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本子”掀开大场面

来源 :销售与市场·营销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ri1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前
  
  客观地讲,不论最终归宿如何,华硕易Pc已经是一件划时代的产品。自从2007年11月华硕第一代易Pc 700发布以来,一股低价便携笔记本的风潮席卷而来,惠普、宏著、戴尔、联想、精英、微星、TCL、神舟、方正等众多厂商纷纷跟进。
  低价便携笔记本,面对这样一种“长得像笔记本”但又超级便携的产品,很多人的最初疑问是“这到底是不是笔记本?”但随着厂商们的推波助澜,问题变成了“这种从配置到外形都不是主流标准的小东西是否值得购买呢?”显然,其相对低廉的价格和小巧的身材很可能成为特定消费群体追捧的动因;但同时,其较低的配置与扩展性和主流笔记本相比又存在明显劣势,在笔记本价格不断下跌的情况下,价格优势的丧失给消费者的选择增加了不确定性……
  它似乎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但是这并没有什么可奇怪的,正如施炜老师所言,这种产品只是在笔记本电脑这棵大树上的“别出一枝”,是符合营销规律的“市场细分化”和“产品细分化”的尝试。这样的“细分化”趋势在笔记本市场早有先兆——惠普某位高层用苹果MacBook Air笔记本切蛋糕,联想内部员工用“非常轻薄,但请勿用来拍苍蝇”来评价自己的IdeaPadU110笔记本,联想更是推出了价格近3万元的17英寸宽屏本IdeaPad Y710……
  显然,轻薄、时尚、高端也是笔记本市场的不同细分方式,而这些产品也足够另类,只不过由于关注度的差异,消费者在潜意识中并没有将这些产品划入“非主流”罢了。华硕副董事长曾锵声曾经说,“你必须改变它是一台笔记本电脑的认识,华硕只希望用户把它当做电子秘书。它可以帮你处理文档、帮你计算、帮你和远方的朋友见面,还能帮你和不同住处的父母联络情感。”
  有人持类似的观点——低价便携笔记本改变的不是价格和体积,而是人们对电脑的态度,历经20年发展,走下神坛的个人PC正在日渐成为消费品。在5月份华硕第二代易PC 900的发布会上,华硕高层强调了他们“易学、易玩、易携带”的产品定位,人们平常用电脑做什么?可能很多人会玩魔兽、上网炒股、收邮件。试想一下,如果有一天笔记本只卖2000元了,你会不会象换手机一样每年都更新呢?
  当然,厂商们各自的需求不同,对产品的定位和认识也不尽相同。而从上游芯片巨头来看,英特尔、威盛、nVidia已经发布了各自的低功耗处理器来表明对这一市场的信心,“上网本”等全新概念也被热炒。根据IDc的预测,全球低价便携笔记本市场规模在今年有望达到1100万至1500万台,占整个笔记本市场规模的10%左右。
  有评论说,这一市场的爆发时刻会是在今年6月的台北“Computex 2008”电脑展上。Computex大展已经结束,从低价便携笔记本争奇斗艳的热烈场面来看,确实已经有了兵临城下的感觉。
  
  这个市场不具备革命性
  
  在电脑厂商纷纷进军低价便携笔记本市场的时候,有两个不得不提的问题是:低价便携笔记本到底为谁而生?而命运又掌握在谁的手中?
  
  UMPC的移植和重生
  回到2007年,华硕在11月发布2999元定价的易PC 700,尽管这款小巧的本本原本定位为“易学、易玩、易携带的电脑”,但仔细观察后你会发现它与UMPC概念不谋而合:7英寸屏幕,赛扬M处理器,915芯片组,512MB内存以及Wi-Fi,唯一不同的仅仅是4GB的储存空间与Linux系统。你只需要装上XP系统与大容量内存卡,易PC完全可以充当你的UMPC。
  说到低价便携笔记本,就不得不提UMPC,这四个简单英文字母的组合,代表着革命性的超便携移动个人电脑。我们不管微软称它为Origami,或者英特尔称它为UMPC,其实都是指那些能实现电脑完整功能而体积又小于平板PC、仅用一只手掌就能把持的超便携电脑。与传统掌上电脑不同,UMPC都装备了完整的Windows系统,这意味着它几乎能实现普通PC的一切功能。
  然而由于性价比的原因,尽管UMPC的概念非常完美,但自从2005年起大力推广以来,这款高科技产品更像是雷声大、雨点小的玩意儿,市场从来没有对它买过账。正当人们认为UMPC将步掌上电脑的后尘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华硕、惠普、戴尔、宏薯乃至英特尔却出人意料地大举杀入超便携电脑市场。由此看来,低价便携笔记本的诞生正是为了弥补UMPC的不足,希望将移动便携的概念移植到性能更强、价格更低的笔记本电脑上,从而让UMPC获得“重生”。
  
  低价与便携孰轻孰重
  但是笔者认为,低价便携笔记本和普通笔记本的消费人群有太多的交叉,因此市场空间似乎并不理想。购买一款8.9英寸屏幕笔记本当做自己常用电脑的消费者,应该是经常出差、有便携商务需求的人群。但是,8.9英寸和12英寸、14英寸笔记本的重量和便携性相差并不大,同时在价格方面,已经有太多的笔记本早已跌破3900元的价位,而华硕易PC二代的价格也高达3999元(Linux系统版),采用Intel Atom处理器的新版易PC901价格为4500元,而新上市的惠普Mini-note的价格更是在5000元以上,这不得不让人担忧,在失去了低价之后,超便携笔记本是否还有竞争力?
  我们看到,第一代易PC 700定位于学生、老人或者出游的人群,主要是因为这款电脑的便携性和低价格,而linux操作系统也更简单,可以作为入门级电脑使用。然而在加载了XP或者Vista操作系统之后,低价便携笔记本将不再那么易用,起初的定位也变得模糊起来。
  此外,低价和便携是一对现实存在的矛盾。为了满足商务人士的需求,常常需要把便携式笔记本用上昂贵的镁铝合金外壳,以更高的配置满足商务、娱乐的需求,同时还要保证机器的重量足够轻、足够便携。这一切无疑会增加产品的成本,仅留下“超便携”的概念,而失去了低价的特点。同时,在主流笔记本市场,双核处理器已经成为标配,而超便携笔记本还需要更多地考虑功耗,所以无论使用英特尔的Atom凌动,还是威盛的Nano凌珑,都将让产品的性能大打折扣。同时,低价便携笔记本不仅面临着来自市场的挑战,还有来自代工企业方面的涨价压力,台湾各大笔记本代工企业近一段时间纷纷要求将价格上浮10%左右,以消化日益增长的成本压力。
  
  芯片商、下游企业,谁更有话语权
  在笔记本厂商蜂拥而至的同时,作为上游芯片厂商的英特尔、威盛也纷纷推出自己的低功耗处理器,这又将低价便携笔记本的竞争推向高潮。6月3日,与在台湾举行的“Computex2008”电脑展相呼应,英特尔在北京正式向全球发布“Atom凌动”处理器,该处理器号称“世界上最小的英特尔处理器”,专门为“上网本”、“上网机”和MID(移动互联网设备)所设计,凌动采用45nm工艺,热设计功耗也 仅仅为0.65W,最重要的是售价只要29美元,价格达到了历史最低点。
  除此之外,一向在低功耗芯片市场颇有作为的威盛也向全球发布了“Nano凌珑”处理器,采用低功耗65nm工艺,性能是C7系列(威盛以低功耗著称的处理器)的2~4倍,单核CPU主频可达2GHz的同时依然能保持和C7相当的低功耗水平。此外,凌珑处理器兼容威盛CT/Eden系列针脚,使OEM和主板制造商能够顺利转换升级现有产品。
  如今,低功耗芯片成本的缩减已经大大降低了低价便携笔记本的制造成本,为实现整个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最有利的条件。而上游芯片厂商的倾力配合,无疑让这个市场的门槛更低,竞争更加激烈。实际上,低价便携笔记本市场的最终决定权就掌握在上游芯片制造商手中,而下游制造企业并不具备足够的话语权:
  首先,目前各个制造商的低价便携产品基本没有本质的差异化,仅仅是品牌、工艺、生产规模等方面的差别,而笔记本的具体性能还是要由芯片本身决定的。到目前为止,英特尔Atom,威盛Nano处理器以及nVidia的Tegra平台,都是针对超便携上网设备的处理器,它们也决定着低价便携笔记本的功耗、性能和价格。
  其次,话语权的缺少也决定了下游厂商们无法控制产品和市场风险,无法准确地把握市场方向。英特尔副总裁马宏升日前在台湾Computex电脑展的演讲中表示,Atom将供不应求,从目前接到的订单量上看,未来两个月内供货将吃紧,这必将直接推迟各下游制造商低价便携笔记本的上市时间。
  
  阶段性而非革命性产品
  随着3G的普及以及wi-Fi等无线网络的建设,移动互联网市场即将爆发,此时,便携性低价上网设备必然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巨大市场空间。由此可以预测,低价便携笔记本的争夺战,只是一场短暂的战争,低价便携笔记本不具备革命性,而只能是手机和笔记本电脑相互融合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性产品。
  数据显示,预计到2011年,笔记本电脑销量将占全球电脑销量的66%,在美国市场可达71%。电脑不断便携化的趋势正在逐渐加强;而与此同时,手机却越来越电脑化,手机由简单的通话工具逐渐演变为一个多媒体工具,而JAVA功能和智能手机的加入,则让手机功能逐渐显现出一种“电脑化”的趋势。Symbian、Wm、Palm、Mac等手机操作系统的加入,让手机不仅可以通信,还可以处理office文档、处理图片,可以上网浏览网页。近日,日本夏普发布了一款使用Atom处理器的智能手机,在这款手机上能够运行Vista操作系统,这也让我们看到了手机与电脑融合的必然趋势。
  在上游芯片制造商方面,英特尔、威盛以及nVidia的处理器平台均在考虑增加性能、降低功耗,或许下一个版本的凌动处理器将能够以更低的功耗适合手机的使用,而AMD最新发布的Puma平台,据了解将集合手机的3G功能。主导产业发展的上游芯片制造商,也正在将处理器性能向手机和电脑的融合趋势靠拢。
  相信不久以后,会有更具革命性的便携式移动上网设备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这种设备应该能够接替低价便携笔记本电脑的商务、办公、娱乐的重任,又能够兼顾手机作为通信工具的作用,彻底地掀起移动便携式设备市场的革命。
  
  要做好定位与区隔
  
  处理器厂商推动至关重要
  追溯低价PC(笔记本)的起源,就是大家都知道的OLPC(编者注“每个孩子一台笔记本”项目,发起者是麻省理工大学媒体实验室主任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他在2005年的世界经济论坛上宣称,要让全世界所有的穷孩子都用上笔记本电脑),但OLPC直到今天依旧没能成就当初自己定位的市场,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当初对外宣称的100美元的定价,到最后却上升到了200美元,价格高出了1倍。
  而华硕易PC初试的成功,是与其低价密切相关的。其实低价便携PC初始就面临着性能与价格的矛盾,所以主推低价便携笔记本的厂商将卖点定在了价格和所谓的“特殊需求”上,这本无可厚非。但是由于预装有Linux操作系统的笔记本在应用程序方面的支持较少,大大限制了笔记本的市场拓展,例如全球最大零售商沃尔玛就宣布,由于试售的199美元低价Linux电脑未能获得顾客的青睐,一直处于销售惨淡的局面,因此停止此类电脑的试销计划。种种现实使得厂商们不得不开始转向Windows平台,据称华硕未来的易PC出货中将会有60%左右要预装Windows系统,OLPC也有意要与微软合作采用Windows平台。由此来看,未来的低价便携笔记本将更加趋向于Windows平台。
  从目前市场推出的低价便携笔记本的配置看,导致其性能不能满足用户需求的要素主要是在于处理器和硬盘。目前厂商使用的处理器多是英特尔的赛扬M、威盛的C7-M和AMD的Geode系列处理器,如果之前装有上述处理器的笔记本在Linux环境下尚可快速运行的话,那么如果转向Windows XP或Vista将会显得力不从心,至少使得用户的使用体验下降。但采用主流的移动处理器不但会造成笔记本体积的增加(这无疑有悖于低价便携笔记本的超便携特点),同时功耗也会成为瓶颈。所以在未来的发展中,专门针对这一市场的性耗比高的处理器平台的推出和采用将显得十分重要。
  日前,英特尔和威盛相继发布了“Atom凌动”和“Nano凌珑”处理器。看来,作为最上游的处理器厂商也已经意识到低价便携笔记本市场的增长空间和潜力,他们能否帮助厂商处理好性能和价格之间的平衡关系是令人期待的。
  
  与主流低端笔记本“划清界限”
  据IDC调查显示,仁宝、广达等代工厂今年10英寸以下超低价迷你笔记本电脑出货量可以达到800万台,但相比市场300万台的需求,供求平衡将出现较大问题。IDc分析师表示,低价便携笔记本固然有着新的商机,但新品是否能被市场广泛接受还有待观察。同时,由于低价便携笔记本渠道利润较低,经销商能否大力推动,也将成为该系列产品销量是否达到预期的关键。
  其实IDC的分析并非没有道理。随着主流笔记本厂商纷纷介入低价便携笔记本市场,厂商们很有可能陷入自己的价格怪圈——即如何有效区隔自身“低端笔记本”和“低价便携笔记本”的价格定位。厂商有可能很难把握两类产品的界限,生怕二者之间产生矛盾,同时,对于用户而言,面对同样“低价”的便携笔记本,也会造成选择上的困惑。
  主流笔记本市场的价格持续走低已是不争的事实,目前中国市场已经有厂商推出了价格在2999元的笔记本,甚至还会有1999元价位的产品。如果这样,目前的低价便携笔记本肯 定会受到很大的冲击。
  力推低价便携笔记本的厂商为了更好地与低端笔记本划清界线,有可能刻意延缓低端笔记本价格的下降,但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主流低端笔记本用户的利益会受到损害,因为他们希望享受到的是“近乎主流配置,但价格又会不断下降”的产品。当然,还有一种结果是上面笔者提到的,就是继续降低低价便携笔记本的价格,但随之而来的将是配置和性能上不同程度的缩水,这对于这一部分用户又是不负责任的。
  
  未知数:渠道、定位、用户体验
  首先,从产业链的角度看,主流厂商纷纷进入低价便携笔记本市场,势必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这首先表现在配件供给上。据悉,今年仅华硕一家的易PC出货量就锁定在了500万台,可以肯定的是,随着更多厂商加入进来,低价便携笔记本与主流笔记本的之间供给矛盾的出现将在所难免。而低价便携笔记本成本控制的关键在于液晶面板上,去年由于液晶面板供给的短缺而造成多家主流PC厂商笔记本延迟发货的事实让用户记忆犹新,届时厂商们如何平衡这种供需矛盾仍是未知数。
  其次,从促进产业发展的角度看,在双核、四核日益普及的时代,PC用户对体验升级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对于相对低配置和低性能笔记本的普及,有可能使得整个笔记本产业失去前进的动力,这也有悖于厂商们常说的不断提高用户使用体验的宗旨。
  最后,目前低价便携笔记本的定位五花八门。例如,英特尔将基于自己“凌动”处理器的低价便携笔记本称为“上网本”;华硕易PC先是定位在初学电脑的老人和儿童,后来又直接面向主流市场;惠普的Mini-Note则锁定在具备时尚精神、追求高品质生活方式的现代年轻人。而从产品本身看,有的强调功耗低,有的突出应用,有的比拼价格。
  由于各厂商对于低价便携笔记本理解的不同,使得产品无论是配置还是功能都有着比较大的差异。比如,华硕易PC 900采用的是英特尔赛扬M处理器,惠普的Mini-Note则使用了威盛的C7-M;易PC采用的是12GB或200B的固态硬盘,而惠普则使用120GB的硬盘,而各家产品在价格上更是相差甚远。我们可以理解厂商期望通过“定位”进行差异化竞争的良苦用心,但从市场和用户的角度看,多种定位的存在也会让他们的选择过程充满了未知,进而直接影响购买行为。
  所以,尽管市场前景无限,加之有英特尔、微软等这样的IT巨头加入,但对于众多的OEM厂商来说,如何按照现有的产品线来定位自己的低价便携笔记本,并从价格、性能、渠道等各方面做好明确的区分将是至关重要的。
  
  决定新产品前途的根本力量
  
  在全球经济增长面临挑战、国内外消费信心普遍下降、传统电脑市场波澜不惊之际,“低价便携笔记本”电脑给人们带来希望。在6月3日至7日在台北举办的亚洲最大、全球第二的电脑展“Computex 2008”上,人气最旺的也是这类产品。由于“低价便携笔记本”电脑属于新事物,人们对它的前景难免有分歧。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判断一种新产品市场前景的依据是什么?换句话说,什么是决定新产品前途的根本力量?
  
  笔记本产品的“进化”轨迹
  从理论上说,新产品的前途取决于“需求”和“技术”两个因素,前者构成必要条件,后者构成充分条件。当“技术”不构成障碍时,“需求”则成为主要的甚至唯一的判断因素,即:新产品有无市场前景,取决于其是否符合消费者需求和愿望;从动态看,产品的进化与创新能否成功,取决于其是否与消费者需求变化的方向相一致。下面,我们从需求角度进行分析。
  目前,笔记本电脑又进入新一轮概念提炼期,“低价”、“节能”、“便携”、“超便携”、“上网本”等,使人目不暇接。为方便分析,我将笔记本电脑作了一个分类,由此可看出产品进化的轮廓和轨迹。
  
  第一个方向:消费者的价值递进
  在4个象限中,笔记本电脑进化的逻辑起点是第二象限:传统笔记本的基本特点是“重”、“贵”,这意味着功能复杂、体积较大、重量较沉、价格较高。在产品的基本功能不会改变、产品的基本价值形态不会改变的前提下,产品进化的第一个方向是跟随消费者价值递进的动态要求。任何产品从导入、成长到成熟的过程,都是适应消费者需求变化的过程。而消费者需求动态变化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希望产品价值沿着一定方向持续地递进——虽无革命性变化,但有程度和量级的提升和进步。
  对于笔记本电脑,消费者“价值递进”的要求主要有:从性能角度说,运行速度越来越快,内存越来越大,分辨率越来越高,操作越来越简便等;从审美角度说,造型越来越精巧,厚度越来越薄,款式更加人性化和个性化;从消费者使用代价角度说,能源消耗越来越少,产品重量越来越轻,携带越来越方便等。
  撇开功能因素不谈,依据对消费者需求的经验性和常识性认知,可以得出结论:以“小”、“薄”、“轻”为特色的“便携”电脑,无疑会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第二个方向:消费者使用情境的要求递进
  随着产品生命周期的延续,其进化、演变的第二个方向是满足消费者新的使用情境的要求。任何一种产品,其使用情境——消费者在何种情景、环境下使用,以及由此产生何种愿望——都是在不断变化的,旧的情境逐步消失,新的情境不断增加,而基本趋势是使用情境增加。这是产品尤其是成熟产品长盛不衰或梅开二度的契机和条件。
  美国管理学家克莱顿·M,克里斯坦森和迈克尔·E,雷纳在《困境与出路——企业如何制定破坏性增长战略》(中信出版社,2004年)曾提出按“情境”对顾客分类、寻找新的需求集合的方法。随着网络环境的改善以及消费者生活、工作方式的改变(即“网络化生存”、“虚拟化生存”),消费者移动中使用电脑的情境——如出差、旅行等——当下显然比以往增多了,也比以往变得更加重要。因此,从这个角度分析,“便携”无疑成为消费者移动情境下最为关注的价值。进一步分析,移动的情境对许多消费者来说是“第二使用现场”(“第一使用现场”通常为办公室和家中),消费者除关注“便携”之外,通常还会关注“上网”等功能,因此凸显“上网”的“上网本”也就有了市场依据。
  此外,对消费者来说,“第二使用现场”往往意味着需要第二台产品(同一产品有“N”个使用现场,有时意味着市场需要N个细分品种,读者朋友不妨参考一下乘用车、手表等领域的例子)。而对“第二台”产品,由于使用频率相对较低,消费者常常将其放在“辅助性”、“补充性”位置,因而希望付出的代价较低——“节能”、“低价”便成为笔记本电脑颇有吸引力的“卖点”了。当然,这种情况也不 是绝对性的,对某些消费者而言,“第二台”乃至“第N台”产品,恰恰能满足其个性化的要求,恰恰是其生活、工作质量提升的标志,恰恰是其审美、情感的对象和载体,其更具特色、更加昂贵反而是“理所当然”的。不过,在庞大的笔记本电脑消费群中,这类消费者人数较少。
  
  第三个方向:“破坏性创新”
  当产品进入成熟期,在原有的目标市场中已有较高渗透率(例如70%以上)时,产品进化的第三个方向是通过“破坏性创新”(这也是前文提及的两位美国管理学家首创的企业战略范畴内的概念)进入新的目标市场。
  所谓“破坏性创新”,简而言之,就是简化产品的功能,突出产品的基本价值,并由此降低产品的成本和价格,解决“贵”的问题,降低消费门槛,使更多的人群使用产品。低价便携笔记本电脑,正是这种“破坏性创新”的又一例证。它所针对的新消费者,大都是价格敏感度较高的人群,例如因产品价格昂贵不使用笔记本电脑而只使用台式电脑者,也包括低收入的电脑初次使用者如学生、老人等。通过“低价”,实现了“需求弥散”,这是“消费者主权”的体现,也是市场竞争给广大消费者带来的“福利”。从这个角度看,“低价”电脑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第四个方向:与手机争夺需求
  就笔记本电脑而言,产品进化的第四个方向是与手机争夺需求。在“3C”合一的时代,手机显现出强盛的生命力:功能越来越丰富,在很大程度上开始对笔记本电脑形成替代。有一种观点认为,随着“3G”、“4G”时代的到来,手机终将取代笔记本电脑而一统霸业。面对自身的需求边界不断被替代品蚕食、渗透,笔记本电脑当然不会坐以待毙,“小巧化”、“超薄化”、“便携化”便是以攻为守的有效举措,在“替代与反替代”的市场争夺中,力保阵地不失。
  顺便说一下,我倒不认为手机能替代笔记本,两类产品最终会形成各自的市场空间边界,它们虽然从里到外都很相像——同属“高级灵长类”,但毕竟一个是“猩猩”,一个是“猴子”。笔记本电脑不可能“小巧”到手机的程度,因为较大的显示屏是消费者的基本要求(笔记本电脑的其他优势就不多说了);手机也不可能“大”到笔记本电脑的程度,因为灵活、方便是其存在的基本理由之一。未来,电视机、电脑、手机将会形成连续的、平滑的产品谱系曲线,相互融合,相互交叉但又各具特色。
  
  笔记本市场演变趋势和关键因素
  通过上面需求角度的分析,不难得出结论,无论笔记本电脑的功能是复杂化抑或简单化,“节能”、“便携”是一个基本趋势,会成为笔记本电脑的核心价值。在此前提下,笔记本电脑会朝“两极化”方向演变,由此形成两类不同的市场:
  一是“高端便携”市场,产品功能强劲,适合于价格敏感度不高,使用要求复杂,追求消费体验和享受的细分人群;二是“低价便携笔记本”市场,产品功能相对简单,价格比较低廉,适合于“第二种使用情境”的人群,以及更为广泛的价格敏感度较高的初次使用人群。
  需要指出的是,在“低价便携笔记本”电脑市场,“第二种使用情境”人群和初次使用人群的需求特征是不同的:前者或许要求产品凸显、强化某种或某几种功能(如“上网”),而后者则会注重功能的齐全,但未必追求某种功能的强度及高级程度——这是初次使用者需求的基本特征,几乎适用于所有的消费领域。同时,我认为,未来“低级便携”类产品中,还会细分出两种甚至更多的细分种类。
  很显然,有的厂家和品牌为解决同一品牌下不同类别产品彼此竞争问题,声称“低价便携笔记本”电脑不是“笔记本”,试图赋予前者区别于后者的命名,塑造和影响消费者的认知。以我个人的经验推测,消费者恐怕不会认同这种命名,因为无论如何“低价”、“便携”,产品的形态和功能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这类产品只是在笔记本电脑这棵大树上“别出一枝”而已,是符合营销规律的“市场细分化”和“产品细分化”的尝试。
  以上分析是一种理论性推测。实际上,“低价便携笔记本”电脑能否激起市场热烈的反应,关键要看两个象限的性价比对比。“便携”并非万能的,消费者会平衡“便携”和其他功能的关系,会对包括“便携”及其他功能进行排序。如果因“便携”而损害消费者认为更重要的其他功能的话,消费者可能弃“便携”而选择传统的低价产品。这一问题目前尚未完全解决。关键在于“低价便携笔记本”电脑所需的产业供应链和产业生态还不健全。目前,英特尔已推出专门为“低价便携笔记本”电脑设计的“凌动”CPU,而微软也放下身段,愿意提供操作系统,这或许能加快“低价便携笔记本”电脑的发展进程。
其他文献
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成熟产业的高速增长状态已然结束,企业及产业链均进入低速发展的微利时代。对此,彩电业最为明显,当今国内彩电企业均很难像以前那样每年都有30%甚至更高的速度增长,也很难有10%甚至更高的利润率,几乎所有彩电企业都碰到了“天花板”,规模难以进一步高速增长,盈利难以进一步提升,为此,企业必须实现转型。  从企业内部来讲,转型的根本目标是要提升企业的内部营运效率。要从生产导向转向市场导向
期刊
记得几年前《中国企业家》在报道国内某企业的流程再造时称该企业流程再造三年多,组织结构被打破40次,重建了40次。我们难以想象,这样的再造,这样的转型除了给企业带来一次次内部的动荡,还能带来什么。  我愿意把一个好的企业理解为始终处于主动变革中的企业,转型对于它,从来都不是一个突发的主题,而只是在警觉之中对于姿态的适时调整一一任何时候,企业都不能背向市场,远离顾客。  当然,它也不太会引起媒体的聚焦
期刊
企业必须组建一个专家级的营销团队,建立高层次的“营销策略职能”,站在整体的立场上,从事营销策略和管理规范的研究,从而使营销中心总部获得策略的引导力量以及“策略中心”地位,使营销体系获得内在的统一性,逐渐理顺“营销策略、市场策划和分销管理”三位一体的“营销职能结构”,理顺营销中心和大区、分公司之间的关系。    强化营销策略的引导作用    策略是生命线,离开了整体营销策略的引导,营销中心就会失去“
期刊
天变,人变,道亦变。如果把企业模式看作“道”的一种,那么,环境变了,消费者变了,模式也就要发生相应的转型。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认为一个成功企业应该注重5种模式转型。    采购模式:由一国向全球转型    每个大企业都是由小企业做起来的,在企业规模很小的时候,视线往往只能在本国内逡巡。但随着企业规模的壮大,一些企业及时转型,把采购触角伸到全球,走上了一条“用全球资源做全球市场”的道路;而另一
期刊
前些年以减少浪费、降低风险和提高效率为宗旨的六西格玛等管理方法,在许多大公司的高层会议室里红得发紫火得要命。但如今,六西格玛被发现、被证明本质上具有扼杀创意、阻碍想象等严重弊端。随着六西格玛热潮的降温,企业重新燃起了创意和想象的热情。就连当初推行六西格玛的急先锋——美国GE公司也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过去是宗教狂热般地强调效率和分析,现在则极力推崇“梦想启动未来”,其口号是:“Imaginat
期刊
无论是市场消费结构分化,还是实现产业升级,高端产品品牌的打造,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是契机,也是责任。    市场需求呼唤高端品牌    无论是美国迈克尔·西尔弗斯坦与约翰-巴特曼所分析的中产阶级的“趋低消费”、“趋优消费”两极化(见《顾客要买什么》),还是大前研一所分析的消费结构的“哑铃形”分化(见《M型社会》),都传递出一个信号:“穷人”的钱与“富人”的钱最好赚。  品牌营销,就是满足消费欲望的稀
期刊
高端品牌的发展,可以推动整个产业的繁荣。正如法国的红酒,如果没有几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高端品牌的带动,也不会被视为全世界所有高质量葡萄酒衡量的标准。因此,打造高端品牌,是我们这个产业化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国际强势品牌纷纷进入中国,不少行业被跨国公司所占据,高端市场更是如此。然而我们发现,一些传统产业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下不但没有失守,反而朝向更加健康、成熟的
期刊
中国已成为众多国际品牌最为重要的市场,国际品牌对中国品牌市场的侵蚀,不仅表现在利润上,更是品牌意识的挑战。要想突破国际强势品牌的竞争壁垒,中国本土企业只有抓住与国外品牌文化截然不同的差异点。这种差异点的来源,就是中国的本土文化:中国元素。  一个在香港出生的服装品牌“上海滩”,目前已经在全球13个国际大都市开设了专卖店,其中包括时尚之都纽约、伦敦和巴黎。在短短几年中,它从一个单纯的裁缝铺店号,发展
期刊
高端品牌是具有较高溢价能力的品牌,即同等技术与品质的产品能卖出更高的价格。对陷身于如火如荼的价格战、促销战与终端会战的中国企业而言,打造高溢价的高端品牌无疑是最大的渴望。  那么,打造一个高端品牌有怎样的基本法则呢?  第一,与竞争品牌形成鲜明差异。  如果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不能形成差异性的认知与联想,就只能沦为靠规模领先、总成本领先来竞争。没有差异是不会有产生高端品牌的。  很多人认为要实现真正
期刊
选择一个错误的经销商,等于一开始就失败了。今天厂商合作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如产品推广不力,经销商配合不力,厂家策略执行不到位,经销商窜货等等,都与经销商选择失误有关。正如一家酒厂的销售经理提出的公式:  一流产品+一流经销商=超一流的市场。  一流产品+二流经销商=二流市场。  二流产品+一流经销商=一流市场。  市场永远比营销变化快。今天,一些传统开发经销商的理念正在受到挑战。比如,过去要求经销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