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中国共产党历经四十年的改革探索,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变革。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诞生和发展也向全世界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强大的优越性。然而,我国目前仍处于且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各项基本制度有待于进一步的巩固和完善,加之西方新自由主义势力的恶意侵袭,为中国当前的市场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和重重挑战。因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艰巨性,尤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入到新时代的今天,中国经济改革的时代重任刻不容缓。唯有立足当下,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方能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新的时代浪潮中迸发出更加强大和持久的活力。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特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伟大成就,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发展模式。这种带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市场经济助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使中国经济迈上了新的更高的台阶。长期以来,在中国传统的经济观念中,市场经济一直被误认为是资本主义独有的经济形式,而纯粹的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的唯一象征。直到1992年,邓小平在南巡谈话中系统地阐述了加快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就中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思想明确指出,计划和市场不可作为区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标准,二者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的这一精辟论断,从根本上突破了以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区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传统观念,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极其重要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及内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之上的市场经济,从本质上讲就是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发挥出自身的决定性作用。换句话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有计划的市场经济,外在表现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最终体现的是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同时也反映了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与政治的统一。
在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亦有市场经济的影子,即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有商品经济就有市场,但不可把商品经济等同于市场经济。因为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市场起不到调节经济的作用,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指令性计划,而非市场。只有当市场能够有效调节资源配置时,商品经济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而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经济体制和资源配置方式,其自身并不存在“姓资”与“姓社”的性质问题,但它又无法脱离一定的社会制度而独立存在。由此来看,党在改革中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是在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发展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完善社会主义,努力实现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
尽管我们已经在实践中发现并证明市场经济可以与社会主义实现良性的结合,但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将市场经济扎根于社会主义的土壤并非易事。可以说,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统一是建立在一定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条件基础之上,虽然二者不存在根本矛盾,社会主义也可以发展市场经济,但这并不代表二者不存在任何矛盾。因为市场经济是与资本主义制度相伴而生的一种经济运行方式,是高度社会化的商品经济,商品生产规律的应用必然导致资本主义占有方式的产生,使市场经济紧紧依附于资本主义制度并为之服务。正是由于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制度的这种密切联系,使其不可避免地会与社会主义产生一定的矛盾和摩擦。另一方面,市场经济能够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以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并运用灵敏的经济信号及时对生产和需求进行协调,相比于计划经济,更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能够实现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但同时也存在着自发性、盲目性、投机性、滞后性等弱点,市场经济的竞争与垄断特性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社会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而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就与资本主义存在性质上的对立,其存在意义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化解由市场经济引发的貧富两极分化、基本道德缺失等经济与社会危机。
正因如此,党在十四大以来多次强调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继邓小平之后,江泽民同志指出,要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优势同市场经济的优势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党中央的各项决策和决议,科学并深刻地阐明了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的理解和判断,对于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可以说,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坚持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内在要求与实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推动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
二、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明确指出必须继续强化市场机制的作用,并进一步强调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进行了全新的定位,提出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习近平在会上明确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可以说,从党的十四大开始,我们在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认识上不断实现新的突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也逐渐明确。
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其关键就在于搞清楚政府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角色定位以及各自应该发挥的作用。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作用主要体现在微观领域,而在宏观经济领域或者说在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上,主要依赖于党和政府的指导和协调。在微观经济领域中,市场经济特有的价值规律借助供求关系的变动以及内在的竞争机制,对多种资源进行灵活高效的配置,即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而在宏观经济领域中,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难以发挥有效的调节作用。例如国家安全事业、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以及民生福利与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始终不能脱离党和政府的正确决策。可以说,市场的运行机制在许多宏观领域存在明显的缺陷和不足,因而需要国家干预和政府管理来约束和补充市场的行为,真正实现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双向互动与相辅相成。 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首先应当把宏观层面的调控政策摆在最为突出的位置,明确加强政府管理经济发展过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就目前的状况来看,我国政府对市场经济的管理总体上主要存在两大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过度干预导致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受到限制。近年来,关于我国政府行政审批范围过大、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仍然存在,国有企业经营化管理中的行政化倾向较为严重,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大打折扣,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经济的有效增长。同时,政府对市场的过度干预易使经济政策过于僵化以及滋生官僚主义等腐败问题。另一方面,政府宏观调控的计划性与有效性还有待提高,在市场监管方面做的并不到位,环境污染及食品安全等问题较为突出。同时,经济收入的不平衡导致社会贫富差距悬殊且呈不断扩大的趋势,民生建设与社会保障还有待完善。
因此,想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必须在充分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存在较多盲目性与投机性等问题,若缺失政府强有力的引导和控制,我们很难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为此,必须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的管理作用。具体来讲,必须从两方面同时入手:一是要简政放权,尽可能减少政府对资源配置的微观操控,在保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活力,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二是要大力增强政府的市场监管力度,加快政府的职能转变,优化政府的组织结构,以此健全国家的宏观调控体系,使政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发挥出更有效的作用。可以说,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不仅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必须加以重视。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是法治经济
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该《决定》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要用法治保障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加强对各经济主体的监督,维护公平竞争、统一有序的市场秩序。将市场经济定义为法治经济,确保我国的市场经济始终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不仅是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同时也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使我国的经济发展面貌焕然一新。
在法治的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样也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重要前提条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一方面,要将法治原则全面落实到市场运作的各个环节;另一方面,要确保政府始终以合法化程序进行管理与监督。从市场的角度来看,市场经济首先是竞争经济。在以竞争性和开放性为基本特征的市场经济中,私人集团的经济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间的矛盾,极易导致唯利是图、损公肥私等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发生。换句话说,市场经济的作用范围越大,作用越强,其中的经济关系就越复杂,产生的矛盾也就越多,因而就越需要加强对市场经济的规范化与法治化管理。近年来,由于企业过分追逐经济利益而导致的环境污染与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不仅不利于建立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与统一规范的市场体制,更对我国广大民众的健康生活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监管与调控,只有将市场运行纳入法治化的轨道,严格要求企业做到依法经营,私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相结合,才能保障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健康地发展。
从政府的角度看,政府对市场的监管以及各项职能的行使同样也要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必须坚决抵制超越法律之外的任何行为,对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违法行为严惩不贷。同时,党在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决定》中也特别指出,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在我国政府工作中仍较为严重,知法犯法与徇私枉法的现象仍然存在,政府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应当以身作则,坚持依法办事的原则开展各项工作。因此,依法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是政府进行市场监管的必要前提,对违法犯罪行为的纵容,将极大地危及到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也将严重损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同时,应当继续推进我国政府的职能转变,尽可能地减少并消除政府对经济的不正当干预,将法治精神注入到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建构中,真正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出自身应有的决定性作用。
四、以中国特色引领新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中国共产党经过长期的艰难探索,使中国经济成功实现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转变,初步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成效显著,大大增强了我国公有经济的活力与创造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我国所取得的成功,不仅充分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时也有力地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价值规律,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真实写照。
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道路,是坚持改革开放和实现我国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要求。以中国特色引领新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坚持党的领导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同样离不开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根本上说是为人民服务的经济,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伟大宗旨。党和政府应当继续以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和水平,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二是,我国目前尚处于且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继续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基所在。三是,必须继续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合理的收入分配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我们应当在鼓励劳动、创造,在提倡奉献精神的同时積极落实分配政策,在社会公平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市场经济的种子在我国社会主义的大地里,从1978年的生根发芽到今天的枝繁叶茂,离不开党和国家的伟大领导,也离不开人民群众的艰苦奋斗。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为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是为了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永远不可偏离的主线。正因如此,我们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该旗易帜的邪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敢于创新,以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投入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中去,努力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打下中国特色的烙印。
参考文献
[1]张宇,关于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的理论思考[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6,(07).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人民出版社,1993,(03).
[3]习近平,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再认识[M]东南学术,2001,(04).
作者简介:解小宇(1995-),男,籍贯: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目前是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硕士研究生,专业是中外政治制度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特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伟大成就,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发展模式。这种带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市场经济助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使中国经济迈上了新的更高的台阶。长期以来,在中国传统的经济观念中,市场经济一直被误认为是资本主义独有的经济形式,而纯粹的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的唯一象征。直到1992年,邓小平在南巡谈话中系统地阐述了加快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就中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思想明确指出,计划和市场不可作为区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标准,二者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的这一精辟论断,从根本上突破了以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区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传统观念,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极其重要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及内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之上的市场经济,从本质上讲就是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发挥出自身的决定性作用。换句话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有计划的市场经济,外在表现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最终体现的是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同时也反映了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与政治的统一。
在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亦有市场经济的影子,即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有商品经济就有市场,但不可把商品经济等同于市场经济。因为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市场起不到调节经济的作用,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指令性计划,而非市场。只有当市场能够有效调节资源配置时,商品经济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而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经济体制和资源配置方式,其自身并不存在“姓资”与“姓社”的性质问题,但它又无法脱离一定的社会制度而独立存在。由此来看,党在改革中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是在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发展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完善社会主义,努力实现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
尽管我们已经在实践中发现并证明市场经济可以与社会主义实现良性的结合,但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将市场经济扎根于社会主义的土壤并非易事。可以说,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统一是建立在一定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条件基础之上,虽然二者不存在根本矛盾,社会主义也可以发展市场经济,但这并不代表二者不存在任何矛盾。因为市场经济是与资本主义制度相伴而生的一种经济运行方式,是高度社会化的商品经济,商品生产规律的应用必然导致资本主义占有方式的产生,使市场经济紧紧依附于资本主义制度并为之服务。正是由于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制度的这种密切联系,使其不可避免地会与社会主义产生一定的矛盾和摩擦。另一方面,市场经济能够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以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并运用灵敏的经济信号及时对生产和需求进行协调,相比于计划经济,更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能够实现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但同时也存在着自发性、盲目性、投机性、滞后性等弱点,市场经济的竞争与垄断特性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社会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而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就与资本主义存在性质上的对立,其存在意义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化解由市场经济引发的貧富两极分化、基本道德缺失等经济与社会危机。
正因如此,党在十四大以来多次强调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继邓小平之后,江泽民同志指出,要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优势同市场经济的优势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党中央的各项决策和决议,科学并深刻地阐明了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的理解和判断,对于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可以说,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坚持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内在要求与实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推动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
二、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明确指出必须继续强化市场机制的作用,并进一步强调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进行了全新的定位,提出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习近平在会上明确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可以说,从党的十四大开始,我们在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认识上不断实现新的突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也逐渐明确。
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其关键就在于搞清楚政府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角色定位以及各自应该发挥的作用。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作用主要体现在微观领域,而在宏观经济领域或者说在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上,主要依赖于党和政府的指导和协调。在微观经济领域中,市场经济特有的价值规律借助供求关系的变动以及内在的竞争机制,对多种资源进行灵活高效的配置,即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而在宏观经济领域中,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难以发挥有效的调节作用。例如国家安全事业、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以及民生福利与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始终不能脱离党和政府的正确决策。可以说,市场的运行机制在许多宏观领域存在明显的缺陷和不足,因而需要国家干预和政府管理来约束和补充市场的行为,真正实现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双向互动与相辅相成。 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首先应当把宏观层面的调控政策摆在最为突出的位置,明确加强政府管理经济发展过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就目前的状况来看,我国政府对市场经济的管理总体上主要存在两大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过度干预导致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受到限制。近年来,关于我国政府行政审批范围过大、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仍然存在,国有企业经营化管理中的行政化倾向较为严重,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大打折扣,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经济的有效增长。同时,政府对市场的过度干预易使经济政策过于僵化以及滋生官僚主义等腐败问题。另一方面,政府宏观调控的计划性与有效性还有待提高,在市场监管方面做的并不到位,环境污染及食品安全等问题较为突出。同时,经济收入的不平衡导致社会贫富差距悬殊且呈不断扩大的趋势,民生建设与社会保障还有待完善。
因此,想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必须在充分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存在较多盲目性与投机性等问题,若缺失政府强有力的引导和控制,我们很难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为此,必须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的管理作用。具体来讲,必须从两方面同时入手:一是要简政放权,尽可能减少政府对资源配置的微观操控,在保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活力,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二是要大力增强政府的市场监管力度,加快政府的职能转变,优化政府的组织结构,以此健全国家的宏观调控体系,使政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发挥出更有效的作用。可以说,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不仅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必须加以重视。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是法治经济
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该《决定》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要用法治保障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加强对各经济主体的监督,维护公平竞争、统一有序的市场秩序。将市场经济定义为法治经济,确保我国的市场经济始终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不仅是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同时也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使我国的经济发展面貌焕然一新。
在法治的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样也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重要前提条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一方面,要将法治原则全面落实到市场运作的各个环节;另一方面,要确保政府始终以合法化程序进行管理与监督。从市场的角度来看,市场经济首先是竞争经济。在以竞争性和开放性为基本特征的市场经济中,私人集团的经济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间的矛盾,极易导致唯利是图、损公肥私等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发生。换句话说,市场经济的作用范围越大,作用越强,其中的经济关系就越复杂,产生的矛盾也就越多,因而就越需要加强对市场经济的规范化与法治化管理。近年来,由于企业过分追逐经济利益而导致的环境污染与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不仅不利于建立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与统一规范的市场体制,更对我国广大民众的健康生活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监管与调控,只有将市场运行纳入法治化的轨道,严格要求企业做到依法经营,私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相结合,才能保障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健康地发展。
从政府的角度看,政府对市场的监管以及各项职能的行使同样也要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必须坚决抵制超越法律之外的任何行为,对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违法行为严惩不贷。同时,党在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决定》中也特别指出,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在我国政府工作中仍较为严重,知法犯法与徇私枉法的现象仍然存在,政府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应当以身作则,坚持依法办事的原则开展各项工作。因此,依法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是政府进行市场监管的必要前提,对违法犯罪行为的纵容,将极大地危及到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也将严重损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同时,应当继续推进我国政府的职能转变,尽可能地减少并消除政府对经济的不正当干预,将法治精神注入到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建构中,真正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出自身应有的决定性作用。
四、以中国特色引领新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中国共产党经过长期的艰难探索,使中国经济成功实现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转变,初步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成效显著,大大增强了我国公有经济的活力与创造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我国所取得的成功,不仅充分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时也有力地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价值规律,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真实写照。
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道路,是坚持改革开放和实现我国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要求。以中国特色引领新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坚持党的领导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同样离不开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根本上说是为人民服务的经济,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伟大宗旨。党和政府应当继续以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和水平,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二是,我国目前尚处于且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继续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基所在。三是,必须继续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合理的收入分配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我们应当在鼓励劳动、创造,在提倡奉献精神的同时積极落实分配政策,在社会公平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市场经济的种子在我国社会主义的大地里,从1978年的生根发芽到今天的枝繁叶茂,离不开党和国家的伟大领导,也离不开人民群众的艰苦奋斗。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为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是为了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永远不可偏离的主线。正因如此,我们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该旗易帜的邪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敢于创新,以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投入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中去,努力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打下中国特色的烙印。
参考文献
[1]张宇,关于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的理论思考[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6,(07).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人民出版社,1993,(03).
[3]习近平,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再认识[M]东南学术,2001,(04).
作者简介:解小宇(1995-),男,籍贯: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目前是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硕士研究生,专业是中外政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