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古诗文是中华文化中璀璨的瑰宝,美不胜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加强古诗文欣赏教学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素养。本文结合教学实例,阐述了古诗文欣赏教学的方法。
关键词: 初中古诗文 欣赏教学 方法例析
作为母语教育的语文课程,其担负着培养具有中国文化之根的现代公民的使命。中学古诗文欣赏是初中语文学习中文学色彩最浓郁的内容,加强古诗文欣赏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大有裨益。笔者在十几年的语文教学中,摸索出一些古诗诗文欣赏教学方法,现拙述于下,旨在与同仁交流。
一、深情诵读揣摸辞气,让学生品味古诗文的情感与思想。
清代桐城派作家在谈到欣赏古诗文时提出“因声求气”的观点,即欣赏古文,必得高声朗诵顾问,从音节的抑、扬、顿、挫里体会作者的辞气,进而体会他的感情,体会他的整个人格和思想,这对于实际教学来说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以中学教材传统名篇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为例,谈谈如何通过诵读欣赏古文。
予观乎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第一句是散句,缓缓道来,从容不迫,突然一紧,节奏猛地加快,连续两个三音节的短句再接四个四音节的短句,洞庭湖的气势跃然声口之上,然后语气陡然一转,一个“矣”字,将作者对洞庭湖的气势及对杜甫、李白、孟浩然等前贤写洞庭湖之雄浑的诗句的那种浩叹之情和盘托出。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行。
“若夫”二字又轻又涩,似有千种愁怨,万般无奈。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至若”二字,响亮如钟,如雨后出霁,其音色之响亮朗润,正与下面引出的景物棉鞋相契。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耀金,静影沉璧。
“而或”二字,不仅告诉人们这是景物的转换,更是情绪的转换。“或”字吐气如虹,有如空谷足音,旷极需极,正是洞庭秋夜的情调。
若引导学生在诵读中通过辞气的变换,通过对不同景物的描绘的想象,就能领会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体会到作者体情之微妙。
二、运用想象合理填补扩充,让学生深刻领悟原文。
清代李渔说:“和盘托出,不若使人想象无穷。”古诗文特别是古诗词高度概括的艺术,留有许多艺术空间,我们在诵读欣赏时要运用想象进行合理的填补或扩充,丰富原作的内容,从而深刻领会原文。例如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闭上眼,摇头晃脑一读,就能体会到这首诗不仅写景,还写人的心情。写诗人的什么心情呢?只要填补好诗文中的艺术空白,就可以领悟诗的意境。它描写了破山寺后禅院特有的清幽景色与诗人在这种景色之中的特殊感受,看似是写景之类的山水游记,其实更主要的是流露颇浓厚的禅隐倾向,这些内容需要学生发挥想象才能领悟。
又如《游园不值》,写的是拜访自己的友人没有遇到,却见到朋友的园子里有一支正在盛开的红杏伸出墙外来,于是就联想到朋友的园子里一定是生机盎然。诗文没有直接花费笔墨描写园子里的春景,笔者在教学时提问学生:你们想想朋友的园子里到底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还有哪些美丽的花草树木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发言。有的说:有雪白的梨花,粉红的桃花,青青的小草,还有成群的蜜蜂在嗡嗡起舞……在这一空白处,运用“红杏”这一纽带,让学生想象的翅膀在属于他们自己的天地里自由的飞翔,学生兴趣浓厚,为今后写景色的文章积累素材。
三、补充背景资料,让学生深层理解课文含义。
语文教材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阔的知识背景,在教学中适当补充背景资料,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深层含义,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等。背景资料是指与课文相关的,对人物、情节和内容有作用的资料,通常包括作者介绍、写作目的、社会背景、科学知识、文化背景等。尤其是在古诗文教学中,由于作者生活的年代比较久远,如果脱离当时的文化历史背景,单纯讲解诗词,学生要想充分理解感悟便很困难。阅读教学提倡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与文章主人公对话,与作者对话”,怎样走进文本,走出文本,超越文本,需要找准时机利用背景资料。
如笔者在教学《陋室铭》时,适当补充刘禹锡写此文的背景:“刘禹锡因参加过当时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县看人下菜碟,见刘禹锡是从上面贬下来的软柿子,就故意刁难。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达到了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总之,我们在古诗文教学中要摸索方法,总结经验,深化古诗文教学,让学生感受古诗文之美,提高语文素养和文化素养。
关键词: 初中古诗文 欣赏教学 方法例析
作为母语教育的语文课程,其担负着培养具有中国文化之根的现代公民的使命。中学古诗文欣赏是初中语文学习中文学色彩最浓郁的内容,加强古诗文欣赏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大有裨益。笔者在十几年的语文教学中,摸索出一些古诗诗文欣赏教学方法,现拙述于下,旨在与同仁交流。
一、深情诵读揣摸辞气,让学生品味古诗文的情感与思想。
清代桐城派作家在谈到欣赏古诗文时提出“因声求气”的观点,即欣赏古文,必得高声朗诵顾问,从音节的抑、扬、顿、挫里体会作者的辞气,进而体会他的感情,体会他的整个人格和思想,这对于实际教学来说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以中学教材传统名篇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为例,谈谈如何通过诵读欣赏古文。
予观乎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第一句是散句,缓缓道来,从容不迫,突然一紧,节奏猛地加快,连续两个三音节的短句再接四个四音节的短句,洞庭湖的气势跃然声口之上,然后语气陡然一转,一个“矣”字,将作者对洞庭湖的气势及对杜甫、李白、孟浩然等前贤写洞庭湖之雄浑的诗句的那种浩叹之情和盘托出。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行。
“若夫”二字又轻又涩,似有千种愁怨,万般无奈。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至若”二字,响亮如钟,如雨后出霁,其音色之响亮朗润,正与下面引出的景物棉鞋相契。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耀金,静影沉璧。
“而或”二字,不仅告诉人们这是景物的转换,更是情绪的转换。“或”字吐气如虹,有如空谷足音,旷极需极,正是洞庭秋夜的情调。
若引导学生在诵读中通过辞气的变换,通过对不同景物的描绘的想象,就能领会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体会到作者体情之微妙。
二、运用想象合理填补扩充,让学生深刻领悟原文。
清代李渔说:“和盘托出,不若使人想象无穷。”古诗文特别是古诗词高度概括的艺术,留有许多艺术空间,我们在诵读欣赏时要运用想象进行合理的填补或扩充,丰富原作的内容,从而深刻领会原文。例如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闭上眼,摇头晃脑一读,就能体会到这首诗不仅写景,还写人的心情。写诗人的什么心情呢?只要填补好诗文中的艺术空白,就可以领悟诗的意境。它描写了破山寺后禅院特有的清幽景色与诗人在这种景色之中的特殊感受,看似是写景之类的山水游记,其实更主要的是流露颇浓厚的禅隐倾向,这些内容需要学生发挥想象才能领悟。
又如《游园不值》,写的是拜访自己的友人没有遇到,却见到朋友的园子里有一支正在盛开的红杏伸出墙外来,于是就联想到朋友的园子里一定是生机盎然。诗文没有直接花费笔墨描写园子里的春景,笔者在教学时提问学生:你们想想朋友的园子里到底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还有哪些美丽的花草树木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发言。有的说:有雪白的梨花,粉红的桃花,青青的小草,还有成群的蜜蜂在嗡嗡起舞……在这一空白处,运用“红杏”这一纽带,让学生想象的翅膀在属于他们自己的天地里自由的飞翔,学生兴趣浓厚,为今后写景色的文章积累素材。
三、补充背景资料,让学生深层理解课文含义。
语文教材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阔的知识背景,在教学中适当补充背景资料,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深层含义,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等。背景资料是指与课文相关的,对人物、情节和内容有作用的资料,通常包括作者介绍、写作目的、社会背景、科学知识、文化背景等。尤其是在古诗文教学中,由于作者生活的年代比较久远,如果脱离当时的文化历史背景,单纯讲解诗词,学生要想充分理解感悟便很困难。阅读教学提倡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与文章主人公对话,与作者对话”,怎样走进文本,走出文本,超越文本,需要找准时机利用背景资料。
如笔者在教学《陋室铭》时,适当补充刘禹锡写此文的背景:“刘禹锡因参加过当时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县看人下菜碟,见刘禹锡是从上面贬下来的软柿子,就故意刁难。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达到了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总之,我们在古诗文教学中要摸索方法,总结经验,深化古诗文教学,让学生感受古诗文之美,提高语文素养和文化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