工作,于女士很不适应,虽然有24万的积蓄,但坐吃山空总有花光的一天,于是她便琢磨起了投资门路。亲戚朋友知道她内退在家,且投资房产赚了“大钱”,所以有的来借钱,许诺给予高额利息,有的动员她合伙人股经商做生意,还有银行和保险公司的理财师找上门说要帮她制定家财增值规划……经过慎重考虑,于女士认为普通理财产品收益太低,炒股、炒期货倒是收益高但风险太大,所以不如进行“实业”投资。
她的一个亲戚开了一家生产沥青的化工厂,当初在银行工作时,这位亲戚曾从她所在的银行办理贷款,均能够按期偿还本息。后来,因为银行限制对小企业的投入,亲戚的工厂筹资无门,影响了发展。于是,于女士主动找到这位亲戚,经过协商达成了合作意向,由她将24万元资金借给这位亲戚,在确保可随时撤资的情况下,每年享受20%的分红。为了防范投资风险,于女士想了一个万全之策,因为亲戚的工厂固定给某县公路站供货,而公路站始终压着供货方一部分资金,因此这位亲戚有一笔数额不菲的债权。公路站是政府的,债务风险较小,所以她和亲戚协商24万元借款以债权做抵押,并通过律师办理了相关手续。这样,亲戚盘活了融资资源,取得了经营资金,于女士又在避免风险的前提下增加了投资收益。2005年她获得分红8万元——她的这一投资,相当于获得了8万元年薪。
人尽其才赚取外快
张晓颖是一家广告公司的文案,因为很多广告创意和设计都是在家里完成,所以工作相对自由。有一次,一位在报社做编辑的朋友看她十分清闲,便问她能否给报社写一些情感方面的稿件。这对于中文系出身的她来说自然不在话下,根据一位闺中密友的婚姻经历,她很快写出了一篇情感倾诉的稿件。不久,报社给她寄来了200元稿费。虽说钱不多,但毕竟是她工作之外赚取的“第一桶金”,同时对她来说,这篇三千字的文章只用了半天功夫,除了获得稿酬,还可以体验发表文章的成就感,比写枯燥的广告文案好多了。从此她一发不可收拾,主动和这位编辑朋友联系,每周固定给她写一篇稿件,这样一个月下来会有800元的“外快”。
毛立英小时候和她妈妈一样,喜欢刺绣。手工刺绣又名“针绣”,以绣针引彩线(丝、绒、线),按设计的花样,在织物(丝绸、布帛)上刺缀运针,以绣迹构成纹祥或文字。十多年来,她跟着妈妈学会了不少刺绣针法:齐针、套针、扎针、长短针、打子针、平金、戳沙等等。结婚以后,毛立英还保持着这样的爱好。一次偶然的机会,毛立英认识了一位开装饰品专卖店的朋友。朋友告诉她,不妨把绣好的成品卖给他。他付给毛立英每件10元到50元的价格。并且,没有特殊要求,可以利用空余时间做。在单位,中午休息时间、下班在家,她都可以制作。并且,不需要太多成本,操作起来非常简便。没有想到,毛立英的刺绣非常受女孩子喜欢。为了提高自己的设计水平,毛立英还特意买了有关的书籍,学到了不少时尚绣法。就这样,毛立英绣品逐渐扩大到服装、台布、枕套、靠垫等生活日用品及屏风、壁挂等陈设品。一个月下来,朋友付给她的400元酬劳让她十分意外!她说,业余赚钱,不仅旱涝保收,还可赚到因“外快”带来的快乐!
(编辑/李贤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