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基于国际碳金融发展的大背景,通过对我国碳金融的发展现状进行剖析,指出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我国目前对于碳金融的支持力度不够、碳金融相关体系尤其是中介市场的不完善、碳金融产品的创新跟不上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碳金融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碳金融 气候问题 碳金融体系 碳金融产品创新
一、引言
碳金融(carbon finance),也叫碳资源,是伴随着低碳经济出现的一个概念,对于其具体概念的界定,学术界有不同的说法。其中世界银行把碳金融定义为提供给购买温室气体减排项目的资源,国际上碳金融市场交易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基于配额的交易,即由管理者制定总的排放配额,并在参与者之间进行分配,参与者根据自身的需要来进行排放配额的买卖,二是,基于项目的交易。低于基准排放水平的项目或碳吸收项目,在经过认证后可获得减排单位。受排放配额限制的国际或企业,可以通过购买这种减排单位来调整其所面临的排放约束。
曾刚、万志宏(2009)从国际视角出发,分析了国际碳金融市场的现、问题与前景,提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由于目前没有形成统一的国际碳金融交易市场,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等导致交易成本巨大,同时《京都议定书》的有效实施期是从2008~2012年,在这之后政策如何导向都不得而知,故存在着一定的政策性风险,最后指出可行的思路是国际共识的形成以及国际合作的强化。初昌雄、周丕娟(2010)从金融创新方面分析了我国碳金融的现状,并指出我国发展碳金融的出路在于政府和相关金融机构对于低碳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以及金融机构对于碳金融产品的创新和多样化。
二、我国碳金融的发展现状
(一)对碳金融支持力度不够
由于中国经济长期以来的粗放型,以及对于GDP的过度关注,导致形成“两高一低”的经济恶性循环模式,从改革开放的这些年来,我们一直把重点放在经济增长上,聚焦如何赶超西方发达国家,故而在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故作为环境金融一个分支的碳金融,长期以来也被忽略,发展缓慢。在国家“绿色金融”的倡导下,我国对于低碳金融模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07年9月,中国工商银行推出了《关于推进“蓝白色信贷”建设的意见》,建立信贷环保一票否决制;2006年,兴业银行与IFC合作并开展能效贷款,在低碳项目融资方面进行了探索。
除了部分金融机构先后出台了碳金融相关的绿色贷款和项目等,其他金融机构和政府等部分鲜有涉足,对碳金融发展的金融支持不够,故而造成部分有潜力的项目融资困难。
(二)市场体系不够完善
由于碳金融进入中国视野的时间段,国内许多企业还没有认识到其中所蕴藏的巨大商机,故而对碳金融兴趣不高;而政府部门及国内金融机构对于碳信用,碳排放这种虚拟商品的价值也未充分认识,对于碳金融市场体系的完善、交易平台的构建、项目开发、运行模式的探索不够积极;中介机构发育不完善且数量极少;碳减排额是一种虚拟商品,项目开发、交易规则、合同洽谈和执行都有相当的难度,故而需要精通碳金融国内市场且熟悉国际交易规则的专业型人才来操作,但这部分我国严重缺失,(1)碳金融在我国的起步本来就晚,人才培养没有跟上,(2)整体对于碳金融的重视程度不够;目前还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碳金融交易场所,只是部分零散的交易所。
以上这诸多因素造成我国碳金融交易体系的不完善,并严重制约着我国碳金融的发展。
(三)碳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不足
碳金融市场发展的缓慢以及我国金融市场本身发展程度不够高,造成我国碳金融市场相关衍生产品品种很少,这导致了碳交易市场可选择产品的局限性,制约着碳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三、我国碳金融的发展对策
(一)加大金融支持的力度
金融支持的方向决定着金融资源的流向,政府和金融机构要增加对低碳环保企业或减排项目的金融支持,给予这些企业或项目一定的融资优惠和便利,调动其积极性。同时,可以考虑将耗能和碳排放量标准作为是否给予信贷支持的衡量标准,形成“节能减排”的硬约束。
(二)尽快构建完善的碳金融市场体系
完善的碳金融市场体系是碳交易的先决条件,应从以下几方面积极构建:(1)政府部门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和引导,增加金融机构的积极性,加快交易平台、交易规则、运行模式的探索和引导,为碳金融提供有效的交易平台。(2)鼓励碳交易中介机构的发展,中介机构熟知碳交易的相关流程,可以为国内企业碳项目的开发、洽谈和执行提供便利和指导,节约交易成本。(3)加快对于碳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相关高校开设环境金融方面的课程,学习碳金融相关的理论知识并积极参与实践。(4)构建全国甚至全球的碳金融交易中心。
(三)加快碳金融衍生产品创新
碳金融市场是碳交易所必须具备的前提,而丰富的碳金融衍生产品可以活跃碳金融市场,使市场参与主体有更多的选择,能够极大的促进碳金融市场的发展,目的,国际碳金融市场上金融衍生产品已有一定的发展,而我国的品种还很单一,故需鼓励金融机构推出相关的创新产品,政府应给与其政策支持和便利,丰富我国的碳金融市场产品。
四、结束语
纵观国际碳金融市场的发展,以及当前《巴黎协议》的新契机,低碳经济,低碳金融将会是国际社会需要继续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因为它关乎全球的气候环境问题,关乎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同时因其蕴含的巨大商机,碳金融市场将会是现在以及未来人们追逐的方向,我国面临经济转型的特殊时期,如何恰当的运用碳金融市场的推动作用,为我国的经济转型添砖加瓦,以碳金融来引导社会资源的配置,从而实现产业机构的调整,在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同时,为全球环境保护贡献力量,这将是现阶段以及未来我们需要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王遥,刘倩.碳金融市场:全球形势、发展前景及中国战略[J].国际金融研究,2010,(12).
[2]曾刚,万志宏.国际碳金融市场:现状、问题与前景[J].国际金融研究,2009,(10).
[3]邹亚生.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的碳金融发展之路[J].中国金融,2010,(04).
[4]阎庆民.构建以“碳金融”为标志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J].中国金融,2010,(04).
作者简介:李小娟(1986-),女,汉,甘肃静宁人,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金融市场与机构。
【关键词】碳金融 气候问题 碳金融体系 碳金融产品创新
一、引言
碳金融(carbon finance),也叫碳资源,是伴随着低碳经济出现的一个概念,对于其具体概念的界定,学术界有不同的说法。其中世界银行把碳金融定义为提供给购买温室气体减排项目的资源,国际上碳金融市场交易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基于配额的交易,即由管理者制定总的排放配额,并在参与者之间进行分配,参与者根据自身的需要来进行排放配额的买卖,二是,基于项目的交易。低于基准排放水平的项目或碳吸收项目,在经过认证后可获得减排单位。受排放配额限制的国际或企业,可以通过购买这种减排单位来调整其所面临的排放约束。
曾刚、万志宏(2009)从国际视角出发,分析了国际碳金融市场的现、问题与前景,提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由于目前没有形成统一的国际碳金融交易市场,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等导致交易成本巨大,同时《京都议定书》的有效实施期是从2008~2012年,在这之后政策如何导向都不得而知,故存在着一定的政策性风险,最后指出可行的思路是国际共识的形成以及国际合作的强化。初昌雄、周丕娟(2010)从金融创新方面分析了我国碳金融的现状,并指出我国发展碳金融的出路在于政府和相关金融机构对于低碳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以及金融机构对于碳金融产品的创新和多样化。
二、我国碳金融的发展现状
(一)对碳金融支持力度不够
由于中国经济长期以来的粗放型,以及对于GDP的过度关注,导致形成“两高一低”的经济恶性循环模式,从改革开放的这些年来,我们一直把重点放在经济增长上,聚焦如何赶超西方发达国家,故而在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故作为环境金融一个分支的碳金融,长期以来也被忽略,发展缓慢。在国家“绿色金融”的倡导下,我国对于低碳金融模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07年9月,中国工商银行推出了《关于推进“蓝白色信贷”建设的意见》,建立信贷环保一票否决制;2006年,兴业银行与IFC合作并开展能效贷款,在低碳项目融资方面进行了探索。
除了部分金融机构先后出台了碳金融相关的绿色贷款和项目等,其他金融机构和政府等部分鲜有涉足,对碳金融发展的金融支持不够,故而造成部分有潜力的项目融资困难。
(二)市场体系不够完善
由于碳金融进入中国视野的时间段,国内许多企业还没有认识到其中所蕴藏的巨大商机,故而对碳金融兴趣不高;而政府部门及国内金融机构对于碳信用,碳排放这种虚拟商品的价值也未充分认识,对于碳金融市场体系的完善、交易平台的构建、项目开发、运行模式的探索不够积极;中介机构发育不完善且数量极少;碳减排额是一种虚拟商品,项目开发、交易规则、合同洽谈和执行都有相当的难度,故而需要精通碳金融国内市场且熟悉国际交易规则的专业型人才来操作,但这部分我国严重缺失,(1)碳金融在我国的起步本来就晚,人才培养没有跟上,(2)整体对于碳金融的重视程度不够;目前还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碳金融交易场所,只是部分零散的交易所。
以上这诸多因素造成我国碳金融交易体系的不完善,并严重制约着我国碳金融的发展。
(三)碳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不足
碳金融市场发展的缓慢以及我国金融市场本身发展程度不够高,造成我国碳金融市场相关衍生产品品种很少,这导致了碳交易市场可选择产品的局限性,制约着碳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三、我国碳金融的发展对策
(一)加大金融支持的力度
金融支持的方向决定着金融资源的流向,政府和金融机构要增加对低碳环保企业或减排项目的金融支持,给予这些企业或项目一定的融资优惠和便利,调动其积极性。同时,可以考虑将耗能和碳排放量标准作为是否给予信贷支持的衡量标准,形成“节能减排”的硬约束。
(二)尽快构建完善的碳金融市场体系
完善的碳金融市场体系是碳交易的先决条件,应从以下几方面积极构建:(1)政府部门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和引导,增加金融机构的积极性,加快交易平台、交易规则、运行模式的探索和引导,为碳金融提供有效的交易平台。(2)鼓励碳交易中介机构的发展,中介机构熟知碳交易的相关流程,可以为国内企业碳项目的开发、洽谈和执行提供便利和指导,节约交易成本。(3)加快对于碳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相关高校开设环境金融方面的课程,学习碳金融相关的理论知识并积极参与实践。(4)构建全国甚至全球的碳金融交易中心。
(三)加快碳金融衍生产品创新
碳金融市场是碳交易所必须具备的前提,而丰富的碳金融衍生产品可以活跃碳金融市场,使市场参与主体有更多的选择,能够极大的促进碳金融市场的发展,目的,国际碳金融市场上金融衍生产品已有一定的发展,而我国的品种还很单一,故需鼓励金融机构推出相关的创新产品,政府应给与其政策支持和便利,丰富我国的碳金融市场产品。
四、结束语
纵观国际碳金融市场的发展,以及当前《巴黎协议》的新契机,低碳经济,低碳金融将会是国际社会需要继续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因为它关乎全球的气候环境问题,关乎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同时因其蕴含的巨大商机,碳金融市场将会是现在以及未来人们追逐的方向,我国面临经济转型的特殊时期,如何恰当的运用碳金融市场的推动作用,为我国的经济转型添砖加瓦,以碳金融来引导社会资源的配置,从而实现产业机构的调整,在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同时,为全球环境保护贡献力量,这将是现阶段以及未来我们需要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王遥,刘倩.碳金融市场:全球形势、发展前景及中国战略[J].国际金融研究,2010,(12).
[2]曾刚,万志宏.国际碳金融市场:现状、问题与前景[J].国际金融研究,2009,(10).
[3]邹亚生.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的碳金融发展之路[J].中国金融,2010,(04).
[4]阎庆民.构建以“碳金融”为标志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J].中国金融,2010,(04).
作者简介:李小娟(1986-),女,汉,甘肃静宁人,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金融市场与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