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全面发展是教育理论改革的重要内容,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师范生教学是以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进行教师培养的,在此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其中,师范生的心理问题是教育过程中应该关注的重点,要想培养全面发展的教师,就需要在学校工作中进行德育建设,师范生的心理情况直接影响了未来教师行业的教学理念,所以要采用科学合理的形式来解决师范生的心理问题,从而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为以后全面发展教师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高校教师可以通过多样化方式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并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从而增强学生的承受力、适应力、责任意识,师范生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法探索还处于发展阶段。
[关 键 词] 师范生;心理问题;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編号] 2096-0603(2021)28-0114-02
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是我们的教学目标,同时培养全面发展的未来教师需要我们关注师范生的心理问题。心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学生的综合素质,其中心理教育能力是现代教师必备的职业技能,所以对教师进行心理教育能力的培养要从师范生入手,通过解决师范生的心理问题来促进学生心理教育能力的提高。目前在教育过程中,心理问题并没有受到师范院校的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各种不足,所以我们需要合理调整教育方法,解决心理问题,实现教师的全面发展。
一、师范生心理教育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心理教育认识不足
心理问题是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阻碍因素,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心理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是在师范教育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关注度并不高,对心理问题的解决也并不积极,很多教师甚至没有认识到解决心理问题的重要性,仍然按照传统的教育观念进行教学,沿用应试教育和填鸭式教学,传统教学中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以知识学习为主,忽略了学生的素质教育。很多师范学院的教师和领导并没有认识到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导致师范专业在课程安排上并不合理,甚至没有开设心理教育课程,使师范生心理问题难以得到解决,直接影响了学生的未来发展,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学生未来教学事业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对师范生心理问题的认识不足,原因在于学校教育观念落后、师资力量不足、对师范行业的了解不深入,所以希望师范类高校在学生培养过程中,能够把心理教育能力的培养放到和知识培养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从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师范生心理教学不合理
解决师范生心理问题需要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多方面切入,心理教学不合理是师范学校最主要的教学表现。其中表现为师范生心理教育的课程体系设置不科学、教师缺乏系统的教育知识、教学方法老套。
一方面师范生的心理问题解决需要有心理教育课程,在师范教学过程中,课程体系落后、课程设置不科学是普遍问题,其中心理课跟不上学生的实际需要,甚至很多学校设置心理教育课只是用来走形式,对学生的心理教育能力培养并没有什么实际作用。一般情况下,学院的心理教育课程都是由老师进行自选内容,然后制定教学进度,并没有对心理问题有深入了解并加以解决,只是单方面进行课本知识的讲解,这种形式下的心理教学存在自发性、盲目性的特点,对学生的实际心理帮助并不大。目前虽然心理教育课已经成为课程管理体制中的重要组成,但是课程的开展并没有与师范生的自身发展相适应。另一方面心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方法有待提高。心理教育一般都是从心理学、教育学、生理学等多方面知识入手,很多学校由于认知上的偏差和理念上的落后,对心理教师要求并不高,甚至还存在其他科目老师代课的情况。教师缺乏专业性,那么就无法从心理教育的角度给予学生指导,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限制性的影响。
(三)重理论轻实践
心理教育虽然已经成为必修课程,但是其中的形式主义严重,缺乏实践意义,知识课堂的教学很难发现师范生的心理问题,不利于教学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师范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教师的重要途径,所以需要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相互结合,甚至培养学生的心理问题能力更偏向于实践方面,目前心理教育过程中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在教育中主要偏重于理论方面,而对实践教学并不重视,在心理课上,老师一般会进行课本内容的讲解,对学生面临的实际心理问题分析程度有限,所以在这种侧重理论学习的情况下,学生会产生厌烦心理,或者按照其他知识类学科的方法进行学习。心理问题的解决并不是说我们背诵过某一个概念就可以了,尤其是心理教育能力的培养更需要学生在实践中了解自己的不足,不断改正和修正,养成理论结合案例的习惯。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寻找适合现代师范生的教育方法进行心理教学。
二、如何从心理层次培养全面发展的师范生
(一)了解学生心理状况
开展心理教育首先要做的就是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它是学生健康心理培养的基础内容,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并不是讲解教材知识就能够解决的,教师需要和学生深入沟通和交流,了解学生的需求、明白学生的问题,才能针对性地解决。在了解学生心理状况的过程中,心理教师应该利用一切机会来和学生深入沟通交流,尤其是学生的诉说,更需要老师格外的关注,为了让学生能够没有心理压力的和老师沟通交流,可以设置一些“心语信箱”,从而进行不记名形式的心理诉说,然后我们针对学生的情况开展课堂教育。通过调查,我们会了解到很多学生是渴望与老师沟通的,但是却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不敢和老师说心里话。和学生的沟通中教师可以了解到学生的心理问题涉及方方面面,比如说在学习方面,学生在临近考试的时候会出现考前紧张、考前焦虑的现象;在人际关系处理中,不明白自己应该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不知道自己和朋友、老师的交流过程中自己应该处于什么样的位置;甚至大学生还存在一定的青春问题,所以作为心理教师要了解师范生的心理状况,除了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外,还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师范生从事教育行业后,就是未来学生的引路人,教师应该在了解学生心理问题的基础上,教给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进行心理问题培养。 (二)采用合理的测试方法
心理问题培养的前提是测试,学生是个体,并不是整体,所以心理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适当的方法了解学生的情况,比如心理测试。教师可以通过心理测试来找到每个学生的心理问题,然后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心理测试是我们了解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途径,心理测试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开展,要具有科学化、规范化的特点,要处理好普遍性和针对性的关系,普遍性是在进行实验调查的时候,实验对象具有全面性的特点,涉及的基数越大,那么我们所得到的数据也就越精准。其中的针对性指的是针对性目标,我们要针对某一问题有规划地开展测试,通过心理测试的结果制定出适合的教育方案。
例如,在针对人际关系问题的检测中,可以随机选择2017级、2018级、2019级等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作为调查目标,然后尽可能多地收回有效试卷,一般情况下,人际关系检测过程中比较好的比例会占到70%左右,而比较差的学生,一般会占到20%,人际关系非常差的学生,一般会占到10%以下,所以在心理教育过程中应该针对不同等级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然后再根据心理测试的结果来逐一进行分析。
(三)选择合适的心理健康教学方式
虽然大学生已经过了叛逆期,但还是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而且对课程的教学方式有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已经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那么想要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首先就要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其次选择合适的心理教学方法,最后才能解决心理问题。目前,课堂教学、专题讲座、心理交流课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形式,但是为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我们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教育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公,从而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多种多样,其中对学生最具有影响力的一般是专题讲座,专题讲座的针对性比较强,那么逻辑思维也能够在课堂上有效展现。
比如,通过心理测评之后,找出学生的共性问题。共性问题具有很强的带动力,能够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讨论中,在专题讲座上,可以针对大多数学生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不只是一种,需要教师和学生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寻找最适合的教学方法,如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编辑心理健康导报,甚至开展针对性的心理咨询活动都是可行的。
三、小结
解决师范学生的心理问题,是为了师范生自身的全面发展,也是为了让他们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有着更加正确的教育理念和心理教育能力,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要把重点放在引导、教育、预防上,利用共性问题和针对性问题相结合的方法来推动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师范学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吴聪治.论社会、学校对教師心理健康的维护[J].教育探索,2004(8):97-99.
[2]张英楠.心理素质视域下的高校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J].科学中国人,2015(9X):292.
[3]肖全民.高师院校师范生心理教育能力培养探析[J].高教论坛,2009(9):49-50,55.
[4]刘子辉.积极应对就业需要,培养师范生良好的心理素质[J].考试周刊,2009(22):56-57.
◎编辑 张 慧
[关 键 词] 师范生;心理问题;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編号] 2096-0603(2021)28-0114-02
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是我们的教学目标,同时培养全面发展的未来教师需要我们关注师范生的心理问题。心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学生的综合素质,其中心理教育能力是现代教师必备的职业技能,所以对教师进行心理教育能力的培养要从师范生入手,通过解决师范生的心理问题来促进学生心理教育能力的提高。目前在教育过程中,心理问题并没有受到师范院校的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各种不足,所以我们需要合理调整教育方法,解决心理问题,实现教师的全面发展。
一、师范生心理教育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心理教育认识不足
心理问题是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阻碍因素,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心理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是在师范教育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关注度并不高,对心理问题的解决也并不积极,很多教师甚至没有认识到解决心理问题的重要性,仍然按照传统的教育观念进行教学,沿用应试教育和填鸭式教学,传统教学中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以知识学习为主,忽略了学生的素质教育。很多师范学院的教师和领导并没有认识到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导致师范专业在课程安排上并不合理,甚至没有开设心理教育课程,使师范生心理问题难以得到解决,直接影响了学生的未来发展,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学生未来教学事业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对师范生心理问题的认识不足,原因在于学校教育观念落后、师资力量不足、对师范行业的了解不深入,所以希望师范类高校在学生培养过程中,能够把心理教育能力的培养放到和知识培养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从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师范生心理教学不合理
解决师范生心理问题需要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多方面切入,心理教学不合理是师范学校最主要的教学表现。其中表现为师范生心理教育的课程体系设置不科学、教师缺乏系统的教育知识、教学方法老套。
一方面师范生的心理问题解决需要有心理教育课程,在师范教学过程中,课程体系落后、课程设置不科学是普遍问题,其中心理课跟不上学生的实际需要,甚至很多学校设置心理教育课只是用来走形式,对学生的心理教育能力培养并没有什么实际作用。一般情况下,学院的心理教育课程都是由老师进行自选内容,然后制定教学进度,并没有对心理问题有深入了解并加以解决,只是单方面进行课本知识的讲解,这种形式下的心理教学存在自发性、盲目性的特点,对学生的实际心理帮助并不大。目前虽然心理教育课已经成为课程管理体制中的重要组成,但是课程的开展并没有与师范生的自身发展相适应。另一方面心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方法有待提高。心理教育一般都是从心理学、教育学、生理学等多方面知识入手,很多学校由于认知上的偏差和理念上的落后,对心理教师要求并不高,甚至还存在其他科目老师代课的情况。教师缺乏专业性,那么就无法从心理教育的角度给予学生指导,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限制性的影响。
(三)重理论轻实践
心理教育虽然已经成为必修课程,但是其中的形式主义严重,缺乏实践意义,知识课堂的教学很难发现师范生的心理问题,不利于教学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师范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教师的重要途径,所以需要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相互结合,甚至培养学生的心理问题能力更偏向于实践方面,目前心理教育过程中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在教育中主要偏重于理论方面,而对实践教学并不重视,在心理课上,老师一般会进行课本内容的讲解,对学生面临的实际心理问题分析程度有限,所以在这种侧重理论学习的情况下,学生会产生厌烦心理,或者按照其他知识类学科的方法进行学习。心理问题的解决并不是说我们背诵过某一个概念就可以了,尤其是心理教育能力的培养更需要学生在实践中了解自己的不足,不断改正和修正,养成理论结合案例的习惯。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寻找适合现代师范生的教育方法进行心理教学。
二、如何从心理层次培养全面发展的师范生
(一)了解学生心理状况
开展心理教育首先要做的就是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它是学生健康心理培养的基础内容,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并不是讲解教材知识就能够解决的,教师需要和学生深入沟通和交流,了解学生的需求、明白学生的问题,才能针对性地解决。在了解学生心理状况的过程中,心理教师应该利用一切机会来和学生深入沟通交流,尤其是学生的诉说,更需要老师格外的关注,为了让学生能够没有心理压力的和老师沟通交流,可以设置一些“心语信箱”,从而进行不记名形式的心理诉说,然后我们针对学生的情况开展课堂教育。通过调查,我们会了解到很多学生是渴望与老师沟通的,但是却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不敢和老师说心里话。和学生的沟通中教师可以了解到学生的心理问题涉及方方面面,比如说在学习方面,学生在临近考试的时候会出现考前紧张、考前焦虑的现象;在人际关系处理中,不明白自己应该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不知道自己和朋友、老师的交流过程中自己应该处于什么样的位置;甚至大学生还存在一定的青春问题,所以作为心理教师要了解师范生的心理状况,除了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外,还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师范生从事教育行业后,就是未来学生的引路人,教师应该在了解学生心理问题的基础上,教给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进行心理问题培养。 (二)采用合理的测试方法
心理问题培养的前提是测试,学生是个体,并不是整体,所以心理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适当的方法了解学生的情况,比如心理测试。教师可以通过心理测试来找到每个学生的心理问题,然后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心理测试是我们了解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途径,心理测试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开展,要具有科学化、规范化的特点,要处理好普遍性和针对性的关系,普遍性是在进行实验调查的时候,实验对象具有全面性的特点,涉及的基数越大,那么我们所得到的数据也就越精准。其中的针对性指的是针对性目标,我们要针对某一问题有规划地开展测试,通过心理测试的结果制定出适合的教育方案。
例如,在针对人际关系问题的检测中,可以随机选择2017级、2018级、2019级等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作为调查目标,然后尽可能多地收回有效试卷,一般情况下,人际关系检测过程中比较好的比例会占到70%左右,而比较差的学生,一般会占到20%,人际关系非常差的学生,一般会占到10%以下,所以在心理教育过程中应该针对不同等级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然后再根据心理测试的结果来逐一进行分析。
(三)选择合适的心理健康教学方式
虽然大学生已经过了叛逆期,但还是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而且对课程的教学方式有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已经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那么想要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首先就要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其次选择合适的心理教学方法,最后才能解决心理问题。目前,课堂教学、专题讲座、心理交流课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形式,但是为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我们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教育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公,从而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多种多样,其中对学生最具有影响力的一般是专题讲座,专题讲座的针对性比较强,那么逻辑思维也能够在课堂上有效展现。
比如,通过心理测评之后,找出学生的共性问题。共性问题具有很强的带动力,能够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讨论中,在专题讲座上,可以针对大多数学生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不只是一种,需要教师和学生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寻找最适合的教学方法,如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编辑心理健康导报,甚至开展针对性的心理咨询活动都是可行的。
三、小结
解决师范学生的心理问题,是为了师范生自身的全面发展,也是为了让他们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有着更加正确的教育理念和心理教育能力,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要把重点放在引导、教育、预防上,利用共性问题和针对性问题相结合的方法来推动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师范学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吴聪治.论社会、学校对教師心理健康的维护[J].教育探索,2004(8):97-99.
[2]张英楠.心理素质视域下的高校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J].科学中国人,2015(9X):292.
[3]肖全民.高师院校师范生心理教育能力培养探析[J].高教论坛,2009(9):49-50,55.
[4]刘子辉.积极应对就业需要,培养师范生良好的心理素质[J].考试周刊,2009(22):56-57.
◎编辑 张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