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高效性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怎样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高效性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认为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和谐统一的教学目标是课堂高效的根基
课程改革确实改变了语文课堂教学面貌,语文课堂呈现出生动活泼的勃勃生机。语文学科是“人文性”较强的学科,要求我们教师要有一双慧眼、一个睿脑,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把握课堂高效的根基。要牢固确立三维目标的意识,为每一节课制订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使每一节课都有明确清晰的教学方向,这是提升教学高效的前提。具体而言,一篇课文,应该教给学生什么“语文知识”,发展学生什么“语文能力”,培养学生什么“情感态度”应该是明确的,而且必须明确。
2.具体适宜的教学内容是课堂高效的命脉
“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重要。王荣生教授说:“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是要有适宜的语文教学内容。”语文课堂上,“适宜的教学内容”是课堂成功的基石,课堂的教学艺术则是“催化剂”。什么叫适宜的语文教学内容呢?王荣生教授这样认为,教学内容是对“教什么”的回答,从学生的角度也就是“学什么”。适宜的教学内容涉及一系列的问题,最起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内容要有意识,即知道自己在教什么,并且知道自己为什么教这些内容;二是一堂课的教学内容要相对集中,从而使学生学得相对透彻。基于此,那些能够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能够启迪学生思想,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知识点,都可以成为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语文教学内容的“建构”,要遵循“生本”的原则。学生需要什么,我们便教什么。以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使所建构的教学内容成为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和精神品质的“滋养品”。语文教师要能够正确、准确、深刻地解读文本,从而建构有效地教学内容。首先,理解编者意图,结合实际,根据课文特点进行有效的建构;其次,对原有教学内容进行“深加工”,重构出创新的教学内容;第三,植入“添加剂”,开拓相关的课外补充材料;第四,教学内容要“学练结合”。“学”指教师的讲解,“练”指学生的训练,其中包括回答提问、提出问题、做习题。一节高效的好课,如果课堂上没有对学生进行“练”,那么,再冠冕堂皇的理由都是借口。训练是教学内容中的重点,训练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学生的语文素养等等。
总之,教师的“教什么”永远要比“怎么教”重要得多,筛选和建构合适的教学内容,理应成为课堂高效的命脉。
3.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是课堂高效的不竭动力
“教”与“学”的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应当积极倡导并认真探索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从教师的角度来讲,教学的高效性依赖于教师高效的“教”,并克服无效的“教”。“高效的教”指的是促进学生“学”的“教”,它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直接的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得更多、更快、更好、更深;二是间接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会了学习,掌握了学习方法,提升了学习能力,达到了不需要教。直接促进是立竿见影的,间接促进是着眼于长远的。相对而言,前者短效,后者长效,这两种效果要同时兼顾。“无效的教”指的是阻碍学生“学”的“教”,它也有两种表现:一是显性的,教师不得要领、冷漠无情、枯燥乏味地教,使学生失去“学”的兴趣和热情;二是隐性的,教师照本宣科地讲授学生自己通过阅读便能看懂的课本知识,这种教剥夺了学生独立学习的机会,从而阻碍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和学习积极性的提升。如今,在理性反思语文课程改革的基础上,人们开始更多地注意到传统语文教学经验对新课改的反哺意义。如重视“熏陶感染”的同时也要重视“字斟句酌”;致力“语文素养”的同时也要致力“基础落实”;珍视“学生独特感受”的同时也要珍视“教师的权威解读”;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等新兴学习方式的同时也要提倡“授受、记诵、训练”的传统学习方式。
总之,语文教学高水平的思维,知识的深度,与现实的联系,大量的交流,为学生的进步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一堂好课的标准应该是:有意义的课,即扎实的课;有效率的课,即充实的课;有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体现了“大”、“深”、“快”、“活”四字诀,以及知识容量要大,思维层次要深,节奏推进要快,课堂气氛要活。无论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标准如何变换,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这一课程理念及语文教学目的不会改变,教师惟有追求高效的语文课堂,才会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1.和谐统一的教学目标是课堂高效的根基
课程改革确实改变了语文课堂教学面貌,语文课堂呈现出生动活泼的勃勃生机。语文学科是“人文性”较强的学科,要求我们教师要有一双慧眼、一个睿脑,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把握课堂高效的根基。要牢固确立三维目标的意识,为每一节课制订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使每一节课都有明确清晰的教学方向,这是提升教学高效的前提。具体而言,一篇课文,应该教给学生什么“语文知识”,发展学生什么“语文能力”,培养学生什么“情感态度”应该是明确的,而且必须明确。
2.具体适宜的教学内容是课堂高效的命脉
“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重要。王荣生教授说:“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是要有适宜的语文教学内容。”语文课堂上,“适宜的教学内容”是课堂成功的基石,课堂的教学艺术则是“催化剂”。什么叫适宜的语文教学内容呢?王荣生教授这样认为,教学内容是对“教什么”的回答,从学生的角度也就是“学什么”。适宜的教学内容涉及一系列的问题,最起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内容要有意识,即知道自己在教什么,并且知道自己为什么教这些内容;二是一堂课的教学内容要相对集中,从而使学生学得相对透彻。基于此,那些能够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能够启迪学生思想,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知识点,都可以成为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语文教学内容的“建构”,要遵循“生本”的原则。学生需要什么,我们便教什么。以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使所建构的教学内容成为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和精神品质的“滋养品”。语文教师要能够正确、准确、深刻地解读文本,从而建构有效地教学内容。首先,理解编者意图,结合实际,根据课文特点进行有效的建构;其次,对原有教学内容进行“深加工”,重构出创新的教学内容;第三,植入“添加剂”,开拓相关的课外补充材料;第四,教学内容要“学练结合”。“学”指教师的讲解,“练”指学生的训练,其中包括回答提问、提出问题、做习题。一节高效的好课,如果课堂上没有对学生进行“练”,那么,再冠冕堂皇的理由都是借口。训练是教学内容中的重点,训练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学生的语文素养等等。
总之,教师的“教什么”永远要比“怎么教”重要得多,筛选和建构合适的教学内容,理应成为课堂高效的命脉。
3.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是课堂高效的不竭动力
“教”与“学”的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应当积极倡导并认真探索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从教师的角度来讲,教学的高效性依赖于教师高效的“教”,并克服无效的“教”。“高效的教”指的是促进学生“学”的“教”,它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直接的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得更多、更快、更好、更深;二是间接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会了学习,掌握了学习方法,提升了学习能力,达到了不需要教。直接促进是立竿见影的,间接促进是着眼于长远的。相对而言,前者短效,后者长效,这两种效果要同时兼顾。“无效的教”指的是阻碍学生“学”的“教”,它也有两种表现:一是显性的,教师不得要领、冷漠无情、枯燥乏味地教,使学生失去“学”的兴趣和热情;二是隐性的,教师照本宣科地讲授学生自己通过阅读便能看懂的课本知识,这种教剥夺了学生独立学习的机会,从而阻碍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和学习积极性的提升。如今,在理性反思语文课程改革的基础上,人们开始更多地注意到传统语文教学经验对新课改的反哺意义。如重视“熏陶感染”的同时也要重视“字斟句酌”;致力“语文素养”的同时也要致力“基础落实”;珍视“学生独特感受”的同时也要珍视“教师的权威解读”;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等新兴学习方式的同时也要提倡“授受、记诵、训练”的传统学习方式。
总之,语文教学高水平的思维,知识的深度,与现实的联系,大量的交流,为学生的进步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一堂好课的标准应该是:有意义的课,即扎实的课;有效率的课,即充实的课;有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体现了“大”、“深”、“快”、“活”四字诀,以及知识容量要大,思维层次要深,节奏推进要快,课堂气氛要活。无论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标准如何变换,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这一课程理念及语文教学目的不会改变,教师惟有追求高效的语文课堂,才会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