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研究了10例正常人中性粒细胞(PMN)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刺激后调节培养基对人角阮细胞增殖的影响及PAF拮抗剂BN52021对其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单纯PMN培养基对角朊细胞有促增殖作用(P<0.05),而经PAF刺激后,PMN调节培养基促角朊细胞增殖作用明显增强(P<0.01).BN52021能明显抑制PAF对PMN刺激作用,间接抑制其促角阮细胞增殖作用,提示PAF
【机 构】
:
沈阳军区总医院皮肤科,110015,沈阳军区总医院皮肤科,110015,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皮肤科,第二军医大学病理生理教研室,第二军医大学烧伤研究所,第二军医大学烧伤研究所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了10例正常人中性粒细胞(PMN)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刺激后调节培养基对人角阮细胞增殖的影响及PAF拮抗剂BN52021对其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单纯PMN培养基对角朊细胞有促增殖作用(<i>P</i><0.05),而经PAF刺激后,PMN调节培养基促角朊细胞增殖作用明显增强(<i>P</i><0.01).BN52021能明显抑制PAF对PMN刺激作用,间接抑制其促角阮细胞增殖作用,提示PAF在银屑病皮损表皮过度增殖中起一定作用.
其他文献
我们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16例带状疱疹水疱和治愈后皮肤中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在16例所有水疱损害中均可检测到385bp的VZV DNA片断。6例痊愈2个月内活检组织中2例(33.3%)检测到VZV DNA。10例超过2个月的临床治愈皮损内均未检测到VZV DNA。VZV可在带状疱疹治愈皮损中短期存在。
据报道[1~4]在银屑病中外周血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IL-2R)水平可不同程度升高.我们应用ELISA技术对寻常型银屑病(PV)患者及正常人进行了血清sIL-2R的检测,以期对银屑病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作进一步的观察.
我科自1991年7月以来用猪苓多糖(连云港东风制药厂)注射液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疗效较满意,报告如下.临床资料:共59例,均为寻常型,男39例,女20例,年龄18~63岁,病程1~30年,全部病人均为泛发性皮损,病情属进行期33例,静止期26例;皮疹形态属点滴状18例,钱币状37例,地图状4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0例,对照组29例,两组病人在年龄、病情轻重及病程长短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近年来国外学者发现应用白介素2(IL2)可诱发、加重银屑病,银屑病患者皮损鳞屑中存在IL2抗原[1,2].我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银屑病患者皮损组织中IL2分布状况,并对其意义进行讨论。一、资料和方法银屑病患者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18~45岁,平均26.7岁,所有病例均经临床和病理检查确诊。从临床分为2组,即进行期15例,静止期15例。正常对照15例,男8例,女7例,年龄16~38
我们将免疫组化用于隐球菌病的诊断,并与几种常规隐球菌染色方法比较,以利于临床对隐球菌病诊断时选择更好的方法。一、资料和方法1.标本:2例皮肤播散性隐球菌病,2例隐球菌系统性感染尸检标本(取材于肺、肝、心、脾、肾),均为已确诊的保存石蜡组织块切片。标本保存时间:皮肤标本平均2.7年,尸检标本平均时间为21.5年。4例组织学检查曾用过碘酸雪夫染色法(PAS)和粘蛋白卡红(MC)染色均证明为隐球菌,其中
银屑病的系统治疗办法甚多,药物中的免疫抑制剂虽有疗效,但毒副作用也大,或复发时加剧。1993年春,我们采用正常人脾转移因子加大剂量,短程疗法治疗银屑病取得明显疗效,现报告于下。
我们测定麻风病人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目的是研究血清β2M与麻风发病、患病类型及细胞免疫功能缺陷的关系。
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6(IL-6)是两种重要的促炎症细胞因子,它们在银屑病中的病理作用正受到广泛重视.银屑病患者血清TNFα和IL-6水平,并比较这些细胞因子在不同病期的变化以及分析它们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对于进一步探讨银屑病的病理机制有一定意义.
我们应用活卡介苗口服法治疗356例慢性荨麻疹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作一报道.一、临床资料 1.病例选择:本组病例均经皮肤科医师确诊.病人大都接受过多种治疗效果不显著.随机选择患者进行口服活卡介苗治疗后,经2至20个月随访,有系统记录者356例,其中男150例,女206例,年龄2~68岁,平均30.7岁,病程3个月至40年,平均3.9年.