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案新闻如何避免虚假传播

来源 :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xie2009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涉案事件由于具有强烈的刺激性、突发性等特性,具有较强的新闻性,往往会被社会特别关注。而侦查机关对案件公开则往往十分谨慎。新闻媒体如果不能充分地知悉案件信息,就对案情进行“合理想象”、艺术加工,甚至用文学的叙事手法描述案件情节,将会使案情故事化、演义化,而媒体刊登出来的信息往往对案件的侦查工作造成很大压力。如何避免涉案新闻文学化,如何正确处理媒体与侦查机关在涉案新闻传播中的关系是当前业界亟待解决的课题。
  
  涉案新闻虚假传播的四个表现
  
  涉案新闻不同于一般的新闻,对案件的客观性、真实性、具体性有特殊的要求,案件、涉案嫌疑人、受害人以及案件情节都必须是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或者正在发生的,不能含有任何想象与虚构的成分。而文学作为一门艺术,有着强烈的主观性,情感性和虚构性是文学的基本特征。目前,个别涉案新闻在传播中出于“眼球经济”的考虑,在用文学的叙事手法描述案件情节,将犯罪情节故事化、情绪化、文学化,使涉案新闻在传播中走样。涉案新闻虚假传播大致有以下几种表现。
  传播的案情虚假。在日益复杂的现实生活中,单凭个人的经验去探究社会生活往往带有极大的盲目性和局限性,很难全面把握现实生活的真实性。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涉案事件有其特殊性。这类新闻题材的报道现场感与纪实性强,能使大众习常的精神生活受到了强烈刺激,能使其猎奇心理和透视欲望受到激发和满足,因而具有较高的阅读率和点击率。在市场经济影响下,一些媒体,为了迎合受众、提升人气,采用虚假夸张的手段以攫取人们的眼球。有的新闻发布者为了抢时效,没有对案件进行认真的现场调查,没有跟踪采访,依据“传闻”或“听说”草率地报道,致使媒体发布的信息与事实大相径庭,或新闻报道的内容虽部分属实,但为追求生动形象而进行“合理想象”,虚构情节,添油加醋。
  煽情渲染。在新闻业日益激烈竞争的态势下,为了吸引更多的受众群,个别媒体为了抢在第一时间发布新闻或是不甘为人后,不愿意去做耐心细致的调查采访,没有做认真深入的分析论证。一些媒体从业人为了让自己的稿件被采用,新闻事件越是骇人听闻越好,情节越细、越离奇越好,一些记者为追求轰动效应甚至不惜制造或杜撰情节,造成的结果是涉案新闻报道煽情、片面、夸张、想象,涉案新闻越来越离奇,违背了新闻的真实性。据相关机构统计,很多不实的涉案新闻报道中渗入了相当的主观情感因素。个别新闻文本的叙述中注入记者炽热的情感元素,对犯罪嫌疑人进行“羞辱惩罚”,将犯罪嫌疑人妖魔化。有的涉案新闻所涉及的问题多为社会大众所关注,有的事关社会的稳定,在报道时要求格外慎重,应该采用科学、严谨的态度进行报道,特别在涉及法律问题时不能感情用事,应避免情感渲染替代理性叙述。
  采用文学的写作技法。文学作品若要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除了内容本身之外,还必须具有好的表达形式,才能使作品更加生动形象。有些媒体为了使新闻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往往借助文学想象,添枝加叶,编撰故事。新闻与文学关系密切,有明显的接近性,但不能混为一谈,新闻以反映客观真实为生命,文学则带有强烈的主观性,二者具有本质的不同。个别新闻媒体为了追求生动形象,增强作品的社会效果,自觉或不自觉地把文学的写作技法引入涉案新闻报道中,对案情进行艺术加工。从作案时间、动机、手法到受害人、案中人的种种感受,艺术化的加工,文学化的描述,使其案情故事化、演义化。当然,新闻的文学化倾向,在满足受众获取信息的同时增强了新闻的审美性,但这种用文学的笔法吸引受众而不是把涉案新闻作为法律事件来报道的新闻,不但损害了案情报道的新闻价值,同时也使得涉案新闻陷入娱乐化、浅表化甚至低俗化的怪圈。
  表达错位。涉案事件的侦查是包含讯问犯罪嫌疑人、询问证人、现场勘验、物证检验、实体检验、侦查实验等一系列侦查措施在内的专门司法工作,具有强烈的专业性、技术性和法律程序性。侦查机关必须依靠证据来分析案情,采取措施,侦破案件。媒体并不具有这样的技术、能力和法律授权。有些媒体工作者缺乏基本的职业素养和法律意识,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对案件自侦自破,替代办案机关对案情的侦查判断与定性分析。
  
  搞好涉案新闻报道的三个着眼点
  
  由于涉案新闻受到社会的特别关注,事关社会的稳定以及公序良俗的维护,因而,正确处理媒体与侦查机关的工作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媒体在处理涉案新闻的工作中应把握好以下几点。
  保障人民通过媒体充分行使知情权、表达权。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根据我国宪法第41条,公民具有对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提出批评、建议的权利,也即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听取批评、建议的义务,同时宪法提出“不得捏造和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人民群众参与公共问题的讨论,是民主进程的一部分,讨论中难免有不当言论,侦查机关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反驳或批评不当言论。知情权、表达权的行使是国家文明的重要标志。作为社会的守望者,媒体对侦查机关执法人员非职务行为的监督,尤其是对其不当行为的批评有助于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塑造执法机关的良好形象。
  完善媒体与侦查机关沟通协调机制。新闻媒体通过对侦查机关活动进行真实、公开、公正的报道,可以起到宣传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维护法律尊严、促进执法为民的作用。侦查机关与媒体的最终目的都在于追求社会公正。侦查机关通过执法破案来保障公民的合法权利,以追求法律上的公正;媒体通过舆论来评判是非,褒善贬恶,追求社会道德上的公平与正义。我们的社会既需要执法机关独立履行职责,也需要新闻对于执法活动的报道与监督,两者不可取此舍彼。如果没有新闻媒体及其他社会力量的支持辅佐与监督,社会公平与正义目标的实现是难于想象的。因此,侦查机关接受新闻监督是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基础,二者相得益彰,在“公平与正义”的根本目标上殊途同归。
  新闻媒体适时地报道侦查活动,有助于满足公众的知情权,但是,媒体不适当的有倾向性的报道或评论有可能给执法人员和受众造成先入为主的偏见。同时,侦查机关对案件的侦查具有独立性、专业性和法律规制性。因此,建立媒体与侦查机关之间的良好合作、沟通协调的关系,对于媒体客观公正报道案件显得尤其重要。侦查机关应主动与媒体建立沟通交流机制,通过媒体提高社会对侦查机关工作的认知度,及时了解公众的反映,解释公众提出的各种问题,对案件进行理性讨论,争取媒体与侦查工作的互相支持理解,较好地提升侦查机关执法与媒体传播的和谐度。
  提高涉案新闻传播能力,规范媒体介入行为。坚持新闻真实性既是党的新闻工作的基本准则,也是新闻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切实捍卫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是新闻媒体和广大新闻工作者肩负的重要使命。今天,新闻媒体在社会中的影响力日益增强,传播虚假信息,会误导公众,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有的媒体报道中所谓的事实,是记者通过采访了解到的,它缺乏技术性的证实或证伪,并没有经过确凿证据来证实,因此新闻记者应具备足够的法律知识和职业操守。新闻报道所处的立场应当是社会主流价值立场,而不能偏离主流文化价值的立场来影响犯罪案件。在报道案件时应该采用科学、严谨的态度进行传播,特别在涉及法律问题时不能感情用事,应避免情感渲染替代理性叙述。媒体本身也要扫除有偿新闻等腐败现象,加强管理,廉洁自律,提高综合素质和监督水平。
  
  
  本文是2010年度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课题招标项目“利用网络信息传播侵犯公安机关名誉之治理”的部分成果,课题编号B873。原文获2010年广东省社会科学年会优秀论文三等奖,发表时有删节。
  
   作者系广东警官学院副教授
其他文献
2010年,上海东方卫视的《中国达人秀》火爆登场、一炮打响,勇夺全国综艺节目收视冠军,并迅速成为一种综艺现象。  经过半年的准备,背负着第一季收视辉煌的压力,第二季《中国达人秀》于今年5月1日再次华丽登场——央视索福瑞数据显示,《中国达人秀》第二季首期节目在上海本地获得13.88%的高收视,与第一季首期节目的7.96%相比,升高将近一倍。而在全国27个城市,《中国达人秀》第一期节目的收视也达到2.
教材出版和销售具有周期性集中的特点,随着出版形式日益多元化,带来品种的爆发式增长,出版社库存也随之增加;在图书赊销制度下,经销商无风险大量囤货导致大量无效在途库存,进
长期以来,信息内容的传播包括信息存储、处理、传递等流动过程大体上是一个单向的过程,主要在一种物质载体(如纸张、电视网络)中实现。随着新媒体的出现,数字技术手段不断增加,物质载体日趋多样,信息内容的传播变得越来越富有广域性和多层性,呈现出跨介质、跨终端的“面状”传播即“跨域”传播的特性。   “跨域”传播指的是在新媒体的背景下,由于多种信息传播介质和接收终端的存在,内容生产和传播者(媒体)对某一内容
目的分析硝苯地平联合厄贝沙坦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4年—2016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8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