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追逐“复兴之路”的历史足迹

来源 :人民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klausx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在一次次失败中幡然醒悟,开始了民族意识觉醒的历程。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塑造了中华民族精神,实现了历史的转折与发展,最终踏上民族复兴的历史征程。
  【关键词】天朝梦 民族意识 觉醒 【中图分类号】D161 【文献标识码】A
  王朝天下观主导下的天朝梦
  民族意识,主要指具有民族国家和主权的意识。尽管中华民族形成很早,但中国人的世界地理概念普遍模糊。鸦片战争前,由于长期闭关锁国和君主专制,中国人看世界的眼睛被蒙蔽了,因而也不具备现代意义上的民族观念和国家意识。当时整个中国,从皇帝到百姓,一直以为世界只有九州那么大。正如宋代理学家石介概括的:“夫天处乎上,地处乎下,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居田地之偏者说四夷,四夷外也,中国内也。”由于华夏中心论的世界观和文化优越感,中国人不知道世界之大,没有民族国家的概念,只有天下观念和家族概念。不难理解,1793年的马戈尔尼使团和1816年阿美士德使团希望通过外交手段打开中国市场,都被处在帝国大梦中的清政府断然拒绝。史学家汤因比认为:“中国所承担的天命观念及其在维护中国帝国政治统一方面的作用,通过从公元前221年到公元1839年长达2060年之久的历史经验,在中国人的意识中打下了深刻的烙印。”①到了近代,中华民族历史优势的丧失,源于侵略性文明就近在咫尺,而整个国家却浑然不觉。
  鸦片战争后,伴随民族意识普遍觉醒,民族复兴之梦不断生成
  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全民族的前途命运由于外来民族的入侵,关系变得渐渐紧密,中国人开始有了民族意识,中国传统社会开始了曲折的现代转型。
  中华民族昔日辉煌的梦想被英国的炮声惊醒,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驱们再也无法关门自雄,慢慢对王朝天下观产生疑问,成为最先召唤中华民族精神的代表。这些先知先觉以林则徐、魏源、徐继畬等为代表,他们从知己知彼的需要出发,认真审视时突然发现:世界之大,远远超过了中国人心目中的天下。《四洲志》《地球图说》等译著冲击原有的地理概念;《海国图志》批判清政府“徒知侈张中华,未睹灜环之大”,提出“师夷长技”和“以夷制夷”的反侵略措施;徐继畬的《瀛环志略》甚至看到了美国民主制度之美。这些先知先觉者们从天朝森严的壁垒中探出头来,开启民族意识觉醒的闸门,挑战华夏中心论。然而这种挑战是极为有限的,《海国图志》遭遇的冷落和徐继畬被罢官抄家的遭遇表明,大清王朝还是挨打不知道疼。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受到刺激的地主阶级洋务派搞起了“师夷长技”的自强运动。因为封建的大树上开不出资本主义的花朵,这场近代化的运动只是器物层次上的变革,是不彻底的,李鸿章戏称其为裱糊的“自强”。伴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民族觉醒的窗口进一步在上层知识分子中打开。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的早期维新思想家通过洋务实践,通过窥视西方而正视自己,渐渐意识到技不如人、器不如人、制不如人,承认中外联署的天下观。冯桂芬提出采西学,发出“自强”“雪耻”的呼喊。王韬提出,“不患西人之日来,而但患我中国之自域”②,大胆倡议开放国门,应对危机,这其实是新的民族意识创生的呼喊。然而,这些呼喊仅限于著书立说。
  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使中华民族有了强势不再的失落感,但却没有使中国人普遍产生民族危机感。此时觉醒的少数知识分子对民族危机的认识还是不充分,现代国家的观念也没有建立起来。
  1894年甲午战败,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让中国人再也不能“举国醉梦于升平”了。史学家陈旭麓称中日甲午战争为“巨祸”,实为不过。以此为时间节点,中日两国千余年的强弱态势完全逆转,中国人的心灵上受到前所未有的强击,民族危机感严重。正如梁启超所言:“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此后,在帝国主义瓜分狂潮的不堪现实下,民族主义的概念由梁启超引入中国,中华民族开启了对现代民族国家问题的思考。一时间,华洋之称取代华夷之辨,世界万国取代王朝天下,中华民族天下共主、天朝上国的迷梦彻底破碎,中华民族意识普遍觉醒。
  在康有为1894年保国会的演说中,把国家比作“覆屋”“漏舟”,“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形象地表达了民族危机。严复翻译了《天演论》,将社会进化论思想引入中国,“天演物竞之理,民族之不能适应于时势者,则不能自存”③,这种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冲击着世纪之交的中国,引起了社会思潮的变化。1894年,孙中山在兴中会成立时响亮地喊出“振兴中华”这个时代最强音,这成为民族复兴的先声。“只有在民族观念形成之后,国家主权被侵犯才能唤起人们的耻辱感。”“振兴中华”的呼喊,使得中国古老的忧患意识上升到民族国家层面,身处帝国主义压迫和封建统治下的中国人开始有了国际意义上民族身份的考量,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民族共同体意识越来越强烈。
  伴随着民族意识普遍觉醒,救亡图存成为时代的主旋律,民族复兴之梦不断生成,中华民族在逐梦之路英勇抗争,艰难探索。
  从天朝梦碎到复兴梦起,中华民族在内忧外患的残酷现实中,一步步有了追求民族复兴的梦想
  近代民族意识的觉醒历程,就是中华民族在国家危急的时世中,不断融铸复兴梦想的艰难历程。从天朝梦碎到复兴梦起,中华民族在内忧外患的残酷现实中,一步步有了追求民族复兴的梦想,开启了道路的探索、制度的尝试和思想的萌发。
  坚守民族情怀,培养世界眼光。当一个民族国家固步自封,社会就会陷入迟滞,民族就会走向没落。回顾历史,天朝梦遮蔽了我们看世界的眼睛。当代表近代工业文明的西方国家纷至沓来时,我们还死守着王朝天下观,还把闭关锁国、停滞落后当成世外桃源,因而一次次延误了近代化的历程。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有识之士和时代精英带着民族情怀放眼世界。历史证明:落后和封闭是没有前途的。如果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要培养世界眼光,要怀着对中华民族的深厚情感,用开放的胸怀走向未来。
  弘扬中国精神,树立历史使命感。从开眼看世界,到师夷长技,都一次次证明:为了民族的复兴,要敢于开创历史。无论是早期维新思想家奋笔疾书时的思考,还是严复触碰到物竞天择时发出的“图强保种”的呐喊,都表达了对祖国逐渐强盛和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企盼!所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儿女弘扬中国精神,树立高度的国家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坚持中国道路,凝聚中国力量。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中国近代的知识分子始终在不断尝试和努力,但最后都以失败而告终。究其原因,就是在寻求民族振兴的道路上,没有找到一条彻底改变中华民族命运的正确道路。这一历史使命和历史重担,最后落到了中国共产党的肩头,他们带领全中国人民浴血奋战,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并就此踏上民族复兴历史征程。因此,要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就必须了解其形成历史,更要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并能凝聚中国力量的正确发展道路。
  自1840年开始,统一与和平就成为中华民族的企盼,人们盼望民族独立自主、国泰民安,希望中华雄起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塑造了中华民族精神,实现了历史的转折与发展,最终踏上民族复兴的历史征程。
  (作者单位:辽宁警察学院)
  【注释】
  ①(英)阿诺德·汤因比著:《历史研究》,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第394页。
  ②王韬著,朱维铮编:《弢园文新编》,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第103页。
  ③王德峰编:《国性与民德——梁启超文选》,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年,第39页。
  责编/周素丽 王妍卓(见习) 美编/宋扬
其他文献
传统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快要走到尽头,前人没有给我们留下太多的空间。这并不是危言耸听。有人曾经对此作过统计,结论使我们感到震惊:90%以上的选题属于重复,或者说没有多少新意。
【正】 南方大学是随着新中国的诞生而在广州成立的一所人民的革命大学.它是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和毛主席关于“在南方办好一个大学”的指示而创办的.南方大学是一所多层次、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消费社会的到来,伴随而来的是一些人对消费时尚的追求,在社会范围内呈现出多元的消费观,暴露出一些社会问题.为了能够有效解决
立体思维在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教学中得到了充分的运用.从立体思维的方法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内涵并为教学工作服务.
通过干部制度改革催生和扶持改革促进派,将会对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十分积极的影响.催生和扶持改革促进派需要合理把握评价原则.想改革、谋改革、善改革是衡量改革促进派
搞清楚现代大学学术精神的定位前提是确立现代大学学术精神内涵的关键。执着学术真谛是现代大学学术精神定位的首要前提,服膺于这一核心精神,要明确处理好学术自由与社会责任、
<正> 在当今国际市场上,一个国家经济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驰名“标志”的多少表现出来的。在经济发达的国家中,往往拥有一批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誉的弛名“标志”。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中提到,要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这一点很重要,过去在素质教育中没有提到过,现在把它着重提出来,切合当前的实际。现在部分孩子,在父母和祖辈众人的呵护下,养成了自我中心的思想,对家庭、对社会不负责任,我行我素,受不起挫折、经不起批评。这样长大以后的孩子,怎么能肩负建设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因此加强责任感的教育确是当务之急。  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